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2《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12:57:56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 —— 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水” 的第二课,承接前一课 “水的蒸发”,聚焦 “水蒸气的凝结” 这一核心现象,是构建 “水的三态变化” 认知体系的关键环节。教材通过 “生活现象 - 实验探究 - 解释原理” 逻辑,将抽象的 “凝结” 现象转化为可观察、可验证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看得见的小水珠” 的科学观念,同时培养 “基于证据推理现象本质” 的探究能力,体现 “科学探究需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 “水珠” 有生活感知(如冰镇饮料瓶外壁的水珠、玻璃上的雾气),但对 “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 完全陌生,易误认为 “水珠是瓶子漏的”“水珠是从外面渗进去的” 等表面认知。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 “看不见的水蒸气遇冷变水珠” 的抽象过程理解困难,且实验操作中易出现 “冷源控制不当”(如冰块未固定、冷杯与热杯混淆)的问题。不过学生对 “水珠的来源” 充满好奇,可通过 “对比实验 + 现象验证” 突破认知难点,同时需强化 “控制冷热条件进行探究” 的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看得见的小水珠,这一现象叫凝结,凝结过程会释放热量(如冬天哈气时能看到白气)。 建立 “凝结是水蒸气的一种状态变化,与温度差异密切相关(水蒸气遇冷才会凝结)” 的初步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 “冷杯与热杯外壁的水珠差异”(如装冰块的杯子外壁有水珠,装温水的杯子没有),提升对比、分析思维,理解 “遇冷” 是凝结的关键条件。 基于实验现象(如冷杯外壁水珠增多、玻璃片上的水蒸气变水珠),尝试逻辑推理 “水蒸气→遇冷→小水珠” 的过程,培养证据意识与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 “观察生活水珠现象 - 设计实验验证 - 分析实验结果 - 解释水珠来源” 完整过程,掌握 “控制温度条件” 的简单实验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凝结现象。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讨论分析,初步养成规范实验与合作探究的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 “水蒸气变化” 的探究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避免实验中 “忽视细微现象”“混淆冷热条件” 的情况。 体会 “凝结现象与生活紧密相关”(如冬天窗户起雾、冰镇饮料外壁流水),树立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 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 “遇冷” 是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关键条件(如冷杯外壁有水珠,热杯没有)。
教学难点
理解 “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克服 “水珠是容器漏水、外界渗水” 的认知误区。 掌握 “控制冷热变量” 的实验方法(如探究凝结条件时,保持杯子、环境相同,只改变杯子温度),避免实验设计中的条件混乱。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杯(每组 4 个)、冰块、温水(40℃左右)、冷水、干抹布、玻璃片、记号笔、实验记录表(含 “杯子条件”“观察现象”“结论” 栏目)。 生活现象图片 / 视频(如冰镇可乐瓶外壁水珠、冬天窗户上的雾气、浴室镜子上的水珠)。 多媒体课件(含凝结现象动画、水蒸气遇冷变水珠的微观短视频、实验操作步骤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冰镇可乐瓶外壁挂满水珠,一张是常温矿泉水瓶外壁干燥),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塑料瓶,装冰镇可乐的瓶子外壁有水珠,装常温矿泉水的却没有?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 “和温度有关”“水珠可能来自外面”,进而引出 “水珠的来源” 主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分享对 “水珠差异” 的感受,猜测水珠来源(如 “可乐瓶漏了”“空气中的水沾上去的”),对水珠的形成产生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对比场景,唤醒学生对水珠现象的认知,引发 “水珠来源” 的疑问,自然衔接前课 “水的蒸发”,导入本节课核心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5 分钟) 教师活动:手持一个装冰块的透明杯(外壁已出现水珠),让学生触摸杯子外壁(感受冰凉),提问:“大家摸过杯子后,觉得杯子是冷的还是热的?外壁的水珠和杯子的温度有没有关系?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证明水珠到底来自哪里?” 引导学生聚焦 “水珠与温度的关系” 与 “水珠来源的实验验证” 两大方向。 学生活动:触摸杯子感受温度,发表对 “水珠与温度关联” 的猜测(如 “冷杯子才会有水珠”),提出对 “实验怎么设计” 的疑问(如 “用热杯子试试会不会有水珠”)。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触摸引发直观感知,明确本节课探究重点,让学生带着 “探温度影响、找水珠来源” 的问题进入后续实验,提升探究针对性。 (二)探索(20 分钟) 环节 1:探究 “水珠与温度的关系”—— 对比实验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设计:准备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一个放入冰块(冷杯),一个倒入温水(热杯,40℃左右),外壁擦干,放在同一环境中,讲解:“我们观察 10 分钟,看看两个杯子外壁会不会出现水珠,出现的时间和多少有什么不一样。” 同时播放凝结动画(课件),辅助讲解:“如果冷杯外壁有水珠,热杯没有,说明水珠的形成和温度有关。”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发放杯子、冰块、温水、抹布,让学生模仿演示实验操作,用干抹布擦干杯子外壁,做好初始标记(如 “冷杯 1 号”“热杯 2 号”),放置在教室同一位置,定时观察记录。