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水结冰了》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水结冰了》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12:59:12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 —— 水结冰了》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水” 的第四课,承接前一课 “水的沸腾(液态变气态)”,聚焦 “水的凝固(液态变固态)” 现象,是构建 “水的三态变化” 认知体系的关键环节。教材通过 “生活观察 - 实验探究 - 规律总结” 逻辑,将 “水结冰” 从生活现象转化为可操作、可观察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 “水在一定温度下会结冰,结冰时体积会变化” 的科学观念,同时培养 “基于实验现象归纳规律” 的探究能力,体现 “科学探究需关注物质状态变化及条件”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 “水结冰” 有丰富生活经验(如冬天湖面结冰、冰箱冻冰块),知道 “水遇冷会变成冰”,但对 “冰点(0℃)”“结冰时温度不变”“结冰后体积膨胀” 等科学原理完全陌生。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 “温度控制与体积测量” 操作不熟练,且实验中易出现 “冰块与盐水混合不当(制冷效果差)”“体积变化观察不细致” 等问题。不过学生对 “水变冰的过程” 充满好奇,可通过 “趣味制冷实验 + 现象对比” 突破认知难点,同时需强化 “细致观察与规范记录” 的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知道水冷却到 0℃时会结冰,标准大气压下冰点为 0℃,结冰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冰是水的固态形式。 建立 “结冰是水的凝固现象,需要吸收冷量(降温),且结冰后体积会比原来的水大” 的初步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 “水结冰前后的状态、温度、体积变化”(如液态变固态、温度稳定在 0℃、体积变大),提升对比、分析思维,理解结冰的关键条件与特征。 基于实验现象(如温度计示数稳定在 0℃、试管外壁结霜、冰柱体积比水柱大),尝试逻辑推理 “水→降温→0℃→结冰” 的过程,培养证据意识与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 “观察生活结冰现象 - 设计制冷实验 - 观察结冰过程 - 记录分析变化” 完整过程,掌握 “用温度计监测水温”“观察记录物质状态变化” 的基本方法。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完成制冷、测温、观察、记录任务,初步养成细致观察、规范记录的实验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 “水的状态变化” 的探究兴趣,培养认真、耐心的实验态度,避免 “实验中急于求成(未等完全结冰就记录)”“忽视体积变化” 的情况。 体会 “结冰现象与生活紧密相关”(如储存食物、冬季防滑),树立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标准大气压下,水在 0℃时会结冰,结冰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水结冰前后的状态变化(液态→固态)与体积变化(体积变大),能描述结冰的关键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 “水结冰时温度保持在 0℃不变” 的规律,克服 “水持续降温,温度会一直低于 0℃” 的认知误区。 准确操作 “盐水与冰块混合制冷” 实验(控制制冷效果,确保水顺利结冰),并细致观察到 “体积膨胀” 的细微变化(如试管内冰柱高出原水面)。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每组):试管(装适量染色水,便于观察)、温度计(0-100℃)、烧杯(较大,装冰块与食盐混合物)、搅拌棒、记号笔(标注初始水面高度)、直尺、实验记录表(含 “时间(分钟)”“水温(℃)”“状态描述”“体积变化” 栏目)。 生活现象图片 / 视频(如冬天湖面结冰、冰箱冻冰块、水管冻裂)、实验操作视频(盐水制冷原理、温度计使用)。 多媒体课件(含水结冰实验步骤动画、结冰过程微观短视频、体积变化对比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 “冬天湖面结冰” 与 “冰箱冻冰块” 的对比视频,提问:“大家看,水怎么从能流动的液体变成了硬邦邦的固体?