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16:2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3课
养马获封
地处边陲
与蛮夷混居
《古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一、帝国之兴——秦的统一
(一)原因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西周时期形势图
战国时期形势图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局部统一奠定大一统基础;
4.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荀子·强国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贾谊《过秦论》
(一)原因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李斯《谏逐客书》
1.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2.商鞅变法,国家日益强盛。
(二)策略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赵国;
公元前225年,秦国灭魏国;
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国;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
远交——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防止树敌过多;
近攻——攻打邻近国家,防止腹背受敌。
一、帝国之兴——秦的统一
(一)原因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局部统一奠定大一统基础;
4.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5.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6.商鞅变法,国家日益强盛。
(二)策略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天时
地利
人和
二、帝国之治——秦的建制
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会面临哪些政治难题呢?
古代大国的疆域,大约方百里,至春秋时则夷为三等国,其次等国大约方百里,一等国则必方千里以上。
——吕思勉《中国通史》
秦朝统一六国时,国土面积为214万平方公里,后北收河套、南征百越,至公元前210年达到340万平方公里。
东海
临洮、羌中
长城
北向户
①空前辽阔的疆域
春秋战国的国家每国都有五六百年独自发展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各国之间大致有共通的语言文字,那仅限于知识分子在国际交涉场合使用,一般人都只使用自己国家的方言和文字。
——李定一《中华史纲》
②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
在里耶律秦简记载中,公元前221年,南郡苍梧县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③六国余脉及地方势力的反抗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专制主义: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即君主专制 皇权PK相权 中央官制
中央集权:就地方管理而言,地方集权于中央 中央PK地方 地方官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军事(虚设)
行政
监察
大权独揽
宗庙
礼仪
宫廷警卫
宫廷车马
宫廷保卫
皇室宗族事务
特点:
①以皇权为中心(君主专制)
②职责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③带有家天下色彩,家国同构
影响:
①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相互牵制,保证皇权
③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丞相王绾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秦始皇
廷尉李斯
思考:秦始皇会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治理天下?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地方官制:郡县制
郡县制最早出现
不是在秦朝
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上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楚国,郡制起源于秦国;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
①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相同点 不 同 点 划分标准
官员任免
官员权利
与中央的关系
历史作用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都产生过巩固统治的效果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世袭产生
皇帝直接任免,不可世袭
诸侯国具有较强独立性
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员只有俸禄,无封地
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完成下表
皇帝
太尉、丞相、
御史大夫
九卿
郡守、郡尉、郡丞
县令、县尉、县丞
三老、啬(sè)夫、游徼(jiǎo)
地方权力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皇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直接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3.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垂直管理制度。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二)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车同轨
车轮距离统一为6尺
统一货币:秦半两
统一度量衡
修驰道
(三)文化
统一文字
官方:小篆;民间:隶书
(四)社会治理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条目清晰,刑法严明。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关中:今陕西省中部地区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tuán]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国史大纲》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版图确立: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
民族认同: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政治建构: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秦朝所确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经济文化:促进了封建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
天下“定于一” 大一统观念
三、帝国陨落——秦的灭亡
(一)秦朝的暴政(秦灭亡的原因)
材料一: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材料三: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为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
材料四: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素始皇本纪》
沉重的赋税
繁重的徭役
残酷的刑法
焚书坑儒
钳制思想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
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
昏庸是胡亥,统治更残暴。
(二)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号为张楚(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但以失败告终)
同年
刘邦、项羽起义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历时15年
公元前202年
刘邦建立汉朝
大泽乡起义
思考: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烧杀劫掠
赏罚不明
刚愎自用
失民心
项羽
废除秦法
约法三章
广纳贤才
刘邦
得民心
win
你会如何评价秦始皇与秦制?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太宗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经过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年,其间逐步作了修正。
——《剑桥中国秦汉史》
不过,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中国已由分封制的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并一直存在到20世纪。如果说中国的西方名字(China)由秦(Ch’in)而来,那是恰当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柳宗元《封建论》
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应该爱惜百姓,
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法律应当宽严相济,不能过于严苛
制度的实施要因地而异
官吏的任用应当德才为先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