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1 12: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绷”,认识并会写“寇、副、榴”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16个词语,能正确读写“悬崖、雹子、斩钉截铁”等关键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梳理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战斗过程,概括主要事件。
3.聚焦“1、2自然段”,了解点面交替的写法,感受无战士的英雄形象
4.通过品读“顶峰歼敌、英勇跳崖”领会“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感受革命英雄文化的精神内涵。
5.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能迁移运用到“班级运动会”或“文本情境”等生活场景的片段描写中。
【教学重难点】
梳理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战斗过程,概括主要事件。
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能迁移运用到“班级运动会”或“文本情境”等生活场景的片段描写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梳理英雄事迹
活动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出示图片,情境导入。
依次出示狼牙山、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狼牙山五壮士陈列馆的图片并做简介:这是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的狼牙山,在狼牙山峰顶棋盘陀建有一座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在狼牙山下建有狼牙山五壮士陈列馆,纪念塔和陈列馆是为谁而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陈列馆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
2.了解背景、识写“寇”字。
(1)情境:我们先来到陈列馆的第一个展区《接受任务》,根据介绍词了解故事的背景。自由读。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补充资料:1941年9月24日,日伪军3500余人向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清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后,7连6班的5名战士: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主动留下,继续吸引敌人火力。
请学生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指导书写“寇”字。
① ② ③
讲解寇的意思:“宝盖头”表示房屋,“元”表示人,“攴”手持器械的人。(宝盖头覆盖“元”和“攴”,注意“攴”的笔顺),强调“寇”是“外来侵略者”的意思,联系“日寇”理解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 以“倒叙”方式从“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导入故事背景,依托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任务,将汉字文化解读和革命文化教育有机融合,激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情感认同,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活动二:展馆取名,整体感知
情境:自由朗读陈列馆介绍词,请根据各展区的介绍词,用四字词语为中间的三个展区命名。
2.根据支架简述故事
1941年秋,日寇大举进犯晋察冀根据地。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受了( )任务。他们一边( ),一边将敌人( )。到达顶峰后,五位壮士( ),最后( )。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梳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文本脉络。
任务二:品人物言语细节,体悟英雄精神
参观痛击敌人、引上绝路这两个展馆,请在展馆的留言本上写下你的感受。
要求: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写批注。
(1)交流。在交流中顺势强调:抡、贯的写法。
(2)交流感受。
①交流理解批注。如:“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
宋学义为什么抡一圈,好使出全身的力气?原文:“宋学义扔手榴弹时,胳膊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鲜血直流,但他咬着牙坚持战斗。”
你体会到什么?(坚强)
(动作:抡;神态:沉着、绷得紧紧的、瞄准射击……;语言:吼,体现勇敢、英勇……)
②这场阻击战你看到了怎样的战士?(英勇;机智)五位战士奉命掩护,拖延日寇,掩护群众和大部队是他们的------(任务、责任)
③品读第3自然段深度理解英雄抉择
出示: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理解“斩钉截铁”的意思,并指导读好马宝玉说的这句话。
根据内容补写: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这这条路可以( ),可是( ),走哪条路呢
你从中体会到马宝玉什么精神?
【设计意图】:以任务情境为指导,依托第二、三自然段读品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培养“提取关键信息”和体悟能力;补充资料深化对“壮士选择”的理解,在人物细节和文本言语品读,结合“任务”领会他们从“英勇行为”的任务责任到大义担当的壮士精神。
任务三:探秘文本写法, “点面结合”初运用
活动一:发现“点面结合”的表达秘密
同学们,请比较这两段描写,你能有什么发现?
