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水的运动章末整合课件+学案+检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水的运动章末整合课件+学案+检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22:20:58

文档简介

章末整合
微专题一 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 描述 自然原因分析
流量 流量大或小 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看降水量多少;流域面积大的,一般流量也大
水位 水位变化大或小 水位变化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分布在湿润地区、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分布在干旱地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含沙量 含沙量大或小 取决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最冷月均温>0℃,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有结冰期
凌汛 有或无 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流速 快或慢 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流速快
汛期 长或短 外流河汛期长短主要取决于流域内降水量多少和雨季时间长短;内流河汛期主要取决于气温高低
[提醒] 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人为原因)
项目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 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 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 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量,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
铺设渗 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径流量,使河流水位变化减小 —
修建 水库 湖泊对河流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变化减小 水库以下 河段河流 含沙量减少
围湖 造田 湖泊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减弱,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
2.河流水系特征
分析角度 描述分析
流程 长短 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及河流的位置。一般陆地面积较小(如岛屿)或陆地轮廓比较破碎(如欧洲西部)则河流较短;山脉距海岸较近(如美洲西海岸)则河流较短,如台湾西海岸河流较东海岸河流长;部分内流河受水源限制而较短
河流流 向、源 地、注 入地  河流的流向可以与等高线的递变、地势高低互相作为判断依据,还可用于等潜水位线分布图中,进行河流流向、潜水流向、地下水与地表水互补关系及洪水期与枯水期的判定;径流量较大的河流通常发源于山脉中的冰川、湖泊、沼泽、溪、泉等,较小河流通常发源于丘陵或平原的地下含水层附近的泉眼;注入海洋或湖泊
支流、 面积  高山峡谷地区,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盆地或洼地地区,河流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河道 特征 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下切侵蚀为主(地壳可能同时在抬升,下切侵蚀更强),河道比较直、深,易形成窄谷;地势起伏小的地区,河流落差小,以侧蚀为主(侧蚀的强弱主要考虑河岸组成物质致密或疏松、凹岸或凸岸,还有地转偏向力),河道比较弯、浅、宽
【加固训练】
1.瑞丽江发源于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流域内地形落差较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瑞丽江腾龙桥水文站上游修建了多座梯级水电站,水电站建成后对附近河段水文特征造成较大影响。下图示意1968—2022年腾龙桥水文站年平均水位、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梯级水电站建成后腾龙桥水文站(  )
[A] 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变大
[B] 河水深度明显下降
[C] 径流量年际变化明显变大
[D] 河床淤积明显减弱
(2)2005年后腾龙桥水文站的年平均水位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  )
[A] 上游来水减少 [B] 水土流失加剧
[C] 上游输沙减少 [D] 河床冲刷减弱
【答案】 (1)D (2)A
【解题思路】 第(1)题,梯级水电站建成后,水库具有调节作用,会使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而不是明显变大,A错误;河水深度与河床形态、径流量等有关,从图中无法直接看出河水深度明显下降,B错误;图中径流量波动变化,不能明确体现出径流量年际变化明显变大,C错误;水电站建成后,泥沙容易淤积在水库中,下游河段含沙量减少,河床淤积会明显减弱,D正确。第(2)题,梯级水电站建成后,水库蓄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会导致水电站以下河段年平均水位下降,A正确。
2.输沙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断面的干沙质量。下图为黄河内蒙古段某支流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径流量变化图。据此回答(1)~(3)题。
(1)12月至次年2月,该河流多年平均月径流量小的直接原因是(  )
[A] 大气降水较多 [B] 河流结冰
[C] 牧草需水量大 [D] 农业用水多
(2)该河流3月份径流量较高,该时段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 降水
[B] 季节性积雪融水
[C] 湖泊
[D] 地下水
(3)与7月份相比,3月份输沙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河流径流量小
[B] 河流含沙量小
[C] 植被覆盖度高
[D] 河流流速慢
【答案】 (1)B (2)B (3)B
【解题思路】 第(1)题,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黄河内蒙古段,冬季气温低,河流结冰,导致多年平均月径流量小,B正确;大气降水较多,多年平均月径流量较大,A错误;冬季牧草需水量、农业用水量都比较小,C、D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该河流径流量8月份最大,3月份为次高峰。由所学知识可知,黄河内蒙古段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温回升,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水量增加,B正确;该流域春季降水较少,A错误;春季,该流域湖泊水量较小,C错误;地下水补给常年稳定,不会在3月份形成次高峰,D错误。第(3)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月份气温回升,积雪融水补给河流,河流含沙量较小导致输沙率低,B正确;3月份和7月份径流量大致相同,A错误;该河流所处纬度较高,3月份流域内大部分植被还未恢复生长,植被覆盖度较低,C错误;7月份和3月份径流量差异不大,河流流速也差异不大,D错误。
微专题二 湖泊
1.湖泊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
水位 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方式。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周期性的变化又可分为年变化和日变化,有些湖泊因受湖陆风、海潮、冻结和冰雪消融等影响,产生周期性的日变化
非周期性的变化往往由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此外,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
与湖泊底部地形的关系:湖盆底部地形平坦,湖水较浅,水位变化大;湖水深,地形坡度大,水位变化小
盐度 气候(降水量、融冰量、融雪量、蒸发量)、河流(流入、流出)、生产和生活用水、湖泊封闭程度
含沙量 周围地形、气候、河流、湖床深浅、附近风沙情况
结冰 状况 直接因素:气温。间接因素:纬度、地形、盐度、水深、离陆地远近、流动性、温泉(地热)
2.四类湖泊的成因、特征及实例分析
举例 成因 特征
贝加尔湖、 青海湖 构造湖 断裂下陷,积水成湖,湖水较深,湖岸陡峭
五大连池、 镜泊湖 堰塞湖 由滑坡、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形成,物体阻塞河道,堰塞体往往不稳定,易溃坝
长白山天池 火口湖 火山口积水而成,多为近圆形,湖岸陡,湖水深
北美五大湖、 欧洲高山湖泊 冰川湖 冰川侵蚀形成洼地,积水而成
以贝加尔湖为例分析常见考查角度。
(1)物种独特的原因——分析“特有”。
周边人口较少,流出河流少,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渠道;湖泊古老,经漫长进化形成独有物种。
(2)鱼类丰富的原因——分析“丰富”。
湖泊面积大,提供广阔的空间;湖水纯净,阳光透射率高,藻类、浮游生物丰富,鱼类饵料充足;入湖河流多,沿湖湿地多,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3)“天然空调”的成因——分析“调节气候”。
冬温高:冬季湖泊降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湖水结冰释放热量。
夏凉爽:纬度高,地势高,湖泊升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4)多风浪的原因——分析“湖陆风”。
湖泊面积大,湖泊与周边陆地热力性质差异大,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湖面狭长,两岸地势高,狭管效应强。(注意冬季结冰,基本无风浪,主要考虑夏季)
3.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及治理对策
(1)咸水湖。
原因 自然 原因 ①降水少,蒸发旺盛; ②全球变暖,加剧蒸发
人为 原因 ①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 ②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治理对策 ①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 ②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2)淡水湖。
原因 治理对策
自然 原因 泥沙淤积,湖面减小 禁止天然林的过度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人为 原因 围湖造田,湖面减小 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影响 ①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 ②影响航运; ③破坏生物多样性
【加固训练】
1.乍得湖是非洲内陆淡水湖,位于非洲中北部,由大陆局部凹陷而成,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湖泊面积年变幅大。下图为乍得湖流域水系图。据此回答(1)~(2)题。
(1)乍得湖面积季节变化大,其面积最大可能在(  )
[A] 4月 [B] 6月
[C] 8月 [D] 12月
(2)乍得湖是一个内陆湖泊,但湖水却为淡水。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降水量大 [B] 河流来水量大
