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分班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分班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1 20:1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分班语文试卷
1.用正楷字书写语句,要求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2.读拼音,写词语。
shí guāng(     )流转,bō nòng(     )心弦,我们不再是那个yòu zhì(     )的、总是yī wēi(     )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宝宝了。我们在学校认真学习,阅读shū jí (     ),获得心灵的成长;我们在舞台rè qíng(     )歌唱,zhàn fàng(     )风采,感受生活的làng màn(     )。六年的小学生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zhēn cáng(     ),阳光不燥,wēi fēng(     )正好,我们终会奔赴下一个山海,抵达理想的远方。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3.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剥削(xuē) 坚劲(jìng) 蒸融 骆驼
B. 掺和(chān) 藤蔓(màn) 耽搁 防御
C.褴褛(lǚ) 追悼(diào) 徘徊 浪漫
D.依偎(wèi) 吞咽(yàn) 书藉 幼稚
4.针对下面句子中的“晕”字查字典(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他晕车特别厉害,加上这段时间过于劳累,终于体力不支,晕倒在车上。
晕(yùn)①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时因折射作用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 ②头发昏。
晕(yūn)昏迷。
A.两个都念“yūn”
B.第一个是“昏迷”的意思
C.第一个念“yùn”
D.第二个是“头发昏”的意思
5.下面是毛泽东主席的书法作品《七律 长征》,如果用一个成语来赞美这幅书法作品,最合适的是(  )
A.笔走龙蛇 B.妙笔生花 C.入木三分 D.栩栩如生
6.愉快的暑假即将到来,我们在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轻信网络传言,俗话说得好:“______”(  )
A.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D.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大概是一场梦,一种幻觉吧!”他想:“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个人。”
B.尽管我收罗了这么多东西,还是缺少许多,比如墨水、还有用来挖土或者运土的铲子,铁锨、以及针线。
C.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D.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8.下列句子出自一位同学的习作,其中不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
A.李明和王强成了球友,约好在他家附近的球场训练。
B.他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C.他知道自己被判犯规后,心情十分繁重。
D.是否刻苦训练是他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
9.小林想仿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诗的表达特点,修改“六年的时光过得很快”这句话。最符合修改要求的一项是(  )
A.六年的时光流逝了,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
B.六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C.六年的时光眨眼间就溜走了。
D.六年的时光,难道过得不快吗?
10.同学们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腊八粥》详写八儿等粥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只为刻画出一个嘴馋贪吃的孩童形象。
B.《匆匆》一文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的时光流逝形象地描写出来。
C.《那个星期天》通过人、事及景物描写,写出了“我”从“兴奋”到“委屈”的情感变化。
D.《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描写李大钊庭审时的外貌和神态,表现出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
四、日积月累。(10分)
11.补写出空缺的部分。
(1)诵经典诗歌:杜甫《春夜喜雨》中的“    ,    ”歌颂了春雨下得及时。
(2)托物言志:诗人于谦用“    ,    ”表达自己为官清白、为人正直的决心。
(3)悟惜时道理:朱自清在《匆匆》里这样写光阴流逝:“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     ,像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4)读科学思辨:《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    ,    ”,他的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一儿认为“    ,    ”,他的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五、阅读理解(22分)(一)
12.阅读材料一、二,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周国平在《经典和我们》中说: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但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材料二】
为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某学校对六年级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阅读时间 读书计划 书籍类型
