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 6 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成就。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时空坐标
(1)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
589年,隋文帝之子(杨广)灭掉陈朝,结束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3)意义:
①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一、隋朝的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东门,从南第二十三行,从西第五窖含 纳苏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
含嘉仓刻铭砖
(1)广设仓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2)兴建东都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一、隋朝的兴亡
2、隋朝的建设
(1)隋炀帝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他开凿大运河,也是在为国家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2)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从这方面讲,隋炀帝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问题:结合皮日休的诗,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大运河?
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②加速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③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
时间 大事 民役数量
605年三月 营建东都 每月200万人
605年三月 开凿通济渠 100多万人
605年四月 开凿邗沟 10多万人
605年五月 营建西苑 170多万人
606年七月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607年八月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100多万人
608年七月 再修长城 20多万人
612年正月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
一、隋朝的兴亡
3、隋朝的灭亡
①根本:隋朝的暴政;
②经济: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
③军事:穷兵黩武,滥用民力,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④政治: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2)标志:
留守太原的隋朝贵族李渊也趁机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1、建立:
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
2、唐朝的繁荣
(1)政治开明: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美谥:
文、武、景、烈、昭、穆
恶谥:
炀、历、灵
同情:
哀、怀、悼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经济繁荣:农工商繁荣
①农业:
A、中国古代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
B、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②手工业:
A、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B、唐三彩是唐朝著名的瓷器。
③商业:
A、长安、洛阳成为大都市;
B、对外贸易发达,丝绸之路又被称为“瓷路”
曲辕犁
历史纵横: 唐朝曲辕犁
唐以前,耕犁是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劲。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中有关于曲辕犁的记载。曲辕犁在3个地方有重大改进:一是长直辕改为短曲辕;二是加装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三是改进了犁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唐朝的繁荣
(1)含义:
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交融。
(2)概况:
民族 方式 概况
突厥 东突厥
西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
战争
灭东突厥汗国,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战争
设机构
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册封
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回纥改名回鹘,现在的维吾尔族。
和亲
会盟
松赞干布遣使求婚,文成公主下嫁
长庆会盟
册封
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民族交融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3)特点:
①政策开明,开放包容;
②措施灵活,方式多样;
③恩威并施,以和为主;
④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5)启示:
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
②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
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4)意义:
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②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促进民族交融。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民族交融
材料二 羁縻政策:唐对归附和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实行“以夷治夷”的政策。羁縻府州制度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这就构成唐的“一国两制”民族政策。
材料三 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只有隋唐帝王冒出了“天可汗”的称号,百年内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阎立本的职贡图可谓神来之笔,不是充满敌意的边远蛮夷而是大国之外的使臣。 ——《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1)历史趋势: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人心思定,人民渴望安稳生活。;
(2)经济繁荣:前朝奠基,统治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改革吏治,完善制度;
(4)文化开明:开创并发展科举制;兴学重教;
(5)民族交融:实行民族平等的开明政策,边境统一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
(6)军事节制:改革兵制、节制用兵。
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知识拓展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③政治腐败: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②军事失当:
①边疆危机:
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政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
(1)背景:
节度使: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后来其权力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持民政与财赋。节度使盘踞一方,在当时被称为藩镇。
◎唐天宝十年节度使分布图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2)概况:
①安禄山叛乱: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军收复长安洛阳。
②史思明叛乱:758,史思明杀安庆绪,复叛,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朝借回纥之力收复洛阳。763,史朝义兵败自杀,历经八年之久,最后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3)影响:
①政治: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
②经济: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边疆: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等地
④总体: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朝手中夺走河西走廊和西域,代宗即位初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南诏继续扰边,大渡河以南尽为其所有。——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新唐书·兵志》
材料三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四 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安史之乱对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影响》
(1)类型:
材料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之乱危机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调整……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2)割据性的表现:
①政治: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
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②经济:拥有财权;
③军事: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3)评价
①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成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祸根。
②中央依赖藩镇维系统治,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2、藩镇割据
(1)原因:
①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②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负担加重。
(2)经过:
①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②880年黄巢长安称帝,建立“大齐”;
③黄巢起义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3)结果:
①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唐朝灭亡。
朋党之争
也称牛李党争”,指的是从唐宪宗末,经穆宗、敬宗、文宗到武宗初,约四十余年期间,以牛僧孺等为领袖的牛党(庶族官僚)与李德裕等为领袖的李党(士族官僚)之间的争斗。实质是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二是如何对待藩镇。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3、黄巢起义
(1)概念:
①五代:唐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②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 “十国”。
(2)实质: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3)影响:
①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趋势;
②后周世宗柴荣改革,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国力大大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4、五代十国
盛世腾飞
隋朝:盛世奠基的工程密码
唐朝:盛世之光的多维投射
繁华崩塌
唐中后期:盛世裂痕的深刻透视
五代十国:盛世碎片的文明韧性
广设仓库
兴建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及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和朱温代唐
——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东部控制
——维护统一沟通南北
——开明君主的励精图治
——生产革新的全面繁荣
——因俗而治的民族大业
——均田奔溃下
军事改革的恶果
——君主专制与官僚
政治的异变形态
——政治腐朽造就
阶级矛盾的爆发
北方动荡催生变革力
南方稳定造就经济能
——结束分裂的合力
隋朝耗尽国力的工程建设成为留给唐朝的宝贵遗产,在此遗产之上开出了大唐盛世的花朵。
盛世的荣光投射在大唐疆域的各个角落,各民族各阶层都是这份荣光的创造者,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丰碑。
帝国长久统治之下的制度、经济、民族等多样裂痕最终将盛世撕裂。
分裂土壤中滋生新时代的萌芽。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