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5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5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12:34:27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武帝茂陵东汉铜奔马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9年王莽篡汉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即位公元25年光武中兴时空定位——西汉与东汉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登基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新东汉西汉文景之治公元87年汉昭帝即位汉武盛世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中兴到衰亡——东汉的兴衰2课程目录CONTENTS1博大而恢宏——两汉的文化3一、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1.汉初的无为而治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怎样做?材料1: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驷马安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材料2: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陆贾《新语·无为》根据材料1、2,归纳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的背景。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一、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1)汉高祖时期:兵士罢归家乡;复故爵田宅;因饥荒沦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1)背景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①汉初社会经济凋敝②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2)内容①推行黄老无为思想黄老学派是依托黄帝发挥老子学说的学派,形成于战国中后期的齐国。黄老学派在哲学思想上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思想上以道家的“无为而治”为体,调和儒法,提倡仁义与德政。认为实现天下治理,是统治者清静无为,卑弱自持的结果。黄老思想适合战乱之后恢复社会生产、稳定封建秩序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一、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材料1: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天子怜悲其意,五月,诏曰:“……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具为令!”——《资治通鉴·第十五卷》材料2: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2)文帝、景帝时期:轻徭薄赋,三十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减轻刑罚;弛山泽之禁(利商)文景时期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材料2: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诸侯王表第二》根据以下材料分析汉初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做了怎样的调整?产生了什么问题?材料1: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王充《论衡·别通》一、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③承袭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分封同姓王汉初分封异姓王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一、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②问题:土地兼并,豪强膨胀;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匈奴內侵,边患不止……(3)汉初无为而治的影响①成就: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针对王国问题,贾谊曾对汉文帝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想法。等到公元前157年景帝刘启继位,御史大夫晁错力主削藩,结果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由于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材料: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汉书·食货志》文景时期一些对农民有利的措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在社会安定、民生富足的另一面,也掩盖着许多社会问题如诸侯王强大难治,官场因循苟安,商贾豪族骄纵,社会上奢侈之风日甚一日等。一、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但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豪族膨胀、诸侯势大、边境不宁等问题。“黄老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了。2.汉武帝积极有为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哪些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1)政治上汉武帝刘彻①颁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新封侯国归郡管辖。作用:削弱诸侯王的势力。②创立中朝一、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③推行察举制作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察举制: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推选标准:“孝”和“廉”作用:从地方选拔人才,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尚书令太尉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九 卿皇 帝中 朝外 朝④完备监察制度一、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⑤任用酷吏,严刑峻法西汉十三州刺史分布图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秩六百石,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以“六条问事”(汉朝刺史秩卑权重,“六条问事”中除一条针对宗族豪强外,其他五条都是针对两千石以上的高官)。作用:完善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武帝任用大批执法严厉的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游侠势力。进一步严密法律,命张汤等制作新的律令。律令合计达359章,死刑法令409条1882事,死罪判例13472件,汉律令规模至此达到顶峰。作用:严肃封建法纪,维护地方封建秩序。一、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2)经济上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酒榷③均输、平准④算缗、告缗作用:打击了富商豪右,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强化了中央集权。均输:各郡国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而京师充裕的物品转运至所需地贩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平准:京师设平准官,接收均输货物,根据市场物价的涨落,贱买贵卖。(平抑市场物价,调剂供需)将盐业和治铁业垄断为国营,各地设盐官、铁官进行生产和销售。又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称作“榷酤”。发行五铢钱,重如其文。取消郡国铸币权,由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造,提高铸造技术,防止盗铸,稳定货币。算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告缗:鼓励揭发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规定把没收违令者资财的一半奖励给告发人。一、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3)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的需要呢?