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9 07:0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同步练习
1.图3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最明确的依据应该是(  )
A.服饰
B.发型
C.交通工具
D.建筑装饰风格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黄包车是近代从外国传入的,故C项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确;图片上服饰没有体现近代气息,故A项不正确;图片上人物的发型也是属于传统发型,没有体现近代气息,故B项不正确;图片上没有看出建筑装饰风格,故D项不正确。
【答案】C
2.
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考点】辛亥革命;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日常礼节;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
【解析】本题须抓住时间限定“1915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迅速,A、D两项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民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C项正确。B项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出现于1920年,时间不符合。故B项为最佳答案。
【答案】B
3.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车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交通工具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89-1926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间,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以畜力、人力为动力的传统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以内燃机、电力为动力的近代交通工具增加,表明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这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密切相关。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增加表明公共交通有一定发展。故D项为最佳答案。
【答案】D
4.据记载,1888年清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引。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
A.顽固守旧势力抵制先进的工业文明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的进步
C.封建专制制度与工业文明的冲突
D.封建迷信思想阻碍近代中国进步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铁路建设
【解析】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在自己前面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引,反映出封建等级制度阻碍蒸汽机车在中国的发展,选择B项。ACD项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
【答案】B
5.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的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从这段描写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  )
①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
②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③小农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④农村出现新式交通运输工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从材料“自从镇上有了洋纱,
( http: / / www.21cnjy.com )洋布,洋油”可以反映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故①正确;近代中国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故②说法不正确;“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说明小农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故③正确。从材料“小火轮船”说明农村出现新式交通运输工具,故④正确。
【答案】C
6.周积明的《最初的世纪》写道:“甲午战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
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后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铁路的修筑情况。“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得出①正确。列强在中国争相筑路,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资本输出,②正确。铁路的修筑改变了中国人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交通状况,便利了商品的运输,带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④正确
【答案】D
7.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
一包花生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的说法最准确。
【答案】D
8.美国学者雷麦曾经说过:“除了铁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入中国以后,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建国以前中国的铁路建设举步维艰,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列情形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1860年,在吴淞口的外国商人乘坐火车到上海洽谈生意
B.1885年,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通过铁路把煤矿石运送到胥各庄
C.1915年,西南的护国军在四川铁路沿线与北洋军展开激战
D.1925年,孙中山乘坐国产蒸汽机车来到北京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
【解析】上海吴淞铁路建成是在187
( http: / / www.21cnjy.com )6年,故A项不正确。护国运动在云南,故C项地点在四川不正确。近代没有出现国产蒸汽机,故D项不正确,只有B项符合史实。
【答案】B
9.
2013年4月26日,法国总统奥朗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在上海交大发表演讲时称:对法国人来说,在上海生活不会有“异乡”感,因为上海过去曾被称为“东方的巴黎”,或许某一天巴黎也会成为“西方的上海”。上海曾被称为“东方的巴黎”,是因为近代上海(  )
A.在城市发展中接受了法兰西浪漫情怀的熏陶
B.法国租界曾是旅居在此的法国巴黎人的思乡旧梦
C.城市建筑的法式特点突出,烙有浓郁巴黎风情的印记
D.受西方文化影响,发展为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结合所学上海是中国近代第一批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西学东渐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地理位置的便利等,使得上海成为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故选D。
