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ATP、酶、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真题体验
1.C 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正确。
2.B 过氧化氢酶在体外也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
3.A 植物细胞的液泡从细胞质基质中吸收H+,以维持液泡内的酸性环境,H+逆浓度进入液泡,即从低浓度往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转运。
4.C 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不断失水,液泡体积减小、液泡颜色变深,A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不断失水,细胞膜的面积变小,B正确;发生质壁分离后完全复原的细胞,由于细胞壁的支撑作用,细胞吸水量受到限制,其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C错误;图示细胞可能处于质壁分离过程或质壁分离复原过程,D正确。
5.A 从题图分析,H+的跨膜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转运。
6.D 分析题表可知,实验中乳糖浓度不变,实验的自变量是乳糖酶浓度,因变量是反应速率,故本实验验证的是酶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错误;组③反应速率大于组②,是由于组③的乳糖酶浓度比组②的乳糖酶浓度高,使组③反应速率大于组②,B错误;组⑤反应速率大于组④,是由于组⑤的乳糖酶浓度比组④的乳糖酶浓度高,使组⑤反应速率高于组④,C错误;由题表数据可知,随着乳糖酶浓度升高,反应速率不断增加,因此表明反应速率与乳糖酶的浓度有关,D正确。
7.A 由题表数据可知,随着乳糖酶浓度升高,反应速率不断增加,由此表明本实验是验证酶的浓度与反应速率有关,所以想要提高实验中组④的反应速率,应增加组④乳糖酶的浓度。
8.解析:(1)酶具有催化作用,在L天冬酰胺转化为L天冬氨酸和氨的反应过程中,L天冬酰胺酶起到催化作用。
(2)该研究最终目的是治疗人类疾病,因此实验中采用 37 ℃的主要原因是模拟人体内环境的温度。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三氯乙酸,可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失活,从而终止反应。
(3)由题图可知,相同条件下,酶微球在血浆中的相对活性比游离酶高,说明在相同条件下酶微球在血浆中的稳定性比游离酶高;L天冬酰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作为药物使用时,应采用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如果口服会被分解而失去作用;该实验结果可为给药剂量和给药的频率提供参考。
答案:(1)催化 (2)模拟人体内环境温度 (空间)结构 (3)高 静脉注射 频率
专题过关
1.B 大多数生物体都是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因此绿叶海天牛捕食滨海无隔藻时,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ATP。
2.A 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这是由酶结构的特异性决定的,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3.C 酶促反应原理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A正确;被酶作用的物质称为底物,能与酶特异性结合,B正确;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酶并不都是由氨基酸分子组成的,C错误;只要满足酶的作用条件,酶可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发挥作用,D正确。
4.C 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有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A正确;酶促反应结束,酶分子恢复原状,B正确;酶具有一定的形状,与特定底物结合,能体现酶具有专一性,C错误;高温会改变酶的结构,因此可能会影响活性部位结构,D正确。
5.D 据题图可知,这是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示意图,ADP和Pi能合成ATP,因此①代表的是ATP(腺苷三磷酸)。
6.C 题示实验的因变量是氧气的产生情况,A错误;1号与 2号试管对照可说明加热可加快化学反应,B错误;1号与 4号试管对照,酶可催化化学反应,即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C正确;3号与4号试管对照可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错误。
7.B 物质a进入细胞需要载体协助,但不消耗能量,属于易化扩散,A错误;结合题图可以看出,在运输物质a的过程中,X载体蛋白与物质a结合后自身构象会发生改变,进而实现了物质a的转运,B正确;物质a进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其运输速率与物质a浓度梯度大小有关,即增加膜两侧物质a的浓度差,对其运输速率有影响,C错误;温度会影响分子的运动速率,因此,改变温度会影响物质a的运输速率,D错误。
8.D 红细胞在a溶液中失水皱缩,说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b溶液中细胞形态基本不变,所以和细胞内液浓度基本相等,c溶液中细胞涨破,说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液浓度,a(大于细胞内液浓度)、b(和细胞内液浓度相等)、c(小于细胞内液浓度)三种蔗糖溶液的浓度关系为 a>b>c,A错误;a中的细胞处于失水状态,在此过程中吸水能力逐渐上升,B错误;题图中实验现象是渗透作用,水分子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当将a中的蔗糖溶液改为浓度相当的葡萄糖溶液后,由于葡萄糖浓度高于细胞内液浓度,所以细胞会失水,但葡萄糖可以进入细胞,造成细胞内液浓度升高,从而吸收水分,所以细胞会发生先皱缩后恢复原状的现象,D正确。
