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15:1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 6 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成就。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时空坐标
(1)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
589年,隋文帝之子(杨广)灭掉陈朝,结束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3)意义:
①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一、隋朝的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东门,从南第二十三行,从西第五窖含 纳苏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
含嘉仓刻铭砖
(1)广设仓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2)兴建东都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一、隋朝的兴亡
2、隋朝的建设
(1)隋炀帝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他开凿大运河,也是在为国家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2)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从这方面讲,隋炀帝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问题:结合皮日休的诗,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大运河?
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②加速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③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
时间 大事 民役数量
605年三月 营建东都 每月200万人
605年三月 开凿通济渠 100多万人
605年四月 开凿邗沟 10多万人
605年五月 营建西苑 170多万人
606年七月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607年八月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100多万人
608年七月 再修长城 20多万人
612年正月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
一、隋朝的兴亡
3、隋朝的灭亡
①根本:隋朝的暴政;
②经济: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
③军事:穷兵黩武,滥用民力,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④政治: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2)标志:
留守太原的隋朝贵族李渊也趁机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1、建立:
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
2、唐朝的繁荣
(1)政治开明: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美谥:
文、武、景、烈、昭、穆
恶谥:
炀、历、灵
同情:
哀、怀、悼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经济繁荣:农工商繁荣
①农业:
A、中国古代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
B、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②手工业:
A、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B、唐三彩是唐朝著名的瓷器。
③商业:
A、长安、洛阳成为大都市;
B、对外贸易发达,丝绸之路又被称为“瓷路”
曲辕犁
历史纵横: 唐朝曲辕犁
唐以前,耕犁是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劲。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中有关于曲辕犁的记载。曲辕犁在3个地方有重大改进:一是长直辕改为短曲辕;二是加装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三是改进了犁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唐朝的繁荣
(1)含义:
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交融。
(2)概况:
民族 方式 概况
突厥 东突厥
西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
战争
灭东突厥汗国,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战争
设机构
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册封
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回纥改名回鹘,现在的维吾尔族。
和亲
会盟
松赞干布遣使求婚,文成公主下嫁
长庆会盟
册封
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民族交融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3)特点:
①政策开明,开放包容;
②措施灵活,方式多样;
③恩威并施,以和为主;
④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5)启示:
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
②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
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4)意义:
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②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促进民族交融。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民族交融
材料二 羁縻政策:唐对归附和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实行“以夷治夷”的政策。羁縻府州制度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这就构成唐的“一国两制”民族政策。
材料三 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只有隋唐帝王冒出了“天可汗”的称号,百年内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阎立本的职贡图可谓神来之笔,不是充满敌意的边远蛮夷而是大国之外的使臣。 ——《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1)历史趋势: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人心思定,人民渴望安稳生活。;
(2)经济繁荣:前朝奠基,统治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改革吏治,完善制度;
(4)文化开明:开创并发展科举制;兴学重教;
(5)民族交融:实行民族平等的开明政策,边境统一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
(6)军事节制:改革兵制、节制用兵。
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知识拓展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③政治腐败: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②军事失当:
①边疆危机:
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政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
(1)背景:
节度使: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后来其权力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持民政与财赋。节度使盘踞一方,在当时被称为藩镇。
◎唐天宝十年节度使分布图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2)概况:
①安禄山叛乱: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军收复长安洛阳。
②史思明叛乱:758,史思明杀安庆绪,复叛,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朝借回纥之力收复洛阳。763,史朝义兵败自杀,历经八年之久,最后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3)影响:
①政治: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
②经济: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边疆: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等地
④总体: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朝手中夺走河西走廊和西域,代宗即位初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南诏继续扰边,大渡河以南尽为其所有。——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新唐书·兵志》
材料三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四 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安史之乱对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影响》
(1)类型:
材料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之乱危机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调整……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2)割据性的表现:
①政治: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
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②经济:拥有财权;
③军事: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3)评价
①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成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祸根。
②中央依赖藩镇维系统治,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2、藩镇割据
(1)原因:
①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②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负担加重。
(2)经过:
①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②880年黄巢长安称帝,建立“大齐”;
③黄巢起义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3)结果:
①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唐朝灭亡。
朋党之争
也称牛李党争”,指的是从唐宪宗末,经穆宗、敬宗、文宗到武宗初,约四十余年期间,以牛僧孺等为领袖的牛党(庶族官僚)与李德裕等为领袖的李党(士族官僚)之间的争斗。实质是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二是如何对待藩镇。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3、黄巢起义
(1)概念:
①五代:唐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②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 “十国”。
(2)实质: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3)影响:
①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趋势;
②后周世宗柴荣改革,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国力大大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4、五代十国
盛世腾飞
隋朝:盛世奠基的工程密码
唐朝:盛世之光的多维投射
繁华崩塌
唐中后期:盛世裂痕的深刻透视
五代十国:盛世碎片的文明韧性
广设仓库
兴建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及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和朱温代唐
——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东部控制
——维护统一沟通南北
——开明君主的励精图治
——生产革新的全面繁荣
——因俗而治的民族大业
——均田奔溃下
军事改革的恶果
——君主专制与官僚
政治的异变形态
——政治腐朽造就
阶级矛盾的爆发
北方动荡催生变革力
南方稳定造就经济能
——结束分裂的合力
隋朝耗尽国力的工程建设成为留给唐朝的宝贵遗产,在此遗产之上开出了大唐盛世的花朵。
盛世的荣光投射在大唐疆域的各个角落,各民族各阶层都是这份荣光的创造者,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丰碑。
帝国长久统治之下的制度、经济、民族等多样裂痕最终将盛世撕裂。
分裂土壤中滋生新时代的萌芽。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