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结合具体地貌案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图像、视频识别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推断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区域认知) 3.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地理实践力)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
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主要表现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具体如表所示。
形式 概念 影响
地壳 运动 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岩浆 活动 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 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 作用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想一想]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是不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提示: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水平运动多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多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不是。喜马拉雅山脉是地壳水平运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而出现隆起上升,形成的巨大褶皱山脉。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概念: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并堆积起来。
3.表现形式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①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侵蚀 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 对地表进行破坏
续表
表现 因素 作用
搬运 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堆积 作用 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 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4.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过程。
(2)在不同的地区,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3)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想一想] 写出形成下列四幅景观图的主要外力作用。
提示:①风力侵蚀、②流水侵蚀、③风力堆积、④流水堆积。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类型
类型 成因 常见的岩石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 花岗岩
沉积岩 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而形成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续表
类型 成因 常见的岩石
变质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板岩(由页岩变质而来)、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来)
[连一连] 将下列岩石与其相对应的岩石类型进行连线。
答案: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岩浆、岩浆岩、A沉积岩、B变质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环节:①外力作用、②变质作用、③熔化、④冷却凝固作用。
[绘一绘] 简略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答案:
学习任务一 内力作用
【情境·探究导学】
喜马拉雅山的变迁
珊瑚礁是指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水温22~30℃且有一定盐度的海水中,同时其光合作用还要求有充分的光照。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我国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曾多次在喜马拉雅山山坡上找到珊瑚化石。下图为在青藏高原发现的珊瑚化石。
(1)我国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曾多次在喜马拉雅山山坡上找到珊瑚化石,请由此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古地理环境。
提示:在喜马拉雅山地区没有隆起之前,曾为温暖的浅海环境,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海洋变为陆地。
(2)是什么力量导致青藏高原的隆起
提示:内力作用。
【核心·归纳总结】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 现 形 式 地 壳 运 动 水平 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垂直 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 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2.地壳运动的类型分析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隆起和凹陷
对地表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内力作用的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自然作用;二看其能量是否来自地球内部。
【实践·学以致用】
在大陆碰撞带内部有着不同类型的变质岩,其中有些变质岩经受了部分熔融(又称深熔变质作用),所产生的熔体如果留在原岩内部就形成混合岩,如果迁移上升到地壳浅部就成为花岗岩墙乃至岩体。因此,大陆碰撞带是地壳岩石发生深熔变质和花岗岩浆作用的重要场所。下图为大陆碰撞带岩石圈厚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在大陆碰撞带出露的不同变质岩,其主要来源是( )
[A] 地核物质 [B] 岩石圈地幔
[C] 地壳物质 [D] 软流层地幔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软流层地幔可以突破较薄的岩石圈地幔,直接加热地壳岩石,引起深熔变质作用,随着地壳的进一步侵蚀变薄,最终在大陆碰撞带出露成为不同类型的变质岩,D正确;地核物质位于地核,大陆碰撞地带位于地壳,地核物质较深不能到达地表,A错误;岩石圈地幔温度较软流层地幔低,对岩石的加热作用小,B错误;地壳位于地幔之上,温度和压力均较地幔低,不能直接加热岩石,C错误。
2.图a中的深熔变质作用最弱,原因是( )
[A] 岩石圈地幔厚度大
[B] 软流层地幔厚度大
[C] 脆性地壳厚度大
[D] 韧性地壳厚度小
【答案】 A
【解析】 由图a可知,碰撞造山阶段岩石圈地幔较厚,此时软流层地幔的热流无法隔着厚厚的岩石圈地幔有效传递到地壳,深熔变质作用较弱,A正确;软流层地幔厚度大会加大深熔变质作用,B错误;脆性地壳已经属于深熔变质作用的发生区域,而深熔变质作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地幔热流从软流层地幔向上传递的难度,C错误;韧性地壳与图b差别不大,且图a中的岩石圈地幔厚度明显较大,因此与韧性地壳厚度的关联度小,D错误。
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原来位于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因抬升而超出一般洪水位,形成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大别山东南麓长河某河段的河谷横剖面图,图中片麻岩是由岩浆岩或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河流阶地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 地壳间歇性抬升
[B] 地壳间歇性下降
[C] 地壳持续性抬升
[D] 地壳持续性下降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河流阶地是地壳抬升河谷底部至洪水位以上,抬升处上下游落差加大,经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图示有3级阶地(T1位于洪水位以下,为河漫滩),说明发生了3次间歇性地壳抬升,A正确。
4.片麻岩形成的直接条件是( )
[A] 地壳运动 [B] 岩浆侵入
[C] 岩浆喷出 [D] 高温高压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片麻岩属于变质岩,是早期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其形成的直接条件是高温高压,D正确。
学习任务二 外力作用
【情境·探究导学】
千姿百态的景点
一位旅游爱好者利用假期打卡祖国具有特色的景点,在旅途中拍摄了大量风景照,并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分享,下面图1、图2景观为拍摄的部分景点。
(1)指出形成图1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并说出该旅游爱好者打卡该景观时观测到的当地环境特征。
提示:外力作用:风力侵蚀。特征:该景观所在地多大风,地表植被稀疏,地表岩石形状各异,地表水缺乏,土质疏松且干燥等。
(2)说出形成图2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及①②两处地貌名称。
提示:外力作用:海浪侵蚀;名称:①②地貌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
【核心·归纳总结】
1.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 作用 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 蚀 作 用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 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 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的许多湖泊)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水 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续表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堆 积 作 用 冰川 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山下堆积的冰碛湖、冰碛垄)
流水 堆积 形成石笋、石柱和石钟乳 喀斯特地貌区
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 出山口和河口(如黄河三角洲)
风力 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堆积)
海水 堆积 形成沙滩、沙坝 滨海地区
2.几种外力作用规律的判断
(1)高蚀低积规律。
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或冰川作用主导的区域内,地势较高的区域以侵蚀为主,地势较低的区域以沉积为主。但个别区域,受地形走向、盛行风向的共同影响,可能出现爬升沙丘、风蚀沟谷等相反的现象。
(2)堆积规律。
