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16:2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
救亡图存
(中国现代史)
伟大复兴
⑴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⑵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⑶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⑷中华民族的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线索是历史学科中的骨架和脉络,它能够帮助你将基本史实和历史概念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
根据线索
构建专题
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先秦)
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
⑷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隋唐)
⑸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元)
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和面临的挑战(明清)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知识点梳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在传承中创新。
南北朝时期在察举制基础上创建了九品中正制,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中枢政务机构在三公九卿的框架内逐渐形成了三省制的雏形,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
北魏创立的租调制则为隋唐所直接继承,但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为继,逐渐被两税法所取代。
时间轴——时空坐标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618年
907年
朱温废唐
581年
220年
780年
三省六部制
逐步形成
三省六部制
完善
九品中正制
租调制
均田制
两税法
科举制完善
租庸调制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1.了解魏晋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认识其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了解三省六部制演变的历程和运行流程,理解其特点和作用。 3.结合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内容,理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影响及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趋势。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目标导航】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赋税制度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九品
中正制
两税法
背景:东汉末年……;曹魏创立……
内容:中正官…朝廷…标准从初创…西晋
影响:在一定时期内…逐渐成为…
背景:庶族地主…士族…
历程:形成…完善…结束…
影响:扩大…提高…加强…
演变/趋势
演变:世卿 军功 察举 九品 科举
趋势:标准 方式 特点 范围
影响
发展历程
职责
魏晋南北朝……
隋文帝时……
唐太宗时……
租庸调制
承担租、调外,
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背景:土地兼并……;财政收入……
内容:按户等…按田亩…;夏季和秋季…
影响:简化…扩大…保证…改变…减轻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削弱相权,皇权加强
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租调制
魏晋:征收粮和绢帛
北魏:承担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⑴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⑵内容:①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并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⑶影响:
①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到西晋时期选官主要注重家世门第,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
无法继续。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标准
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家世(西晋)
方式
品评官(中正官)评定、推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内容;影响
2.科举制:
⑴背景: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⑵历程:
形成: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完善: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结束: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 1300 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⑶影响:①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材料: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科举制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内容;影响
2.科举制:背景;历程;影响
小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商周时期
世卿
世禄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军功
爵制
察举制
隋唐至清
阶段
九品中正
科举制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才能
标准
方式
世袭
建立军功
推荐
门第
评定授官
才能
分科考试
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标准:从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才能)。 ◎方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
◎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范围:日益扩大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内容;影响
2.科举制:背景;历程;影响
二、三省六部制
1.发展历程:
⑴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⑵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⑶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2.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特点: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①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②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4.影响:①削弱相权,皇权加强;②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③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④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如图为唐朝三省位置图,从布局看,参与决策的中书省、门下省设在太极宫内,而负责执行的尚书省则位于皇城中心。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体现提高效率的理念 B.减少决策失误
C.突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D.方便诏令执行
【答案】C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中书省是草拟诏令的机构,门下省是审核诏令的机构,二者设在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有利于皇帝意志的上传下达,而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与其他政府机构设在宫城之南的皇城中, 则有利于皇帝诏令的执行,综上可知,唐朝三省的位置布局,适应了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C项正确;
三省合署办公,更有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A项;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三省所在的位置与减少决策失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尚书省的位置有利于诏令执行,但D项不能反映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位置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三省六部制
【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⑴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逐步削弱、君权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⑵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⑶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
⑷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二、三省六部制:发展历程;职责;特点;影响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⑴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⑵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
⑴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定量谷物)、调(绢帛或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⑵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伐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赋税制度(也叫赋役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一般包括:
①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户税(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⑤其他杂税
【概念辨析】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度
(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和管理制度,租庸调制则是赋税政策,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
(2)联系: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依据,唐中期以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后被两税法取代。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二、三省六部制:发展历程;职责;特点;影响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征收粮和绢帛;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租(定量谷物)、调(绢帛或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3.唐后期:两税法
⑴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
⑵内容: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⑶意义: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天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伐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赋税制度(也叫赋役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一般包括:
①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户税(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⑤其他杂税
两税法的历史地位:
两税法的实行,反映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使封建国家由对人丁的控制转移到对土地的控制,由征发劳役转向征收实物,这说明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已由税人过渡到税地。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经济的新发展。
新情境考练(2024年高考广东卷)3.两税法以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在其所属五县,“自立条制,自田地、奴婢,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4千9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这说明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
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
朝廷没有赋予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
两税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内容;影响
2.科举制:背景;历程;影响
二、三省六部制
1.发展历程:⑴魏晋南北朝时期;⑵隋文帝时;⑶唐太宗时
2.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
3.特点: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4.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征收粮和绢帛;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租(定量谷物)、调(绢帛或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3.唐后期:两税法——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赋税制度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九品
中正制
两税法
背景:东汉末年……;曹魏创立……
内容:中正官…朝廷…标准从初创…西晋
影响:在一定时期内…逐渐成为…
背景:庶族地主…士族…
历程:形成…完善…结束…
影响:扩大…提高…加强…
演变/趋势
演变:世卿 军功 察举 九品 科举
趋势:标准 方式 特点 范围
影响
发展历程
职责
魏晋南北朝……
隋文帝时……
唐太宗时……
租庸调制
承担租、调外,
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背景:土地兼并……;财政收入……
内容:按户等…按田亩…;夏季和秋季…
影响:简化…扩大…保证…改变…减轻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削弱相权,皇权加强
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租调制
魏晋:征收粮和绢帛
北魏:承担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