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 —— 水到哪里去了》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水” 的起始课,聚焦 “水的蒸发” 这一核心现象,承接学生对水的生活认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 “水消失的原因”,是构建 “水的三态变化” 认知体系的基础。教材通过 “生活现象 - 实验探究 - 解释现象” 逻辑,将抽象的 “蒸发” 现象转化为可观察、可分析的具体实验,帮助学生建立 “水会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 的科学观念,同时培养 “基于证据解释现象” 的探究能力,体现 “科学源于生活、基于探究”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 “水消失” 有丰富生活经验(如湿衣服变干、水坑变小),但对 “水变成水蒸气” 的科学原理完全陌生,易认为 “水被太阳晒跑了”“水不见了” 等表面认知。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 “看不见的水蒸气” 抽象概念理解困难,且实验操作中易出现 “变量控制不当”(如同时改变温度和通风条件)的问题。不过学生对 “水的变化” 充满好奇,可通过 “趣味实验 + 现象对比” 突破认知难点,同时需强化 “控制变量进行探究” 的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知道水会慢慢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这一现象叫蒸发,蒸发过程会吸收热量(如皮肤沾水后感觉凉)。 建立 “蒸发是水在常温下的一种状态变化,与温度、通风、表面积等因素有关” 的初步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 “不同条件下的水蒸发快慢”(如阳光下 vs 阴凉处、敞口 vs 封口),提升对比、分析思维,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 基于实验现象(如水慢慢减少、玻璃片上出现小水珠),尝试逻辑推理 “水变成水蒸气再凝结” 的过程,培养证据意识与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 “观察生活现象 - 设计实验探究 - 分析实验结果 - 解释现象” 完整过程,掌握 “控制变量” 的简单实验方法,学会观察、记录蒸发现象。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讨论分析,初步养成规范实验与合作探究的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 “水的变化” 的探究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避免实验中 “不专注记录”“随意改变条件” 的情况。 体会 “蒸发现象与生活紧密相关”(如晒衣服、煮水),树立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 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蒸发现象,知道水会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温度、通风、表面积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如温度高、通风好、表面积大,蒸发快)。
教学难点
理解 “看不见的水蒸气” 是水的另一种形态,克服 “水消失就是不存在” 的认知误区。 掌握 “控制变量” 的实验方法(如探究温度影响时,保持通风、表面积相同,只改变温度),避免实验设计中的变量混乱。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杯(每组 4 个)、水、滴管、记号笔、玻璃片(覆盖杯子用)、扇子(模拟通风)、培养皿(表面积大,对比杯子)、温度计、抹布。 生活现象图片 / 视频(如湿衣服变干、雨后水坑消失、煮水冒 “白气”)、实验记录表(含 “实验条件”“观察现象”“结论” 栏目)。 多媒体课件(含蒸发现象动画、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短视频、实验操作步骤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 “雨后水坑慢慢变小” 的短视频,提问:“下雨后地上会有小水坑,过了半天,水坑里的水慢慢变少,最后不见了,大家知道水去哪里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水慢慢消失的现象?” 引导学生说出 “湿衣服变干”“水洒在地上变干”,进而引出 “水的蒸发” 主题。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分享生活中 “水消失” 的例子(如 “妈妈晾的衣服会干”),思考 “水去哪里了”,对水的变化产生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视频唤醒学生经验,引发 “水消失原因” 的疑问,自然导入本节课核心内容,激发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 “湿衣服变干” 图片,提问:“衣服上的水慢慢变干,水到底变成了什么?是真的消失了吗?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找到水的‘去向’呢?” 引导学生聚焦 “水的变化形态” 与 “蒸发现象的探究方法” 两大方向。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发表对 “水去向” 的猜测(如 “被太阳晒干了”“变成小水珠飞走了”),提出对 “实验怎么设计” 的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发猜测,明确本节课探究重点,让学生带着 “找水的去向、探蒸发秘密” 的问题进入后续实验,提升探究针对性。 (二)探索(20 分钟) 环节 1:探究 “水的去向”—— 认识蒸发现象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在透明塑料杯里装半杯水,用记号笔标注水面高度,盖上玻璃片,放在阳光下(或靠近暖风机),讲解:“我们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水面高度会不会变,玻璃片上会不会有变化。” 同时播放蒸发动画(课件),辅助讲解:“水会慢慢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这个过程叫蒸发,玻璃片上可能会出现小水珠,那是水蒸气又变成了水。” 