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专题训练四细胞呼吸(原卷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专题训练四细胞呼吸(原卷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11:10:29

文档简介

专题四 细胞呼吸
真题体验
1.C 适当提高环境温度使酶活性提高而缩短“醒”面的时间,A正确;“醒”面过程中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热能会使面团发热,B正确;馒头松软主要是酵母菌需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所致,若面团发酵时间过长会因厌氧呼吸产生乙醇而有淡淡的酒味,C错误,D正确。
2.A ①为糖酵解过程,大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释放的能量大多以热能形式散失,A错误;②是乳酸发酵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H]还原为乳酸,B正确;①③是乙醇发酵,缺氧条件下某些根细胞能进行,C正确;①②是乳酸发酵,缺氧时骨骼肌细胞能进行,D正确。
3.B 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降解为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中分解,B错误。
4.解析:(1)据题意可知,参与发酵形成甜酒酿的微生物主要是糖化菌和酵母菌,因此酒药中含有发酵所需的主要微生物是糖化菌和酵母菌。
(2)淀粉需要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单糖或二糖后,才能被酵母菌利用,因为酵母菌中不含淀粉酶,所以不能直接利用淀粉。
(3)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需氧呼吸快速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需氧呼吸要消耗氧气,因此随着发酵中需氧呼吸的进行,O2被逐渐消耗殆尽,此时酵母菌发酵生成乙醇和CO2,最终形成了清甜可口的酒酿。
(4)甜酒酿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发酵而成的含乙醇食品,要想生产甜度低、酒味浓郁的甜酒酿,可以延长发酵时间,增加酒药(含有发酵所需微生物)用量等,使发酵微生物充分进行厌氧呼吸。
答案:(1)酵母菌
(2)酵母菌缺乏淀粉酶
(3)需氧 乙醇 
(4)延长发酵时间;增加酒药用量等
专题过关
1.B 酵母菌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错误;酵母菌需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过程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B正确;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2.D 由题意可知,2,4二硝基苯酚(DNP)能抑制需氧呼吸过程中ATP的合成,需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有ATP的合成,因此DNP影响需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
3.C 人体厌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在不消耗氧气的情况下,将葡萄糖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此过程中没有CO2的释放,C符合题意。
4.B 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O2与[H]反应生成水,故O2用于生成H2O。
5.B 地窖保存主要是利用低温和低氧,抑制细胞呼吸;鱼肉腌制是利用高渗环境让微生物失水死亡,即盐的杀菌作用;种子晒干是降低自由水的含量,抑制细胞呼吸;水果低温保存也是为了抑制呼吸作用。
6.D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才可以进行需氧呼吸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故若要探究需氧呼吸,则需要打开阀门a通入O2,A正确;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在探究厌氧呼吸时可在溶液表面加入一层植物油以隔绝O2,B正确;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为检验细胞呼吸产物是否含有CO2,在管口2接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C正确;厌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发生反应由橙色变成灰绿色,因此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管口3取出的溶液变灰绿色,说明酵母菌发生了厌氧呼吸,D错误。
7.A 玉米叶肉细胞厌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去向有3处,分别是热能、酒精中的能量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错误;②是需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若氧气浓度降低,需氧呼吸过程受阻,则②过程将被抑制,B正确;X为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来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C正确;合理密植能使叶片充分利用光照和CO2,从而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
8.B 剧烈运动时,丙酮酸因氧气不足而在细胞溶胶中进一步被[H]还原生成乳酸,A错误;骨骼肌细胞厌氧呼吸不产生CO2,所以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CO2的场所只有线粒体,B正确;剧烈运动时,因进入线粒体的氧气减少,所以厌氧呼吸加强,C错误;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既进行厌氧呼吸又进行需氧呼吸,而安静时只进行需氧呼吸,因此骨骼肌细胞中分解等量葡萄糖产生的ATP比安静时少,D错误。