我们把水放进冰箱,多久会结冰?结冰的时候,水的温度会怎么变呢?” 引导学生说出 “水遇冷变冰”“温度很低才会结冰”,进而引出 “水结冰” 的主题。 学生活动:观察视频,分享对 “水变冰” 的生活感受(如 “夏天冻冰棍,2 小时就成冰了”),思考 “结冰的温度与时间”,对 “水结冰的秘密” 产生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视频唤醒学生经验,引发 “结冰条件与过程” 的疑问,自然衔接前课 “水的汽化”,导入本节课核心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实验装置(试管装染色水、烧杯、冰块、食盐),提问:“今天我们用冰块和食盐混合制冷(食盐能让冰块温度更低),探究两个问题:第一,水降到多少度会开始结冰?第二,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吗?实验中我们要怎么细致观察这些变化呢?” 引导学生聚焦 “结冰的温度规律” 与 “体积变化观察” 两大探究方向。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装置,发表对 “结冰温度” 的猜测(如 “0℃”),提出对 “食盐怎么用”“怎么看体积变不变” 的疑问,明确实验观察的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装置引发问题,明确本节课探究重点,让学生带着 “探温度、观体积” 的问题进入后续实验,提升探究针对性。 (二)探索(25 分钟) 环节 1:学习实验原理与操作方法 教师活动: 播放实验操作视频(课件),讲解:“食盐与冰块混合时,会让冰块融化吸热,使烧杯内温度降到 0℃以下(约 - 5℃),为水结冰提供冷量;我们用记号笔在试管上标注初始水面高度,观察结冰后冰柱是否高出标记线(判断体积变化),同时用温度计每隔 1 分钟记录水温。” 实物演示操作:在烧杯中放入冰块,撒入适量食盐(冰块与食盐比例约 3:1),搅拌均匀;将装染色水的试管放入烧杯(水不接触烧杯壁),插入温度计(液泡浸入水中,不碰试管底),强调:“温度计要固定好,避免触碰冰块;每隔 1 分钟读一次温度,直到水完全结冰后再读 2 次。”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记录实验要点(食盐与冰块比例、温度计放置、体积标记);观察教师演示,模仿用记号笔标注试管水面高度,明确小组分工(1 人搅拌制冷、1 人测温记录、1 人观察状态、1 人监测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与实物演示,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与操作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为分组实验奠定基础。 环节 2:分组实验探究水结冰 教师活动: 布置实验任务:“小组按分工操作:搅拌员每隔 30 秒搅拌烧杯内的冰块与食盐(保持制冷效果),测温员每隔 1 分钟读取并记录水温(如初始 20℃、1 分钟 10℃、3 分钟 0℃、5 分钟 0℃),观察员描述水的状态变化(如‘2 分钟时水面有薄冰’‘5 分钟时完全变成白色固体’),记录员用直尺对比冰柱与初始水面高度(如‘冰柱高出标记线 2 毫米’)。实验持续 8-10 分钟,直到水完全结冰。” 巡视指导:实时观察各小组实验进度,及时纠正错误(如温度计液泡未浸入水中、食盐添加过少),提醒 “关注水温降到 0℃后是否继续下降”“仔细观察冰柱是否比水柱高”。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按步骤开展实验:初始水温 20℃左右,随着制冷时间增加,水温逐渐下降至 0℃,之后保持 0℃不变,同时水面逐渐出现薄冰、冰粒,最终完全凝固成冰;记录员发现冰柱顶端高出初始水面标记线,确认 “体积变大”,并详细记录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操中观察水结冰的完整过程,记录温度、状态、体积变化,将抽象的 “凝固规律” 转化为具体现象,落实探究实践素养。 环节 3:分析实验现象与规律 教师活动: 收集各小组实验数据,在课件上汇总 “温度变化表”,讲解:“大家看,水从 20℃降到 0℃时,温度一直在下降;但降到 0℃后,不管继续制冷多久,温度都保持 0℃不变,直到水完全变成冰,这个 0℃就是水的冰点(标准大气压下)。” 展示 “水与冰体积对比图”,补充:“结冰后冰的体积比水大,就像冬天水管里的水结冰后会把水管撑裂,就是因为体积膨胀了。” 播放结冰微观短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水分子排列变化导致体积变大”。 