[C] 湖水蒸发量小 [D] 湖水下渗量大
【答案】 (1)C (2)D
【解题思路】 第(1)题,由乍得湖流域水系图可知,乍得湖有多条河流注入,水位的变化主要受河水补给变化的影响;流域内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北半球夏半年降水多,考虑积累因素,8月份湖水量最大,面积最大,C正确。第(2)题,乍得湖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干季时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湖水盐度应该升高,但湖水仍为淡水,说明大气降水对湖水的盐度影响较小,A错误;乍得湖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湖水的蒸发旺盛,C错误;乍得湖有多条河流注入,随着大量河水注入的还有大量盐分,而乍得湖没有河流流出,再加上强烈的蒸发,大量盐分会在湖泊积累,使湖水盐度升高,但乍得湖却是淡水湖,这说明乍得湖通过湖水大量下渗进行水体更新,从而降低湖水盐度,图中也可看出乍得湖周围有大片湿地,B错误,D正确。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北部,是蒙古第一大淡水湖,周围有近100条溪流注入,湖水由额金河向南排出。库苏古尔湖面积约2 600平方千米,深度超过244米,面积与洞庭湖近似,但是储水量是洞庭湖的17倍,与贝加尔湖有着相似的起源,是贝加尔湖的“姐妹湖”。下图示意库苏古尔湖及周边水系分布。
(1)简述库苏古尔湖水深较大的原因。
(2)分析库苏古尔湖成为淡水湖的原因。
(3)推断与同纬度湖泊相比,库苏古尔湖结冰时间的早晚,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库苏古尔湖与贝加尔湖有着相似的起源,地处地质断裂带,谷地深度大;地表径流多,汇水量大;纬度较高,蒸发弱,湖泊水量大。
(2)库苏古尔湖地表径流补给量大;蒸发较弱;有额金河向南排水,排出盐分。
(3)库苏古尔湖结冰较晚。湖泊深度大,蓄水量大,湖水热容量大,不易结冰;湖底有较多的地热资源,增加湖水的温度,推迟结冰时间。
【解题思路】 第(1)题,库苏古尔湖与贝加尔湖有着相似的起源,因此也是地处地质断裂带,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湖泊,谷地深度大;库苏古尔湖周围有近100条溪流注入,地表径流多,汇水量大;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北部,纬度较高,蒸发弱,湖泊水量大。第(2)题,库苏古尔湖周围有近100条溪流注入,地表径流多,汇水量大;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北部,纬度较高,蒸发弱;湖水由额金河向南排出,可以排出盐分,不利于盐分累积,因此库苏古尔湖成为淡水湖。第(3)题,与同纬度湖泊相比,库苏古尔湖结冰较晚;库苏古尔湖深度超过244米,湖泊深度大,蓄水量大,湖水热容量大,冬季降温慢,湖水不易结冰;地处地质断裂带,湖底有较多的地热资源,增加湖水的温度,推迟结冰时间。
1.(2024·新课标卷,9~11)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3)题。
图1 覆盖石子
图2 裸地
(1)根据图1判断曲线Ⅰ是深度为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Ⅰ(  )
[A] 变化最早 [B] 初始值适中
[C] 峰值最高 [D] 波动最大
(2)图2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
[A] 降雨量大 [B] 地表产流多
[C] 土壤水分饱和 [D] 雨水下渗多
(3)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1)A (2)B (3)C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图1中曲线Ⅰ、Ⅱ、Ⅲ是在30°的坡地上覆盖石子情况下,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的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中,30厘米测量土壤深度最浅,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正确;初始值适中并不能说明其土壤深度较浅,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峰值最高、波动最大的都是Ⅲ曲线,C、D错误。第(2)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Ⅰ曲线变化明显,降雨后土壤含水量上升明显,说明其为测量深度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曲线Ⅱ和Ⅲ分别为测量深度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B正确,C、D错误;由材料可知,此次实验的前提是降雨情景相同,降雨量应一致,A错误。第(3)题,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下渗增加,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盖石子使得土壤上有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故选C。
2.(2024·湖北卷,10~12)四川盆地西南缘严重缺水区地下水多咸水。该区砂岩与泥岩(含盐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补给、谷地排泄”的特点。研究发现,地下水排泄条件好,盐分不易积累,发育淡水;反之则发育咸水。下图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条件。据此回答(1)~(3)题。
(1)据图分析,下列情况中,地下水排泄条件最好的是(  )
[A] 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
[B] 顺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
[C] 逆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
[D] 逆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
(2)图中所示的四个钻孔中可打出淡水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为保证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该区地下水开采的最优策略是(  )
[A] 在断裂带附近开采
[B] 在不同岩性区域均匀开采
[C] 在含泥岩地层开采
[D] 在井深较浅处分散式开采
【答案】 (1)A (2)A (3)D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顺向坡岩层倾向和坡向一致,利于地下水排泄,逆向坡不利于地下水排泄,C、D错误;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有利于地下水排泄,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不利于地下水排泄,A正确,B错误。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丙、丁钻孔位于咸淡水界线以下,为咸水,B、C、D错误;甲钻孔位于咸淡水界线之上的淡水区域,为淡水,A正确。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断裂带位于逆向坡,地下水排泄较差,为咸水,A错误;泥岩含盐较多,为咸水,不能在不同岩性区域均匀开采,B、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下水有咸淡水交界,井深较浅处为淡水,分散式开采能够提供充足水量,D正确。
3.(2023·江苏卷,8~10)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下图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36°S和41°S附近两个截面逐月洋流流量及变化趋势图(数值表示流量大小;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此回答(1)~(3)题。
(1)从总体上看,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  )
[A] 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增强
[B] 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减弱
[C] 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
[D] 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
(2)与该海区洋流强弱变化趋势直接相关的是(  )
[A] 极地东风带向南极方向收缩
[B] 盛行西风带向南极方向移动
[C] 极地东风带向低纬方向扩张
[D] 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
(3)下图中反映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年内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1)D (2)B (3)C
【思路点拨】 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图可知,36°S图中月平均流量线为负,为南向,表示此处为巴西暖流,同理判断,41°S处为北上寒流。数值代表流量大小,41°S海区为正值,且变化趋势变小,说明北上寒流减弱,36°S海区平均流量增大,则36°S的巴西暖流增强,故选D。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说明盛行西风带向高纬(南极)方向移动,B正确;极地东风带纬度位置较高,不会影响该海域,A、C错误;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会导致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D错误。第(3)题,北半球夏半年,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导致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导致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南,③曲线符合,C正确。
4.(2023·海南卷,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图2为中低纬度地区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图1        图2
(1)说明图1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
(2)分析图2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
【答案】 (1)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水体下沉;底层海水盐度低,密度较小,被下沉的高盐度海水顶托抬升,从而形成图示环流。
(2)盛行风减弱会导致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该海区生物资源减少。
【思路点拨】 第(1)题,图1所示环流是因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的密度差异形成的。而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读图可知,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水体下沉;底层海水盐度低,密度较小,被下沉的高盐度海水顶托抬升,从而形成图示环流。第(2)题,中低纬度地区处于信风带控制区,该地位于大陆西岸,信风为离岸风,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盛行风减弱会导致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该海区生物资源减少。