9.D 取新鲜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将甲组细胞置于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则细胞会由于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该过程中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加深,细胞液浓度变大,A、B不符合题意;乙组细胞用浓度为2 mol/L的乙二醇溶液处理,植物先会由于外界溶液浓度高,失水发生质壁分离,但乙二醇会被植物细胞吸收,因此乙组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但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因此乙组细胞的体积不会明显变小,C不符合题意,D符合
题意。
10.D O2、CO2和甘油以扩散的方式运输,据题图可知,方式②中物质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所以方式②是扩散。因此,O2、CO2和甘油通过图②方式运输,A错误;据题图可知,方式③中物质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所以方式③是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最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B错误;方式③是主动转运,由于温度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细胞对图③主动转运方式过程中能量的供应,同时温度也影响转运蛋白的活性和分子的运动能力,所以温度变化会对图③的物质出入细胞造成影响,C错误;据题图可知,方式④为胞吞,通过方式④被细胞摄入的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且需要消耗ATP,D正确。
11.C 多酶片包含的酶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在低温条件下结构稳定,因此多酶片需要低温条件下保存,A错误;多酶片如果是嚼碎服用,肠溶衣包裹的酶释放后会在消化液中失去活性,无法发挥作用,B错误;肠溶衣不易溶于胃液,可溶于肠液,因此肠溶衣的作用是使胰酶能够在胃液中不被溶解和破坏,C正确;胰酶和胃蛋白酶本质都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形成紫色,不能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D错误。
12.D 由题图可知,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左右,而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8左右,pH小于6时,胰蛋白酶完全丧失活性,因此与胰蛋白酶相比,胃蛋白酶更耐受酸性环境,A错误;据题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酶的种类和pH,因变量是反应速率,B错误;由题图可知,pH大于3.5时,胃蛋白酶失活,因此pH从8.0降低到2.0的过程中,胃蛋白酶活性不变,C错误;题述实验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若升高温度,酶的活性会降低,即胰蛋白酶在最适pH下的酶促反应速率降低,D正确。
13.D 由题图可知,过程①中借助了载体蛋白的协助,也存在ATP水解为其提供能量,故过程①的方式为主动转运;过程②中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运输,有载体蛋白的协助,故过程②的方式为易化扩散,D正确。
14.D 绝大多数生命活动都由ATP直接供能,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正确;ATP水解形成AMP(腺苷一磷酸)和两个磷酸基团,推测焦磷酸分子含两个磷酸基团,B正确;待检样品中某种微生物的数量越多,产生的ATP越多,荧光的强度越大,C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无线粒体,D错误。
15.B 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A正确;ATP彻底水解产生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B错误;在活细胞中,ATP分布广泛,但含量很低,可通过 ATPADP循环满足细胞内的能量需要,C正确;放能反应放出的能量会储存在ATP中,因此ATP的合成与放能反应相关联,D正确。
16.B H+进入微囊需要消耗能量(光能),方向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微囊内H+浓度高,pH较低,A不符合题意;H+进入微囊需要消耗能量(光能),需要载体蛋白,属于主动转运;H+运出微囊,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属于易化扩散,B符合题意;ATP合成酶既可以催化ATP合成又可以运输H+,C不符合题意;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可以促进ADP和Pi合成ATP,微囊也可以,所以题图所示类细胞微囊体模拟了叶绿体的部分功能,D不符合题意。
17.B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和温度,因此实验中唾液淀粉酶溶液的用量是无关变量,A错误;③④两组实验可用于验证酶的专一性,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唾液淀粉酶最适的催化温度为37 ℃,B正确;若Y为本尼迪特试剂,使用时需水浴加热,本实验自变量是温度,所以会对探究温度对于酶活性的实验有影响,该实验的检测试剂Y不能使用本尼迪特试剂,C错误;若X、Y的设置正确,②④⑥组中的唾液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②④⑥三组实验不能说明温度能影响酶活性,D错误。
18.C ab时间段内,酶促反应速率保持稳定,此时底物充足,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数量,A错误;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越来越少,b点剩余的淀粉量比c点多,B错误;b点前底物足够,若增加α淀粉酶的用量重复实验,反应速率增大,底物耗尽的时间缩短,b点会向左上方移动,C正确;由题意可知,该实验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适当提高反应温度,酶活性降低,a点会下移,d点会右移,D错误。