学生活动:观察温度变化表,对比自己小组的数据,确认 “0℃时温度不变” 的规律;观察体积对比图,结合实验中 “冰柱高出水面” 的现象,理解 “结冰体积变大” 的特征;观看微观视频,初步感知分子排列与状态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汇总与微观视频,让学生从 “现象观察” 上升到 “规律总结与本质理解”,突破 “冰点温度规律” 与 “体积变化” 的认知难点。 (三)研讨(7 分钟) 教师活动: 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提问:“你们小组的水在多少度开始结冰?结冰过程中温度有什么变化?观察到冰和水在状态、体积上有哪些不一样?” 进一步追问:“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结冰的现象?(如冰箱冻冰块、制作冰雕)哪些地方需要防止水结冰?(如冬天给水管包保温棉、汽车加防冻液)为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 “体积膨胀” 分析防止结冰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享数据与现象(如 “0℃开始结冰,温度不变,冰比水硬、体积大”);结合生活举例(如 “夏天用冰降温,冬天防止水管冻裂”),理解 “结冰的利与弊”,深化对结冰规律的应用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验结论,关联生活应用,让学生从 “实验探究” 转向 “规律应用”,提升科学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5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 “课后小实验”:“回家后用一次性杯子装半杯自来水,用记号笔标注水面高度,放入冰箱冷冻室,12 小时后取出,观察冰面是否高于标记线,记录你的发现;再试试用糖水(加少量糖)重复实验,看看糖水和清水的冰点一样吗?” 预告单元知识梳理:“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水会变成冰,回顾整个单元,我们学了水的蒸发、凝结、沸腾、结冰,下节课我们一起梳理‘水的三态变化’,看看水的三种状态怎么互相转化!” 学生活动:明确课后任务,交流 “冰箱实验” 的计划(如 “和妈妈一起标注水面”);期待下节课对单元知识的梳理,感受 “水的三态变化” 的完整认知。 设计意图:将课堂探究延伸至家庭生活,培养 “长期观察与对比实验” 的习惯;同时预告单元梳理课,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认知闭环。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标准大气压下,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 ) A. 0℃ B. 100℃ C. 20℃ 解析:水的冰点是 0℃,100℃是沸点,20℃是常温,答案选 A 。 下列关于水结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结冰过程中温度会一直下降 B. 冰是水的固态形式,冰融化后还是水 C. 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小 解析:A 错误(0℃时温度不变),C 错误(体积变大),B 正确(冰是水的固态,融化后恢复液态),答案选 B 。 冬天水管容易冻裂,主要是因为( ) A. 水管遇冷收缩 B.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把水管撑裂 C. 冰块把水管砸裂 解析:水管冻裂是水结冰体积膨胀的结果,与收缩、撞击无关,答案选 B 。 二、判断题 只要把水放进冰箱,不管温度多少,都能马上结冰。( × ) 解析:水需降温到 0℃才会结冰,冰箱冷藏室(约 5℃)无法让水结冰,需冷冻室(0℃以下) 。 水结冰后,还是水这种物质,只是状态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 ) 解析:结冰是物理变化,物质本身不变,只是状态改变,描述正确 。 水结冰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会一直保持在 0℃,直到水完全变成冰。( √ ) 解析: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冰点不变,完全结冰后继续降温,示数才会下降,描述正确 。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做了水结冰实验,发现水降到 0℃会变成冰,结冰时温度不变,而且冰的体积比水大!生活中冻冰块、冬天湖面结冰都是这个道理。课后要记得做冰箱小实验,下节课一起梳理水的三态变化哦!