1.对比阅读点面描写:
面(群体):“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点(个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2.讨论发现表达效果:群体之中有个体
(1)你发现作者分别描写了战斗中的什么?(战斗整体场景---好像远镜头,就是 “面”;个体细节描写---好似近镜头,特写镜头,就是“点”,这种描写就是点面结合)
(2)作者既写群体(面)又写个体(点),有什么好处?(面:展现整体战斗场景;点:突出典型人物的细节,让英雄形象更立体)
师小结:面是战斗场面的整体介绍,点是对英雄个体细节刻画,从整体与细节结合,充分展现了激烈战斗中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阅读发现“点面结合”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整体与细节”的写作逻辑,为迁移运用奠定方法基础。
活动二:迁移练习,小试牛刀
第三段具体写了马宝玉做决定时的表现,想想其他战士会有怎样的表现,至少写两位。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情境,降低写作难度,通过句式支架引导学生运用“点面结合”,实现“学表达”与“用表达”的无缝衔接,体现“语用为本”的教学理念。
活动三:学习小结,作业建议
1.书写本课生字。
2.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
第二课时
导语:“红色纪念馆”筹备组的“英雄事迹展讲员”们,上节课你们通过阅读课文梳理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点面结合”塑造壮士的精神品质。谁能结合战斗示意图,简单说说英雄事迹。出示示意图,交流学生板书。
任务一:深化探秘“点面结合”,品读体会壮士精神信念
活动一:聚焦“跳崖”“歼敌”场景,探究“点面”塑造壮士
1.默读“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两部分(第4-5;6-9自然段),在描写群体场面(面)的句标出“直线”;在描写个体细节(点)的句子的标上“波浪线”。
2.交流分享点面描写,体会壮士行为精神
面的描写:
①“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粉身碎骨。”
②“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胜利的喜悦。”
点的描写:
①马宝玉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
②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③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3.品读“点面”效果重点,体会壮士精神信念
(1)聚焦“歼敌”体悟大义坚守
面1: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点1: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点1: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小结:回顾前文,“五位战士”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要将敌人引向绝路?顶峰歼敌,子弹打完身负重伤,他们就用石头砸,你体会到了什么?(对敌仇恨、大义坚守)壮士们为 奋勇杀敌!
(2)品读“跳崖”感受献身忠诚
面2:“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点2: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昂首挺胸,相继往下跳……”
4.讨论思考:课文中作者为什么既写“一路上杀敌的战斗场面”“五位壮士屹立”的整体画面,又写马宝玉“抢手榴弹”“用石头砸” “砸枪跳崖” 个性细节?(面:展现战斗的紧张、激烈,歼敌很多;英雄群像的庄严;点:突出每个人的独特精神——马宝玉的机智勇敢,牺牲自我的决绝)
【设计意图】: 以“歼敌”惨烈和“跳崖”高潮场景为范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体会“群体形象”与“个体特征”的互补、取舍作用,深化对写作方法的理解。
活动二:对比阅读,发现“点”的典型性
1.浏览第二自然段“诱敌上山”中“点面”描写与后面三部分(引上绝路、顶峰歼敌、引用跳崖)有什么异同,为什么?(壮士形象有重点;个体描写有重点,避免重复)
交流发现:相同点都是“点面结合”;“点”的描写不同点:第二自然段无畏战士逐人写,后边聚焦重点人物马宝玉。
2.思考: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选择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五个人作为‘点’来描写,而后面三个场景为细致刻画班长?(马宝玉是班长,是指挥者;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是典型战士,有不同年龄特征——葛振林沉稳,小战士专注,能代表群体的不同侧面)后三节,点上聚焦在班长这一核心人物,突出典型代表,避免重复。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发现“点”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身份、性格、行为的代表性),进一步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逻辑,领会“点面结合”描写的精炼性,也提升“鉴赏表达”的能力。
任务二:顺文境点面结合写壮举(二选一)
1.补白想象——“跳崖前的内心独白”
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班长马宝玉跳崖前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点面结合写一段他当时的内心独白,需包含对战斗的回忆、对战友、对群众的牵挂、对胜利的信念。
示例引导:“我回头环视同志们,他们的脸上、双手还在流血,可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刚才用石头砸敌人,小宋的胳膊、肩膀肯定很疼吧……群众应该已经安全了吧?就算我们牺牲了,这山、这石,都会记住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2.情节还原——“从敌人视角看战斗”点面结合
出示1997年7月,茅田幸助来到狼牙山跪拜的照片。
要求:转换叙事视角,以一名日军士兵茅田幸助的口吻,描述“顶峰歼敌”或“英勇跳崖”的场景,注意应用整体+细节的形式,体现五壮士的英勇和无畏。
示例引导:“他们居高临下,一路上边退边射击。他们的子弹打完了,竟然一个个举起石头向我们砸,石头像雹子一样落在我们身上。有个士兵胳膊受伤了,他吃力地用肩膀顶下石头,我们有好多人受伤摔下悬崖。我们根本近不了身。那个指挥官喊着口号,一纵身跳下深谷,其他几个毫不犹豫的喊着口号跳下去,那时山都在抖。”
【设计意图】顺应文本情境,通过情境支架降低难度,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既巩固“点面结合”的写法,又深化对英雄精神的理解,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双重提升。
任务三:结合资料悟英雄,传承壮士精神
活动一:补充“英雄身后事”,深化精神理解
1.出示:“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宋学义晚年采访”
记者:“跳崖时害怕吗?”