第四章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阿牙克库木湖是目前新疆境内面积最大的湖泊,属于高原内流咸水湖。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00毫米。近年来,阿牙克库木湖水位发生了显著变化。2002—2023年,湖面平均水位上升了7.28米。图1示意阿牙克库木湖湖岸变化及周边概况。据此回答1~2题。
图1
1.阿牙克库木湖流域的直接补给来源主要是(  )
[A] 大气降水 [B] 冰川融水
[C] 河流水 [D] 地下水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湖中有多条河流汇入,故该湖的直接补给来源是河流水,C正确;该湖地处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少于蒸发,故大气降水不是主要补给来源,A错误;冰川融水汇集成河流水补给湖泊,故冰川融水不是直接补给来源,B错误;地下水补给量较小,小于河流水,不是主要补给来源,D错误。
2.2000年以来,阿牙克库木湖的面积变化可反映(  )
[A] 地壳不断抬升 [B] 湖盆东陡西缓
[C] 冰雪融化加剧 [D] 夏季风增强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湖水位升高、面积增加,说明水源补给大于水分支出,而该湖泊的主要水源是冰川融水汇集成的河流水,故湖泊面积增加,可反映冰雪融水增多,冰雪融化加剧,C正确;冰雪融化加剧主要是气温升高引起的,与夏季风无关,D错误;湖盆东部面积增加明显,说明东部湖盆较缓,B错误;湖泊水位升高的同时面积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水源补给增多,无法反映地壳运动,A错误。
  湖泊与其周围地下水存在补给关系。为了更好地调度水资源,我国长江下游某湖泊建设了水闸。图2示意建闸前后该湖泊1—5月地下水储量的变化情况(负值表示地下水系统有排泄状况,正值表示地下水系统受到补给)。据此回答3~5题。
图2
3.建闸前,从枯水期到涨水期该湖区地下水储量变化主要是由于流域内(  )
[A] 降水总量增加 [B] 生活用水减少
[C] 植被涵养水源 [D] 地下冻土融化
【答案】 A
【解析】 建闸前,湖泊从枯水期到涨水期,地下水由排泄变为受到补给,这是因为我国长江下游枯水期为冬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季风转为偏南风,长江下游迎来降水,大气降水补给湖泊,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从而补给地下水,A正确;生活用水、植被涵养能力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B、C错误;长江下游不存在冻土,D错误。
4.该湖区水闸的主要作用最可能是(  )
[A] 降低枯水期湖水位 [B] 降低涨水期湖水位
[C] 提高枯水期湖水位 [D] 提高涨水期湖水位
【答案】 C
【解析】 湖区水闸可以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降低涨水期的湖水位,提高枯水期的湖水位,但主要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满足枯水期时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用水,C正确。
5.建闸后,湖区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 芦苇向海拔高处移动 [B] 越冬候鸟大量减少
[C] 土地盐碱化面积缩小 [D] 周围气候更加干旱
【答案】 C
【解析】 建闸后,涨水期的湖水位下降,枯水期的湖水位提高,芦苇多生长在低湿地,其应向低海拔处移动,A错误;枯水期水量增加,为越冬候鸟提供了更加适宜的越冬条件,湖水周边温度相对较高,湖水中鱼虾类相对丰富,候鸟应增加,B错误;枯水期湖泊水量增加,对周边的气候调节作用增强,周围气候更加湿润,土地盐碱化面积会缩小,D错误,C正确。
  内格罗河由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海拔4 700多米)的内乌肯河和利迈河在内乌肯附近汇合而成,最终注入大西洋。内乌肯河和利迈河一年内有2次汛期。内格罗河上游兴建有多个水坝,蓄水为库。读内格罗河水系分布示意图(图3),回答6~7题。
图3
6.内乌肯河和利迈河一年内汛期分别出现在南半球的(  )
[A] 冬季和春季 [B] 春季和夏季
[C] 夏季和秋季 [D] 冬季和夏季
【答案】 A
【解析】 内乌肯河与利迈河的源头位于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处,冬季受暖湿西风影响,降水多,雨水直接补给内乌肯河与利迈河,使其进入冬汛期;春季,随气温回升,安第斯山脉和巴塔哥尼亚高原的积雪不断融化,补给内乌肯河与利迈河,使其进入春汛期。内乌肯河和利迈河一年内汛期分别出现在南半球的冬季和春季,A正确。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秋季没有积雪、大气降水少。
7.上游水坝建设对下游河段水文特征的主要影响是(  )
[A] 全年径流量增加 [B] 河水水位变化增大
[C] 河流结冰期变短 [D] 河水泥沙含量减小
【答案】 D
【解析】 上游水坝建设会拦水拦沙,导致下游河水泥沙含量减小,D正确;上游水坝建设对全年径流量影响极小,A错误;上游水坝建设会调节下游河流水量,下游河水水位变化减小,
B错误;河流结冰期受气温影响,上游水坝建设对水温影响小,C错误。
  嘉陵江干流及其两条支流(渠江和涪江)汇集,构成“三江汇流”格局。2020年8月中旬,涪江、嘉陵江、渠江流域暴雨不断,17—18日嘉陵江和涪江流域更是普降暴雨,渠江流域降水量较少。罗渡溪水文站位于渠江下游。图4示意罗渡溪水文站位置,图5示意罗渡溪水文站2020年8月14—19日流量—水位变化。据此回答8~9题。
图4
图5
8.8月14—19日,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流速最大的是(  )
[A] 14日 [B] 15日 [C] 17日 [D] 18日
【答案】 B
【解析】 河流流速=流量÷横截面积,横截面积与水位成正比,结合选项可判断出15日流速最大,B正确。
9.8月19日,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流量小、水位高,主要是因为该河段(  )
[A] 水量减少,河流侵蚀能力弱
[B] 含沙量迅速增加,河床淤积
[C] 受嘉陵江洪峰顶托作用影响
[D] 河道狭窄,河流水位上涨快
【答案】 C
【解析】 19日嘉陵江干流水位暴涨,对渠江的顶托作用强,河水下泄难,最终导致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流量小、水位高,C正确;“17—18日嘉陵江和涪江流域更是普降暴雨”,使嘉陵江干流水位暴涨,导致该河段河水下泄难,因此罗渡溪水文站水量不会减少,A错误;一般流量小,对土壤冲刷的力量有限,含沙量小,B错误;河道8月19日没有发生变化,不会因此导致水位发生变化,D错误。
  南极辐合带是一条海洋地理界线,南界为南极洲的海岸线,北界则是一条变动于50°S~60°S的假想线。在南极辐合带中,向北流动的寒冷海水下沉至向南流动的较温暖的海水层之下。图6是南极辐合带示意图。据此回答10~12题。
图6
10.与南极辐合带成因类似的气压带是(  )
[A] 赤道低压带 [B] 副热带高压带
[C] 副极地低压带 [D] 极地高压带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极辐合带是由于冷暖性质不同的海水相遇形成的。赤道低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主要为地表温度高,气流上升所致,A错误;副热带高压带是在动力作用下,气流下沉形成的,B错误;副极地低压带是来自低纬的暖气团和来自高纬的冷气团相遇抬升形成的,C正确;极地高压带是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的,D错误。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南极辐合带的存在使南极比北极地区温暖
[B] 南极辐合带造就了庞大的海洋生物量
[C] 南极辐合带以北地区冬季海冰覆盖
[D] 南极辐合带以南地区海水含盐量大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比北极气温低,A错误;南极辐合带不同性质的海水相遇,发生热量交换,海水搅动,营养物质上泛,有利于生物生存,造就了庞大的海洋生物量,B正确;南极辐合带以北海水温度高,冬季不会被海冰覆盖,C错误;南极辐合带以南受寒流影响,含盐量低,D错误。
12.南极辐合带是西风漂流的一部分,西风漂流(  )
[A] 被陆地分割成几部分
[B] 由盛行西南风吹拂而成
[C] 受温暖西风影响为暖流
[D] 绕南极洲由西向东环流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风漂流是在盛行西风影响下,形成的绕南极洲的环流,并没有被陆地分割成几部分,A错误;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北风,B错误;西风漂流为寒流,C错误;西风漂流绕南极洲由西向东环流,D正确。
  中华哲水蚤是我国近海重要的浮游动物,其生存繁殖受水温影响显著(一般要求水温低于27℃),广泛分布于黄海和东海水域。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受季风海流影响,中华哲水蚤每年2月出现在南海水域,9月份便消失。图7是南海北部海域海流分布示意图,图8是海南岛东侧海域夏季表层水温随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15题。
图7
图8
13.夏季海南岛东侧近岸海域水温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距离陆地较近 [B] 太阳辐射较弱
[C] 上升海流较强 [D] 陆地径流较多
【答案】 C
【解析】 夏季海南岛东侧近岸海域水温偏低,主要是因为受西南季风影响,吹离岸风,导致冷海水上泛,C正确;距离陆地近的海域大陆性特征明显,受大陆的影响,气温较高,A错误;太阳辐射在近岸和远岸没有区别,B错误;陆地径流一般会使水温升高,D错误。
14.夏季,海南岛东部海域中华哲水蚤的数量变化及分布规律是(  )
[A] 数量减少,集中于近海
[B] 数量减少,集中于远海
[C] 数量增多,集中于近海
[D] 数量增多,集中于远海
【答案】 A
【解析】 中华哲水蚤适宜生活的温度在27℃以下,夏季随着水温升高,不适宜其生存,所以夏季数量减少;同时,近海水温较远海低,更加适合其生存,所以集中在近海,A正确。
15.秋季,在图7所示水域没有发现中华哲水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 水蚤因营养物匮乏而消亡
[B] 水蚤随季风海流向北迁徙
[C] 夏季水蚤因鱼类大量捕食而绝迹
[D] 夏季水蚤因水温升高而死亡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中华哲水蚤广泛分布于黄海和东海水域,南海海域纬度低,夏季水温高,水蚤因水温升高而死亡,所以秋季在图7所示水域没有发现中华哲水蚤分布,D正确。
  图9示意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6~17题。
图9
16.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  )
[A] 黄海沿岸 [B] 台湾海峡
[C] 海南岛周围海域 [D] 菲律宾附近海域
【答案】 D
【解析】 出现灾害性海浪的动力是图中的强热带气旋,该气旋出现在菲律宾一带,D正确。
17.图中热带气旋登陆后,水汽冷凝降水,热量传递给大陆,这种热量传递方式是(  )
[A] 长波辐射 [B] 潜热
[C] 传导 [D] 对流
【答案】 B
【解析】 海洋水汽到达陆地上空,水汽冷凝降水,热量传递给大陆,这种热量传递方式叫潜热,B正确。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负值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变冷。图10为相关专家整理得到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代际变化指数的逐年演变图。据此回答18~20题。
图10
18.我国正常的梅雨天气期间往往呈现(  )
[A] 冷湿多雨 [B] 高湿闷热
[C] 干湿交替 [D] 狂风暴雨
【答案】 B
【解析】 我国正常的梅雨天气往往发生在6月,气温较高,加之长期连绵阴雨,空气湿度大,呈现闷热的特点,A错误,B正确;多连绵阴雨,并非干湿交替或狂风暴雨,C、D错误。