19.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A是蛋白质分子,B是磷脂双分子层,D是多糖链,D与A结合形成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另一侧为细胞膜内侧。该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B磷脂双分子层,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由于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能运动,因此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若要获取纯净的细胞膜用于研究其结构和功能,需要排除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干扰,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因此可选取人体的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操作最为简便。
(2)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a是通过主动转运由细胞膜外运向膜内,b是通过扩散的方式由膜外运向细胞内,c、d是通过易化扩散的方式由膜外运向膜内,e是通过主动转运由细胞膜内运向细胞外。土壤溶液中的某离子浓度往往低于根细胞中的浓度,因此根细胞吸收该离子的方式为逆浓度梯度运输,为主动转运,与图中a物质运输方式相同;c物质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是易化扩散;若用呼吸抑制剂作用于此细胞,由于呼吸被抑制,为主动转运提供能量减少,则消耗能量的a、e物质的运输一定会受到影响。
(4)若为动物细胞膜,膜内部可能还存在胆固醇来维持膜的稳定性,由于该物质的存在,使得内侧的磷脂分子的活动性较弱,生物膜的流动性降低。
答案:(1)B 磷脂双分子层 选择透过性 磷脂和蛋白质 成熟的红 (2)种类和数量 (3)a 易化扩散 a、e (4)胆固醇 较弱
20.解析:(1)黑藻的原生质层为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黑藻在高浓度污水中因发生渗透作用而失水,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因而出现了质壁分离现象,黑藻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所以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细胞失水时,质壁间隙对比明显,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因此,观察质壁分离时通常以黑藻细胞中的叶绿体作为参照。
(2)将黑藻细胞放入清水中,由于细胞壁伸缩性较小,细胞壁会限制植物细胞的过度膨胀,当其体积不再增大时,细胞液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
(3)由题图可知,载体蛋白①通过逆浓度梯度的方式,将细胞质内少量的H+运输到细胞外,该过程可以维持细胞膜内外H+的浓度差,载体蛋白②利用H+的浓度梯度形成的势能转运P,即细胞膜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吸收水中的磷,细胞膜对P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这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为选择透过性。由于黑藻可以吸收磷,所以可以在磷富营养化的污水中种植一定数量的黑藻。
答案:(1)渗透 质壁分离 叶绿体
(2)细胞壁 大于
(3)维持 主动转运 选择透过性 在磷富营养化的污水中种植一定数量的黑藻专题三 ATP、酶、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2023·浙江7月学考)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驱动,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
A.O2 B.H2O
C.ATP D.CO2
2.(2021·浙江1月学考)MnO2和细胞内合成的过氧化氢酶均可催化H2O2分解成为H2O和O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氧化氢酶具有专一性
B.过氧化氢酶在体外不具有催化作用
C.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
D.与MnO2相比,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3.(2023·浙江7月学考)植物细胞的液泡从细胞质基质中吸收H+,以维持液泡内的酸性环境。H+逆浓度进入液泡的方式是( )
A.主动转运 B.易化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吞作用
4.(2022·浙江7月学考)某同学以紫色洋葱外表皮为材料,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观察到了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颜色变深
B.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膜的面积变小
C.在清水中完成质壁分离复原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相等
D.图示细胞可能处于质壁分离过程或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5.(2021·浙江7月学考)H+的某种跨膜运输过程示意图如下。这种运输方式属于( )
A.主动转运 B.渗透作用
C.易化扩散 D.胞吐作用
(2022·浙江7月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6~7小题。
乳糖酶可催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为研究某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小组利用乳糖酶和乳糖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乳糖浓度 10% 10% 10% 10% 10%
乳糖酶浓度 0% 1% 2% 4% 8%
反应速率/ (g半乳糖/min) 0 25 50 100 200
6.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目的是验证乳糖酶具有专一性
B.组③反应速率大于组②,是因为组③温度更适宜
C.组④反应速率低于组⑤,是因为组④部分酶失活
D.实验结果表明反应速率与乳糖酶浓度有关
7.若要提高实验中组④的反应速率,下列方法中有效的是( )
A.添加乳糖酶 B.延长反应时间
C.添加麦芽糖 D.添加葡萄糖