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理解实验目的;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setup,用抹布仔细擦干杯子外壁(避免初始水珠干扰),每隔 2 分钟观察一次,记录 “冷杯外壁 5 分钟后出现水珠,热杯始终没有” 等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 “冷杯有水珠、热杯没有”,为理解 “遇冷是凝结关键” 提供证据,突破 “温度影响凝结” 的认知难点。 环节 2:验证 “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 排除实验 教师活动: 提出疑问:“有同学说水珠是杯子漏的,我们怎么证明不是杯子漏的呢?” 引导学生设计排除实验:用干抹布包裹冷杯外壁,观察抹布内侧是否有水珠(若有,说明水珠来自杯子外的空气;若没有,可能是杯子漏的)。 指导分组操作:让学生在冷杯外壁包裹干抹布,10 分钟后打开抹布,观察内侧情况;同时补充实验:将冷杯倒扣在玻璃片上(玻璃片放在常温环境),观察玻璃片上是否出现水珠(进一步证明水蒸气来自空气)。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合作完成 “抹布包裹” 与 “倒扣玻璃片” 实验,发现 “抹布内侧有水珠”“玻璃片上出现小水珠”,排除 “杯子漏水” 的猜测,初步认为 “水珠来自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排除实验,让学生基于证据否定错误认知,建立 “水珠来自空气” 的初步观念,培养 “基于实验现象推理” 的科学思维。 环节 3:理解 “水蒸气遇冷变水珠”—— 原理深化 教师活动: 播放水蒸气凝结微观短视频(课件),讲解:“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前一课学的蒸发产生的),当水蒸气碰到冷的杯子外壁时,就会慢慢聚集在一起,变成看得见的小水珠,这个过程叫凝结。” 让学生做 “哈气” 实验:冬天(或用冷玻璃片)对着自己的手哈气,感受 “手变湿、有点暖”,补充:“凝结时会释放热量,所以哈气时手会觉得暖。”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理解 “水蒸气→遇冷→小水珠” 的过程;动手哈气感受凝结现象,结合生活经验(如冬天窗户起雾),深化对凝结原理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微观视频与动手体验,将抽象的凝结原理具象化,让学生从 “现象观察” 上升到 “本质理解”,突破难点。 (三)研讨(7 分钟) 教师活动: 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提问:“你们的实验中,冷杯和热杯的现象有什么不同?通过‘抹布包裹’实验,你们排除了哪些猜测?最终认为水珠来自哪里?” 进一步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凝结现象?(如浴室镜子、冬天眼镜起雾)这些现象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冷的物体,如镜子、眼镜)” 引导学生归纳 “凝结的共同条件”。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结论(如 “冷杯有水珠,热杯没有,水珠来自空气”);结合生活举例(如 “洗澡后镜子上有水珠,因为镜子是冷的”),归纳 “水蒸气遇冷才会凝结” 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验结论,关联生活应用,让学生从 “实验探究” 转向 “规律总结”,提升科学思维与应用能力。 (四)拓展(5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 “课后小实验”:“回家后,找一个干净的玻璃杯,放入冰块,观察外壁水珠的变化;再用热水杯(不烫)对比,记录两次实验的现象,想想为什么冬天水珠更多,夏天更少?” 预告下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珠,那水除了变成水蒸气和水珠,还能变成什么?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水结冰’,看看水的另一种变化!” 学生活动:明确课后任务,交流 “回家实验” 的计划(如 “和爸爸一起准备冰块和热水”),期待下节课的探究。 设计意图: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培养长期观察习惯;同时预告下节课内容,衔接 “水的三态变化” 知识链,形成认知闭环。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冰镇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因为( ) A. 瓶子漏水了 B.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 C. 饮料渗出来了 解析: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不是漏水或渗液,答案选 B 。 下列现象中,属于水蒸气凝结的是( ) A. 湿衣服慢慢变干 B. 冬天窗户上出现雾气 C. 水烧开后冒 “白气”(提示:“白气” 是小水珠) 解析:A 是蒸发,B 和 C 是凝结(C 中 “白气” 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答案选 B、C(注:题目可设为多选或单选,此处按单选设计选 B,C 可作为拓展) 。 要让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水珠,关键条件是( ) A. 遇到冷的物体 B. 遇到热的物体 C. 放在通风的地方 解析:凝结的关键是 “遇冷”,热物体和通风不会让水蒸气变成水珠,答案选 A 。 二、判断题 杯子外壁的水珠是从杯子里面渗出来的,和空气没关系。( × ) 解析: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不是杯子内渗出的,通过抹布包裹实验可验证 。 只要有水蒸气,就能形成小水珠,和温度没关系。( × ) 解析:水蒸气必须遇冷才会凝结成水珠,温度不低则无法形成 。 冬天哈气时看到的 “白气”,其实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 √ ) 解析:这是典型的凝结现象,呼出的水蒸气遇冷空气变成可见的小水珠 。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珠的秘密!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变成小水珠,这叫凝结。生活中镜子起雾、饮料瓶有水珠都是凝结现象哦!课后要记得做实验,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索水结冰的变化!