19.图示后期的PDO指数为正值期间,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我国气候向冷冬热夏演变
[B] 热带气旋对我国影响增多
[C] 赤道太平洋海水西暖东冷
[D] 赤道太平洋东部海面偏高
【答案】 D
【解析】 “其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我国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少,热带气旋对我国影响减弱,
A、B错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海水西冷东暖,赤道太平洋东部受东南信风影响减弱,海水堆积导致海面偏高,C错误,D正确。
20.PDO从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全球变暖显著,而长江梅雨减少趋势仍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副热带地区大气收缩
[B] 陆地空气中水汽减少
[C] 副热带高压脊北移
[D] 大气饱和湿度下降
【答案】 B
【解析】 PDO从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维持,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副热带高压带势力减弱,推动北上的暖湿空气减少,陆地空气中水汽减少,长江梅雨减少趋势增大,B正确;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副热带地区大气难以冷却收缩,A错误;副热带高压脊北移有利于推动暖湿空气北上,会导致长江梅雨增多,C错误;指数为正值导致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大气需要容纳更多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其大气饱和湿度上升,D错误。
  图11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题。
图11
21.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的显著变化是(  )
①秘鲁沿岸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 ②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营养物质减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赤道逆流增强,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①正确;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②错误;深层海水上升不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由补偿流导致,③错误;上升补偿流减弱,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④正确。故选B。
22.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地球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反映了(  )
①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②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③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性特征 ④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是全球变暖的原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A
【解析】 图中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6分)
23.(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湟水长349千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3 200多平方千米,为黄河第三大支流。该流域有不同的岩性与构造区,因而发育成峡谷和盆地形态。西宁、民和均地处较大盆地内,其中以西宁盆地为最大。图12示意湟水水系,图13示意西宁、民和径流量占比季节变化。
图12
图13
(1)指出湟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及对应的补给时间。(10分)
(2)与西宁相比,夏秋季民和径流量较大,试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 (1)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全年有地下水补给。(10分)
(2)地处西宁下游,汇水量较大;地处西宁东部,地势较低,夏秋季降水量较大;西宁盆地面积大,人口多,水资源消耗量大。(8分)
【解析】 第(1)题,河流补给来源主要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湟水流域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夏季,该流域多峡谷和盆地,山地多,海拔高。图13显示湟水夏季径流量占比较大,除雨水补给外,应存在较多的冰雪融水,故夏季的补给来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西宁在4、5月份出现小汛期,说明湟水流域有部分春季出现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全年都有一定的径流量,说明有地下水全年补给。第(2)题,该地海拔高,人口更容易集中在地势相对较低的盆地区域。西宁盆地面积大,人口多,水资源消耗量较大,尤其夏季灌溉引水较多,导致西宁径流夏季少于民和;民和位于西宁下游,从西宁向民和流动的过程中,有多条支流汇入,夏秋季节,冰雪融水和降水较多时,民和径流汇水量更大,径流量大于西宁;民和相对位置更靠东,且海拔低于西宁,夏秋季节更容易形成降水,降水量大于西宁,导致其径流量较大。
24.(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乍得湖是中非最大的内陆淡水湖,面积季节变化较大,汛期与枯水期面积相差一倍。在乍得湖的东北方向,有一个比它低得多的博德莱洼地。图14为中非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15为R市的气候资料图,图16为甲、乙两地地形剖面示意图。
图14
图15
图16
(1)判断乍得湖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理由。(6分)
(2)说出乍得湖面积最大的季节,并分析原因。(6分)
(3)运用水循环原理简析乍得湖为淡水湖的原因。(6分)
【答案】 (1)陆地内循环。理由:乍得湖位于内陆地区,且湖水下渗流向沙漠地区的博德莱洼地,未流入外流河。(6分)
(2)夏季。原因:该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降水量大;有多条河流注入,夏季河流流量大。(6分)
(3)湿季有降水补给,且有多条河流汇入,地表径流补给充足,稀释盐分;湖水沿断层下渗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流向博德莱洼地,带走大量盐分;该湖泊通过陆地内循环实现湖水更新,成为淡水湖。(6分)
【解析】 第(1)题,乍得湖是中非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参与的水循环主要是陆地内循环。乍得湖位于内陆地区,湖水通过地下径流注入博德莱洼地,未流入外流河。故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第(2)题,面积最大的季节为夏季(6—9月)。乍得湖地处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6—9月)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量大,有多条河流注入,夏季河流流量大,故面积最大的季节为夏季。第(3)题,乍得湖湿季有降水补给,且有大量河水注入,起到稀释作用;还有大量湖水通过断层和地下径流向外渗流,带走大量盐分,因而乍得湖虽是一个内陆湖泊,但湖水却为淡水。
25.(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南美秘鲁附近海域的关键区(即120°W~170°W,5°S~5°N的区域)3个月平均海表水温度高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为厄尔尼诺状态;3个月平均海表水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为拉尼娜状态。秘鲁鳀鱼主要分布在东南太平洋的秘鲁沿海一带,喜冷水环境(水温15~20℃),以浮游生物为食。观测表明,秘鲁鳀鱼的产量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有一定关联。图17为2018—2021年间关键区水温距平图,图18为正常状态和厄尔尼诺状态的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气运动示意图。
图17
图18
(1)指出2018—2021年间出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状态的时段。(8分)
(2)据观测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秘鲁鳀鱼产量下降,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有人认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有利于提高秘鲁鳀鱼的产量。你是否赞同 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厄尔尼诺状态: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拉尼娜状态:2018年年初、
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和2021年年底。(8分)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海水水温升高,超出秘鲁鳀鱼生存的适宜水温范围,致使其大量迁徙﹔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甚至消失,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导致浮游生物数量减少,秘鲁鳀鱼缺少饵料,产量下降。(6分)
(3)赞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秘鲁沿海的上升流增强,带来更多营养盐类,饵料增加,秘鲁鳀鱼增产。(6分)
或不赞同。拉尼娜发生时,上升流过强,使该海域表层营养盐扩散,不易聚集,浮游生物繁殖速度下降,秘鲁鳀鱼饵料变少﹔过强的上升流会使表层水温下降幅度变大,低于秘鲁鳀鱼生长的适宜温度导致减产。(6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当南美秘鲁附近海域的关键区3个月平均海表水温度高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为厄尔尼诺状态;3个月平均海表水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为拉尼娜状态。读图可知,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温度高于气候平均态0.5℃,为厄尔尼诺状态;2018年年初、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和2021年年底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为拉尼娜状态。第(2)题,由材料可知,秘鲁鳀鱼主要分布在东南太平洋的秘鲁沿海一带,喜冷水环境(水温15~20℃),以浮游生物为食。读图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海水水温升高,超出秘鲁鳀鱼生存的适宜水温范围,致使其大量迁徙;气温升高,盛行上升气流,东南信风减弱,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甚至消失,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导致浮游生物数量减少,秘鲁鳀鱼缺少饵料,产量下降。第(3)题,赞同可从拉尼娜现象改善生长环境,提供更多饵料的角度分析。不赞同则以拉尼娜现象过强导致环境发生较大改变的角度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2张PPT)