每天阅读时间 百分比 有无计划 百分比 喜欢的书籍种类 百分比
1小时左右 10% 有计划 10% 世界名著类 15%
半小时左右 40% 有时有计划 20% 童话故事类 41.6%
没有阅读 50% 没有计划 70% 卡通漫画类 43.4%
(1)材料一中,周国平认为人们读书的主要目的有三种:    、    和     。
(2)关于材料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该学校六年级学生中,有一半学生每天都会坚持阅读。
B.该学校六年级学生中,超过一半学生读书时没有计划。
C.该学校六年级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类书籍的人数最多。
D.该学校六年级学生喜欢世界名著类书籍的人数最少。
(3)现在,有不少学生认为经典名著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读起来晦涩难懂,而卡通漫画类书籍图文结合,看起来生动有趣,更适合小学生阅读。你赞成这样的观点吗?请写明理由。
(4)针对是否应该推崇小学生多读卡通漫画类书籍,班级准备开展一次辩论会,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辩论前,要有针对性地搜集材料,只用搜集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即可。
B.选择的事例要有说服力,可以引用名人名言。
C.辩论时,要充分利用时间,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D.辩论时,要注意倾听,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反驳。
(二)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那颗星子下
(作者:舒婷)
①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红殷殷的花雨梦中
②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些小事,像一只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③初一年级,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11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崩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10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了读书。
④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次大摇大摆触犯校规,都没有被当场逮住。
⑤英语学期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上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⑥电影还没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空了。我的三个“同谋犯”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受到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⑦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多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⑧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跌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10分钟。
⑨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哪儿人多,哪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咕噜咕噜。
⑩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的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扛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113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10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这个单词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词狠狠地揪住了。
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50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47分。
课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地鸣叫。她又说:“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永远闪烁在我记忆的银河中。哦,我的林老师。
(文章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到“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些小事,像一只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请按照下面给出的时间顺序,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小事”。
①英语学期考试前夕,    ;
②第二天,    ;
③考后评卷那天,    ;
④课后,    。
(2)请找到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3)本文标题《在那颗星子下》意蕴丰富,请加以分析。
(三)
14.阅读下面两篇小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
弈秋败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当弈之时,有吹笙①过者,倾心听之,将围②未围之际,问以弈道③则不知也。非弈道暴深④,情⑤有暂暗⑥,笙猾⑦之也。
注释:①笙:一种簧管乐器。②围:包围消灭。③道:对策。④暴深:突然复杂深奥。⑤情:思绪。⑥暂暗:一时糊涂。⑦猾:干扰。
(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弈者也 杨氏之子