9.D 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透气的纱布或“创可贴”等敷料,防止厌氧菌的繁殖,A正确;定期排水晒田,可避免水稻幼根因缺氧进行厌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积累导致酒精中毒,进而导致根变黑腐烂,B正确;酿造葡萄酒时,先通气有利于酵母菌进行需氧呼吸而大量繁殖,后密封有利于酵母菌进行发酵,C正确;乳酸菌厌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不会产生气体,不会导致胀袋,D错误。
10.C 乳酸菌为厌氧菌,不需要通气,A错误;乳酸菌厌氧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少量ATP,B错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会产生乳酸,进行乳酸发酵,C正确;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D错误。
11.C 产生②的这一阶段产生的[H]最多(20[H]),③代表的物质是水,A错误;产生物质④的过程为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B错误;若对⑤(氧气)进行同位素18O标记,最先检测到18O的是⑥(水),一段时间后水参与需氧呼吸第二阶段,还可能检测到C18O2,C正确;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线粒体不能完成题图所示全过程,原核生物如果有与需氧呼吸有关的酶,能完成题图所示全过程,D错误。
12.D 需氧呼吸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都会产生ATP,A错误;厌氧呼吸中葡萄糖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物中,B错误;人体细胞厌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CO2,而需氧呼吸O2消耗量与CO2产生量相等,因此“白肺”患者肺泡细胞中O2消耗量与CO2释放量的比值等于1,C错误;患者吸氧后肌细胞中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H2O,并释放能量,D
正确。
13.D 由题意可知,题图表示人体内进行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所以a是细胞呼吸的方式,可以是需氧呼吸或厌氧呼吸,所以a过程的完成往往伴随着H2O和CO2或乳酸的生成,A正确;b是ATP的合成,细胞中的放能反应一般与b过程相联系,B正确;在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既进行需氧呼吸又进行厌氧呼吸,人细胞厌氧呼吸只能产生乳酸,所以肌肉细胞产生CO2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C正确;通过厌氧呼吸氧化分解葡萄糖时,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存留在乳酸中,D错误。
14.C 葡萄糖在细胞溶胶中被分解,不进入线粒体,A错误;厌氧呼吸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酒精中,B错误;发面过程中的“窟窿”是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引起的,C正确;酵母菌厌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
15.B 酵母菌不进行光合作用,无须放在黑暗条件下探究呼吸方式,A错误;b和d中装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分别构建有氧和无氧条件,B正确;甲装置中a为NaOH溶液吸收外界环境中的CO2,c为澄清石灰水检测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作用不同,C错误;检测酵母菌厌氧呼吸是否有酒精产生,应从d容器中吸取少量溶液加入酸性重铬酸钾进行检测,D错误。
16.D 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A错误;“瓦氏效应”是癌细胞的异常代谢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机体正常运转,B错误;癌细胞对缺氧环境是适应的,由此产生“瓦氏效应”,也就是说“瓦氏效应”不影响癌细胞在缺氧环境下的能量供应,C错误;“瓦氏效应”产生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等,可以为癌细胞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等代谢提供原料,D正确。
17.B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ATP中,A正确;葡萄糖在细胞溶胶中发生糖酵解,被转化成丙酮酸,以丙酮酸的形式才能进入线粒体被进一步氧化分解,B错误;据题可知,贯叶金丝桃素可以通过激活AMPK信号,增加脂肪细胞的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线粒体数量,增强细胞的呼吸作用,进而刺激脂肪细胞产热,减少脂肪的积累,为治疗肥胖开辟新方向,C正确;电子传递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中,本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D正确。
18.C 曲线BC段,氧气浓度增大,抑制小麦种子的厌氧呼吸,所以小麦种子厌氧呼吸速率不断减小,A正确;小麦种子厌氧呼吸时丙酮酸被[H]先还原为乙醛再还原为乙醇,B正确;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只有少部分储存在ATP中,C错误;小麦种子晒干后保存可降低呼吸强度,代谢速率减慢,可延长储存时间,D正确。
19.解析:(1)酵母菌和蓝细菌都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蓝细菌是原核生物,能进行需氧呼吸,其场所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基质,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2)0~6 h间,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故4~6 h间酵母菌呼吸速率下降的原因是氧气的量不断减少。此时细胞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H]在第三阶段与氧结合产生水。
