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剖面图或示意图,判读主要地质构造类型,理解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认识板块运动对全球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以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为例,说明构造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必备知识·预习导学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中岩层的 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
①概念:在 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②褶皱基本形态。
变形
地壳运动
褶皱
类型 岩层变化 最初形
成地貌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 一般 拱起 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一般 弯曲 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③地貌。
向上
向下
[想一想] 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不对。背斜一般成山,向斜一般成谷。但由于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因此,判断背斜、向斜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2)断层。
①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
②岩层位移类型与地貌错断现象。
位移
类型 地貌错断现象
水平位移 岩层在 方向上被错断
垂直
位移 岩块相
对上升 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断块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岩块相
对下降 常形成 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水平
谷地
[想一想] 断层与断裂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提示:断层是先断裂,后沿断裂面发生位移,两者缺一不可。
(1)六大板块:① 板块,②非洲板块,③美洲板块,④印度洋板块,⑤
板块,⑥南极洲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 板块与 板块相碰撞所造成的;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从 板块中分裂出来。(填数字序号)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1.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亚欧
太平洋
①
④
②
2.板块构造学说
(1)刚性的岩石圈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2)板块覆盖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 、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4)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 的地带。
相向
活跃
形式 特点 地貌
相向
运动 板块在边界处发生 或俯冲 形成巨大山系、海沟、岛弧等
相离
运动 板块张裂 形成 、海洋
3.板块运动与地貌
碰撞
裂谷
[连一连] 将下列地区与其所处的边界类型相连。
答案: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
不利因素 不利影响
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 修建交通运输线路成本 、难度比较大
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 ,
洪水形成快,水流急 对交通运输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
威胁
大
高
差
2.山地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项目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 为主,铁路为辅 主要分布在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前进
原因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铁路 地形相对 ,施工难度较小 山地地势起伏大,降低道路
坡度
公路
迂回
和缓
3.山区交通运输线建设注意的问题
(1)有效防范自然灾害。
(2)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
(3)尽量减少对耕地、林地的占用。
(4)最大限度地保护 。
4.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桥(梁)隧(道)相结合
(1)优点:缩短 ,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
(2)缺点:大幅度增加建设费用。
生态环境
里程
关键能力·情境导学
学习任务一 地质构造与地貌
【情境·探究导学】
五岳之一·华山
2023年春节假期期间,华山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 154.9米,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据考证,渭河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挟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下面为华山北坡大陡崖景观图和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
(1)形成华山的地质构造是什么 其北坡大陡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断层。华山位于秦岭北部,岩体相对上升,其北坡形成大陡崖。
(2)说明秦岭与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的相对运动关系。
提示:秦岭所在岩体相对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相对下降。
1.常见地质构造及其地貌
【核心·归纳总结】
项目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
方法 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
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后地貌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应用)
构造
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拓展提升·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包括褶皱、断层,判断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判断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起伏状况来进行分析。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均为构造地貌。
南太行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东侧是大断裂带,断裂带以西隆升成高原,以东沉降为平原,中间则是绝壁林立、山峰巍峨的太行断崖;因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泉水众多,有“华北地下水库”的美称。下图为南太行地质与地貌典型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实践·学以致用】
1.据图判断太岳山与太行山之间的地质构造是( )
[A] 背斜 [B] 向斜
[C] 地堑 [D] 地垒
B
【解析】 据图判断,太岳山与太行山之间的岩层按形成年代顺序向下弯曲,并且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故地质构造应为向斜,B正确。
2.林州盆地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 沉积作用—水平受力挤压—岩层断裂位移—河流沉积作用
[B] 沉积作用—岩层断裂位移—水平受力挤压—河流沉积作用
[C] 沉积作用—水平受力挤压—河流沉积作用—岩层断裂位移
[D] 水平受力挤压—沉积作用—岩层断裂位移—河流沉积作用
A
【解析】 该区域岩层为沉积岩,在石灰岩沉积完成之后,该地地壳运动,岩层水平受力挤压,发生了断层;断层发生之后,河流沿着断裂带发育,最后出现河流沉积物,说明此地发生了河流的沉积作用。故选A。
3.南太行地表泉水众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向斜构造储水丰富
[B] 季风气候降水较多
[C] 河流流经补给较多
[D] 断裂发育,地下水易出露
D
【解析】 由图可知,南太行东南部有断层发育,泉水沿裂隙出露地表,D正确;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但一般不会形成泉水,而是形成承压水,A错误;泉水来自深层地下水,大气降水和河流补给一般不能形成泉水,B、C错误。
通过地质勘探,取出地下岩层的岩芯,测量地质年龄,可以推测地下岩层的地质构造,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岩芯埋藏深度图,图中岩芯地质年龄、物质结构和化学成分相同,且相似岩层的厚度相同,岩芯的顶端刚好位于某岩层的最上界。据此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构造地貌最可能是( )
[A] 背斜谷 [B] 向斜山
[C] 背斜山 [D] 向斜谷
A
【解析】 根据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地形;根据图中岩芯顶端埋藏深度判断,地下某岩层上界中间海拔为250米以上(300-50=250米),两翼逐渐下降,即中间高两翼低,地质构造应为背斜。
5.下列关于图示地质构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油气资源发现概率大
[B] 槽部挤压不易被侵蚀
[C] 形成良好的储水构造
[D] 经过地壳的下降作用
A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油气资源发现概率大,A正确。
【情境·探究导学】
汤加火山
2022年1月14—16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连续剧烈喷发,喷发高度至少25千米。首都努库阿洛法出现1.2米高的海啸。卫星图像显示,喷发形成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从蓝色的太平洋海域升起。下图为汤加火山喷发示意图。