B.虽与之俱学 将围未围之际
C.问以弈道则不知也 孰为汝多知乎
(2)下面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B.问/以弈道/则不/知也。
C.非/弈道/暴深,情/有/暂暗,笙/猾之也。
(3)比较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事件 人物表现 结果(用原文回答)
弈秋的徒弟 学弈 ②   
    ③
弈秋 ①    下棋时被悠扬的笙乐吸引,走了神 ④   
(4)《弈秋败弈》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在文中有何作用?
六、习作(30分)
15.按要求作文。
拉着父母的手,我们会享受亲情的温暖;拉着同学的手,我们会拥有友情的快乐;拉着老师的手,我们会感受师恩的滋润;拉着春天的手,我们会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拉着梦想的手,我们会开创人生的辉煌。
请以“拉着 的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题目自拟。行文通顺流畅,意思清楚明白。
(2)文中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规范,字迹工整。不少于450字。
2025-2026学年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分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题号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D D B C A
1.答案: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答案:
时光 拨弄 幼稚 依偎 书籍 热情 绽放 浪漫 珍藏 微风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3.A.正确;
B.有误,“藤蔓”中的“蔓”应读作“wàn”;
C.有误,“追悼”中的“悼”应读作“dào”;
D.有误,“依偎”中的“偎”应读作“wēi”,“书藉”中的“藉”应写作“籍”。
故选:A。
4.“晕车”中的“晕”表示头发昏,有旋转的感觉,应读“yùn”;
“晕倒”指的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短暂意识丧失,人会突然倒地,“晕”的意思是昏迷,读“yūn”;
故句子中“晕车”的“晕”读“yùn”,“晕倒”的“晕”读“yūn”。
故选:C。
5.A.正确,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矫健活泼,笔锋犹如龙蛇舞动一般。这幅作品是书法,字体笔势灵动、矫健,契合“笔走龙蛇”对书法笔势的形容;
B.有误,妙笔生花:指文笔奇妙,能写出精彩动人的文字,多用来夸赞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妙笔生花”侧重文学创作,不适用书法;用错对象;
C.有误,入木三分:原指书法笔力强劲,笔画透入木板三分深,现也用于形容见解、议论深刻、确切。“入木三分”强调深度(笔力或议论等),此作品重点展现笔势,不契合;用错对象;
D.有误,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常用来描述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里的形象。“栩栩如生”用于形容形象逼真,和书法笔势无关;用错对象。
故选:A。
6.题干强调“不能轻信网络传言”,核心是提醒人们对于听到的信息要保持审慎,不能轻易相信。
A.“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意思是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与验证网络信息真实性无关。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侧重于强调要付出行动去获取成果,并非关于信息真实性的验证。
C.“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思是见到好的要学习改进,有了错误要及时改正,主要说的是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和轻信网络传言不相关。
D.“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意思是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符合不能轻信网络传言,要亲自验证信息真实性的情境。故选:D。
7.A.有误,冒号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但此处“他想”是插入语,应改用逗号;
B.有误,“墨水”后面不是并列的词语,所以后面的顿号应改成逗号;“铲子”后面的逗号应改成顿号,表示词语之间的并列;“铁锹”后面的顿号要改成逗号;
C.有误,“是有人偷了他们吧”和“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两个句子后面,应该使用冒号,起到提示下面问题的作用,故要把句中的两个逗号改成冒号;
D.正确。
故选:D。
8.A.句中的“他家”指代不明,不清楚是李明家还是王强家,存在歧义,需要修改(如明确为“李明家”或“王强家”);
B.句子表述正确,无需修改;
C.句中的“繁重”使用不当,“繁重”通常形容工作、任务等多而重,形容心情应使用“沉重”,属于搭配不当,需要修改;
D.“是否刻苦训练是他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中“是否”(两面)与“取得好成绩”(一面)搭配不当,可修改为“刻苦训练是他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或“是否刻苦训练是他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
故选:B。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李白的诗句,其表达特点是运用夸张手法,通过超出实际的描述(“三千丈”的白发)来强调愁绪之深,使抽象的情感更鲜明,改写的核心是用夸张手法突出“时间快”。
A.不符合,“六年的时光流逝了,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运用的是比喻,将时光比作针尖上的水滴,出自朱自清《匆匆》,与夸张手法无关;
B.不符合,“六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是客观陈述,通过具体数字强调时间长,未体现夸张;
C.符合;
D.不符合,“六年的时光,难道过得不快吗?”是反问句,通过反问加强语气,但未使用夸张手法。
故选:C。
10.A.不恰当,《腊八粥》中,作者沈从文详写八儿等粥的过程,不仅写出了八儿嘴馋与天真可爱的特点,更通过一家人围绕腊八粥的互动,传递出浓浓的亲情与生活气息;