(3)8~10 h间,酵母菌只进行厌氧呼吸,酵母菌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溶液最终呈黄色,但是酵母菌需氧呼吸也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酵母菌是否进行厌氧呼吸。
答案:(1)DNA、DNA 细胞膜和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2)氧气的量不断减少 [H] (3)黄色 不能 酵母菌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均产生二氧化碳
20.解析:(1)图甲通入空气,说明其探究的是酵母菌的需氧呼吸,而图乙是密封装置,说明其探究的是酵母菌的厌氧呼吸。
(2)通过测量温度的高低比较热量的多少,应将温度计插入含酵母菌的锥形瓶中,即B、C锥形瓶中;并且应将温度计插入液面以下。
(3)需氧呼吸除了发生在细胞溶胶以外,第二、第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从需氧呼吸阶段来看,释放能量最多的是第三阶段,而释放的能量中大部分去向是以热能形式散失。
(4)相同时间后甲的温度高于乙的温度,说明需氧呼吸释放热量更多。
答案:(1)甲 乙 (2)BC 液面以下 (3)线粒体 三 以热能形式散失 (4)高于
21.解析:(1)种子储藏需要干燥环境,萌发前要吸收水,此阶段种子主要通过亲水性物质吸水,而不是通过渗透作用,因为此时种子细胞没有大液泡。
(2)萌发初期,小麦胚乳被包裹在果皮和种皮内(氧气无法进入),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①过程中通过厌氧呼吸分解,除最终产生热能外,还产生ATP、酒精和CO2等物质。
(3)小麦种子中含有大量的淀粉,以糖类作为呼吸作用的底物,在萌发后期,小麦种子在单位时间释放的CO2量多于O2吸收量,厌氧呼吸不消耗氧气,只产生CO2,需氧呼吸时消耗的O2量等于CO2的产生量,故说明此时小麦种子既进行厌氧呼吸又进行需氧呼吸。
(4)胚乳部分是小麦种子储藏淀粉的部位,将不同萌发阶段的小麦种子纵切,滴加碘液,对胚乳部分进行观察,可检验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胚乳)变化。
①若要进一步验证题述变化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可设计有无淀粉酶催化的实验,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高温下淀粉酶会失活,试管1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②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淀粉酶,试管2中应加入的X是萌发前的小麦(种子)的提取液。
③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生成还原糖,还原糖与本尼迪特试剂水浴加热可产生红黄色沉淀。预测试管3中的颜色变化是蓝色→棕色→红黄色(棕色不作要求)。若仅试管4未出现预期结果,则最可能的原因是淀粉酶已失活,无法催化淀粉水解。
答案:(1)赞同,此阶段种子细胞没有大液泡
(2)CO2、酒精、ATP
(3)此时小麦种子既进行厌氧呼吸又进行需氧呼吸
(4)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胚乳)变化 ①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②萌发前的小麦(种子) ③蓝色→棕色→红黄色(棕色不作要求) 淀粉酶已失活专题四 细胞呼吸
1.(2021·浙江7月学考)制作馒头时,通常需要把面粉、温水和酵母菌按比例混合揉成面团。面团需“醒”上一段时间,才能制作出松软的馒头。若面团发酵时间过长,会产生淡淡的酒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当提高环境温度可缩短“醒”面的时间
B.“醒”面过程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热能会使面团发热
C.馒头松软主要是酵母菌需氧呼吸产生的H2O所致
D.面团产生酒味是酵母菌厌氧呼吸产生的乙醇所致
2.(2020·浙江1月学考改编)厌氧呼吸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①~③为相关反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释放的能量大多储存在有机物中
B.②的进行需要乳酸脱氢酶的催化
C.缺氧条件下某些根细胞能进行①③
D.缺氧时骨骼肌细胞能进行①②
3.(2023·浙江7月学考)某天南星科植物在开花期,与其他部位的线粒体相比,花顶部的线粒体内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很少用于合成ATP,更多的能量转化为热能。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开花期花顶部的温度可能高于其他部位
B.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但分解不彻底
C.该现象有利于花朵释放挥发性物质,吸引昆虫前来传粉
D.与其他部位的线粒体相比,花顶部的线粒体可能存在特殊的酶
4.(2022·浙江7月学考)甜酒酿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发酵而成的含乙醇食品,清甜可口,酒味淡泊,参与发酵形成甜酒酿的微生物主要是糖化菌和酵母菌。制备甜酒酿的工艺流程简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酒药中含有发酵所需的微生物,其中的主要微生物是糖化菌和    。
(2)发酵过程中,淀粉被糖化菌分解成单糖或二糖后才能被酵母菌利用。推测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淀粉的原因是  。
(3)搭窝是将拌好酒药的米饭装入容器,搭成中间低、周边高的凹窝。搭窝可以确保在发酵初期有较多的O2,以利于糖化菌和酵母菌进行呼吸。随着发酵中    呼吸的进行,O2被逐渐消耗殆尽,此时酵母菌发酵生成    和CO2,最终形成了清甜可口的酒酿。
(4)若要生产甜度低、酒味浓郁的甜酒酿,请提出两条可行的措施
 。
1.(2024·金华十校期末)如图表示酵母菌细胞中某一生理过程的部分变化,该生理过程属于(  )