风力堆积和流水堆积是在碎屑颗粒物的重力大于风或流水的搬运力时发生的,一般是颗粒大的、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密度小的后沉积,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黏土的顺序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冰川的机械堆积多因冰体融化而发生,冰碛物大多分选性较差,大小颗粒混杂。如下图。
(3)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力的关系。
沙丘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多呈新月形。
(4)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
①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②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③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3.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及地貌。
区域 主导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的地貌形态及主导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主导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海岸 海浪的侵蚀作用
外力侵蚀与堆积作用的判断方法
(1)看外力的强弱:当外力作用强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当外力作用减弱时,以堆积作用为主。
(2)根据地势高低:地势高的地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的地区以堆积作用为主。
(3)根据地表物质组成: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4)根据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当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推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实践·学以致用】
石环是一种独特的冻土景观,主要表现为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被排斥到周边。图1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图2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回答1~3题。
图1
图2
1.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冻融作用 [B] 流水搬运
[C] 冰川沉积 [D] 风力沉积
【答案】 A
【解析】 石环地貌的形成过程为:冬季地表冻结时,颗粒之间的孔隙水结冰(体积变大)使整个地面上升,发生冻胀作用,砾石被抬高。春天解冻时,砾石以外的部分先解冻,地面下沉,但是砾石以下的黏土尚未解冻,砾石仍然高出地表;砾石下细土部分后解冻,体积缩小,形成的空隙很快被周围融化的细土充填,使砾石无法回到原来的位置。此过程反复多次后砾石就被挤到土层表面,到达地面后进一步做水平分选,慢慢形成环状地貌。
2.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 )
[A] 春→夏 [B] 冬→春
[C] 秋→冬 [D] 夏→秋
【答案】 C
【解析】 砾石上升是因为冬季结冰时发生冻胀作用。秋季到冬季气温下降幅度大,且土壤含水量较大,结冰时砾石上升幅度最大。
3.下列四个地形区中,最可能有石环景观的是( )
[A] 华北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东北平原 [D] 柴达木盆地
【答案】 D
【解析】 石环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冻融作用,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温和,不结冰,B错误;石环地貌地面由粗细不等的砾石和土壤组成,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壤物质组成较为均匀,不会形成该地貌,A、C错误;柴达木盆地戈壁广布,土层颗粒大小不均匀,且冬季寒冷,能够形成石环地貌,D正确。
蜂窝状洞穴因其形似蜂窝而得名。广东丹霞山蜂窝状洞穴均发育在陡崖峭壁之上,崖壁由颗粒大小不等的砂岩组成,面朝锦江。下图示意丹霞山某处崖壁上蜂窝状洞穴发育不同阶段。据此回答4~6题。
4.有利于广东丹霞山蜂窝状洞穴发育的条件是( )
[A] 崖壁潮湿,风化作用较强
[B] 砂岩孔隙较小,透水性差
[C] 气候干旱,加剧风力侵蚀
[D] 降水充沛,加剧流水下切
【答案】 A
【解析】 崖壁面朝锦江,水汽被风带到崖壁,导致崖壁潮湿,加剧了风化作用,有利于蜂窝状洞穴发育。
5.丹霞山崖壁上蜂窝状洞穴发育演化过程中( )
[A] ①形成最早 [B] ③形成较①晚
[C] ④形成最晚 [D] ②形成较③早
【答案】 D
【解析】 ④时期崖壁厚度大、粗糙,说明其形成最早;①时期崖壁厚度小、平滑,说明其形成最晚;③时期洞穴较②时期扩大,说明②形成较③早。
6.阶段①蜂窝状洞穴形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
[A] 垂直节理发育 [B] 水流速度快
[C] 重力崩塌作用 [D] 多生物风化
【答案】 C
【解析】 蜂窝状洞穴是砂岩不断风化的结果,砂岩的范围应不断减小。根据图中砂岩的范围变化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丹霞山崖壁上蜂窝状洞穴发育演化的过程依次为④②③①,①时期是蜂窝状洞穴消亡的阶段,从阶段③到①,随着洞穴内壁不断风化,最终会在重力作用下失稳而崩塌。
学习任务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情境·探究导学】
鼓浪屿日光岩
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日光岩”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而“日光岩”是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
(1)形成“日光岩”风景的岩石属于哪类岩石
提示:由材料可知,“日光岩”是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所以该岩石属于岩浆岩。
(2)图中“巨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首先地下的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最后经过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图示景观形态。
【核心·归纳总结】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依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模式图可总结基本规律,如下表。
数字 序号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等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熔化作用 岩浆
【实践·学以致用】
在距今十几亿年的地质时期,新疆南部还是一片海洋,白云岩广泛沉积。在区域变质作用中,白云岩变质形成白云质大理岩。3亿~4亿年前,岩浆侵入白云质大理岩,最终形成和田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的称为籽料。下图示意和田玉籽料形成过程。据此回答1~2题。
1.和田玉属于( )
[A] 侵入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喷出岩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和田玉石是白云质大理岩经过岩浆侵入后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为变质岩。
2.将①和田玉山料、②白云岩、③和田玉籽料、④白云质大理岩、⑤和田玉石按形成时间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⑤①③
[C] ②③④①⑤ [D] ①②④⑤③
【答案】 B
【解析】 在距今十几亿年前的地质时期,白云岩广泛沉积;经过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变质为白云质大理岩;岩浆侵入白云质大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和田玉石;经过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得山体中的玉石裸露在地表,形成和田玉山料;经过外力作用的不断打磨,玉石变得浑圆,在河床中形成河田玉籽料。
“石老人”是距岸百米处的一座17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是中国基岩海岸典型景观,也是青岛东部一个重要标志。2022年10月3日,“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突然坍塌。图1为“石老人”坍塌前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图2中数字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与“石老人”一致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B
【解析】 图2中②为岩浆岩,①是岩浆,③④是沉积岩和变质岩,材料说明“石老人”是花岗岩石柱,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4.“石老人”从形成到坍塌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A] 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固结成岩
[C] 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海浪侵蚀
[D]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固结成岩
【答案】 A
【解析】 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石老人”景观,并随时间的推移,“石老人”最终坍塌。其经历的地质过程: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
图1
图2
图3
【技法点拨】
1.通过分析各物质间的关系判断物质名称
由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而岩浆岩可以转变为变质岩和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可以互相转化。若图示中有“沉积物”,则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如图1所示。
2.通过箭头指向和数量判断物质名称
判断岩浆和三大类岩石,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具体如下(结合图2分析)。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3.判读箭头的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图3中①)——冷却、凝固作用,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图3中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图3中③)——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图3中④)——熔化,是内力作用。
【对点练习】
华山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东峰的崖壁因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形成一面酷似手掌的石纹。图1为华山仙掌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图1
图2
(1)东峰岩石类型属于(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
[A] 断层错位—岩浆侵入—固结成岩—风化侵蚀
[B] 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岩浆侵入—冷却凝固
[C] 岩浆侵入—固结成岩—断层错位—地壳抬升