板书设计
水 —— 水珠从哪里来 凝结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看得见的小水珠(会放热,哈气觉暖) 关键条件:必须遇冷(冷杯有水珠,热杯没有) 生活例子:冰镇瓶外壁水珠、冬天窗户雾气、浴室镜子水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以 “对比实验 + 排除实验” 为核心,通过 “冷杯 vs 热杯”“抹布包裹验证”,让学生基于直观现象否定错误认知,建立科学观念,符合三年级学生直观认知特点,多数学生能理解 “水珠来自水蒸气遇冷”。 注重 “生活现象与实验结合”,通过哈气、窗户起雾等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快速关联理论与实际,提升对凝结现象的应用认知。 不足之处 对 “水蒸气的来源” 讲解较浅,部分学生仍不清楚 “空气中的水蒸气是之前蒸发产生的”,未完全衔接前课知识,导致对 “凝结是蒸发的逆过程” 理解不深。 小组实验时,部分小组因 “冰块融化导致杯子外壁沾水”,干扰了初始观察(误将融化水当作凝结水),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 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可增加 “前课知识回顾” 环节:用 1 分钟复习 “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明确 “凝结的水蒸气来自蒸发”,帮助学生建立 “蒸发 - 凝结” 的关联认知;同时在实验中用托盘承接融化的冰块,避免外壁沾水干扰。 增加 “凝结多少与冷度关系” 的拓展实验:用不同温度的冷源(如冰块、冷水、常温)对比,让学生观察 “冷度越低,水珠越多”,深化对 “遇冷程度影响凝结” 的理解,提升探究深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2.2《水 —— 水珠从哪里来》
(教科版)三年级

2.2《水 —— 水珠从哪里来》
为什么同样是塑料瓶,装冰镇可乐的瓶子外壁有水珠,装常温矿泉水的却没有?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新知导入
聚集
冬天的早晨,在温暖的房间里,窗玻璃上出现了很多水珠。这些水珠来自哪里呢?
探究新知
水珠来自房间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冬天房间内温度高、湿度大,而窗玻璃接触室外冷空气,温度较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内侧,所以能看到窗玻璃上出现水珠。
1 说一说我们的想法。
2 通过下面三组实验,观察、对比两个杯子外壁的变化并记录。
盖紧玻璃片,观察杯子外壁是否有水珠。
加入色素,观察杯子外壁上水珠的颜色。
将一个杯子冷冻后拿出并迅速擦干,观察外壁是否有水珠。
1.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
2.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什么有关?
1.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比如夏天冰饮杯外壁会有水珠,冬天戴眼镜进温暖房间,镜片上会凝结水珠,都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证明。
2.和杯子外壁温度、空气中水蒸气含量有关。杯子外壁温度低,且空气中水蒸气充足时,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水珠。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有出现水珠的现象,并试着解释一下。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冰镇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因为( )
A. 瓶子漏水了 B.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 C. 饮料渗出来了
2.下列现象中,属于水蒸气凝结的是( )
A. 湿衣服慢慢变干 B. 冬天窗户上出现雾气 C. 水烧开后冒 “白气”(提示:“白气” 是小水珠)
3.要让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水珠,关键条件是( )
A. 遇到冷的物体 B. 遇到热的物体 C. 放在通风的地方
B
A
B
(二)判断题
1.杯子外壁的水珠是从杯子里面渗出来的,和空气没关系。( )
2.只要有水蒸气,就能形成小水珠,和温度没关系。( )
3.冬天哈气时看到的 “白气”,其实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 )
×

×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珠的秘密!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变成小水珠,这叫凝结。生活中镜子起雾、饮料瓶有水珠都是凝结现象哦!课后要记得做实验,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索水结冰的变化!
板书设计
2.2 水 —— 水珠从哪里来
凝结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看得见的小水珠
(会放热,哈气觉暖)
关键条件:必须遇冷(冷杯有水珠,热杯没有)
生活例子:冰镇瓶外壁水珠、冬天窗户雾气、浴室镜子水珠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