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1.7《天气 —— 天气预报》
(教科版)三年级
上
1.7《天气 —— 天气预报》
视频里的小朋友为什么玩得不开心?如果提前知道会下雨,他们能做什么准备呢?
新知导入
聚集
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内容一样吗?天气预报中是怎样表示各种天气现象的?
探究新知
不一定一样。我们的观测是局部、即时的记录,天气预报是大范围、未来一段时间的预测,会综合更多数据,可能有差异。
天气预报用符号表示天气,如太阳代表晴、云朵加雨滴代表雨、风旗代表风,还会标注气温、风力等数值,直观清晰。
1.整理天气观测记录。我们已经观测了一段时间的天气,并做了记录。天气观测记录中,包含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2.了解天气预报。收看、收听天气预报并查阅资料,记录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信息。
3.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
1 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与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结合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解释?
2 我们有哪些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
1.相同:都有气温、风向、风力、降水等信息。不同:我们的记录是即时局部数据,天气预报是未来大范围预测,还含天气趋势。结合气温 “低 — 高 — 低” 规律,天气预报会据此预判次日各时段温度。
2.可通过电视天气预报、手机天气 APP、气象网站、收音机气象播报等查询。
在天气预报中,
同一天不同地方的
天气一样吗?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天气预报核心内容的是( )
A. 气温 B. 班级值日表 C. 降水
2.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获取天气预报?( )
A. 数学课本 B. 手机天气 APP C. 故事书
3.若天气预报显示 “明天气温 8℃,中雨”,上学时适合穿( )
A. 短袖 + 短裤 B. 毛衣 + 雨衣 C. 裙子 + 凉鞋
B
B
B
(二)判断题
1.天气预报是气象员凭经验 “猜” 出来的,没有科学依据。( )
2.看天气预报时,只需要关注是否下雨,不用看气温。( )
3.我们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提前规划周末出游活动,比如下雨就去室内游乐场。( )
×
√
×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天气预报里有气温、降水、风向这些信息,还学会了看预报规划生活,比如下雨带雨具、天冷穿厚衣服!课后要记得和家人一起看预报,下节课我们汇总单元知识,做天气观察手册哦!
板书设计
1.7 天气 —— 天气预报
核心内容:气温(最高 / 最低)、降水、风向风速、降水概率
获取途径:电视、手机 APP、广播、报纸
生活应用:根据预报规划活动(下雨带雨具、降温添衣服)
制作依据:卫星云图、气象站观测数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天气 —— 天气预报》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是本单元的总结与应用课,承接前六课对气温、降水量、风、云等天气要素的观测,聚焦 “天气预报” 这一综合天气信息载体,引导学生认识天气预报的内容、获取途径及制作依据,是 “从单一要素观测到综合天气应用” 的关键环节。教材通过 “了解预报 - 分析依据 - 实践应用” 逻辑,将分散的天气要素知识整合,帮助学生理解 “天气预报如何服务生活”,同时为后续 “长期天气观察与分析” 奠定基础,体现 “科学知识源于实践、用于生活”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天气预报有生活接触(如看新闻、听家长说),知道天气预报能告知 “明天是否下雨、冷不冷”,但对天气预报包含的具体内容(如风向、降水概率)、获取途径(如手机 APP、电视)及制作依据(如卫星云图、气象站数据)完全陌生。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 “气象数据如何转化为预报” 的抽象过程理解困难,且缺乏 “根据天气预报规划生活” 的主动意识。不过学生对 “天气与生活的关联” 兴趣浓厚,可通过 “生活实例 + 多媒体展示” 突破认知难点,同时需强化 “运用天气预报指导生活” 的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知道天气预报包含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内容,了解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途径(电视、手机、广播等)。 建立 “天气预报基于气象观测数据(如卫星云图、气温测量)制作,能为生活提供参考” 的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 “不同场景下的天气预报(如上学、出游)”,提升分析、应用思维,理解天气预报与生活需求的匹配性。 基于天气预报内容,尝试归纳 “根据预报规划活动的方法(如下雨带雨具、降温添衣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 “了解天气预报内容 - 学习获取途径 - 分析预报依据 - 根据预报规划活动” 完整过程,掌握运用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收集预报信息、讨论生活应用,初步养成 “用科学信息指导生活” 的实践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气象科学的探究兴趣,培养关注天气预报、主动运用科学信息的意识,避免 “忽视预报导致生活不便” 的情况。 体会天气预报对生活(如出行、农业、防灾)的重要价值,树立 “尊重科学、利用科学服务生活” 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天气预报的核心内容(气温、降水、风向、风速)及常见获取途径。 学会根据天气预报规划简单的生活活动(如是否带雨具、穿什么衣服)。