[D] 岩浆侵入—断层错位—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3)图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④⑤⑥ [D] ②④⑤⑥
【答案】 (1)A (2)D (3)C
【解题思路】 第(1)题,据图2可知,岩浆经过①冷却凝固形成甲、乙,甲为侵入岩,乙为喷出岩;沉积物经过③固结成岩作用形成丙沉积岩,经过④变质作用形成丁变质岩。据材料可知,东峰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A正确。第(2)题,据材料可知,华山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东峰的崖壁因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形成一面酷似手掌的石纹,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错位形成断层,地壳被抬升出露地表,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逐渐形成一面酷似手掌的石纹,所以该景观形成过程是岩浆侵入—断层错位—地壳抬升—风化侵蚀,D正确。第(3)题,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2可知,①为冷却凝固,属于内力作用;②为外力作用;③为固结成岩,属于外力作用;④为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⑤为重熔再生,属于内力作用;⑥为地壳抬升,属于内力作用。综上,①④⑤⑥属于内力作用,②③属于外力作用。故选C。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黑烟囱 在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喷溢海底热泉的出口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在海底沉淀下来,由于喷溢口的周围连续沉淀,不断加高,最终形成了一种烟囱状的地貌,且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故被称为“黑烟囱”。
课时作业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A)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基础达标
宁波市象山县拥有世界罕见的海蚀景观——花岙石林,构成该石林的岩石多为灰黑玄武岩,由地下酸性岩浆冷凝而成。图1为花岙石林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1.花岙石林所属岩石的特点是( )
[A] 存在海洋生物化石
[B] 可能发现气孔构造
[C] 含有大量变质矿物
[D] 具有明显层理结构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构成花岙石林的岩石多为灰黑玄武岩,属于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形成,没有化石和层理构造,A、D错误;玄武岩是喷出岩,多见气孔构造,B正确;含有大量变质矿物的应是变质岩,C错误。
2.花岙石林形成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 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B]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冷凝
[C] 岩浆冷凝—地壳抬升—风力剥蚀
[D] 岩浆冷凝—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花岙石林是海蚀景观,构成花岙石林的岩石多为灰黑玄武岩,所以花岙石林的形成首先是岩浆活动(喷发),然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再经历外力的风化和侵蚀,最后经海水侵蚀而成。故花岙石林形成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冷凝—地壳抬升—海水侵蚀,D正确。
“岱崮地貌”是山东省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地貌景观,是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的方形山(图2),当地村民在崮顶岩石(图3)中发现有三叶虫化石。据此回答3~4题。
图2
图3
3.岱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 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B] 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变质作用
[C]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侵蚀作用—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当地村民在崮顶岩石中发现有三叶虫化石”可判断,该岩石类型为沉积岩,需要沉积物漫长的堆积、固结成岩过程,因此地质过程首先要形成沉积环境。据材料“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可以判断,岱崮地貌经历地壳抬升、外力侵蚀作用,故岱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为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C正确。
4.岱崮地貌分布区( )
[A] 全年高温多雨
[B] 重点发展粮食种植
[C] 宜大规模采矿
[D] 易发生崩塌、滑坡
【答案】 D
【解析】 该地地势崎岖,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容易发生崩塌、滑坡,D正确;山东省沂蒙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A错误;该地地势起伏大,重点发展粮食种植容易造成生态破坏,B错误;该地地形崎岖,不宜进行大规模采矿活动,C错误。
羊背石是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往往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地面。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方向,判断方法同新月形沙丘,每一小丘两坡不对称,迎冰面坡度平缓,表面留下许多擦痕、磨光面等痕迹;背冰面形成表面参差不齐的陡坡。图4为典型的羊背石景观。读图,回答5~7题。
图4
5.第四纪时,图示地区冰川运动方向是( )
[A] 向东 [B] 向南
[C] 向西 [D] 向北
【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羊背石南坡较陡,北坡较缓。羊背石迎冰面坡度平缓,背冰面坡度较陡,判断北坡为迎冰面,南坡为背冰面,冰川向南运动,B正确。
6.背冰面形态特征的主要成因最可能是( )
[A] 冰川前移,岩块松动脱落
[B] 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强烈
[C] 气温较高,冰川融水侵蚀
[D] 岩石多孔,冻融作用强烈
【答案】 A
【解析】 背冰面在风化作用下,岩石裂隙较多,在冰川前移的推动过程中进一步崩解,岩块松动脱落形成表面参差不齐的陡坡,A正确;材料无信息体现羊背石为可溶性岩石,B错误;背冰面冰川融水侵蚀作用较弱,C错误;岩石多孔,冻融作用强烈可加速岩石风化,但不是背冰面形成表面参差不齐的陡坡的最主要原因,D错误。
7.同一岩面上出现几组方向不同的擦痕,表明该区域( )
[A] 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
[B] 冰川作用方式多样化
[C] 冰川厚度曾发生变化
[D] 冰川规模变化幅度大
【答案】 A
【解析】 迎冰面坡度平缓,表面留下许多擦痕。迎冰面以磨蚀作用为主,表面留下的擦痕与冰流方向一致,同一岩面上出现几组方向不同的擦痕,表明该区域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但无法推断冰川作用方式变化、冰川厚度变化和冰川规模变化等相关信息,A正确,B、C、D错误。
能力提升
爬坡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粒沿山坡爬升而形成的沙丘。柴达木盆地常年盛行西风,风力强劲,南部间歇性河流托拉海河的东岸广泛发育有爬坡沙丘。下图为托拉海河东岸爬坡沙丘剖面图(图5)和不同地形部位沉积物粒度组成示意图(图6)。据此回答8~9题。
图5
图6
8.从河漫滩到迎风坡,沉积物平均粒度( )
[A] 由粗到细 [B] 由粗到细再到粗
[C] 由细到粗 [D] 由细到粗再到细
【答案】 D
【解析】 读图6可知,河漫滩的沉积物以细沙为主、阶地的沉积物以中沙为主、迎风坡的沉积物以极细沙为主,故从河漫滩到迎风坡,沉积物平均粒度由细到粗再到细,D正确。
9.托拉海河东岸爬坡沙丘中,爬坡能力较强的沉积物是( )
[A] 粉沙、细沙 [B] 细沙、中沙
[C] 极细沙、中沙 [D] 中沙、粗沙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柴达木盆地常年盛行西风,风力强劲,风挟带沙粒自西向东移动,托拉海河东岸山体范围较大,由于山体阻挡,风沙爬坡过程中风力搬运能力变弱,沙粒沉积形成爬坡沙丘。读图6可知,托拉海河东岸爬坡沙丘背风坡各沉积物比例中,细沙和中沙比例最高,说明细沙和中沙的爬坡能力较强,B正确。
图7为福建太姥山峰林景观图,图8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据此回答10~12题。
图7 图8
10.组成太姥山峰林景观的岩石为花岗岩,其类型对应图8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 D
【解析】 福建太姥山峰林景观属于典型的花岗岩风化侵蚀形成的地貌,花岗岩为侵入岩。读图8可知,甲“三进一出”,为岩浆,丁为岩浆岩,丙、乙为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太姥山峰林景观的岩石类型对应丁,D正确。
11.该峰林地貌形成过程中,所受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 沉积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岩浆喷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答案】 C
【解析】 花岗岩为侵入岩,该地应先经历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花岗岩,后来地壳抬升,出露地表,被风化侵蚀,最终形成峰林地貌景观,C正确。
12.推测下列微地貌景观最符合太姥山地貌发展进入老年期的是( )
[A] 方山 [B] 峰丛
[C] 残丘 [D] 造型石
【答案】 D
【解析】 随着外力侵蚀的继续发展,峰林的石头会进一步变小,彼此分离,形成造型独特的奇石,D正确。
13.(1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发现,晚第四纪时长江源头通天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分水岭准平原面地区发育有一条古河流,该区域活跃的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9示意该区域晚第四纪时三个阶段的地形、河流演化过程。
图9
(1)指出与隆宝盆地附近水系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4分)
(2)从湖泊成因的角度判断年吉错的湖泊类型,并描述年吉错的形成过程。(4分)
(3)推测该区域水系演变三个阶段中通天河甲处河流流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6分)
【答案】 (1)内力作用:地壳下陷。外力作用:流水侵蚀、流水搬运与堆积。(4分)
(2)湖泊类型:构造湖。形成过程: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湖盆,(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等)流水在低洼处汇集形成湖泊。(4分)
(3)变化情况:甲处河流流量先减少后增多(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处流量减少,阶段二到阶段三甲处流量增加)。原因:断层导致地壳局部抬升和下陷,抬升形成新的分水岭。阶段一到阶段二,古河流上游河段形成内流水系,古河流对通天河甲处补给减少,甲处流量变小;阶段二到阶段三通天河袭夺内流水系(隆宝湖),甲处上游补给来源增加,流量变大。(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水系附近有多条断层线,断层(构造运动)导致局部抬升和断裂下陷;该区域水源充足,流水作用强,主要包括流水侵蚀、流水搬运与堆积。第(2)题,读图可知,年吉错周围有多条断层线,属于断层构造形成的构造湖。该区域构造运动活跃,岩层断裂下陷,地势下降形成湖盆,有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水在低洼处汇集形成湖泊。第(3)题,甲处位于图示区域通天河下游。阶段二开始有断层活动,断层导致地壳局部抬升和下陷,抬升形成新的分水岭。阶段一到阶段二,由于断层活动,古河流上游河段形成内流水系,河水不再流出,古河流对通天河甲处补给减少,甲处流量变小;阶段二到阶段三通天河溯源侵蚀作用强,袭夺内流水系(隆宝湖),通天河水量增加,甲处上游补给来源增加,流量变大。因此变化情况为:甲处河流流量先减少后增多(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处流量减少,阶段二到阶段三甲处流量增加)。