章末整合
大单元·体系构建
微专题·拓展提升
微专题一 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 描述 自然原因分析
流量 流量大或小 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看降水量多少;流域面积大的,一般流量也大
水位 水位变化大或小 水位变化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分布在湿润地区、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分布在干旱地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含沙量 含沙量大或小 取决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最冷月均温>0℃,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有结冰期
凌汛 有或无 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流速 快或慢 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流速快
汛期 长或短 外流河汛期长短主要取决于流域内降水量多少和雨季时间长短;内流河汛期主要取决于气温高低
[提醒] 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人为原因)
项目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量,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径流量,使河流水位变化减小 —
修建水库 湖泊对河流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变化减小 水库以下河段河流
含沙量减少
围湖造田 湖泊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减弱,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
2.河流水系特征
分析角度 描述分析
流程
长短 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及河流的位置。一般陆地面积较小(如岛屿)或陆地轮廓比较破碎(如欧洲西部)则河流较短;山脉距海岸较近(如美洲西海岸)则河流较短,如台湾西海岸河流较东海岸河流长;部分内流河受水源限制而较短
河流流向、
源地、注入地  河流的流向可以与等高线的递变、地势高低互相作为判断依据,还可用于等潜水位线分布图中,进行河流流向、潜水流向、地下水与地表水互补关系及洪水期与枯水期的判定;径流量较大的河流通常发源于山脉中的冰川、湖泊、沼泽、溪、泉等,较小河流通常发源于丘陵或平原的地下含水层附近的泉眼;注入海洋或湖泊
支流、
面积  高山峡谷地区,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盆地或洼地地区,河流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河道
特征 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下切侵蚀为主(地壳可能同时在抬升,下切侵蚀更强),河道比较直、深,易形成窄谷;地势起伏小的地区,河流落差小,以侧蚀为主(侧蚀的强弱主要考虑河岸组成物质致密或疏松、凹岸或凸岸,还有地转偏向力),河道比较弯、浅、宽
【加固训练】
1.瑞丽江发源于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流域内地形落差较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瑞丽江腾龙桥水文站上游修建了多座梯级水电站,水电站建成后对附近河段水文特征造成较大影响。下图示意1968—2022年腾龙桥水文站年平均水位、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梯级水电站建成后腾龙桥水文站(  )
[A] 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变大
[B] 河水深度明显下降
[C] 径流量年际变化明显变大
[D] 河床淤积明显减弱
D
【解题思路】 第(1)题,梯级水电站建成后,水库具有调节作用,会使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而不是明显变大,A错误;河水深度与河床形态、径流量等有关,从图中无法直接看出河水深度明显下降,B错误;图中径流量波动变化,不能明确体现出径流量年际变化明显变大,C错误;水电站建成后,泥沙容易淤积在水库中,下游河段含沙量减少,河床淤积会明显减弱,D正确。
(2)2005年后腾龙桥水文站的年平均水位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  )
[A] 上游来水减少 [B] 水土流失加剧
[C] 上游输沙减少 [D] 河床冲刷减弱
A
【解题思路】 第(2)题,梯级水电站建成后,水库蓄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会导致水电站以下河段年平均水位下降,A正确。
2.输沙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断面的干沙质量。下图为黄河内蒙古段某支流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径流量变化图。据此回答(1)~(3)题。
(1)12月至次年2月,该河流多年平均月径流量小的直接原因是(  )
[A] 大气降水较多 [B] 河流结冰
[C] 牧草需水量大 [D] 农业用水多
B
【解题思路】 第(1)题,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黄河内蒙古段,冬季气温低,河流结冰,导致多年平均月径流量小,B正确;大气降水较多,多年平均月径流量较大,A错误;冬季牧草需水量、农业用水量都比较小,C、D错误。
(2)该河流3月份径流量较高,该时段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 降水
[B] 季节性积雪融水
[C] 湖泊
[D] 地下水
B
【解题思路】 第(2)题,由图可知,该河流径流量8月份最大,3月份为次高峰。由所学知识可知,黄河内蒙古段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温回升,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水量增加,B正确;该流域春季降水较少,A错误;春季,该流域湖泊水量较小,C错误;地下水补给常年稳定,不会在3月份形成次高峰,D错误。
(3)与7月份相比,3月份输沙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河流径流量小
[B] 河流含沙量小
[C] 植被覆盖度高
[D] 河流流速慢
B
【解题思路】 第(3)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月份气温回升,积雪融水补给河流,河流含沙量较小导致输沙率低,B正确;3月份和7月份径流量大致相同,
A错误;该河流所处纬度较高,3月份流域内大部分植被还未恢复生长,植被覆盖度较低,C错误;7月份和3月份径流量差异不大,河流流速也差异不大,D错误。
微专题二 湖泊
1.湖泊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
水位 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方式。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周期性的变化又可分为年变化和日变化,有些湖泊因受湖陆风、海潮、冻结和冰雪消融等影响,产生周期性的日变化
非周期性的变化往往由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此外,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
与湖泊底部地形的关系:湖盆底部地形平坦,湖水较浅,水位变化大;湖水深,地形坡度大,水位变化小
盐度 气候(降水量、融冰量、融雪量、蒸发量)、河流(流入、流出)、生产和生活用水、湖泊封闭程度
含沙量 周围地形、气候、河流、湖床深浅、附近风沙情况
结冰
状况 直接因素:气温。间接因素:纬度、地形、盐度、水深、离陆地远近、流动性、温泉(地热)
2.四类湖泊的成因、特征及实例分析
举例 成因 特征
贝加尔湖、
青海湖 构造湖 断裂下陷,积水成湖,湖水较深,湖岸陡峭
五大连池、
镜泊湖 堰塞湖 由滑坡、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形成,物体阻塞河道,堰塞体往往不稳定,易溃坝
长白山天池 火口湖 火山口积水而成,多为近圆形,湖岸陡,湖水深
北美五大湖、
欧洲高山湖泊 冰川湖 冰川侵蚀形成洼地,积水而成
以贝加尔湖为例分析常见考查角度。
(1)物种独特的原因——分析“特有”。
周边人口较少,流出河流少,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渠道;湖泊古老,经漫长进化形成独有物种。
(2)鱼类丰富的原因——分析“丰富”。
湖泊面积大,提供广阔的空间;湖水纯净,阳光透射率高,藻类、浮游生物丰富,鱼类饵料充足;入湖河流多,沿湖湿地多,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3)“天然空调”的成因——分析“调节气候”。
冬温高:冬季湖泊降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湖水结冰释放热量。
夏凉爽:纬度高,地势高,湖泊升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4)多风浪的原因——分析“湖陆风”。
湖泊面积大,湖泊与周边陆地热力性质差异大,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湖面狭长,两岸地势高,狭管效应强。(注意冬季结冰,基本无风浪,主要考虑夏季)
3.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及治理对策
(1)咸水湖。
原因 自然
原因 ①降水少,蒸发旺盛;
②全球变暖,加剧蒸发
人为
原因 ①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
②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治理对策 ①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
②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2)淡水湖。
原因 治理对策
自然
原因 泥沙淤积,湖面减小 禁止天然林的过度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人为
原因 围湖造田,湖面减小 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影响 ①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
②影响航运;
③破坏生物多样性
【加固训练】
1.乍得湖是非洲内陆淡水湖,位于非洲中北部,由大陆局部凹陷而成,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湖泊面积年变幅大。下图为乍得湖流域水系图。据此回答(1)~(2)题。
(1)乍得湖面积季节变化大,其面积最大可能在(  )
[A] 4月 [B] 6月
[C] 8月 [D] 12月
C
【解题思路】 第(1)题,由乍得湖流域水系图可知,乍得湖有多条河流注入,水位的变化主要受河水补给变化的影响;流域内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北半球夏半年降水多,考虑积累因素,8月份湖水量最大,面积最大,C正确。
(2)乍得湖是一个内陆湖泊,但湖水却为淡水。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降水量大 [B] 河流来水量大
[C] 湖水蒸发量小 [D] 湖水下渗量大
D