BCD.恰当。
故选:A。
四、日积月累。(10分)
11.答案:
(1)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重点字:乃)
(2)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重点字:浑)
(3)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重点字:溜)
(4)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
五、阅读理解(22分)(一)
1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与理解。
第一空,材料一中周国平在开篇直接清晰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从“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可知,读书的第一种目的是:为了实际的用途;
第二空,从“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但有趣的读物”可知,读书的第二种目的是:为了消遣;
第三空,从“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可知,读书的第三种目的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信息筛选。
ABD.正确。
C.有误,从材料二图表中可以看出,该校六年级学生喜欢读卡通漫画类书籍的人数最多,达到43.4%,而喜欢读童话故事类书籍的人数是第二多的,为41.6%。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观点表达。
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材料一中“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但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可知,卡通漫画确实图文并茂、轻松有趣、能激发阅读兴趣,但是读它只是为了消遣,而经典作品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经典作品在传递深刻思想、丰富情感、提升文化素养、训练深度思考能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些都是浅阅读无法提供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阅读经典名著。
示例:不赞成。经典名著虽然看似遥远,但其中蕴含的智慧、情感和普世价值能带给读者深刻的精神滋养和人生启迪,这是卡通漫画难以替代的。卡通漫画生动有趣,适合作为阅读入门和消遣,但若因此完全放弃经典,会失去通过阅读提升思想深度和文化素养的宝贵机会。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A.成功的辩论不仅要论证己方观点,更要预测并驳斥对方观点。因此,辩论前必须同时搜集支持己方和可能被对方使用的材料,并准备好反驳的理由,这样才能在场上应对自如,选项“只用搜集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即可”表述有误。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为了实际用途 为了消遣 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2)C
(3)我不赞同这种说法。虽然经典名著相对来说比较难懂,但这类书籍都是前人智慧的沉淀和积累。多阅读这些书籍,不仅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应该多读一些经典名著。
(4)A
(二)
13.(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①根据第⑤段“英语学期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上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可知,英语学期考试前夕,“我”串上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五朵金花》时,在电影院遇见了英语林老师和她的男朋友。据此可以概括为:考试前“我”违反校规看电影,偶遇老师。
②根据第⑧段“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赶快,再背一个”、第⑩段“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的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及第 段“成绩发下来……113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10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这个单词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可知,“我因前一晚看电影导致起床晚,仅靠考前临时记忆完成考试,最终取得高分,体现了“强记”的特点。据此概括为:“我”靠临时强记,英语考了113分。
③根据第 段“过几天是考后评卷……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47分”可知,此处通过“我”在黑板上的表现与考试分数的巨大反差,暴露了“我”临时强记而非真正掌握知识的问题。据此概括为:考后评卷,“我”到黑板示范答题,仅得47分。
④根据第 段“课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及第 段“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可知,林老师既保留了“我”的成绩,又通过循循善诱的话语引导“我”正确对待学习,体现了她的教育智慧。据此概括为:林老师不但给了“我”“优”,还苦心地教育了“我”。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从修辞角度看,作者将“中年回想的小事”比作“一只只小铃”。“小铃”本身体积小巧,对应着回忆中“小事”的琐碎;而“小铃”的特性是能发出清脆声响,这一比喻直接点出这些小事在记忆中并非模糊不清,而是如铃声般鲜明可感,生动展现了往事虽小却印象深刻的特点。
从描写手法看,“摇响”一词是动态描写。小铃“摇响”会产生听觉效果,作者用这一动态将抽象的“记忆”转化为可听、可感的具体场景——回忆仿佛真的有了清脆的铃声,让读者不仅能“看到”往事的画面,还能“听到”回忆的声音,赋予了记忆画面感与听觉体验,使抽象的情感变得真切可触。