教学难点
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依据(如卫星云图反映云的分布、气象站测量气温),克服 “天气预报是‘猜’出来的” 认知误区。 能结合多方面预报信息(如气温 + 降水)综合规划活动,避免 “只看单一信息” 的片面性。
教具准备
天气预报视频片段(电视新闻预报、手机 APP 预报截图)、卫星云图与气象站观测场景图片(课件)。 “天气预报应用任务单”(含 “预报内容提取”“生活规划建议” 栏目)、不同场景卡片(上学、周末出游、运动会)。 多媒体课件(含天气预报内容分类动画、预报制作流程短视频、生活应用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 “周末出游因未看天气预报遇到下雨” 的情景短视频,提问:“视频里的小朋友为什么玩得不开心?如果提前知道会下雨,他们能做什么准备呢?” 引导学生说出 “看天气预报”,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分享对 “下雨影响出游” 的感受,思考 “提前知道天气的重要性”,对 “天气预报” 产生探究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情景引发共鸣,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气预报的实用价值,自然衔接前几课 “天气要素观测”,导入 “天气预报” 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手机天气预报 APP 截图(含气温、降水、风向、降水概率),提问:“大家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里,都会告诉我们哪些天气信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信息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懂天气预报、用好多天气预报’。” 引导学生聚焦 “天气预报的内容” 与 “应用方法” 两大探究方向。 学生活动:观察截图,说出自己认识的信息(如 “25℃”“小雨”),提出对 “信息来源” 的疑问(如 “怎么知道明天会下雨”)。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 APP 截图引发思考,明确本节课探究重点,让学生带着 “学内容、会应用” 的问题进入后续学习,提升探究针对性。 (二)探索(20 分钟) 环节 1:认识天气预报的内容与获取途径 教师活动: 播放天气预报内容分类动画(课件),逐一讲解:“天气预报里有气温(最高温、最低温)、降水(是否下雨、雨的大小)、风向风速(风从哪来、风有多大),还有降水概率(下雨的可能性)。” 展示不同获取途径图片(电视、手机、广播、报纸),提问:“大家平时和爸爸妈妈怎么看天气预报?” 组织 “预报内容提取” 小游戏:播放一段电视新闻天气预报,让学生快速记录 “今天的气温、是否有雨”,检验对内容的识别能力。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记录核心内容;分享自家获取预报的途径(如 “妈妈用手机看”);参与小游戏,认真倾听预报并记录信息,同桌互相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游戏,将天气预报的内容与途径具象化、趣味化,帮助学生快速掌握 “看什么”“在哪看”,为后续应用打基础。 环节 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依据 教师活动: 播放预报制作流程短视频(课件),讲解:“天气预报不是猜的,气象员会通过卫星云图看云的分布(判断是否下雨),通过气象站测量气温、风速,收集很多数据后,再分析出未来的天气。” 展示卫星云图(标注 “云厚的地方可能下雨”)与气象站观测图片(温度计、风向标)。 提问:“如果卫星云图上我们城市的位置有厚厚的云,可能会是什么天气?” 引导学生关联 “云与天气” 的旧知。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与图片,理解 “数据支撑预报” 的原理;结合前课 “云的观测” 知识,回答 “可能下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短视频与图片,揭开天气预报的 “神秘面纱”,让学生理解其科学依据,纠正错误认知,同时衔接前课知识,形成知识闭环。 环节 3:根据天气预报规划生活 教师活动: 发放 “天气预报应用任务单” 与场景卡片(如 “周三上学,预报:气温 15℃,小雨,东风 3 级”),讲解任务:“根据卡片上的预报信息,填写‘需要带什么’‘穿什么衣服’‘注意什么’。” 巡视时指导:“不仅要看是否下雨,还要看气温决定穿厚衣服还是薄衣服。”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多方面信息(如 “小雨 + 东风” 要带雨伞、穿防风外套)。