A.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B.需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C.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D.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2.(2024·台州期末)2,4二硝基苯酚(DNP)能抑制需氧呼吸过程中ATP的合成,但不影响水的生成。据此推测,DNP影响需氧呼吸的(  )
A.第一阶段
B.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C.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D.三个阶段
3.下列能判断某人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发生厌氧呼吸的依据是(  )
A.O2吸收量
B.CO2呼出量
C.乳酸积累量
D.O2吸收量与CO2呼出量的差值
4.细胞呼吸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需要氧气的参与,总反应式可表示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其中O2用于生成(  )
A.CO2 B.H2O
C.CO2和H2O D.ATP
5.食品等保存的方法有很多,其原理不完全相同。下列哪项方法的原理与其他三项不同(  )
A.在地窖中保存蔬菜 B.鱼肉腌制保存
C.种子晒干保存 D.水果低温保存
6.(2024·衢州期末)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有同学利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要探究需氧呼吸,则需要打开阀门a通入O2
B.在探究厌氧呼吸时可在溶液表面加入一层植物油隔绝O2
C.为检验细胞呼吸产物是否含有CO2,在管口2接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
D.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管口3取出的溶液变橙色,说明酵母菌发生了厌氧呼吸
7.(2024·杭州S9联盟下学期期中)如图所示为玉米植株叶肉细胞中的部分代谢过程,①~④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无氧条件下进行的①③过程,葡萄糖中的能量去向有两处
B.若氧气浓度降低,则②过程将受到抑制
C.检测物质X的常用试剂是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D.考虑光照和CO2浓度等因素,种植玉米时应合理密植
8.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耗氧量加大。下列有关剧烈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丙酮酸因氧气不足而在细胞溶胶中进一步被[H]催化生成乳酸
B.骨骼肌细胞产生CO2的场所只有线粒体
C.厌氧呼吸加强,进入线粒体的氧气减少
D.骨骼肌细胞中分解等量葡萄糖产生的ATP比安静时多
9.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包扎伤口后,不透气的材料会使厌氧菌繁殖
B.定期排水晒田,可避免水稻幼根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C.酿造葡萄酒时,控制通气更利于酵母菌的繁殖和发酵
D.袋装酸奶储存不当,发生胀袋是乳酸菌发酵的结果
10.某同学在煮沸冷却后的牛奶中加入少许酸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乳酸发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酵瓶密封一段时间后需要通气
B.乳酸菌厌氧呼吸过程不产生ATP
C.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会产生乳酸
D.若有氧气混入,乳酸菌的线粒体就会利用丙酮酸
11.(2024·湖州下学期期末)下图表示细胞的需氧呼吸过程,数字代表相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生物质①的阶段生成的[H]最多,物质③代表的是氧气
B.物质①②④中④的产量最多,其合成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C.若用同位素18O标记物质⑤,一段时间后可检测到C18O2
D.线粒体不能完成图示全过程,原核生物也不能完成图示全过程
12.(2024·卓越联盟下学期期中)“白肺”在临床上称为“急性肺损伤”,患者肺部显影常呈现大片白色。“白肺”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降低,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等,通过吸氧可缓解相关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需氧呼吸只有第三阶段会产生ATP
B.患者部分细胞厌氧呼吸,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白肺”患者肺泡细胞CO2产生量高于O2消耗量
D.患者吸氧后肌细胞中产生的[H]会与O2结合生成水并释放能量
13.(2024·衢温“5+1”联盟下学期期中)下图表示人体内进行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过程的完成往往伴随着H2O和CO2或乳酸的生成
B.细胞中的放能反应一般与b过程相联系
C.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产生CO2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
D.通过厌氧呼吸氧化分解葡萄糖时,葡萄糖中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14~15小题。
  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活。不同的氧环境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不同。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利用酵母菌的不同呼吸方式获得所需的产物,如面包、馒头、各种酒类以及酒精等。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设计了如下实验(a~e表示各锥形瓶中的溶液)。