课时作业2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B)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基础达标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与积石县接壤的金田村发生了次生灾害——砂涌,即地下含水量高的沙土在地震发生时遭受强烈震动、挤压后,迅速液化、喷出地面。金田村地处黄河故道,地面高出黄河河床几十米。据此回答1~2题。
1.砂涌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 泥石流 [B] 崩塌
[C] 地壳运动 [D] 火山喷发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在地震发生时遭受强烈震动、挤压后,迅速液化、喷出地面”可知,砂涌现象是地壳运动挤压造成的,C正确;泥石流、崩塌和火山喷发没有体现,A、B、D错误。
2.产生砂涌的沙土最可能来自( )
[A] 河流沉积 [B] 风力搬运
[C] 土地荒漠化 [D] 岩石风化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金田村地处黄河故道,且地面高出黄河河床几十米,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在此不断堆积,为砂涌提供沙土来源,A正确;没有体现风力搬运作用、土地荒漠化和岩石风化,B、C、D错误。
图1为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的神钟山景观,该山海拔约1 000米,山峰如神钟倒扣,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据此回答3~4题。
图1
3.神钟山岩体是( )
[A] 石灰岩 [B] 大理岩
[C] 片麻岩 [D] 花岗岩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和图可知,神钟山山峰如神钟倒扣,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为岩石球状风化物,可判断为花岗岩,D正确。
4.导致神钟山岩体表面圆润平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球状风化 [D] 冰川侵蚀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神钟山岩体表面圆润平滑,符合球状风化的特征,C正确;神钟山景观地处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弱,A错误;新疆气候干旱,多风力作用,但风力侵蚀作用一般形成风蚀蘑菇、风蚀穴、风蚀柱等地貌,与题意不符,B错误;该山海拔约1 000米,很少有冰川作用,D错误。
桥楼殿坐落在太行山东部一处坚硬的石英岩悬崖之间,因其建在一座石拱桥上而得名。图2为桥楼殿景观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数字代表岩浆、三大类岩石和沉积物。据此回答5~7题。
图2 图3
5.石英岩由在岩浆附近的硅质沉积岩形成,其形成的过程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 B
【解析】 石英岩由在岩浆附近的硅质沉积岩形成,表明石英岩是由沉积岩在岩浆影响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在风化作用下都可以形成风化物,所以图中②③⑤代表三大类岩石;图中①由风化物形成,表明①为沉积物;沉积物①经过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②,A错误;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图中③⑤中,指向⑤的箭头只有一个,表明⑤为岩浆岩,则④为岩浆,所以④→⑤表示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D错误;图中③为变质岩,③→④表示变质岩经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C错误;图中②→③表示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B正确。
6.石英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 )
[A] 表面有大量气孔
[B] 具有明显层理构造
[C] 含有动植物化石
[D] 矿物颗粒定向排列
【答案】 D
【解析】 据上题分析可知,石英岩属于变质岩,主要特征是岩石重结晶明显,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即矿物颗粒定向排列,D正确;表面有大量气孔属于喷出岩的特征,A错误;具有明显层理构造和含有动植物化石属于沉积岩的特征,B、C错误。
7.崖壁的稳固对石拱桥长期保存有重要作用,该处崖壁变化小是因为( )
①气候冷而干 ②坡面水流急 ③岩石抗蚀力强
④生物风化作用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 C
【解析】 崖壁位于太行山东部,夏季气温较高,降水多,①错误;崖壁坡度陡,坡面水流急,流速快,对崖壁冲刷强,会导致崖壁变化大,与崖壁变化小不符,②错误;据材料可知,崖壁为坚硬的石英岩,抗蚀力强,不易被外力侵蚀,所以变化小,③正确;崖壁坡度陡,坡面水流急且崖壁坚硬,使得崖壁上水难以下渗,水分条件差,植被稀少,生物风化作用弱,对崖壁破坏小,崖壁变化小,④正确。故选C。
能力提升
三叠纪时期,奉节地区形成巨厚、广泛的碳酸盐岩沉积,第四纪快速的构造隆升使得奉节地区峰丛洼地等喀斯特地貌发育。图4所示剖面地壳整体隆升,喀斯特地貌同时发育,但分化出浅切割峰丛洼地、深切割峰丛洼地两类区域。据此回答8~9题。
图4
8.影响图中所示剖面喀斯特地貌呈现“同时异态”的主导因素是( )
[A] 抬升速率 [B] 气候分异
[C] 汇水范围 [D] 岩性差异
【答案】 C
【解析】 “同时异态”指深浅分异。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中部地势较低,汇水范围大,河流流量大,溶蚀强,从而呈现“同时异态”,C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地壳整体隆升,抬升速率没有明显差别,A错误;局地气候类型没有差别,B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形成广泛、巨厚的碳酸盐岩,故岩性差别不大,D错误。
9.如保持地壳抬升的趋势不变,未来浅切割地区和深切割地区的溶蚀速率最符合(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深切割地区可溶性岩体逐步侵蚀殆尽,可供侵蚀的物质减少,溶蚀速率就会减慢,排除C、D;而浅切割地区残留的可溶性物质多,随着时间推移,裂隙扩大,暴露面增加,溶蚀会加快,但最终随着残留物质减少,溶蚀速率也会减慢;浅切割地区汇水面积有限,其溶蚀速率最大值应低于深切割地区,B正确,A错误。
“龟背石”因岩石表面有多边形龟裂状网纹、酷似龟背而得名。龟背石的成因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尚未完全固结成岩的粉砂岩沉积层,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形成状如龟背的网格状裂隙。第二种观点认为:岩石在半塑性状态下,由于地震作用产生垂直层面的裂隙,饱含水的泥沙流沿裂隙向上运移,随着震动加剧,泥沙脉不断生长,使两端岩层弯曲、断裂,在层面上表现为形似干裂的网格状裂隙。图5为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龟背石图,图6为龟背石岩层结构图(白线处为泥沙脉),图7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10~12题。
图5 图6
图7
10.形成龟背石的岩石属于(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龟背石在粉砂岩沉积层基础上形成,属于沉积岩。读图7可知,三个箭头指向丁,则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变质作用指向甲,因此甲为变质岩,丙为沉积岩。综上所述,C正确。
11.由第一种观点可推测出形成龟裂状网纹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
[A] 风化作用 堆积作用
[B]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C] 风化作用 变质作用
[D] 岩浆活动 堆积作用
【答案】 A
【解析】 第一种观点认为:尚未完全固结成岩的粉砂岩沉积层,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形成状如龟背的网格状裂隙。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是风化作用的结果,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体现的是堆积作用。综上所述,A正确。
12.第二种观点推测的主要依据是( )
[A] 岩石产生网状裂隙
[B] 形成上宽下窄裂隙
[C] 裂隙中有泥沙填充
[D] 两端岩层边缘上弯
【答案】 D
【解析】 第二种观点认为:岩石在半塑性状态下,由于地震作用产生垂直层面的裂隙,饱含水的泥沙流沿裂隙向上运移,随着震动加剧,泥沙脉不断生长,使两端岩层弯曲、断裂,在层面上表现为形似干裂的网格状裂隙。因此其重要依据是两端岩层边缘向上弯曲,D正确;两种观点最后的结果都是岩石产生网状裂隙,A错误;材料无信息体现裂隙的宽窄情况,B错误;第一种观点认为裂隙中有泥沙填充,而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泥沙流沿裂隙向上运移,C错误。
13.(1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坐落于日本本州岛上的富士山经历多期次的喷发过程,其雏形小御岳山目前已经不可见。富士山锥形形态完美,不同坡向外观相似。图8示意富士山多期次喷发过程,图9为富士山景观图。
图8
图9
(1)描述富士山的多期次喷发过程。(6分)
(2)目前小御岳山完全不可见,请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分)
(3)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富士山锥形形态完美的原因。(4分)
【答案】 (1)早期,小御岳山和爱鹰山喷发,形成规模相当的两座火山;中期,富士山喷发,熔岩流尚未溢流到爱鹰山,爱鹰山已经停止发育;晚期,富士山继续大规模喷发,且熔岩流覆盖爱鹰山的低山地带。(6分)
(2)富士山喷发的位置与小御岳山距离较近;富士山喷发规模大,其形成的火山锥超过小御岳山,小御岳山成为富士山山体的一部分。(4分)
(3)岩浆多期次喷发补充熔岩物质;外力风化、侵蚀使得山坡内部地势起伏减小;当地夏季风、冬季风都来自海上,不同方向降水量都较大,不同方向侵蚀强度相似。(4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早期,小御岳山和爱鹰山喷发,形成规模相当的两座火山;中期,富士山喷发,熔岩流尚未溢流到爱鹰山,爱鹰山已经停止发育,但小御岳山被熔岩覆盖;晚期,富士山继续大规模喷发,且熔岩流覆盖爱鹰山的低山地带。第(2)题,据图可知,富士山喷发的位置与小御岳山距离较近;材料表明富士山经历多期次的喷发过程,且富士山喷发规模大,熔岩等喷发物覆盖了小御岳山,使得小御岳山成为富士山山体的一部分。第(3)题,富士山锥形形态的内力作用是岩浆的喷发,而外力作用是风化、侵蚀。根据材料,富士山经历多期次的喷发过程。从内力作用看,富士山是岩浆多期次喷发补充熔岩物质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富士山锥体经风化、侵蚀使得山坡内部地势起伏减小;当地为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且都来自海上,不同方向降水量都较大,不同方向侵蚀强度相似,使得富士山锥形形态完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时作业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A)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基础达标
宁波市象山县拥有世界罕见的海蚀景观——花岙石林,构成该石林的岩石多为灰黑玄武岩,由地下酸性岩浆冷凝而成。图1为花岙石林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1.花岙石林所属岩石的特点是( )
[A] 存在海洋生物化石