8.(2023·浙江7月学考)L天冬酰胺酶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药物,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人体血浆中,该酶可催化L天冬酰胺转化为L天冬氨酸和氨。研究者制备了含L天冬酰胺酶的纳米微球(简称酶微球),为研究酶微球在血浆中的稳定性,以游离的L天冬酰胺酶(简称游离酶)为对照,进行了实验,过程如下:
①取适量酶微球溶液和游离酶溶液,分别与模拟血浆混匀,37 ℃水浴预热;
②预热不同时间后,加入L天冬酰胺保温10 min;
③反应体系中加入三氯乙酸终止反应;
④测定体系中氨的生成量,得到时间—酶活性曲线(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在L天冬酰胺转化为L天冬氨酸和氨的反应过程中,L天冬酰胺酶发挥了 作用,促进反应的进行。
(2)已知L天冬酰胺酶的最适温度为50~60 ℃,实验中采用37 ℃的主要原因是
。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三氯乙酸,可破坏酶的 ,使酶变性,从而终止反应。
(3)与游离酶相比,酶微球在血浆中的稳定性较 。L天冬酰胺酶作为药物使用时,应采用的给药方式是 (填“口服”或“静脉注射”)。该实验结果可为给药剂量和
提供参考。
1.(2024·台州期末)绿叶海天牛是一种软体动物,它大量捕食滨海无隔藻时,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
A.光能 B.ATP
C.葡萄糖 D.淀粉
2.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这说明酶具有( )
A.专一性 B.高效性
C.多样性 D.稳定性
3.(2024·浙江6月学考适应性考试)下列与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酶作用的物质称为底物
C.酶都是由氨基酸分子组成的
D.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4.下图为酶与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学说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
B.酶促反应结束以后酶的结构恢复到原状
C.该学说不能体现出酶的专一性
D.高温可能会影响活性部位结构
5.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在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是一样的,这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如图是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的是( )
A.腺嘌呤 B.腺苷
C.ADP D.腺苷三磷酸
6.某同学进行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所设计的实验分组如图所示,各试管中均已加入等量、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剩余量
B.1号与2号试管对照可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C.1号与4号试管对照可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D.3号与4号试管对照可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7.(2024·七彩阳光联盟下学期期中)图中“”表示进入细胞的物质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a进入细胞的方式为扩散
B.X与物质a结合后自身构象发生改变
C.增加膜两侧物质a的浓度差,对其运输速率无影响
D.改变温度不会影响物质a的运输速率
8.(2024·台州六校下学期期中)将数量相同的小鼠成熟红细胞分别放入a、b、c三种不同浓度的等量蔗糖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三种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溶液的浓度关系为c>b>a
B.a中的细胞在此过程中吸水能力下降
C.直接引起三种溶液中红细胞形态差异的物质,进出细胞消耗的能量关系为a>b>c
D.若将a中的蔗糖溶液改为浓度相当的葡萄糖溶液,则细胞可能出现先皱缩后恢复原状的
现象
9.(2024·浙里特色联盟下学期期中)用镊子撕下一个新鲜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等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细胞用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处理,乙组细胞用浓度为2 mol/L的乙二醇溶液处理,分别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下列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甲组细胞的细胞液颜色变深
B.甲组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C.乙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D.乙组细胞的体积明显变小
10.(2024·衢温“5+1”联盟下学期期中)不同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下图①~④表示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2、CO2和甘油通过图①方式运输
B.图②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C.温度变化不会对图③的物质出入细胞造成影响
D.图④中被细胞摄入的物质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但都需消耗ATP
(2024·衢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1~12小题。
多酶片是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双层药片,内层是肠溶衣(不易溶于胃液,可溶于肠液)包裹的是胰酶(包括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外层是糖衣(可溶于胃液)包裹的是胃蛋白酶。主要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欲缺乏,但不建议长期服用。
11.下列关于多酶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酶片可在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下长期保存