14.下列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产生CO2和水
B.无氧条件下,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
C.发面过程中的“窟窿”是细胞呼吸产生的
D.酿酒过程中,酵母菌厌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水
15.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甲、乙装置中的b和d为含酵母菌的培养液
C.甲装置中的a和c均能吸收CO2,作用相同
D.乙装置中的e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会显灰绿色
16.(2024·衢州阶段练习)癌细胞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厌氧呼吸获取能量,此现象称为“瓦氏效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癌细胞中丙酮酸被乳酸脱氢酶还原为乳酸
B.“瓦氏效应”是癌细胞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有利于机体正常运转
C.“瓦氏效应”导致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影响生长
D.“瓦氏效应”产生的中间产物可为癌细胞代谢提供原料
17.(2024·新力量联盟下学期期中)我国科学家发现,贯叶金丝桃素可以通过激活AMPK(一种蛋白激酶)信号,增加脂肪细胞的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线粒体数量,增强细胞的呼吸作用,进而刺激脂肪细胞产热,在小鼠中成功阻止了肥胖的发生,改善了肥胖小鼠的代谢功能障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贯叶金丝桃素促进脂肪细胞呼吸产热,同时有少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
B.脂肪细胞呼吸作用增强,葡萄糖转运进入线粒体的速率也增强
C.该研究为治疗肥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D.脂肪细胞呼吸作用产生能量最多的是电子传递链阶段
18.(2024·浙南名校下学期期中)如图为小麦种子在不同O2浓度下CO2释放速率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假定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BC段,小麦种子厌氧呼吸速率不断减小
B.小麦种子厌氧呼吸时丙酮酸不能直接被[H]还原为乙醇
C.A、C点葡萄糖分解释放的能量主要储存在ATP中
D.小麦种子晒干后保存可降低呼吸强度,延长储存时间
19.(2024·浙江6月学考适应性考试)下图是酵母菌在密闭容器内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呼吸速率变化曲线图。
回答相关问题。
(1)酵母菌与蓝细菌比较,二者遗传物质分别是       。蓝细菌能进行需氧呼吸,其场所是         ,而酵母菌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
(2)4~6 h间,酵母菌呼吸速率下降的原因是             。此时间内细胞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    在第三阶段与氧结合产生水。
(3)8~10 h时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溶液最终呈    ,此现象     (填“能”或“不能”)验证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原因是   。
20.(2024·浙江6月学考适应性考试)某小组探究酵母菌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释放热量的多少。实验装置如下图,锥形瓶外有保温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装置中酵母菌进行需氧呼吸的是    ,进行厌氧呼吸的是    。
(2)实验通过测量温度的高低比较热量的多少,应将温度计插入    锥形瓶中;并且应将温度计插入      (填“液面以上”或“液面以下”)。
(3)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释放热量的差异原因:从发生场所看,需氧呼吸除了发生在细胞溶胶以外,第二、第三阶段都发生在    ;从需氧呼吸阶段来看,释放能量最多的是第   阶段,而释放的能量中大部分去向是  。
(4)根据以上分析,相同时间后甲的温度 乙的温度,说明需氧呼吸释放热量更多。
21.如图为小麦果实的结构及其发育的模式图,图中①表示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子萌发前要吸收水,有同学认为此阶段种子吸水主要不是通过渗透作用,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
(2)萌发初期,小麦胚乳被包裹在果皮和种皮内(氧气无法进入),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①过程中除最终产生热能外,还产生         (至少答出两种)等物质。
(3)已知小麦种子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在萌发后期发现,小麦种子在单位时间释放的CO2量多于O2吸收量,原因是                           。
(4)将不同萌发阶段的小麦种子纵切,滴加碘液,对胚乳部分进行观察,可检验小麦种子  
       。若要进一步验证上述变化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图所示),40 ℃保温30 min后,分别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60 ℃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试管1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                      。
②试管2中应加入的X是
的提取液。
③预测试管3中的颜色变化是       。
若仅试管4未出现预期结果,则最可能的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