[B] 可能发现气孔构造
[C] 含有大量变质矿物
[D] 具有明显层理结构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构成花岙石林的岩石多为灰黑玄武岩,属于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形成,没有化石和层理构造,A、D错误;玄武岩是喷出岩,多见气孔构造,B正确;含有大量变质矿物的应是变质岩,C错误。
2.花岙石林形成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 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B]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冷凝
[C] 岩浆冷凝—地壳抬升—风力剥蚀
[D] 岩浆冷凝—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花岙石林是海蚀景观,构成花岙石林的岩石多为灰黑玄武岩,所以花岙石林的形成首先是岩浆活动(喷发),然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再经历外力的风化和侵蚀,最后经海水侵蚀而成。故花岙石林形成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冷凝—地壳抬升—海水侵蚀,D正确。
“岱崮地貌”是山东省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地貌景观,是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的方形山(图2),当地村民在崮顶岩石(图3)中发现有三叶虫化石。据此回答3~4题。
图2
图3
3.岱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 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B] 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变质作用
[C]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侵蚀作用—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当地村民在崮顶岩石中发现有三叶虫化石”可判断,该岩石类型为沉积岩,需要沉积物漫长的堆积、固结成岩过程,因此地质过程首先要形成沉积环境。据材料“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可以判断,岱崮地貌经历地壳抬升、外力侵蚀作用,故岱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为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C正确。
4.岱崮地貌分布区( )
[A] 全年高温多雨
[B] 重点发展粮食种植
[C] 宜大规模采矿
[D] 易发生崩塌、滑坡
【答案】 D
【解析】 该地地势崎岖,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容易发生崩塌、滑坡,D正确;山东省沂蒙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A错误;该地地势起伏大,重点发展粮食种植容易造成生态破坏,B错误;该地地形崎岖,不宜进行大规模采矿活动,C错误。
羊背石是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往往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地面。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方向,判断方法同新月形沙丘,每一小丘两坡不对称,迎冰面坡度平缓,表面留下许多擦痕、磨光面等痕迹;背冰面形成表面参差不齐的陡坡。图4为典型的羊背石景观。读图,回答5~7题。
图4
5.第四纪时,图示地区冰川运动方向是( )
[A] 向东 [B] 向南
[C] 向西 [D] 向北
【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羊背石南坡较陡,北坡较缓。羊背石迎冰面坡度平缓,背冰面坡度较陡,判断北坡为迎冰面,南坡为背冰面,冰川向南运动,B正确。
6.背冰面形态特征的主要成因最可能是( )
[A] 冰川前移,岩块松动脱落
[B] 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强烈
[C] 气温较高,冰川融水侵蚀
[D] 岩石多孔,冻融作用强烈
【答案】 A
【解析】 背冰面在风化作用下,岩石裂隙较多,在冰川前移的推动过程中进一步崩解,岩块松动脱落形成表面参差不齐的陡坡,A正确;材料无信息体现羊背石为可溶性岩石,B错误;背冰面冰川融水侵蚀作用较弱,C错误;岩石多孔,冻融作用强烈可加速岩石风化,但不是背冰面形成表面参差不齐的陡坡的最主要原因,D错误。
7.同一岩面上出现几组方向不同的擦痕,表明该区域( )
[A] 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
[B] 冰川作用方式多样化
[C] 冰川厚度曾发生变化
[D] 冰川规模变化幅度大
【答案】 A
【解析】 迎冰面坡度平缓,表面留下许多擦痕。迎冰面以磨蚀作用为主,表面留下的擦痕与冰流方向一致,同一岩面上出现几组方向不同的擦痕,表明该区域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但无法推断冰川作用方式变化、冰川厚度变化和冰川规模变化等相关信息,A正确,B、C、D错误。
能力提升
爬坡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粒沿山坡爬升而形成的沙丘。柴达木盆地常年盛行西风,风力强劲,南部间歇性河流托拉海河的东岸广泛发育有爬坡沙丘。下图为托拉海河东岸爬坡沙丘剖面图(图5)和不同地形部位沉积物粒度组成示意图(图6)。据此回答8~9题。
图5
图6
8.从河漫滩到迎风坡,沉积物平均粒度( )
[A] 由粗到细 [B] 由粗到细再到粗
[C] 由细到粗 [D] 由细到粗再到细
【答案】 D
【解析】 读图6可知,河漫滩的沉积物以细沙为主、阶地的沉积物以中沙为主、迎风坡的沉积物以极细沙为主,故从河漫滩到迎风坡,沉积物平均粒度由细到粗再到细,D正确。
9.托拉海河东岸爬坡沙丘中,爬坡能力较强的沉积物是( )
[A] 粉沙、细沙 [B] 细沙、中沙
[C] 极细沙、中沙 [D] 中沙、粗沙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柴达木盆地常年盛行西风,风力强劲,风挟带沙粒自西向东移动,托拉海河东岸山体范围较大,由于山体阻挡,风沙爬坡过程中风力搬运能力变弱,沙粒沉积形成爬坡沙丘。读图6可知,托拉海河东岸爬坡沙丘背风坡各沉积物比例中,细沙和中沙比例最高,说明细沙和中沙的爬坡能力较强,B正确。
图7为福建太姥山峰林景观图,图8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据此回答10~12题。
图7 图8
10.组成太姥山峰林景观的岩石为花岗岩,其类型对应图8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 D
【解析】 福建太姥山峰林景观属于典型的花岗岩风化侵蚀形成的地貌,花岗岩为侵入岩。读图8可知,甲“三进一出”,为岩浆,丁为岩浆岩,丙、乙为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太姥山峰林景观的岩石类型对应丁,D正确。
11.该峰林地貌形成过程中,所受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 沉积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岩浆喷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答案】 C
【解析】 花岗岩为侵入岩,该地应先经历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花岗岩,后来地壳抬升,出露地表,被风化侵蚀,最终形成峰林地貌景观,C正确。
12.推测下列微地貌景观最符合太姥山地貌发展进入老年期的是( )
[A] 方山 [B] 峰丛
[C] 残丘 [D] 造型石
【答案】 D
【解析】 随着外力侵蚀的继续发展,峰林的石头会进一步变小,彼此分离,形成造型独特的奇石,D正确。
13.(1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发现,晚第四纪时长江源头通天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分水岭准平原面地区发育有一条古河流,该区域活跃的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9示意该区域晚第四纪时三个阶段的地形、河流演化过程。
图9
(1)指出与隆宝盆地附近水系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4分)
(2)从湖泊成因的角度判断年吉错的湖泊类型,并描述年吉错的形成过程。(4分)
(3)推测该区域水系演变三个阶段中通天河甲处河流流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6分)
【答案】 (1)内力作用:地壳下陷。外力作用:流水侵蚀、流水搬运与堆积。(4分)
(2)湖泊类型:构造湖。形成过程: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湖盆,(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等)流水在低洼处汇集形成湖泊。(4分)
(3)变化情况:甲处河流流量先减少后增多(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处流量减少,阶段二到阶段三甲处流量增加)。原因:断层导致地壳局部抬升和下陷,抬升形成新的分水岭。阶段一到阶段二,古河流上游河段形成内流水系,古河流对通天河甲处补给减少,甲处流量变小;阶段二到阶段三通天河袭夺内流水系(隆宝湖),甲处上游补给来源增加,流量变大。(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水系附近有多条断层线,断层(构造运动)导致局部抬升和断裂下陷;该区域水源充足,流水作用强,主要包括流水侵蚀、流水搬运与堆积。第(2)题,读图可知,年吉错周围有多条断层线,属于断层构造形成的构造湖。该区域构造运动活跃,岩层断裂下陷,地势下降形成湖盆,有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水在低洼处汇集形成湖泊。第(3)题,甲处位于图示区域通天河下游。阶段二开始有断层活动,断层导致地壳局部抬升和下陷,抬升形成新的分水岭。阶段一到阶段二,由于断层活动,古河流上游河段形成内流水系,河水不再流出,古河流对通天河甲处补给减少,甲处流量变小;阶段二到阶段三通天河溯源侵蚀作用强,袭夺内流水系(隆宝湖),通天河水量增加,甲处上游补给来源增加,流量变大。因此变化情况为:甲处河流流量先减少后增多(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处流量减少,阶段二到阶段三甲处流量增加)。
课时作业2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B)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基础达标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与积石县接壤的金田村发生了次生灾害——砂涌,即地下含水量高的沙土在地震发生时遭受强烈震动、挤压后,迅速液化、喷出地面。金田村地处黄河故道,地面高出黄河河床几十米。据此回答1~2题。
1.砂涌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 泥石流 [B] 崩塌
[C] 地壳运动 [D] 火山喷发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在地震发生时遭受强烈震动、挤压后,迅速液化、喷出地面”可知,砂涌现象是地壳运动挤压造成的,C正确;泥石流、崩塌和火山喷发没有体现,A、B、D错误。
2.产生砂涌的沙土最可能来自( )
[A] 河流沉积 [B] 风力搬运
[C] 土地荒漠化 [D] 岩石风化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金田村地处黄河故道,且地面高出黄河河床几十米,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在此不断堆积,为砂涌提供沙土来源,A正确;没有体现风力搬运作用、土地荒漠化和岩石风化,B、C、D错误。
图1为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的神钟山景观,该山海拔约1 000米,山峰如神钟倒扣,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据此回答3~4题。
图1
3.神钟山岩体是( )
[A] 石灰岩 [B] 大理岩
[C] 片麻岩 [D] 花岗岩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和图可知,神钟山山峰如神钟倒扣,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为岩石球状风化物,可判断为花岗岩,D正确。