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发放杯子、水、记号笔、玻璃片,让学生模仿演示实验操作,做好初始标记,放置在教室指定位置(部分放阳光下,部分放阴凉处),约定 5 分钟后观察。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理解 “蒸发” 的初步概念;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setup,做好初始记录,期待后续观察结果,初步感知 “水可能变成水蒸气”。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 + 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 “水面下降” 与 “玻璃片水珠”,为理解 “蒸发” 提供证据,突破 “水蒸气看不见” 的抽象难点。 环节 2:探究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衣服干得快,有的干得慢?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猜测 “温度、风吹、衣服展开大小”(对应温度、通风、表面积)。 指导分组设计实验: 探究温度影响:2 个杯子装等量水,标记高度,一个放阳光下,一个放阴凉处(保持通风、杯子相同); 探究通风影响:2 个杯子装等量水,标记高度,都放阳光下,一个用扇子轻轻扇,一个不扇(保持温度、杯子相同); 探究表面积影响:1 个杯子、1 个培养皿,装等量水(杯子水面低,培养皿水面宽),都放阳光下(保持温度、通风相同)。 发放实验记录表,强调 “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记录 3 分钟后的水面变化”。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确定探究的因素,分工完成实验 setup(如一人负责温度组,一人负责通风组),定时观察并记录水面高度变化(如 “阳光下的杯子水面下降快”),初步得出 “温度高、通风好、表面积大,水干得快” 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 “猜测 - 设计 - 实验 - 记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落实探究实践素养。 环节 3:验证 “水蒸气的存在” 教师活动: 取之前阳光下的杯子,掀开玻璃片,提问:“玻璃片上的小水珠是哪里来的?” 播放水蒸气凝结视频(课件),讲解:“杯子里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碰到冷的玻璃片,又变成了看得见的小水珠,这说明水蒸气是水变的,没有真的消失。” 让学生触摸沾水的手背,感受 “凉”,补充:“蒸发会吸收热量,所以皮肤沾水后会觉得凉快。” 学生活动: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珠,结合视频理解 “水蒸气凝结” 的过程,触摸手背感受蒸发吸热,进一步确认 “水变成水蒸气” 的科学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 “水珠验证” 与 “吸热感受”,让学生从视觉、触觉双重感知蒸发现象,深化对 “水的形态变化” 的认知,突破难点。 (三)研讨(7 分钟) 教师活动: 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提问:“你们发现哪些条件能让水蒸发得更快?生活中人们是怎么利用这些条件让东西干得快的?(如晒衣服时展开、放通风处)” 进一步追问:“如果想让杯子里的水蒸发得慢一点,我们可以怎么做?(如盖盖子、放阴凉处)为什么?” 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强化对影响因素的理解。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结论(如 “阳光下、用扇子扇,水干得快”),结合生活举例(如 “妈妈晒被子会展开,放阳台通风处”);思考 “减慢蒸发的方法”(如 “给杯子盖盖子,不让水蒸气跑出去”),深化对蒸发规律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验结论,关联生活应用,让学生从 “探究规律” 转向 “运用规律”,提升科学思维与应用能力。 (四)拓展(5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 “课后小实验”:“回家后,用两个小盘子装等量水,一个放在阳台阳光下,一个放在厨房阴凉处,每天观察并记录水面变化,看看和我们课堂上的实验结果一样吗?” 预告下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知道水会变成水蒸气,那水蒸气能不能再变成水?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水蒸气的凝结’,看看水的变化还有什么秘密!” 学生活动:明确课后任务,交流 “回家实验” 的计划(如 “和弟弟一起观察,分工记录”),期待下节课的探究。 设计意图: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培养长期观察习惯;同时预告下节课内容,衔接 “水的三态变化” 知识链,形成认知闭环。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湿衣服慢慢变干,是因为水变成了( ) A. 冰 B. 水蒸气 C. 空气 解析:湿衣服变干是水的蒸发现象,水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答案选 B 。 下列条件中,能让水蒸发得更快的是( ) A. 放在阴凉处 B. 用盖子盖住杯子 C. 放在通风的阳光下 解析:通风、高温能加快蒸发,A 阴凉、B 盖盖子会减慢蒸发,答案选 C 。 皮肤沾到水后感觉凉快,是因为( ) A. 水的温度低 B. 蒸发会吸收热量 C. 风把热量吹走了 解析:蒸发过程会吸收周围热量,导致皮肤温度下降,答案选 B 。 二、判断题 水蒸发后就真的消失了,再也不会变成水了。( × ) 解析:水蒸发变成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如玻璃片)会凝结成小水珠,能再变成水 。 两个杯子装等量水,一个敞口,一个封口,敞口的杯子里的水蒸发得更快。( √ ) 解析:敞口利于水蒸气扩散,封口会阻止水蒸气跑出去,所以敞口蒸发快 。 水只有在阳光下才会蒸发,在阴凉处不会蒸发。( × ) 解析:蒸发在常温下就能发生,阴凉处水也会慢慢蒸发,只是速度比阳光下慢 。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发现水的秘密啦!水会慢慢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这叫蒸发,温度高、通风好、水摊得开,蒸发就快,而且蒸发时会让我们感觉凉快。课后要记得做小实验,下节课继续探索水的变化哦!