B.多酶片服用时嚼碎服用比整片吞服效果更好
C.肠溶衣的作用是使胰酶能够在胃液中不被溶解
D.可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这两类酶的化学本质
12.某兴趣小组探究最适温度条件下不同pH对多酶片中两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胃蛋白酶相比,胰蛋白酶更耐受酸性环境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因变量是反应速率
C.pH从8.0降低到2.0的过程中,胃蛋白酶活性增强
D.若升高温度,胰蛋白酶在最适pH下的酶促反应速率降低
13.Na+、K+和葡萄糖等物质出入人体成熟红细胞的方式如图所示,①②表示相关过程。其中过程①和②的方式分别为( )
A.易化扩散、扩散
B.扩散、易化扩散
C.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D.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14.(2024·杭州S9联盟下学期期中)ATP含量与细胞的种类、数量及代谢活性有一定关系,ATP荧光仪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壤、水体和生物体内的微生物检测,原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B.AMP表示腺苷一磷酸,推测焦磷酸分子含两个磷酸基团
C.待检样品中某种微生物的数量与荧光的强度大小呈正相关
D.检测生鲜肉中的某种细菌时,ATP主要来自线粒体内膜
(2024·重点中学四校联考)阅读以下资料,回答15~16小题。
以天然生物活性分子为基元,利用分子组装策略构建的新型仿生体系能模拟生命基本单元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研究人员在分子层面上理解与认知生命活动的本质与物理化学机制,新型仿生体系已发展成为组装生物学的研究新方向,我国科学家在类细胞微囊体上实现了ATP合成酶功能的体外模拟(如图所示)。
15.下列关于ATP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由C、H、O、N和P元素组成
B.ATP彻底水解产生一分子腺苷和三分子磷酸
C.在活细胞中,ATP分布广泛,但含量很低
D.ATP的合成与放能反应相关联
16.分析上图中H+进出微囊的方式,不能得出的结论为( )
A.微囊内pH低于囊泡外
B.H+进出微囊的方式均为主动转运
C.牛细胞ATP合成酶起到运输和催化的功能
D.类细胞微囊体模拟了叶绿体的部分功能
17.(2024·浙南名校下学期期中)下表是某学生设计的“探究酶的有关特性”的实验方案。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质量分数为3% 的淀粉溶液/mL 2 - 2 - 2 -
质量分数为3% 的蔗糖溶液/mL - 2 - 2 - 2
质量分数为2%的唾 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1 1
反应温度/℃ 0 0 X X 100 100
检测试剂Y 2滴 2滴 2滴 2滴 2滴 2滴
注:表中“-”表示没有添加。
A.唾液淀粉酶溶液的用量是自变量
B.③④两组实验可用于验证酶的专一性,反应温度X约为37 ℃
C.本实验中“检测试剂Y”可以是本尼迪特试剂
D.若X、Y的设置正确,则②④⑥三组可说明温度能影响酶活性
18.(2024·七彩阳光联盟下学期期中)某实验小组为探究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实验,在2 mL 5%的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α淀粉酶,其他条件均适宜,得到了酶促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内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淀粉溶液的浓度
B.因为b点的酶促反应速率大于c点,故b点剩余的淀粉量比c点少
C.若增加α淀粉酶的用量重复该实验,则b点会向左上方移动
D.适当提高反应温度,a点会上移,d点会左移
19.(2024·新力量联盟下学期期中)下图为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其中a~e表示跨膜运输的物质,A、B、D表示细胞膜上的不同成分或结构。
(1)该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 ](填字母) (填名称),其功能特性为 ,结构特性体现在该结构上的 (填物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若要获取纯净的细胞膜用于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可选取人体的 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操作最为简便。
(2)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膜蛋白的 越多。
(3)土壤溶液中的某离子浓度低于根细胞中的浓度,因此根细胞吸收该离子的方式与图中 (填符号)物质运输方式相同;c物质的运输方式是 ;若用呼吸抑制剂作用于此细胞,则图中物质 的运输一定会受到影响。
(4)若该细胞膜为动物细胞膜,图中膜结构内部可能还存在 来维持膜的稳定性,由于该物质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磷脂分子中含量不同,导致内侧的磷脂分子活动性 (填“较强”或“较弱”)。
20.黑藻在治理由氮、磷过量引起的富营养化水污染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图为H+和含P污染物出入黑藻细胞的示意图,其中①②代表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为研究黑藻在富营养化污水中的耐受能力,将其放入不同浓度的污水中,黑藻在高浓度污水中因发生 作用而失水,因而出现了 现象,观察时通常以黑藻细胞中的 (填细胞器)作为参照。
(2)若将黑藻细胞放入清水中, 会限制植物细胞的过度膨胀,当其体积不再增大时,细胞液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3)据图分析,载体蛋白①参与的运输方式能 (填“维持”或“消除”)细胞膜内外的H+浓度差,载体蛋白②能利用细胞膜上的H+浓度梯度形成的势能,驱动植物对含P污染物的吸收和转运,即细胞膜通过 方式吸收水中的磷。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为 。根据所提供信息,请提出磷富营养化污水治理的相关思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