4.导致神钟山岩体表面圆润平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球状风化 [D] 冰川侵蚀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神钟山岩体表面圆润平滑,符合球状风化的特征,C正确;神钟山景观地处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弱,A错误;新疆气候干旱,多风力作用,但风力侵蚀作用一般形成风蚀蘑菇、风蚀穴、风蚀柱等地貌,与题意不符,B错误;该山海拔约1 000米,很少有冰川作用,D错误。
桥楼殿坐落在太行山东部一处坚硬的石英岩悬崖之间,因其建在一座石拱桥上而得名。图2为桥楼殿景观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数字代表岩浆、三大类岩石和沉积物。据此回答5~7题。
图2 图3
5.石英岩由在岩浆附近的硅质沉积岩形成,其形成的过程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 B
【解析】 石英岩由在岩浆附近的硅质沉积岩形成,表明石英岩是由沉积岩在岩浆影响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在风化作用下都可以形成风化物,所以图中②③⑤代表三大类岩石;图中①由风化物形成,表明①为沉积物;沉积物①经过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②,A错误;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图中③⑤中,指向⑤的箭头只有一个,表明⑤为岩浆岩,则④为岩浆,所以④→⑤表示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D错误;图中③为变质岩,③→④表示变质岩经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C错误;图中②→③表示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B正确。
6.石英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 )
[A] 表面有大量气孔
[B] 具有明显层理构造
[C] 含有动植物化石
[D] 矿物颗粒定向排列
【答案】 D
【解析】 据上题分析可知,石英岩属于变质岩,主要特征是岩石重结晶明显,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即矿物颗粒定向排列,D正确;表面有大量气孔属于喷出岩的特征,A错误;具有明显层理构造和含有动植物化石属于沉积岩的特征,B、C错误。
7.崖壁的稳固对石拱桥长期保存有重要作用,该处崖壁变化小是因为( )
①气候冷而干 ②坡面水流急 ③岩石抗蚀力强
④生物风化作用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 C
【解析】 崖壁位于太行山东部,夏季气温较高,降水多,①错误;崖壁坡度陡,坡面水流急,流速快,对崖壁冲刷强,会导致崖壁变化大,与崖壁变化小不符,②错误;据材料可知,崖壁为坚硬的石英岩,抗蚀力强,不易被外力侵蚀,所以变化小,③正确;崖壁坡度陡,坡面水流急且崖壁坚硬,使得崖壁上水难以下渗,水分条件差,植被稀少,生物风化作用弱,对崖壁破坏小,崖壁变化小,④正确。故选C。
能力提升
三叠纪时期,奉节地区形成巨厚、广泛的碳酸盐岩沉积,第四纪快速的构造隆升使得奉节地区峰丛洼地等喀斯特地貌发育。图4所示剖面地壳整体隆升,喀斯特地貌同时发育,但分化出浅切割峰丛洼地、深切割峰丛洼地两类区域。据此回答8~9题。
图4
8.影响图中所示剖面喀斯特地貌呈现“同时异态”的主导因素是( )
[A] 抬升速率 [B] 气候分异
[C] 汇水范围 [D] 岩性差异
【答案】 C
【解析】 “同时异态”指深浅分异。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中部地势较低,汇水范围大,河流流量大,溶蚀强,从而呈现“同时异态”,C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地壳整体隆升,抬升速率没有明显差别,A错误;局地气候类型没有差别,B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形成广泛、巨厚的碳酸盐岩,故岩性差别不大,D错误。
9.如保持地壳抬升的趋势不变,未来浅切割地区和深切割地区的溶蚀速率最符合(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深切割地区可溶性岩体逐步侵蚀殆尽,可供侵蚀的物质减少,溶蚀速率就会减慢,排除C、D;而浅切割地区残留的可溶性物质多,随着时间推移,裂隙扩大,暴露面增加,溶蚀会加快,但最终随着残留物质减少,溶蚀速率也会减慢;浅切割地区汇水面积有限,其溶蚀速率最大值应低于深切割地区,B正确,A错误。
“龟背石”因岩石表面有多边形龟裂状网纹、酷似龟背而得名。龟背石的成因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尚未完全固结成岩的粉砂岩沉积层,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形成状如龟背的网格状裂隙。第二种观点认为:岩石在半塑性状态下,由于地震作用产生垂直层面的裂隙,饱含水的泥沙流沿裂隙向上运移,随着震动加剧,泥沙脉不断生长,使两端岩层弯曲、断裂,在层面上表现为形似干裂的网格状裂隙。图5为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龟背石图,图6为龟背石岩层结构图(白线处为泥沙脉),图7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10~12题。
图5 图6
图7
10.形成龟背石的岩石属于(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龟背石在粉砂岩沉积层基础上形成,属于沉积岩。读图7可知,三个箭头指向丁,则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变质作用指向甲,因此甲为变质岩,丙为沉积岩。综上所述,C正确。
11.由第一种观点可推测出形成龟裂状网纹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
[A] 风化作用 堆积作用
[B]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C] 风化作用 变质作用
[D] 岩浆活动 堆积作用
【答案】 A
【解析】 第一种观点认为:尚未完全固结成岩的粉砂岩沉积层,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形成状如龟背的网格状裂隙。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是风化作用的结果,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体现的是堆积作用。综上所述,A正确。
12.第二种观点推测的主要依据是( )
[A] 岩石产生网状裂隙
[B] 形成上宽下窄裂隙
[C] 裂隙中有泥沙填充
[D] 两端岩层边缘上弯
【答案】 D
【解析】 第二种观点认为:岩石在半塑性状态下,由于地震作用产生垂直层面的裂隙,饱含水的泥沙流沿裂隙向上运移,随着震动加剧,泥沙脉不断生长,使两端岩层弯曲、断裂,在层面上表现为形似干裂的网格状裂隙。因此其重要依据是两端岩层边缘向上弯曲,D正确;两种观点最后的结果都是岩石产生网状裂隙,A错误;材料无信息体现裂隙的宽窄情况,B错误;第一种观点认为裂隙中有泥沙填充,而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泥沙流沿裂隙向上运移,C错误。
13.(1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坐落于日本本州岛上的富士山经历多期次的喷发过程,其雏形小御岳山目前已经不可见。富士山锥形形态完美,不同坡向外观相似。图8示意富士山多期次喷发过程,图9为富士山景观图。
图8
图9
(1)描述富士山的多期次喷发过程。(6分)
(2)目前小御岳山完全不可见,请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分)
(3)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富士山锥形形态完美的原因。(4分)
【答案】 (1)早期,小御岳山和爱鹰山喷发,形成规模相当的两座火山;中期,富士山喷发,熔岩流尚未溢流到爱鹰山,爱鹰山已经停止发育;晚期,富士山继续大规模喷发,且熔岩流覆盖爱鹰山的低山地带。(6分)
(2)富士山喷发的位置与小御岳山距离较近;富士山喷发规模大,其形成的火山锥超过小御岳山,小御岳山成为富士山山体的一部分。(4分)
(3)岩浆多期次喷发补充熔岩物质;外力风化、侵蚀使得山坡内部地势起伏减小;当地夏季风、冬季风都来自海上,不同方向降水量都较大,不同方向侵蚀强度相似。(4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早期,小御岳山和爱鹰山喷发,形成规模相当的两座火山;中期,富士山喷发,熔岩流尚未溢流到爱鹰山,爱鹰山已经停止发育,但小御岳山被熔岩覆盖;晚期,富士山继续大规模喷发,且熔岩流覆盖爱鹰山的低山地带。第(2)题,据图可知,富士山喷发的位置与小御岳山距离较近;材料表明富士山经历多期次的喷发过程,且富士山喷发规模大,熔岩等喷发物覆盖了小御岳山,使得小御岳山成为富士山山体的一部分。第(3)题,富士山锥形形态的内力作用是岩浆的喷发,而外力作用是风化、侵蚀。根据材料,富士山经历多期次的喷发过程。从内力作用看,富士山是岩浆多期次喷发补充熔岩物质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富士山锥体经风化、侵蚀使得山坡内部地势起伏减小;当地为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且都来自海上,不同方向降水量都较大,不同方向侵蚀强度相似,使得富士山锥形形态完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2张PPT)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结合具体地貌案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图像、视频识别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推断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区域认知)
3.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预习导学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
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
主要表现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 作用
热能
变质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具体如表所示。
形式 概念 影响
地壳
运动 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
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岩浆
活动 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 或喷出地表 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
作用 岩石受 、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一般发生在地壳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高低不平
变位
岩石圈
温度
深处
[想一想]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是不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提示: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水平运动多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多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不是。喜马拉雅山脉是地壳水平运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而出现隆起上升,形成的巨大褶皱山脉。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 。
2.概念: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并堆积起来。
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大气、 等 ①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侵蚀
作用 流水、波浪、 、冰川等 对地表进行破坏
搬运
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 离开原来的位置