板书设计
水 —— 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现象:水→看不见的水蒸气(会吸热,皮肤沾水觉凉快)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温度高→蒸发快 通风好→蒸发快 表面积大→蒸发快 生活应用:晒衣服(展开、通风、晒太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以 “生活现象 + 实验探究” 为核心,通过 “水坑变小”“湿衣服变干” 等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再结合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蒸发现象,符合三年级学生直观认知特点,多数学生能掌握核心概念。 注重 “控制变量” 实验方法的指导,通过分因素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建立 “单一变量” 的探究思维,实验记录完整度较高。 不足之处 对 “水蒸气是水的形态” 讲解较浅,部分学生仍认为 “水蒸气是空气”,未完全理解 “水的状态变化”;且 “蒸发吸热” 的感受实验时间较短,部分学生未明显感知。 小组实验时,部分小组因分工不明确(如多人同时调整温度和通风),导致变量控制不当,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影响结论归纳。 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可增加 “水蒸气收集” 趣味实验(如用干冰冷却蒸发的水蒸气,形成小水珠),直观证明 “水蒸气是水”;延长 “蒸发吸热” 体验时间(如用湿纱布包裹温度计,观察温度下降),强化感知。 实验前增加 “小组分工确认” 环节:让每组明确 “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 职责,操作员负责改变单一变量,记录员实时记录,观察员监督是否符合实验条件,避免变量混乱,提升实验准确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2.1《水 —— 水到哪里去了》
(教科版)三年级
上
2.1《水 —— 水到哪里去了》
下雨后地上会有小水坑,过了半天,水坑里的水慢慢变少,最后不见了,大家知道水去哪里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水慢慢消失的现象?
新知导入
聚集
秋天,在晴朗的早晨,植物的叶片上会出现露珠。过一段时间,这些露珠就消失不见了。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探究新知
早晨叶片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叶片表面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露珠。之后太阳升起,气温升高,露珠吸收热量,又变回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所以露珠就消失了,这个过程叫蒸发。
1.列举生活中水“消失”的现象。
湿衣服晾干了
黑板上的水迹消失了
2.在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涂少量水,观察水迹有哪些变化,用图画记录并解释。
3.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取一小杯温水,用干燥透明的大杯子罩住它,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实验中干燥的大杯子内部有水吗?这些水是怎样来的?
2.水蒸发后到哪里去了?
1.若实验中杯子罩住含水物体(如湿抹布、温水),干燥大杯子内部会有水,是物体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遇冷杯子内壁凝结形成的;若没接触水,内部一般没有水。
2.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成为大气中水汽的一部分,肉眼难以直接看见。
水是一种液体,可以流动,会随着容器形状改变自己的形状。很多液体也会像水一样蒸发,变成看不见的气体,比如医用酒精。把一些医用酒精涂到手背上,观察发生的变化,并和水的变化进行比较。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湿衣服慢慢变干,是因为水变成了( )
A. 冰 B. 水蒸气 C. 空气
2.下列条件中,能让水蒸发得更快的是( )
A. 放在阴凉处 B. 用盖子盖住杯子 C. 放在通风的阳光下
3.皮肤沾到水后感觉凉快,是因为( )
A. 水的温度低 B. 蒸发会吸收热量 C. 风把热量吹走了
B
B
C
(二)判断题
1.水蒸发后就真的消失了,再也不会变成水了。( )
2.两个杯子装等量水,一个敞口,一个封口,敞口的杯子里的水蒸发得更快。( )
3.水只有在阳光下才会蒸发,在阴凉处不会蒸发。( )
×
√
×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发现水的秘密啦!水会慢慢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这叫蒸发,温度高、通风好、水摊得开,蒸发就快,而且蒸发时会让我们感觉凉快。课后要记得做小实验,下节课继续探索水的变化哦!
板书设计
2.1 水 —— 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现象:水→看不见的水蒸气(会吸热,皮肤沾水觉凉快)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温度高→蒸发快 通风好→蒸发快 表面积大→蒸发快
生活应用:晒衣服(展开、通风、晒太阳)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