【解题思路】 第(2)题,乍得湖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干季时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湖水盐度应该升高,但湖水仍为淡水,说明大气降水对湖水的盐度影响较小,A错误;乍得湖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湖水的蒸发旺盛,C错误;乍得湖有多条河流注入,随着大量河水注入的还有大量盐分,而乍得湖没有河流流出,再加上强烈的蒸发,大量盐分会在湖泊积累,使湖水盐度升高,但乍得湖却是淡水湖,这说明乍得湖通过湖水大量下渗进行水体更新,从而降低湖水盐度,图中也可看出乍得湖周围有大片湿地,B错误,D正确。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北部,是蒙古第一大淡水湖,周围有近100条溪流注入,湖水由额金河向南排出。库苏古尔湖面积约2 600平方千米,深度超过244米,面积与洞庭湖近似,但是储水量是洞庭湖的17倍,与贝加尔湖有着相似的起源,是贝加尔湖的“姐妹湖”。下图示意库苏古尔湖及周边水系分布。
(1)简述库苏古尔湖水深较大的原因。
【答案】 (1)库苏古尔湖与贝加尔湖有着相似的起源,地处地质断裂带,谷地深度大;地表径流多,汇水量大;纬度较高,蒸发弱,湖泊水量大。
【解题思路】 第(1)题,库苏古尔湖与贝加尔湖有着相似的起源,因此也是地处地质断裂带,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湖泊,谷地深度大;库苏古尔湖周围有近100条溪流注入,地表径流多,汇水量大;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北部,纬度较高,蒸发弱,湖泊水量大。
(2)分析库苏古尔湖成为淡水湖的原因。
【答案】 (2)库苏古尔湖地表径流补给量大;蒸发较弱;有额金河向南排水,排出盐分。
【解题思路】 第(2)题,库苏古尔湖周围有近100条溪流注入,地表径流多,汇水量大;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北部,纬度较高,蒸发弱;湖水由额金河向南排出,可以排出盐分,不利于盐分累积,因此库苏古尔湖成为淡水湖。
(3)推断与同纬度湖泊相比,库苏古尔湖结冰时间的早晚,并说明理由。
【答案】 (3)库苏古尔湖结冰较晚。湖泊深度大,蓄水量大,湖水热容量大,不易结冰;湖底有较多的地热资源,增加湖水的温度,推迟结冰时间。
【解题思路】 第(3)题,与同纬度湖泊相比,库苏古尔湖结冰较晚;库苏古尔湖深度超过244米,湖泊深度大,蓄水量大,湖水热容量大,冬季降温慢,湖水不易结冰;地处地质断裂带,湖底有较多的地热资源,增加湖水的温度,推迟结冰时间。
培优练·链接真题
1.(2024·新课标卷,9~11)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3)题。
图1 覆盖石子
图2 裸地
(1)根据图1判断曲线Ⅰ是深度为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Ⅰ(  )
[A] 变化最早 [B] 初始值适中
[C] 峰值最高 [D] 波动最大
A
图1 覆盖石子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图1中曲线Ⅰ、Ⅱ、Ⅲ是在30°的坡地上覆盖石子情况下,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的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中,30厘米测量土壤深度最浅,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正确;初始值适中并不能说明其土壤深度较浅,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峰值最高、波动最大的都是Ⅲ曲线,C、D错误。
图1 覆盖石子
(2)图2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
[A] 降雨量大 [B] 地表产流多
[C] 土壤水分饱和 [D] 雨水下渗多
B
图2 裸地
【思路点拨】 第(2)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Ⅰ曲线变化明显,降雨后土壤含水量上升明显,说明其为测量深度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曲线Ⅱ和Ⅲ分别为测量深度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B正确,C、D错误;由材料可知,此次实验的前提是降雨情景相同,降雨量应一致,A错误。
图2 裸地
(3)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C
【思路点拨】 第(3)题,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下渗增加,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盖石子使得土壤上有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故选C。
2.(2024·湖北卷,10~12)四川盆地西南缘严重缺水区地下水多咸水。该区砂岩与泥岩(含盐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补给、谷地排泄”的特点。研究发现,地下水排泄条件好,盐分不易积累,发育淡水;反之则发育咸水。下图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条件。据此回答(1)~(3)题。
(1)据图分析,下列情况中,地下水排泄条件最好的是(  )
[A] 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
[B] 顺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
[C] 逆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
[D] 逆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
A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顺向坡岩层倾向和坡向一致,利于地下水排泄,逆向坡不利于地下水排泄,C、D错误;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有利于地下水排泄,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不利于地下水排泄,A正确,B错误。
(2)图中所示的四个钻孔中可打出淡水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A
【思路点拨】 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丙、丁钻孔位于咸淡水界线以下,为咸水,B、C、D错误;甲钻孔位于咸淡水界线之上的淡水区域,为淡水,
A正确。
(3)为保证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该区地下水开采的最优策略是(  )
[A] 在断裂带附近开采
[B] 在不同岩性区域均匀开采
[C] 在含泥岩地层开采
[D] 在井深较浅处分散式开采
D
【思路点拨】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断裂带位于逆向坡,地下水排泄较差,为咸水,A错误;泥岩含盐较多,为咸水,不能在不同岩性区域均匀开采,B、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下水有咸淡水交界,井深较浅处为淡水,分散式开采能够提供充足水量,D正确。
3.(2023·江苏卷,8~10)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下图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36°S和41°S附近两个截面逐月洋流流量及变化趋势图(数值表示流量大小;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此回答(1)~(3)题。
(1)从总体上看,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  )
[A] 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增强
[B] 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减弱
[C] 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
[D] 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
D
【思路点拨】 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图可知,36°S图中月平均流量线为负,为南向,表示此处为巴西暖流,同理判断,41°S处为北上寒流。数值代表流量大小,41°S海区为正值,且变化趋势变小,说明北上寒流减弱,36°S海区平均流量增大,则36°S的巴西暖流增强,故选D。
(2)与该海区洋流强弱变化趋势直接相关的是(  )
[A] 极地东风带向南极方向收缩
[B] 盛行西风带向南极方向移动
[C] 极地东风带向低纬方向扩张
[D] 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
B
【思路点拨】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说明盛行西风带向高纬(南极)方向移动,B正确;极地东风带纬度位置较高,不会影响该海域,A、C错误;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会导致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D错误。
(3)下图中反映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年内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C
【思路点拨】第(3)题,北半球夏半年,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导致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导致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南,③曲线符合,C正确。
4.(2023·海南卷,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图2为中低纬度地区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图1         图2
(1)说明图1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
【答案】 (1)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水体下沉;底层海水盐度低,密度较小,被下沉的高盐度海水顶托抬升,从而形成图示环流。
图1
【思路点拨】 第(1)题,图1所示环流是因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的密度差异形成的。而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读图可知,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水体下沉;底层海水盐度低,密度较小,被下沉的高盐度海水顶托抬升,从而形成图示环流。
图1
(2)分析图2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
【答案】 (2)盛行风减弱会导致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该海区生物资源减少。
图2
【思路点拨】第(2)题,中低纬度地区处于信风带控制区,该地位于大陆西岸,信风为离岸风,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盛行风减弱会导致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该海区生物资源减少。第四章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阿牙克库木湖是目前新疆境内面积最大的湖泊,属于高原内流咸水湖。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00毫米。近年来,阿牙克库木湖水位发生了显著变化。2002—2023年,湖面平均水位上升了7.28米。图1示意阿牙克库木湖湖岸变化及周边概况。据此回答1~2题。