堆积
作用 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 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生物
风
搬运
4.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 、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过程。
(2)在不同的地区, 状况不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3)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
风化
水热组合
平缓
[想一想] 写出形成下列四幅景观图的主要外力作用。
提示:①风力侵蚀、②流水侵蚀、③风力堆积、④流水堆积。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类型
类型 成因 常见的岩石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 而成 玄武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 岩
沉积岩 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而形成 砾岩、砂岩、页岩、
岩
变质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板岩(由页岩变质而来)、 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来)
冷却凝固
花岗
石灰
大理
[连一连] 将下列岩石与其相对应的岩石类型进行连线。
答案: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岩浆、岩浆岩、A 、B 。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环节:① 、②变质作用、③ 、④冷却凝固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
外力作用
熔化
[绘一绘] 简略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答案:
关键能力·情境导学
学习任务一 内力作用
【情境·探究导学】
喜马拉雅山的变迁
珊瑚礁是指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水温22~30℃且有一定盐度的海水中,同时其光合作用还要求有充分的光照。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我国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曾多次在喜马拉雅山山坡上找到珊瑚化石。下图为在青藏高原发现的珊瑚化石。
(1)我国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曾多次在喜马拉雅山山坡上找到珊瑚化石,请由此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古地理环境。
提示:在喜马拉雅山地区没有隆起之前,曾为温暖的浅海环境,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海洋变为陆地。
(2)是什么力量导致青藏高原的隆起
提示: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核心·归纳总结】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
现
形
式 地
壳
运
动 水平
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垂直
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
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2.地壳运动的类型分析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隆起和凹陷
对地表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方法技巧·
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内力作用的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自然作用;二看其能量是否来自地球内部。
在大陆碰撞带内部有着不同类型的变质岩,其中有些变质岩经受了部分熔融(又称深熔变质作用),所产生的熔体如果留在原岩内部就形成混合岩,如果迁移上升到地壳浅部就成为花岗岩墙乃至岩体。因此,大陆碰撞带是地壳岩石发生深熔变质和花岗岩浆作用的重要场所。下图为大陆碰撞带岩石圈厚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实践·学以致用】
1.在大陆碰撞带出露的不同变质岩,其主要来源是( )
[A] 地核物质
[B] 岩石圈地幔
[C] 地壳物质
[D] 软流层地幔
D
【解析】 由图可知,软流层地幔可以突破较薄的岩石圈地幔,直接加热地壳岩石,引起深熔变质作用,随着地壳的进一步侵蚀变薄,最终在大陆碰撞带出露成为不同类型的变质岩,D正确;地核物质位于地核,大陆碰撞地带位于地壳,地核物质较深不能到达地表,A错误;岩石圈地幔温度较软流层地幔低,对岩石的加热作用小,B错误;地壳位于地幔之上,温度和压力均较地幔低,不能直接加热岩石,C错误。
2.图a中的深熔变质作用最弱,原因是( )
[A] 岩石圈地幔厚度大
[B] 软流层地幔厚度大
[C] 脆性地壳厚度大
[D] 韧性地壳厚度小
A
【解析】 由图a可知,碰撞造山阶段岩石圈地幔较厚,此时软流层地幔的热流无法隔着厚厚的岩石圈地幔有效传递到地壳,深熔变质作用较弱,A正确;软流层地幔厚度大会加大深熔变质作用,B错误;脆性地壳已经属于深熔变质作用的发生区域,而深熔变质作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地幔热流从软流层地幔向上传递的难度,C错误;韧性地壳与图b差别不大,且图a中的岩石圈地幔厚度明显较大,因此与韧性地壳厚度的关联度小,D错误。
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原来位于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因抬升而超出一般洪水位,形成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大别山东南麓长河某河段的河谷横剖面图,图中片麻岩是由岩浆岩或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河流阶地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 地壳间歇性抬升
[B] 地壳间歇性下降
[C] 地壳持续性抬升
[D] 地壳持续性下降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河流阶地是地壳抬升河谷底部至洪水位以上,抬升处上下游落差加大,经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图示有3级阶地(T1位于洪水位以下,为河漫滩),说明发生了3次间歇性地壳抬升,A正确。
4.片麻岩形成的直接条件是( )
[A] 地壳运动 [B] 岩浆侵入
[C] 岩浆喷出 [D] 高温高压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片麻岩属于变质岩,是早期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其形成的直接条件是高温高压,D正确。
【情境·探究导学】
千姿百态的景点
一位旅游爱好者利用假期打卡祖国具有特色的景点,在旅途中拍摄了大量风景照,并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分享,下面图1、图2景观为拍摄的部分景点。
学习任务二 外力作用
(1)指出形成图1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并说出该旅游爱好者打卡该景观时观测到的当地环境特征。
提示:外力作用:风力侵蚀。特征:该景观所在地多大风,地表植被稀疏,地表岩石形状各异,地表水缺乏,土质疏松且干燥等。
(2)说出形成图2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及①②两处地貌名称。
提示:外力作用:海浪侵蚀;名称:①②地貌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
1.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核心·归纳总结】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
作用 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
蚀
作
用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
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
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的许多湖泊)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水
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
积
作
用 冰川
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山下堆积的冰碛湖、冰碛垄)
流水
堆积 形成石笋、石柱和石钟乳 喀斯特地貌区
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 出山口和河口(如黄河三角洲)
风力
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堆积)
海水
堆积 形成沙滩、沙坝 滨海地区
2.几种外力作用规律的判断
(1)高蚀低积规律。
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或冰川作用主导的区域内,地势较高的区域以侵蚀为主,地势较低的区域以沉积为主。但个别区域,受地形走向、盛行风向的共同影响,可能出现爬升沙丘、风蚀沟谷等相反的现象。
(2)堆积规律。
风力堆积和流水堆积是在碎屑颗粒物的重力大于风或流水的搬运力时发生的,一般是颗粒大的、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密度小的后沉积,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黏土的顺序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冰川的机械堆积多因冰体融化而发生,冰碛物大多分选性较差,大小颗粒混杂。如下图。
(3)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力的关系。
沙丘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多呈新月形。
(4)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
①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②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③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3.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及地貌。
区域 主导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的地貌形态及主导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主导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海岸 海浪的侵蚀作用
·方法技巧·
外力侵蚀与堆积作用的判断方法
(1)看外力的强弱:当外力作用强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当外力作用减弱时,以堆积作用为主。
(2)根据地势高低:地势高的地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的地区以堆积作用为主。
(3)根据地表物质组成: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4)根据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当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推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石环是一种独特的冻土景观,主要表现为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被排斥到周边。图1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图2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回答1~3题。