板书设计
水 —— 水结冰了 结冰特点: 温度:降温到 0℃(冰点)开始结冰,过程中温度不变 状态:液态(水)→ 固态(冰) 体积:结冰后体积变大(冰柱高出水面) 实验关键: 制冷:冰块 + 食盐(降低温度至 0℃以下) 观察:温度、状态、体积变化 生活应用: 利用:冻冰块、冰雕 防止:水管冻裂(包保温棉)、汽车加防冻液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以 “趣味制冷实验 + 多维度观察” 为核心,通过 “盐水与冰块混合制冷” 让学生直观看到水结冰的完整过程,同时从温度、状态、体积三个维度记录变化,多数学生能准确归纳 “0℃结冰、体积变大” 的规律,突破核心认知难点。 注重 “生活与实验结合”,通过 “水管冻裂”“冻冰块” 等生活案例,让学生快速关联理论与实际,理解结冰现象的应用价值,提升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部分小组因 “食盐添加过少” 导致制冷效果差,10 分钟后水仍未完全结冰,只能观察到 “薄冰”,未能完整记录 “完全结冰后的温度与体积变化”;且个别学生对 “体积变化” 的观察不够细致,未发现冰柱高出水面。 对 “结冰后继续降温,温度会低于 0℃” 的拓展不足,部分学生疑惑 “冰的温度是不是一直是 0℃”,未能及时补充说明。 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可提前明确 “冰块与食盐的比例(3:1)”,并为每组准备预混好的 “冰盐混合物”,确保制冷效果;实验前增加 “体积观察训练”(如用直尺对比标记线与冰柱顶端),引导学生关注细微变化。 增加 “冰的温度测量” 拓展环节:水完全结冰后,继续让学生测量冰的温度(如 - 2℃),讲解 “0℃是水与冰的共存温度,冰继续降温会低于 0℃”,解答学生疑惑,同时完善 “温度变化” 的认知链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2.4《水 —— 水结冰了》
(教科版)三年级

2.4《水 —— 水结冰了》
大家看,水怎么从能流动的液体变成了硬邦邦的固体?我们把水放进冰箱,多久会结冰?结冰的时候,水的温度会怎么变呢?
新知导入
聚集
初冬时节,一群鸭子在湖面上游来游去。湖水是怎样结冰的呢?
探究新知
初冬气温下降,当湖水温度降到 0℃时,湖面先接触冷空气,水分子运动变慢,逐渐失去流动性,开始凝结成薄冰。随着气温持续降低,冰层会从湖面慢慢向水下增厚,最终可能让部分湖面结冰,而未结冰的水下仍有鸭子活动空间。
1.说一说我们对结冰现象的看法。
2.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提示 碎冰加盐后可以让周围的温度降得更低,这样可以加快试管中水的结冰速度。
3.观察并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1.水在什么温度条件下会结冰?结冰的湖水估计是多少摄氏度?
2.水结冰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标准大气压下,水在 0℃时会结冰;结冰的湖水温度通常在 0℃及以下,表层湖水因接触冷空气,温度多为 0℃,深层水温可能稍高。
2.水结冰时,从液态变成固态,体积会变大,分子运动变慢,不再能自由流动,表面会变得坚硬,且温度保持在 0℃不变。
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包在手心里,红色液柱就会上升;将温度计放入冷水中,红色液柱就会下降。这是一种“热胀冷缩”的现
象,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有这样的现象呢?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标准大气压下,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 )
A. 0℃ B. 100℃ C. 20℃
2.下列关于水结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结冰过程中温度会一直下降 B. 冰是水的固态形式,冰融化后还是水 C. 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小
3.冬天水管容易冻裂,主要是因为( )
A. 水管遇冷收缩 B.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把水管撑裂 C. 冰块把水管砸裂
A
B
B
(二)判断题
1.只要把水放进冰箱,不管温度多少,都能马上结冰。( )
2.水结冰后,还是水这种物质,只是状态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
3.水结冰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会一直保持在 0℃,直到水完全变成冰。( )

×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做了水结冰实验,发现水降到 0℃会变成冰,结冰时温度不变,而且冰的体积比水大!生活中冻冰块、冬天湖面结冰都是这个道理。课后要记得做冰箱小实验,下节课一起梳理水的三态变化哦!
板书设计
2.4 水 —— 水结冰了
结冰特点:
温度:降温到 0℃(冰点)开始结冰,过程中温度不变
状态:液态(水)→ 固态(冰)
体积:结冰后体积变大(冰柱高出水面)
实验关键:
制冷:冰块 + 食盐(降低温度至 0℃以下)
观察:温度、状态、体积变化
生活应用:
利用:冻冰块、冰雕
防止:水管冻裂(包保温棉)、汽车加防冻液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