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学法指导】
1.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认识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3.运用归纳法,从衣食住社会风俗方面归纳近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并形成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如概括近现代中国百姓婚俗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4.分析社会现象,要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对本科内容的学习,要能够认识到饮食结构的变化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
5.注意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
6.学习本课可结合初中教材中有关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知识理解本课的相关内容。认识到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学习过程】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城市:①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风俗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
(1)
;(2)
;
(3)
;(4)
。
3.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
_____。(2)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知识链接】
一、简要分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发展趋势、特点、表现及其原因
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其他特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强;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3.具体表现
(1)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2)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
(3)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
4.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历届政府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二、简要叙述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1.物质生活方面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2)改革开放以来:
“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
2.社会习俗方面的演变
(1)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2)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3)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4)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2.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化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取缔赌博
D、婚姻自由
2、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革的潮流开始萌动的直接原因是:
A、西方服饰传入中国
B、人们厌倦了传统服装
C、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D、晚清政府的提倡
3、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因素浓厚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较轻
4、19世纪末,有人说“上海是冒险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的乐园”,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有钱人能实现的有:①吃西餐
②喝西洋饮料
③喝咖啡
④建造花园式洋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西餐成为一种时尚,在通商口岸兴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80年代
6、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中山装流行
B、中西餐并行于世
C、上海出现西式住宅
D、大城市男子普遍留有长辫,女子大多缠足
7、民国时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逐渐盛行于:
A、全国所有地区
B、一些大城市里
C、来华居住的外国人群体之中
D、边疆地区
8、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代替封建经济形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
9、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的迅速发展
B、人民当家作主
C、苏联的援助
D、人们对美的追求
10、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
A、人们衣着朴素
B、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C、食品比较简单
D、婚丧仪式由繁变简
11、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
A、粮食统购统销
B、衣着五彩缤纷
C、“安居工程”
D、“菜篮子工程”
12、下列最能反映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新变化的是:
A、辛亥革命后街头剪辫子
B、洋老板正在吃西餐
C、文明婚礼
D、菜篮子工程
13、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平,政府发动了:
A、“绿色食品工程”
B、“菜篮子工程”
C、“基因食品工程”
D、“安居工程”
14、休闲成为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足
C、休闲方式多样化
D、双休日的实行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楼曰洋楼,彩骄曰洋骄,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炳烛里谈》21世纪教育网
材料2: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改变了请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的更易具有商业化倾向。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率先从商,在绅与商的相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新交囚狐裘、旧友以鹑结丽疏,视同路人。遂令舆台隶卒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而自惭形秽”。同时,社交应酬也带有明确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为主。
——《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3: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一向被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平等而斗争。
问:(1)概括指出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一是西化的特征;二是商业化特征;三是平等化特征。
(2)外国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先进的中国人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的探索:康有为、孙中山以及妇女为争取女权进行的斗争等。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最早赴美国幼
( http: / / www.21cnjy.com )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2:……断发易服是请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党组织有力的召唤。……
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老老少少争先恐后剪
( http: / / www.21cnjy.com )掉辫子,一日有20余万人,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
——(同上)
材料3:孙中山创制并带头穿着的立领、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袋式上装,在辛亥革命后广为流行。这种庄重大方而又颇具中国气派的“中山装”在相当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标准的中国男式礼服。
请思考: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大家能否归纳出一百多年前“断发易服”潮流的一些特点?
参考答案:
(1)材料1说明“断发易服”的发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同时“断发易服”从一开始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再者“断发易服”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
(2)材料2表明“断发易服”潮流发展到2
( http: / / www.21cnjy.com )0世纪初已成为人们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决意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象征,此时的“断发易服”不但具有文明、进步意义,还具有政治革命意义。辛亥革命推动了这一文明生活方式的发展。
(3)从材料3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不但西装成为当时中国的流行服饰,而且孙中山也因其美观、大方而越来越流行。这与孙中山先生首倡是分不开的。
17、妇女的解放程度可以作为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尺。试以近代以来中国婚姻制度的变化说明这一点。
参考答案:(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首次提出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的主张,要求改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旧习,提倡“两情相愿”的新风。(2)辛亥革命时期,传统婚姻习俗得到进一步改革,婚姻自由成为时尚,婚礼仪式也由铺张愚昧,改为简约文明。(3)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制定《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18、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试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响主要表现在:(1)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大力推行剪辫与放足。(2)改变传统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婚丧方式,由铺张愚昧改为简约文明。(3)社交礼仪方面,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4)称呼上用平等的“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5)纪年方式“改正朔,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拓展提升】
(1)我国衣着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
( http: / / www.21cnjy.com )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
(2)列表比较我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时期
服饰
饮食
居室建筑
习俗风尚
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布衣
满汉美食粗食
深宅大院普通民居
婚姻包办迷信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
洋布洋装中山装西服粗布大衫学生装
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
传统民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婚礼
三中全会前
衣着朴素灰蓝色调为主款式单一
食物简单凭票供应
住房拥挤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三中全会以后
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
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安居工程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