从情感表达看,这样的比喻和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中学时代这些“小事”的珍视。“分外清晰”“摇响”等表述,体现出这些往事在作者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多年后回想时的怀念之情。整体语言通过诗意的比喻,让情感表达更细腻、更具感染力,也为后文具体讲述与林老师相关的往事奠定了情感基调。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根据第 段“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永远闪烁在我记忆的银河中。哦,我的林老师”可知,标题中“那颗星子”指的是林老师。作者将林老师比作“最亮的星星”,“星子”象征着光明与指引,呼应了林老师对“我”的教育意义——她不仅用成绩保护了“我”的自尊心,更通过话语点醒“我”要珍惜天赋,避免浪费能力,为“我”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在那颗星子下”既体现了林老师在“我”记忆中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她的教诲对“我”一生的深远影响,蕴含着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答案:
(1)“我”在电影院遇到林老师“我”靠临时强记,英语考了113分“我”在黑板上示范,只得了47分 林老师不但给了“我”“优”,还苦心地教育了“我”。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中年回想的小事”比作“一只只小铃”,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事在记忆中的鲜明与灵动。“小铃”的比喻既突出了往事虽小却清晰可感的特点,又通过“摇响”这一动态描写,让回忆仿佛有了声音,赋予抽象的记忆以具体的画面感和听觉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中学时代往事的深刻印象与怀念之情,语言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3)把林老师喻为一颗璀璨的明星,永远留在“我”“记忆的银河”中。她的话让“我”明白了要珍惜自己的天赋,她像星星一样为“我”指明了前行方向,写出了林老师对“我”的影响之深、教育之大。
(三)
14.(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含义辨析。
A.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不同,代词,代专心学弈的那个人/结构助词,的。
C.不同,动词,知道、了解/名词,同“智”,智慧。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断句。
AC.正确。
B.有误,句意:询问(他)下棋的策略,(他)却不知道。“不知”是完整表意(不知道),不能拆开;选项“则不/知也”断句错误,破坏语义和语法结构;正确断句应是“问/以弈道/则/不知也”。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信息提取。
①【乙】文围绕弈秋下棋展开,根据题目“弈秋败弈”,结合“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可知,弈秋下棋时因被笙声干扰被问棋道时无法应对,所以事件是“败弈”。
②根据【甲】文“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弈秋徒弟中另一人学弈时,心思不在棋上,想着用箭射天鹅,所以填“学习时想着用箭射天鹅”。
③【甲】文写两位徒弟学弈结果,“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表明分心者不如专心者,所以填“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④【乙】文里弈秋被笙声干扰后的结果,“问以弈道则不知也”体现其因分心,被问棋道时无法应对,所以填“问以弈道则不知也”。
(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作用分析。
根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可知,此句先强调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突出他棋艺高超。后文写“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问以弈道则不知也”,展现弈秋因被笙声干扰,下棋时无法应对棋道询问而失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说明即便本领高强如弈秋,做事不专心致志,也会遭遇失败,突出了专心的重要性。
答案:
(1)A
(2)B
(3)败弈 学习时想着用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问以弈道则不知也
(4)与后面弈秋败弈形成对比,说明即使再有本事的人,如果做事不能专心致志,也难免会失败。
六、习作(30分)
15.例文:
拉着妈妈的手
小时候,妈妈牵着我的手,走过小桥,走过石径,也走过我天真的童年时光。
那时候的记忆中,妈妈的手好大好温暖。我们母女俩大手牵小手,穿过静谧的小路,立在小巧玲珑的石桥上。她总是扬起嘴角,浅浅的,又极其满足。她握着我的手,紧紧的,轻柔的,像是握着一只珍贵的小羊羔。妈妈轻声哼唱:“走,走,走走走,我们大手牵小手……”我用清脆的童声伴唱。在如铃般的歌声中,是一对幸福的母女。那时的我,常幻想着握着妈妈的手一辈子,就像握着一辈子的幸福。
日月如梭,我长大了,成了一个羞涩的少女。学业繁忙,极少再与妈妈交流。再加上我总认为我已经长大了,哪有一个“大姑娘”整日缠着妈妈的手呢?那时的我,近乎逃避式地对待妈妈的手。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与同学逛街,偶然看到一对母女。那位年轻的妈妈牵着自己蹒跚学步的小女儿,她微笑着,脸上写满了作为人母的甜蜜和满足。这一切都那样似曾相识,我呆立着,望着这对幸福的母女,忽然打开了一扇记忆之门,撷取那最柔软的部分;在夕阳的余晖下,妈妈牵起我的手,母爱的温度霎时充满全身。身后,一对幸福的影子依偎在一起,仿佛永远不会分开。我的心颤抖了,几乎在一瞬间作出决定:我要再和妈妈牵手!
我回到家,向妈妈提出这个要求,妈妈愣了,似乎不相信,不过,她很快高兴地答应了。
依然是当年的母女,依然是当年的小桥,可是女儿长高了,长大了,妈妈却矮了,老了。再次紧握妈妈的手,当年那白皙、细腻的手已变得粗糙。虽然,我依然能感受到她手心的温度,但是,我触摸到了她手上一层层厚厚的老茧,似乎包含着她几十年来的辛劳和艰苦。我轻轻地捧起妈妈的手,红红的冻疮,一道道裂纹,仿佛在诉说着她大半辈子的沧桑。
这次牵手,我作出了决定:面对妈妈的手,我要用一千只手来照顾她,因为那是牵了我青春的手;面对妈妈,我要用我的一生的爱去报答她,因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