图1
1.阿牙克库木湖流域的直接补给来源主要是(  )
[A] 大气降水 [B] 冰川融水
[C] 河流水 [D] 地下水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湖中有多条河流汇入,故该湖的直接补给来源是河流水,C正确;该湖地处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少于蒸发,故大气降水不是主要补给来源,A错误;冰川融水汇集成河流水补给湖泊,故冰川融水不是直接补给来源,B错误;地下水补给量较小,小于河流水,不是主要补给来源,D错误。
2.2000年以来,阿牙克库木湖的面积变化可反映(  )
[A] 地壳不断抬升 [B] 湖盆东陡西缓
[C] 冰雪融化加剧 [D] 夏季风增强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湖水位升高、面积增加,说明水源补给大于水分支出,而该湖泊的主要水源是冰川融水汇集成的河流水,故湖泊面积增加,可反映冰雪融水增多,冰雪融化加剧,C正确;冰雪融化加剧主要是气温升高引起的,与夏季风无关,D错误;湖盆东部面积增加明显,说明东部湖盆较缓,B错误;湖泊水位升高的同时面积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水源补给增多,无法反映地壳运动,A错误。
  湖泊与其周围地下水存在补给关系。为了更好地调度水资源,我国长江下游某湖泊建设了水闸。图2示意建闸前后该湖泊1—5月地下水储量的变化情况(负值表示地下水系统有排泄状况,正值表示地下水系统受到补给)。据此回答3~5题。
图2
3.建闸前,从枯水期到涨水期该湖区地下水储量变化主要是由于流域内(  )
[A] 降水总量增加 [B] 生活用水减少
[C] 植被涵养水源 [D] 地下冻土融化
【答案】 A
【解析】 建闸前,湖泊从枯水期到涨水期,地下水由排泄变为受到补给,这是因为我国长江下游枯水期为冬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季风转为偏南风,长江下游迎来降水,大气降水补给湖泊,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从而补给地下水,A正确;生活用水、植被涵养能力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B、C错误;长江下游不存在冻土,D错误。
4.该湖区水闸的主要作用最可能是(  )
[A] 降低枯水期湖水位 [B] 降低涨水期湖水位
[C] 提高枯水期湖水位 [D] 提高涨水期湖水位
【答案】 C
【解析】 湖区水闸可以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降低涨水期的湖水位,提高枯水期的湖水位,但主要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满足枯水期时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用水,C正确。
5.建闸后,湖区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 芦苇向海拔高处移动 [B] 越冬候鸟大量减少
[C] 土地盐碱化面积缩小 [D] 周围气候更加干旱
【答案】 C
【解析】 建闸后,涨水期的湖水位下降,枯水期的湖水位提高,芦苇多生长在低湿地,其应向低海拔处移动,A错误;枯水期水量增加,为越冬候鸟提供了更加适宜的越冬条件,湖水周边温度相对较高,湖水中鱼虾类相对丰富,候鸟应增加,B错误;枯水期湖泊水量增加,对周边的气候调节作用增强,周围气候更加湿润,土地盐碱化面积会缩小,D错误,C正确。
  内格罗河由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海拔4 700多米)的内乌肯河和利迈河在内乌肯附近汇合而成,最终注入大西洋。内乌肯河和利迈河一年内有2次汛期。内格罗河上游兴建有多个水坝,蓄水为库。读内格罗河水系分布示意图(图3),回答6~7题。
图3
6.内乌肯河和利迈河一年内汛期分别出现在南半球的(  )
[A] 冬季和春季 [B] 春季和夏季
[C] 夏季和秋季 [D] 冬季和夏季
【答案】 A
【解析】 内乌肯河与利迈河的源头位于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处,冬季受暖湿西风影响,降水多,雨水直接补给内乌肯河与利迈河,使其进入冬汛期;春季,随气温回升,安第斯山脉和巴塔哥尼亚高原的积雪不断融化,补给内乌肯河与利迈河,使其进入春汛期。内乌肯河和利迈河一年内汛期分别出现在南半球的冬季和春季,A正确。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秋季没有积雪、大气降水少。
7.上游水坝建设对下游河段水文特征的主要影响是(  )
[A] 全年径流量增加 [B] 河水水位变化增大
[C] 河流结冰期变短 [D] 河水泥沙含量减小
【答案】 D
【解析】 上游水坝建设会拦水拦沙,导致下游河水泥沙含量减小,D正确;上游水坝建设对全年径流量影响极小,A错误;上游水坝建设会调节下游河流水量,下游河水水位变化减小,
B错误;河流结冰期受气温影响,上游水坝建设对水温影响小,C错误。
  嘉陵江干流及其两条支流(渠江和涪江)汇集,构成“三江汇流”格局。2020年8月中旬,涪江、嘉陵江、渠江流域暴雨不断,17—18日嘉陵江和涪江流域更是普降暴雨,渠江流域降水量较少。罗渡溪水文站位于渠江下游。图4示意罗渡溪水文站位置,图5示意罗渡溪水文站2020年8月14—19日流量—水位变化。据此回答8~9题。
图4
图5
8.8月14—19日,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流速最大的是(  )
[A] 14日 [B] 15日 [C] 17日 [D] 18日
【答案】 B
【解析】 河流流速=流量÷横截面积,横截面积与水位成正比,结合选项可判断出15日流速最大,B正确。
9.8月19日,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流量小、水位高,主要是因为该河段(  )
[A] 水量减少,河流侵蚀能力弱
[B] 含沙量迅速增加,河床淤积
[C] 受嘉陵江洪峰顶托作用影响
[D] 河道狭窄,河流水位上涨快
【答案】 C
【解析】 19日嘉陵江干流水位暴涨,对渠江的顶托作用强,河水下泄难,最终导致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流量小、水位高,C正确;“17—18日嘉陵江和涪江流域更是普降暴雨”,使嘉陵江干流水位暴涨,导致该河段河水下泄难,因此罗渡溪水文站水量不会减少,A错误;一般流量小,对土壤冲刷的力量有限,含沙量小,B错误;河道8月19日没有发生变化,不会因此导致水位发生变化,D错误。
  南极辐合带是一条海洋地理界线,南界为南极洲的海岸线,北界则是一条变动于50°S~60°S的假想线。在南极辐合带中,向北流动的寒冷海水下沉至向南流动的较温暖的海水层之下。图6是南极辐合带示意图。据此回答10~12题。
图6
10.与南极辐合带成因类似的气压带是(  )
[A] 赤道低压带 [B] 副热带高压带
[C] 副极地低压带 [D] 极地高压带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极辐合带是由于冷暖性质不同的海水相遇形成的。赤道低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主要为地表温度高,气流上升所致,A错误;副热带高压带是在动力作用下,气流下沉形成的,B错误;副极地低压带是来自低纬的暖气团和来自高纬的冷气团相遇抬升形成的,C正确;极地高压带是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的,D错误。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南极辐合带的存在使南极比北极地区温暖
[B] 南极辐合带造就了庞大的海洋生物量
[C] 南极辐合带以北地区冬季海冰覆盖
[D] 南极辐合带以南地区海水含盐量大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比北极气温低,A错误;南极辐合带不同性质的海水相遇,发生热量交换,海水搅动,营养物质上泛,有利于生物生存,造就了庞大的海洋生物量,B正确;南极辐合带以北海水温度高,冬季不会被海冰覆盖,C错误;南极辐合带以南受寒流影响,含盐量低,D错误。
12.南极辐合带是西风漂流的一部分,西风漂流(  )
[A] 被陆地分割成几部分
[B] 由盛行西南风吹拂而成
[C] 受温暖西风影响为暖流
[D] 绕南极洲由西向东环流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风漂流是在盛行西风影响下,形成的绕南极洲的环流,并没有被陆地分割成几部分,A错误;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北风,B错误;西风漂流为寒流,C错误;西风漂流绕南极洲由西向东环流,D正确。
  中华哲水蚤是我国近海重要的浮游动物,其生存繁殖受水温影响显著(一般要求水温低于27℃),广泛分布于黄海和东海水域。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受季风海流影响,中华哲水蚤每年2月出现在南海水域,9月份便消失。图7是南海北部海域海流分布示意图,图8是海南岛东侧海域夏季表层水温随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15题。
图7
图8
13.夏季海南岛东侧近岸海域水温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距离陆地较近 [B] 太阳辐射较弱
[C] 上升海流较强 [D] 陆地径流较多
【答案】 C
【解析】 夏季海南岛东侧近岸海域水温偏低,主要是因为受西南季风影响,吹离岸风,导致冷海水上泛,C正确;距离陆地近的海域大陆性特征明显,受大陆的影响,气温较高,A错误;太阳辐射在近岸和远岸没有区别,B错误;陆地径流一般会使水温升高,D错误。
14.夏季,海南岛东部海域中华哲水蚤的数量变化及分布规律是(  )
[A] 数量减少,集中于近海
[B] 数量减少,集中于远海
[C] 数量增多,集中于近海
[D] 数量增多,集中于远海
【答案】 A
【解析】 中华哲水蚤适宜生活的温度在27℃以下,夏季随着水温升高,不适宜其生存,所以夏季数量减少;同时,近海水温较远海低,更加适合其生存,所以集中在近海,A正确。
15.秋季,在图7所示水域没有发现中华哲水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 水蚤因营养物匮乏而消亡
[B] 水蚤随季风海流向北迁徙
[C] 夏季水蚤因鱼类大量捕食而绝迹
[D] 夏季水蚤因水温升高而死亡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中华哲水蚤广泛分布于黄海和东海水域,南海海域纬度低,夏季水温高,水蚤因水温升高而死亡,所以秋季在图7所示水域没有发现中华哲水蚤分布,D正确。
  图9示意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6~17题。
图9
16.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  )
[A] 黄海沿岸 [B] 台湾海峡
[C] 海南岛周围海域 [D] 菲律宾附近海域
【答案】 D
【解析】 出现灾害性海浪的动力是图中的强热带气旋,该气旋出现在菲律宾一带,D正确。
17.图中热带气旋登陆后,水汽冷凝降水,热量传递给大陆,这种热量传递方式是(  )
[A] 长波辐射 [B] 潜热
[C] 传导 [D] 对流
【答案】 B
【解析】 海洋水汽到达陆地上空,水汽冷凝降水,热量传递给大陆,这种热量传递方式叫潜热,B正确。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负值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变冷。图10为相关专家整理得到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代际变化指数的逐年演变图。据此回答18~20题。
图10
18.我国正常的梅雨天气期间往往呈现(  )
[A] 冷湿多雨 [B] 高湿闷热
[C] 干湿交替 [D] 狂风暴雨
【答案】 B
【解析】 我国正常的梅雨天气往往发生在6月,气温较高,加之长期连绵阴雨,空气湿度大,呈现闷热的特点,A错误,B正确;多连绵阴雨,并非干湿交替或狂风暴雨,C、D错误。
19.图示后期的PDO指数为正值期间,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我国气候向冷冬热夏演变
[B] 热带气旋对我国影响增多
[C] 赤道太平洋海水西暖东冷
[D] 赤道太平洋东部海面偏高
【答案】 D
【解析】 “其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我国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少,热带气旋对我国影响减弱,
