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更迭与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课
《魏晋南北朝史:
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分裂的帝国:
南北朝》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
《姚著中国史3:
南方的奋起(189-581年)》
导入
通过以上几部著作的标题,中外学界普遍认为本时段有何特征?
政权更迭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统治权力的流转
政权更迭
结合以上几组动态地图和对比形势图分析:
怎样认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演进的趋势?
怎样认识这一时段历史发展演进的动力?
如何理解教材结论:南方在与北方对峙中 “处于明显劣势”?
从局部统一,走向完全统一;
统一的基本方向为自北向南;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民族交融与少数民族政权发挥重要作用;
汉族政权经营江南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
出土于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上刻“仓天乃死,当搏”铭文。现藏国家博物馆。
统治权力流转·东晋门阀政治
“独尊儒术”后,士大夫阶层形成。
政治、经济和教育特权互相转化,士大夫群体中逐渐诞生“官僚世家”。
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四世三公;
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四世三公。
赵翼:“古来世族之盛。未有如此二家者!
不合理的选官制度滋生权力交易,举荐双方结成利益集团,官僚世家“门生故吏遍天下”,成为世家大族。
汉末以来皇权衰落,需要依靠世家大族巩固皇权,东晋时发展为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如何形成与衰亡?
印刷术、学术普及
科举制
专制主义强化
底层社会革命
垄断学术
把持选官
皇权衰落
政权平稳过渡
推论:何时中国发展为真正的“平民社会”呢?
隋唐回归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北方异族皇权强化
汉末以来
士族专权
门阀政治
南朝士族衰落,皇权重振
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
(南朝后期政局)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皇子镇要藩。
——赵翼,《廿二史札记》
进一步观察,则十六国北朝的政治结构,与南朝相当不同。由于民族矛盾,北朝的政治结构之中,存在着江左政权所没有的强大张力。作为征服者,君主得以对民众施加更严厉的管制;统治部族也保持着高度警惧,夙兴夜寐、紧密团结,以应付被征服民族可能的叛变,被征服者在别无指望的情况下,就只能兢兢业业地邀宠于新主了。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统治权力流转·南北朝时对皇权的强化
民族交融
丰富多样的民族交融形式
孝文帝改革(理解封建化)
民族交融方式的多样性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结合秦汉历史,历史上的民族交融都有哪些形式?
战争、和亲、地方治理、经济往来、
人口迁徙、社会开发、政治改革……
时间 措施 内容
484年 俸禄制 “户增调、谷,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485年 均田制 “均给天下民田……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486年 三长制 设邻长、里长、党长,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派徭役兵役。
486年 租调制 农民以户或人口多少向政府缴纳粮食(租)、绢帛(调)等。
493—496年 移风易俗 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易服饰、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等。
孝文帝改革
北魏时期“平城”纹瓦当。摄于大同博物馆。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教学用书》
如何理解“封建化”的内涵?
经济形态上: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政治文化上:学习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上层建筑。
何为“封建化”?
彩蛋:对比雕像眼神的变化,猜猜雕塑技法有着怎样的进步?
一是经济形态的脆弱。布罗代尔的估测,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从事畜牧业、小麦种植或水稻种植,所能获得的热量比分别为1∶4.4∶21.6。草原游牧生活方式脆弱,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则草原民族或是南侵或是归顺。
二是游牧民族部落气息浓厚、国家管理落后。一旦战争失败,往往国破族灭,如前赵、后赵、前秦等概莫如此。
结论:
农耕民族的生产方式有更高的成长性,政权形态有更强的容错性,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封建化”遂成为必然选择。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必然性
社会开发
南方经济开发
南北朝的历史出口
南方发展条件优越
人口迁徙和民族交融
统治者的开发和经营
南方经济开发
南方社会经济开发的条件有哪些?
优越的自然条件、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
宽仁政策、人口迁移带来技术和劳动力
“出口在北不在南”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qiān,卷起)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北朝民歌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 ”
——颜之推《涉务》
南朝铜佛像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军事征服立身的北朝异族政权,在接连开启了封建化进程后,无疑比偏安的南方更具有政治复兴的动量,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