①道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但易导致暴政②墨家:③法家:④儒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阴阳五行、道家和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一、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中央集权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主权力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缓和阶级矛盾④三纲五常,提倡孝道——稳定社会秩序新儒学的内容:新儒学适应了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建立和巩固社会秩序的需要,成为此后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是,儒学独尊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非常不利。新儒学的影响:新儒学的特点:外儒内法(以儒家的忠君敬上作为道德标准,以法家的功赏过罚作为统治手段)“霸王道杂之”是西汉政治的本质特点。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思想大一统疆域大一统一、无为到有为——西汉的统治(4)军事上①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复河套,设陇西四郡②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新疆)③征服西南地区,设益州等郡,平定百越巩固边防,拓展疆域作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推恩令、创立中朝、察举制、刺史监察、任用酷吏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击匈奴、经营西域、征服西南地区总结: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二、中兴到衰亡——东汉的兴衰(1)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1.光武中兴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2)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王莽即位后,为解决西汉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尖锐矛盾,陆续颁布法令,附会《周礼》,进行了一场全面的托古改制活动。但王莽改制失败引起社会混乱,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根据教材内容归纳汉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政治、经济、文化)二、中兴到衰亡——东汉的兴衰项目措施影响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员,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文化重视儒学2.东汉的衰亡(1)外戚、宦官专权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东汉衰亡的原因。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发展社会经济进一步加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二、中兴到衰亡——东汉的兴衰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党锢之祸共发生两次,均以士大夫失败告终,最终,宦官挟持年幼无知的灵帝,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 。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能博取皇帝信赖,有可乘之机,有些宦官担任朝廷大臣。序号皇帝即位年龄死亡年龄……………………4和帝10275殇帝126安帝13317顺帝11308冲帝239质帝8910桓帝153611灵帝123412少帝141413献帝954平均值9.52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二、中兴到衰亡——东汉的兴衰提示:西汉中期以来,因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一些具备商业资本、投资土地的地主,在儒学成为仕进重要途径的历史条件下,修习儒学,逐渐出现世代通经入仕、位至公卿的世家。他们既拥有宗族和经济势力,又有政治、文化背景,周围聚集了众多的门生故吏,形成盘根错节的高门世族,对地方甚至朝廷政治进行干预和影响。西汉中期以来,豪强地主不断积累、发展、壮大,王莽新朝覆灭时,地方豪强地主纷纷拥兵自重。刘秀在南阳和河北两地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实现了全国统一,建立东汉王朝。东汉中后期,一方面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另一方面豪强地主因是东汉王朝建立的基础,因此几乎不受限制地发展壮大。豪强地主逐渐转化为割据势力,成为瓦解东汉王朝统治的力量。材料: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而清絜[jié]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心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zhòu],败而不可饮。睇[dì]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范晔:《后汉书》卷49《仲长统列传》【问题探究】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2)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二、中兴到衰亡——东汉的兴衰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背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自然灾害严重,百姓苦不堪言。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历时9个月,以失败告终。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土地兼并黄巾起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阶级矛盾尖锐军阀割据东汉衰亡三、博大而恢弘——两汉的文化类别代表特点、影响史学文学科技医学数学造纸术根据教材归纳两汉文化的主要成就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汉赋乐府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蔡伦改进造纸术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介于韵文和散文,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在中国和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三、博大而恢弘——两汉的文化材料: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提示:史学巨匠司马迁的个人品质突出,他的家庭熏陶、个人勤奋的品质、秉笔直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成就了史学巨著《史记》。霍去病壮怀激烈,虽然他英年早逝,但他北伐匈奴的伟大功绩、守卫国家的爱国精神永远被世人铭记。张骞“凿空西域”、苏武绝不“屈节辱命”、马援“马革裹尸”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都是建立在对国家高度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础之上。【学习拓展】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感悟他们的家国情怀。小结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的统治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汉初的无为而治黄老无为休养生息军事经济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思想汉武帝积极有为政治春秋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衰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军阀割据名存实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黄巾起义动摇基础博大而恢弘1、汉代淮南王刘长驱逐朝廷委派的王国丞相等官员,请求自行任命,得到文帝准许。有人议论:依汉律,王国丞相等职位空缺,应由朝廷任命,皇帝此举实际有违朝廷律法。这则材料可以论证( )A.汉承秦制弊端初显B.郡国并行制的危机C.以法为教受到冲D.七国之乱的必然性课堂检测2、汉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像的砖,风格处于绘画与雕塑之间。图1是一幅表现劳动人民插秧场景的画像砖拓片。该图( )DBA.反映了坞堡庄园经济的具体特点B.佐证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C.表现了“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D.提供了研究汉代经济的史料依据图14、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竟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著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课堂检测3、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AAEN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