葛振林:“想着群众还没转移,就什么都不怕了。”
后人转述:“绝不当亡国奴、绝不投降!”
宋学义:“我们是战士,保护群众是本分。”
后人转述:“班长对我说:‘为了新中国,我们牺牲了值得!’”
讨论:“从他们的话里,你感受到英雄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责任、担当、奉献、无畏忠诚,民族气节…)
2.播放“跳崖视频”,你看到、听到了什么?
小结:壮士为英勇跳崖!?(视死如归、革命信念,对党忠诚,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的历史采访,拉近学生与英雄的距离,让“视死如归”的抽象品质具象为“保护群众是本分”的朴素话语,深化对革命英雄文化的理解。结合壮士跳崖视频即是回归课文感受英雄,又将画面表现和课文语言描写对比,强化理解“点和面”表现手法。
活动二:补充“壮士”资料,升华革命精神
1.补充出示跳崖献身的壮举资料
同学们,五壮士以自己的责任担当、忠诚和信念舍生取义,保护了四万多群众官兵。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志士,在抗日战争史上举不胜举,“狼牙山五壮士”只是其中之一。请看资料-----
1940年夏,天津蓟县盘山根据地莲花峰,7名八路军战士纵身跳崖,只有马占东一人幸存;
1942年12月,河北涞水县曹霸岗村鸡蛋坨5名八路军跳崖,1名排长未及跳崖中弹身亡,其余4人继续跳崖牺牲;
1943年春,北京房山十渡镇老帽山,6名八路军战士纵身跳崖,全部牺牲,没有一个留下姓名;
1944年3月,内蒙古宁城县山头乡李营子前山,50余名八路军集体跳崖,9人牺牲,只有3人留下姓名;
1942年底在河北涞水县跳崖的王文兴。他年仅18岁,因有恐高症不敢跳,便用白毛巾蒙上眼睛……藏在对面洞里的人目睹了这一幕,第二天找到他尸体时,白毛巾仍然蒙在眼睛上。……
如果只有一个“狼牙山五壮士”,可能是偶然的,但出现了那么多“跳崖壮士”“投江英雄”,绝对不是偶然!这是一个民族不朽魂魄的挺立,这是爱国爱民的责任担当,是牺牲自我、忠诚于党,建立新中国的民族气节的铁血基因的传承。
【设计意图】:随即补充 “跳崖”的革命战士资料,让狼牙山五壮士的“个体英雄”扩大提升,渗透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今天的幸福和平是无数“壮士”斗争牺牲换来的,为学生建构起抗日战争英雄形象群,深化对革命英雄文化的理解。
活动三:链接当代,讨论“英雄精神的传承”
在当今,有没有英雄壮士?有,当然有!请看----
1.出示“抗疫志愿者群体”“戍边战士”“消防救援”等图片提问:“这些当代英雄与五壮士有哪些共同的精神?”(责任担当、勇敢无畏、奉献无私…)
2.小组讨论(零):“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怎样传承英雄精神?”(提示:认真学习、帮助同学、遵守规则,这是我们的责任担当!)
【设计意图】:将革命英雄文化与现实生活链接, 打破“革命英雄”与“当代生活”的时空界限,通过对比发现英雄精神的一脉相承,引导学生从“理解英雄”到“致敬英雄”再到“传承英雄精神”,落实文化育人目标。
活动四:学习小结 作业建议
英雄事迹展讲员们,通过学习《狼牙山五壮》,相信你们能够用点面结合的把五壮士的责任担当---大义抉择—道义坚守—忠诚无畏、为国家为人民的牺牲精神,用悲壮的故事传递下去。留给大家两项任务:
1.推荐阅读《狼牙山五壮士》原著(沈重报告文学)、《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比较“五壮士”与“江姐”“许云峰”的精神共性(忠诚、无畏、奉献)。策划一期“英雄故事展讲会”。
2.实践活动:组织“寻找身边的红色印记”活动,参观本地革命纪念馆、采访老党员,记录“新时代的‘五壮士’精神”(如抗疫志愿者、戍边战士),撰写小报告。
板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英雄精神
责任担当 奉献坚强 忠诚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