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分析预报信息,讨论生活建议(如 “带雨伞、穿毛衣、上学路上小心滑倒”),完成后小组代表分享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场景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天气预报知识,将理论转化为生活能力,同时培养综合分析与合作能力,落实探究实践素养。 (三)研讨(7 分钟) 教师活动: 请各小组汇报任务单结果,提问:“有的小组说‘小雨 + 15℃’要穿毛衣,有的说穿外套,为什么建议不一样?哪种更合理?” 引导学生分析 “个人体感差异,但需兼顾温度与降水”。 进一步追问:“如果学校周四要开运动会,预报有大风,我们需要提醒老师和同学注意什么?” 强化 “结合场景综合应用” 的意识。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建议,讨论 “穿衣差异” 的原因(如 “毛衣厚,外套轻便,都适合 15℃”);思考运动会应对大风的措施(如 “别穿宽松衣服、户外项目调整”),深化对预报应用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解决 “应用中的差异” 问题,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预报;同时拓展场景,提升综合应用能力,落实科学思维素养。 (四)拓展(5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 “课后小任务”:“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明天的天气预报,帮全家规划明天的生活(如爸爸上班是否带伞、自己上学穿什么),明天来分享你的‘天气预报小建议’。” 预告单元总结内容:“下节课我们会汇总整个单元的天气观察数据,一起回顾我们学过的天气知识,做一份‘天气观察手册’!” 学生活动:明确课后任务,交流 “和家人一起看预报” 的计划,期待单元总结课。 设计意图:将课堂应用延伸至家庭生活,培养 “主动运用科学知识” 的习惯;同时预告单元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完整认知。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天气预报核心内容的是( ) A. 气温 B. 班级值日表 C. 降水 解析:班级值日表是学校安排,与天气无关,气温、降水是天气预报内容,答案选 B 。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获取天气预报?( ) A. 数学课本 B. 手机天气 APP C. 故事书 解析:手机天气 APP 是获取预报的常见途径,课本、故事书无预报信息,答案选 B 。 若天气预报显示 “明天气温 8℃,中雨”,上学时适合穿( ) A. 短袖 + 短裤 B. 毛衣 + 雨衣 C. 裙子 + 凉鞋 解析:8℃较冷需穿毛衣,中雨需防雨,答案选 B 。 二、判断题 天气预报是气象员凭经验 “猜” 出来的,没有科学依据。( × ) 解析:天气预报基于卫星云图、气象站观测数据制作,有科学依据 。 看天气预报时,只需要关注是否下雨,不用看气温。( × ) 解析:气温决定穿衣,降水决定是否带雨具,需同时关注 。 我们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提前规划周末出游活动,比如下雨就去室内游乐场。( √ ) 解析:这是天气预报服务生活的典型应用,符合 “用科学信息指导生活” 的理念 。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天气预报里有气温、降水、风向这些信息,还学会了看预报规划生活,比如下雨带雨具、天冷穿厚衣服!课后要记得和家人一起看预报,下节课我们汇总单元知识,做天气观察手册哦!
板书设计
天气 —— 天气预报 核心内容:气温(最高 / 最低)、降水、风向风速、降水概率 获取途径:电视、手机 APP、广播、报纸 生活应用:根据预报规划活动(下雨带雨具、降温添衣服) 制作依据:卫星云图、气象站观测数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以 “生活场景 + 任务实践” 为核心,通过 “出游遇雨” 情景、“规划上学” 任务,让学生直观感受预报的实用价值,多数学生能主动提取预报信息并给出生活建议。 衔接前课 “云、气温观测” 知识,解释预报制作依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关联,纠正 “预报是猜的” 错误认知,落实科学观念。 不足之处 对 “降水概率” 等抽象概念讲解较浅,部分学生不理解 “70% 降水概率” 的含义(如 “70% 意味着可能下雨,但不是一定下”),影响应用判断。 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过度关注 “穿衣款式”(如 “穿红色外套还是蓝色外套”),偏离 “根据天气选衣物功能” 的核心目标。 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可增加 “降水概率小实验”(如 10 次抽奖,7 次抽中 “下雨” 卡片,解释 70% 概率含义),用直观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同时在任务单中明确 “关注衣物功能(防雨、保暖)” 的要求。 增加 “小组互评” 环节:各小组展示生活规划结果,其他小组评价 “是否考虑了所有预报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综合应用,避免片面思考,提升科学思维的全面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