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
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法指导】
认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设计探究性问题,突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习过程】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设问: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2·1·c·n·j·y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
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www-2-1-cnjy-com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2-1-c-n-j-y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21教育网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21
cnjy
com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来源:21cnj
y.co
m】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出处:21教育名师】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的垄作法
西汉时的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21·cn·jy·com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www.21-cn-jy.com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21·世纪
教育网
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
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知识链接】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三、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21cnjy.com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