A、B错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海水西冷东暖,赤道太平洋东部受东南信风影响减弱,海水堆积导致海面偏高,C错误,D正确。
20.PDO从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全球变暖显著,而长江梅雨减少趋势仍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副热带地区大气收缩
[B] 陆地空气中水汽减少
[C] 副热带高压脊北移
[D] 大气饱和湿度下降
【答案】 B
【解析】 PDO从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维持,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副热带高压带势力减弱,推动北上的暖湿空气减少,陆地空气中水汽减少,长江梅雨减少趋势增大,B正确;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副热带地区大气难以冷却收缩,A错误;副热带高压脊北移有利于推动暖湿空气北上,会导致长江梅雨增多,C错误;指数为正值导致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大气需要容纳更多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其大气饱和湿度上升,D错误。
  图11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题。
图11
21.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的显著变化是(  )
①秘鲁沿岸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 ②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营养物质减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赤道逆流增强,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①正确;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②错误;深层海水上升不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由补偿流导致,③错误;上升补偿流减弱,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④正确。故选B。
22.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地球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反映了(  )
①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②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③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性特征 ④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是全球变暖的原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A
【解析】 图中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6分)
23.(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湟水长349千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3 200多平方千米,为黄河第三大支流。该流域有不同的岩性与构造区,因而发育成峡谷和盆地形态。西宁、民和均地处较大盆地内,其中以西宁盆地为最大。图12示意湟水水系,图13示意西宁、民和径流量占比季节变化。
图12
图13
(1)指出湟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及对应的补给时间。(10分)
(2)与西宁相比,夏秋季民和径流量较大,试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 (1)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全年有地下水补给。(10分)
(2)地处西宁下游,汇水量较大;地处西宁东部,地势较低,夏秋季降水量较大;西宁盆地面积大,人口多,水资源消耗量大。(8分)
【解析】 第(1)题,河流补给来源主要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湟水流域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夏季,该流域多峡谷和盆地,山地多,海拔高。图13显示湟水夏季径流量占比较大,除雨水补给外,应存在较多的冰雪融水,故夏季的补给来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西宁在4、5月份出现小汛期,说明湟水流域有部分春季出现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全年都有一定的径流量,说明有地下水全年补给。第(2)题,该地海拔高,人口更容易集中在地势相对较低的盆地区域。西宁盆地面积大,人口多,水资源消耗量较大,尤其夏季灌溉引水较多,导致西宁径流夏季少于民和;民和位于西宁下游,从西宁向民和流动的过程中,有多条支流汇入,夏秋季节,冰雪融水和降水较多时,民和径流汇水量更大,径流量大于西宁;民和相对位置更靠东,且海拔低于西宁,夏秋季节更容易形成降水,降水量大于西宁,导致其径流量较大。
24.(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乍得湖是中非最大的内陆淡水湖,面积季节变化较大,汛期与枯水期面积相差一倍。在乍得湖的东北方向,有一个比它低得多的博德莱洼地。图14为中非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15为R市的气候资料图,图16为甲、乙两地地形剖面示意图。
图14
图15
图16
(1)判断乍得湖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理由。(6分)
(2)说出乍得湖面积最大的季节,并分析原因。(6分)
(3)运用水循环原理简析乍得湖为淡水湖的原因。(6分)
【答案】 (1)陆地内循环。理由:乍得湖位于内陆地区,且湖水下渗流向沙漠地区的博德莱洼地,未流入外流河。(6分)
(2)夏季。原因:该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降水量大;有多条河流注入,夏季河流流量大。(6分)
(3)湿季有降水补给,且有多条河流汇入,地表径流补给充足,稀释盐分;湖水沿断层下渗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流向博德莱洼地,带走大量盐分;该湖泊通过陆地内循环实现湖水更新,成为淡水湖。(6分)
【解析】 第(1)题,乍得湖是中非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参与的水循环主要是陆地内循环。乍得湖位于内陆地区,湖水通过地下径流注入博德莱洼地,未流入外流河。故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第(2)题,面积最大的季节为夏季(6—9月)。乍得湖地处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6—9月)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量大,有多条河流注入,夏季河流流量大,故面积最大的季节为夏季。第(3)题,乍得湖湿季有降水补给,且有大量河水注入,起到稀释作用;还有大量湖水通过断层和地下径流向外渗流,带走大量盐分,因而乍得湖虽是一个内陆湖泊,但湖水却为淡水。
25.(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南美秘鲁附近海域的关键区(即120°W~170°W,5°S~5°N的区域)3个月平均海表水温度高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为厄尔尼诺状态;3个月平均海表水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为拉尼娜状态。秘鲁鳀鱼主要分布在东南太平洋的秘鲁沿海一带,喜冷水环境(水温15~20℃),以浮游生物为食。观测表明,秘鲁鳀鱼的产量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有一定关联。图17为2018—2021年间关键区水温距平图,图18为正常状态和厄尔尼诺状态的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气运动示意图。
图17
图18
(1)指出2018—2021年间出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状态的时段。(8分)
(2)据观测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秘鲁鳀鱼产量下降,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有人认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有利于提高秘鲁鳀鱼的产量。你是否赞同 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厄尔尼诺状态: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拉尼娜状态:2018年年初、
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和2021年年底。(8分)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海水水温升高,超出秘鲁鳀鱼生存的适宜水温范围,致使其大量迁徙﹔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甚至消失,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导致浮游生物数量减少,秘鲁鳀鱼缺少饵料,产量下降。(6分)
(3)赞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秘鲁沿海的上升流增强,带来更多营养盐类,饵料增加,秘鲁鳀鱼增产。(6分)
或不赞同。拉尼娜发生时,上升流过强,使该海域表层营养盐扩散,不易聚集,浮游生物繁殖速度下降,秘鲁鳀鱼饵料变少﹔过强的上升流会使表层水温下降幅度变大,低于秘鲁鳀鱼生长的适宜温度导致减产。(6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当南美秘鲁附近海域的关键区3个月平均海表水温度高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为厄尔尼诺状态;3个月平均海表水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为拉尼娜状态。读图可知,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温度高于气候平均态0.5℃,为厄尔尼诺状态;2018年年初、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和2021年年底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为拉尼娜状态。第(2)题,由材料可知,秘鲁鳀鱼主要分布在东南太平洋的秘鲁沿海一带,喜冷水环境(水温15~20℃),以浮游生物为食。读图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海水水温升高,超出秘鲁鳀鱼生存的适宜水温范围,致使其大量迁徙;气温升高,盛行上升气流,东南信风减弱,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甚至消失,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导致浮游生物数量减少,秘鲁鳀鱼缺少饵料,产量下降。第(3)题,赞同可从拉尼娜现象改善生长环境,提供更多饵料的角度分析。不赞同则以拉尼娜现象过强导致环境发生较大改变的角度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