【答案】D
10.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铁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说明近代化遭到下层民众的反对;“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说明外国资本的侵略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故此题应该选择D。
【答案】D
11.(24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
(注:“爱皮西地”即ABCD)
回答: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4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6分)
【考点】(2)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俗的变化;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2)第一问抓住关键信息“汽车与电
( http: / / www.21cnjy.com )车”、“报馆”、“争购舶来品”、“衣裳时式鬟”、“教堂”、
“跑马”、“公园”等,从交通工具、大众传媒、宗教传播、生活娱乐方式、服饰等方面列举表现。第二问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方面来进行回答即可。
【答案】(2)表现:城市交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具变革,大众传媒出现(近代报馆建立),崇拜西方生活方式(西洋化),西方宗教的传播,民众娱乐方式的多元趋势(世俗化),女装时尚化等。(4分)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
( http: / / www.21cnjy.com ),较早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西方科技的引入,新的城市社会阶层的出现,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经济方面来回答也可);思想文化上,新思潮的产生、思想解放运动、新式教育和大众文化传媒事业的发展;政治上,国内资产阶级改革革命运动的推动等。(6分)(任意三点)如果学生从地理位置作答也可酌情给分。
1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本题为去年全国卷高考题形式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翻版。解析此类题目关键有二,一是仔细根据材料找变化(很多时候要根据所学去寻找图示变化的线索),二是要熟知相关知识,学会比较性质相近的历史事物。取得高分的前提在于把握变化,变化又要善于多角度思考(发散性思维),变化原因结合历史背景多角度梳理回答即可。本题可以从产业结构变化、分布地区变化、企业性质变化等角度思考。注意审题,变化仅限两项,多写也只看前两项,否则费时费力并不加分。
【答案】(1)企业类型:从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2分)
原因: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资金少、技术落后,受制于外国侵略者;新中国受苏联影响较大,且出于建立国防工业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2)分布地区:从东部沿海、沿江向以东北为主的内地转变。(2分)
原因:近代: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础雄厚,交通便利,便于得到外国技术设备等新中国;为得到苏联的帮助,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经济的需要。(2分)
(3)新中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显著,铁路公路发展尤其迅速,交通干线不断向边疆伸展。(2分)
原因:民国初年交通运输业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新中国加强对对交通运输业建设、发展。(2分)
(4)企业的所有性质发生了变化。(2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2分)
答出以上两点即可,其中:每项变化2分,原因生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
13.(22分)追求时尚、追求梦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二
清晚民初的社会时尚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一
图二
图三
(2)据材料二,说明清朝晚期民国初年时尚的内容。(3分)请选一幅图,说明其反映的发展趋势或历史特征。(2分)
【考点】(2)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发展
【解析】(2)第一问抓住图片信息即可,注意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穿着发式、交通工具和传媒三方面说明内容。第二问注意关键词“发展趋势或历史特征”,图片一和二侧重于发展趋势,图片三侧重于时代特征,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相结合。
【答案】(2)内容:女性穿旗袍,剪短发,出行坐汽车,阅读(出版)报纸。(3分)
图一趋势:从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发展
图二趋势:从人力向机械力方向发展
图三特征:重视政治宣传,反对专制统治,宣传民主共和。(2分)
14.(本题15分)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材料三
1861年北京海关总税务司
( http: / / www.21cnjy.com )署在上海、镇江两海关附设邮政部,上海有新式邮政的雏形自此开始。1867年总税务司(官名,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赫德(英国人,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45年。)公布了邮件封发时刻表与邮资标准。1878年,赫德派华员吴焕在沪津等地筹办代理邮政机构“华洋书信馆”。在清廷的支持下,吴焕计划以上海为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普设邮政机构谋夺洋邮之利。赫德大惊,派洋员德璀琳在沪设邮局并推至全国,到1896年,全国24处海关普设邮局。1878年,清政府正式建立“大清邮政局”,划全国为35个邮区,下各设一分局,后由邮传部(1907年设,主管邮政、电讯、交通等事项)直辖。民国后改由交通部管辖。
——摘编自忻平著《从上海发现历史》
(3)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角度,对材料三进行解读。(6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3)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邮政
【解析】(3)材料三反映的是近代中国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事业的发展,呈现近代化特征。第一小问解读主要归纳近代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特征,第二小问则从政治、经济分析邮政事业产生与发展,以及邮政事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答案】(3)解读:材料表明,中国现代邮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邮政现代化)是从上海发端推广到全国的,最初,邮政控制在洋人手里(总税务司赫德,邮政控制于海关总税务司)。清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邮政,与洋人竞争(争利)。(3分)
以上内容表明,中国近代新式邮政的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体现了列强控制经济主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也使信息传递更快捷简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近代经济的发展。(3分)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