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9 07:1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位维新派人士,你选择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是(  )
A.报纸 
B.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民众起义
【解析】 维新派主张改革而不主张革命,故排除C、D两项;电影虽有舆论宣传的作用,但实用性不如报纸强,在宣传方面,也不如报纸及时,故选A项。
【答案】 A
2.1903年,山东第一份《济南汇报》创刊,以后,《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报刊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读书看报的前提就是识字,而不能说读书看报可以减少文盲,应排除③。
【答案】 C
3.下列近代报刊中,将②③归为同一类性质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      
  ②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③        
 ④
A.同为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B.同属于娱乐性为主的报刊
C.都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
D.是不同时期政府的宣传舆论工具
【解析】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报纸之一,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答案】 C
4.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艺术鉴赏
B.信息传播
C.舆论监督
D.通达民情
【解析】 《京报》的报道首先体现的是报纸传播信息的功能。
【答案】 B
5.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报》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名为“活动电光影戏出售”的广告中写道:“兹由外洋运到新式电影机器一副,并影片六十余套,其景致异常可观。”这是“电影”一词的首次使用。1909年2月12日,该报又发消息称:“本埠电影翻新,南市富贵茶园内演各种电影五花八门,见者无不击掌称赞。”上述材料说明(  )
A.1905年电影诞生
B.1909年中国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
C.电影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娱乐方式
D.当时中国放映的全部是外国影片
【解析】 本题考查电影的出现时间以及在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普及。19世纪末,西方出现电影,故A项错误;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作品《定军山》诞生,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
6.当今社会,电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新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其前身是北京电视台
B.北京电视台是我国第一家电视台
C.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的电视传播网络
D.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电视台就基本覆盖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广大地区
【解析】 1958年,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播,成为我国第一家电视台。直到1978年,各省、市才有了自己的电视台,目前我国已形成比较全面的电视传播网络。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电视台就基本覆盖广大城市和农村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D
7.《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时最长、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近八十年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05年《申报》可能报道的新闻有(  )
A.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
B.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的消息
C.电影《渔光曲》在国外获奖的消息
D.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的消息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190
( http: / / www.21cnjy.com )5年”这一时间信息。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应是辛亥革命后,排除A项。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故B项正确。电影《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排除C项。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排除D项。
【答案】 B
8.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事业发展的是(  )
A.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质量有所降低
B.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C.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D.《焦点访谈》等新闻类报道栏目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解析】 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内容更加充实,质量大为提高。
【答案】 A
9.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广播的普及
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解析】 互联网是指将两台或者是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它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故选B项。
【答案】 B
10.(2013·陕西学业水平考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下列情况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
A.一些代表穿着中山装参加会议
B.代表们坐火车到北京参加会议
C.通过互联网转播会议实况
D.在报纸上及时报道大会信息
【解析】 1994年我国才正式接入互联网,故在当时不可能出现C项情况。
【答案】 C
11.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
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解析】 从材料中的“你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粉丝”的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的是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而没有提及信息的内容,故C项与题意不符;B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中“你就是一份都市报”“你就是电视台”等从侧面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答案】 A
12.以下有关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或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使人们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B.在客观上会带来更为复杂的犯罪问题
C.便于人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D.互联网上面的信息大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解析】 互联网在方便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工作和生活的同时,也会使部分网民过分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影响身心健康,传播垃圾信息,也为社会稳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等,但并非大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展出的部分图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材料中图片反映的传媒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订一个标题。
(2)为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解析】 第(1)问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容易作答。第(2)问是对研究方法的考查。
【答案】 (1)图一:报刊;图二:电影;图三:电视;图四:互联网。标题: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其他言之成理的标题亦可)
(2)到图书馆查阅、互联网查询、书面问卷调查、民间访谈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898年创办的中文报刊表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6
11
7
63.6%
1897
49
45
91.8%
1898
47
39
83%
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办报馆。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风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 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
( http: / / www.21cnjy.com )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19世纪末中国国内报刊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解析】 第(1)问的答案分布在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材料中,要全面归纳。从材料一中可得出中国自办的报刊数量日益增多这一信息;从材料二中的“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等信息可得出报刊主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从材料三中可得出中国早期自办报纸很少,甲午战争后,报纸增多,但寿命很短等信息。第(2)问要结合教材知识,把握时间范围,从历史事件的背景去分析。
【答案】 (1)特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但寿命大多很短,报刊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
(2)成因: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空前严重;②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③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④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⑤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报业遭受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