【实践·学以致用】
图1
图2
1.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冻融作用 [B] 流水搬运
[C] 冰川沉积 [D] 风力沉积
【解析】 石环地貌的形成过程为:冬季地表冻结时,颗粒之间的孔隙水结冰
(体积变大)使整个地面上升,发生冻胀作用,砾石被抬高。春天解冻时,砾石以外的部分先解冻,地面下沉,但是砾石以下的黏土尚未解冻,砾石仍然高出地表;砾石下细土部分后解冻,体积缩小,形成的空隙很快被周围融化的细土充填,使砾石无法回到原来的位置。此过程反复多次后砾石就被挤到土层表面,到达地面后进一步做水平分选,慢慢形成环状地貌。
A
2.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 )
[A] 春→夏 [B] 冬→春
[C] 秋→冬 [D] 夏→秋
【解析】 砾石上升是因为冬季结冰时发生冻胀作用。秋季到冬季气温下降幅度大,且土壤含水量较大,结冰时砾石上升幅度最大。
C
3.下列四个地形区中,最可能有石环景观的是( )
[A] 华北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东北平原 [D] 柴达木盆地
【解析】 石环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冻融作用,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温和,不结冰,B错误;石环地貌地面由粗细不等的砾石和土壤组成,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壤物质组成较为均匀,不会形成该地貌,A、C错误;柴达木盆地戈壁广布,土层颗粒大小不均匀,且冬季寒冷,能够形成石环地貌,D正确。
D
蜂窝状洞穴因其形似蜂窝而得名。广东丹霞山蜂窝状洞穴均发育在陡崖峭壁之上,崖壁由颗粒大小不等的砂岩组成,面朝锦江。下图示意丹霞山某处崖壁上蜂窝状洞穴发育不同阶段。据此回答4~6题。
4.有利于广东丹霞山蜂窝状洞穴发育的条件是( )
[A] 崖壁潮湿,风化作用较强
[B] 砂岩孔隙较小,透水性差
[C] 气候干旱,加剧风力侵蚀
[D] 降水充沛,加剧流水下切
【解析】 崖壁面朝锦江,水汽被风带到崖壁,导致崖壁潮湿,加剧了风化作用,有利于蜂窝状洞穴发育。
A
5.丹霞山崖壁上蜂窝状洞穴发育演化过程中( )
[A] ①形成最早 [B] ③形成较①晚
[C] ④形成最晚 [D] ②形成较③早
【解析】 ④时期崖壁厚度大、粗糙,说明其形成最早;①时期崖壁厚度小、平滑,说明其形成最晚;③时期洞穴较②时期扩大,说明②形成较③早。
D
6.阶段①蜂窝状洞穴形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 垂直节理发育 [B] 水流速度快
[C] 重力崩塌作用 [D] 多生物风化
【解析】 蜂窝状洞穴是砂岩不断风化的结果,砂岩的范围应不断减小。根据图中砂岩的范围变化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丹霞山崖壁上蜂窝状洞穴发育演化的过程依次为④②③①,①时期是蜂窝状洞穴消亡的阶段,从阶段③到①,随着洞穴内壁不断风化,最终会在重力作用下失稳而崩塌。
C
学习任务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情境·探究导学】
鼓浪屿日光岩
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日光岩”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而“日光岩”是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
(1)形成“日光岩”风景的岩石属于哪类岩石
提示:由材料可知,“日光岩”是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所以该岩石属于岩浆岩。
(2)图中“巨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首先地下的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最后经过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图示景观形态。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核心·归纳总结】
依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模式图可总结基本规律,如下表。
数字
序号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等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熔化作用 岩浆
在距今十几亿年的地质时期,新疆南部还是一片海洋,白云岩广泛沉积。在区域变质作用中,白云岩变质形成白云质大理岩。3亿~4亿年前,岩浆侵入白云质大理岩,最终形成和田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的称为籽料。下图示意和田玉籽料形成过程。据此回答1~2题。
【实践·学以致用】
1.和田玉属于( )
[A] 侵入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喷出岩
C
【解析】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和田玉石是白云质大理岩经过岩浆侵入后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为变质岩。
2.将①和田玉山料、②白云岩、③和田玉籽料、④白云质大理岩、⑤和田玉石按形成时间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⑤①③
[C] ②③④①⑤ [D] ①②④⑤③
【解析】 在距今十几亿年前的地质时期,白云岩广泛沉积;经过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变质为白云质大理岩;岩浆侵入白云质大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和田玉石;经过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得山体中的玉石裸露在地表,形成和田玉山料;经过外力作用的不断打磨,玉石变得浑圆,在河床中形成河田玉籽料。
B
“石老人”是距岸百米处的一座17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是中国基岩海岸典型景观,也是青岛东部一个重要标志。2022年10月3日,“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突然坍塌。图1为“石老人”坍塌前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图2中数字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与“石老人”一致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解析】 图2中②为岩浆岩,①是岩浆,③④是沉积岩和变质岩,材料说明
“石老人”是花岗岩石柱,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4.“石老人”从形成到坍塌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A] 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固结成岩
[C] 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海浪侵蚀
[D]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固结成岩
【解析】 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石老人”景观,并随时间的推移,“石老人”最终坍塌。其经历的地质过程: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A
图表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
图1
图2
图3
【技法点拨】
1.通过分析各物质间的关系判断物质名称
由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而岩浆岩可以转变为变质岩和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可以互相转化。若图示中有“沉积物”,则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如图1所示。
2.通过箭头指向和数量判断物质名称
判断岩浆和三大类岩石,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具体如下(结合图2分析)。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3.判读箭头的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图3中①)——冷却、凝固作用,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图3中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图3中③)——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图3中④)——熔化,是内力作用。
【对点练习】
华山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东峰的崖壁因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形成一面酷似手掌的石纹。图1为华山仙掌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图1
图2
(1)东峰岩石类型属于(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A
【解题思路】 第(1)题,据图2可知,岩浆经过①冷却凝固形成甲、乙,甲为侵入岩,乙为喷出岩;沉积物经过③固结成岩作用形成丙沉积岩,经过④变质作用形成丁变质岩。据材料可知,东峰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A正确。
图2
(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
[A] 断层错位—岩浆侵入—固结成岩—风化侵蚀
[B] 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岩浆侵入—冷却凝固
[C] 岩浆侵入—固结成岩—断层错位—地壳抬升
[D] 岩浆侵入—断层错位—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解题思路】第(2)题,据材料可知,华山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东峰的崖壁因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形成一面酷似手掌的石纹,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错位形成断层,地壳被抬升出露地表,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逐渐形成一面酷似手掌的石纹,所以该景观形成过程是岩浆侵入—断层错位—地壳抬升—风化侵蚀,D正确。
(3)图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④⑤⑥ [D] ②④⑤⑥
C
【解题思路】第(3)题,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2可知,①为冷却凝固,属于内力作用;②为外力作用;③为固结成岩,属于外力作用;④为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⑤为重熔再生,属于内力作用;⑥为地壳抬升,属于内力作用。综上,①④⑤⑥属于内力作用,②③属于外力作用。故选C。
图2
课堂小结·地理视野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黑烟囱
在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喷溢海底热泉的出口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在海底沉淀下来,由于喷溢口的周围连续沉淀,不断加高,最终形成了一种烟囱状的地貌,且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故被称为“黑烟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