学习任务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1)描述汤加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
提示: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频繁,地壳薄弱;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处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2)据图推测汤加位于板块的哪种边界类型处。
提示:消亡边界。
(3)假如汤加火山位于开阔的陆地,推测其喷发可形成的常见地表形态类型。
提示:宽阔的玄武岩高原;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1.六大板块的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
【核心·归纳总结】
地震带 板块位置 边界类型 形成的地貌
环太平洋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消亡边界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消亡边界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消亡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
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
震带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消亡边界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消亡边界 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断裂带 非洲板块内部 生长边界 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生长边界 红海
大西洋断裂带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 生长边界 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对地球地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海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地壳薄弱—岩浆侵入或喷出,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易形成火山,形成新的岩石(岩石年龄新),地热资源丰富(如冰岛)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在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产生巨大能量,易发生地震,形成海沟以及部分褶皱隆起(如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使地中海缩小,阿尔卑斯山脉隆起;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在消亡边界处形成海沟,美洲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安第斯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下图为世界某处海洋地貌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实践·学以致用】
1.图示海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①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②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③大陆板块抬升大洋板块,张裂凹陷形成 ④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挤压碰撞而成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图示海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即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形成海沟。
C
2.下列地貌中,与图示海沟、岛弧成因相似的是( )
[A] 美洲海岸山脉 [B] 马达加斯加岛
[C] 东非大裂谷 [D] 阿尔卑斯山脉
【解析】 海沟、岛弧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的。美洲海岸山脉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马达加斯加岛是大陆岛,位于板块内部;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运动形成;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大陆板块)与亚欧板块(大陆板块)相向运动形成。
A
洋中脊是绵延于各大洋底的总长达80 000千米的火山山脉。地幔的岩浆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下图示意大洋中脊扩张过程。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大洋中脊处( )
[A] 受水平挤压形成高地
[B] 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C] 洋壳俯冲到陆壳之下
[D] 洋壳不断向两侧扩张
D
【解析】 地幔的岩浆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作为板块运动的一部分,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壳在接近俯冲板块边界的过程中逐渐变冷变重,最终俯冲进入地幔,形成一个大洋地壳的循环。由此可推断,洋中脊处两侧地壳向外张裂扩张,为生长边界。故选D。
4.图中洋壳岩石的新老关系表现为( )
[A] 从O到P先变老再变新
[B] 从O到P由新到老
[C] 从O到P先变新再变老
[D] 从O到P由老到新
【解析】 大洋中脊处地壳向外扩张,大洋中脊处形成的岩石最新,越往两侧,岩石越老,最终在海沟处消失,形成大洋地壳循环,所以图中从O到P岩石由新到老。
B
学习任务三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情境·探究导学】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形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千米。
(1)结合图示分析二十四道拐所在的地形区有何特点
提示:地形区特点可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大小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
(2)为什么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以“S”形顺山势而建
提示:山区修建公路顺山势而建,不切割等高线,主要是为了降低坡度,便于通行,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建设成本。
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
【核心·归纳总结】
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低 西藏先修建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修建青藏铁路
线路
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林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①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
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
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江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网
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交通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的新疆山区路段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方法技巧·
公路选线的技巧
太原天龙山公路全长30千米,为太原西山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公路婉若游龙,腾飞在山脊之上。从起点到终点有四座高架桥和一处隧道。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下图示意其中一座高架桥。据此回答1~2题。
【实践·学以致用】
1.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布线( )
[A] 投资少 [B] 起伏大
[C] 易施工 [D] 线路短
B
【解析】 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布线,无法盘山展线,会使得道路起伏较大,施工难度大,线路受地形影响弯曲,路程较长,投资较多。
2.图示高架桥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
[A] 增加景点 [B] 连接景区
[C] 方便观景 [D] 降低坡度
【解析】 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分布,无法盘山展线,只能建设多层高架桥或隧道以降低道路坡度,高架桥盘旋上升,使道路坡度减小,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与增加景点、连接景区、方便观景关系较小。
D
独库公路,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横穿天山,又称天山公路,沿途自然风光独特,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独库公路每年大约10月中旬到次年6月上旬封路。下图为独库公路线路。据此回答3~4题。
3.独库公路弯道众多,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人口密度 [B] 地形状况
[C] 河流走向 [D] 景点分布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独库公路翻越天山,坡度大,为了降低坡度,修建盘山弯道,B正确;人口密度、河流走向和景点分布不是公路弯道众多的主要因素,A、C、D错误。
4.独库公路每年10月中旬到次年6月上旬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 山区弯道众多,行驶不安全
[B] 气温低,大雾天气多,能见度低
[C] 气温低,公路路面积雪严重
[D] 山区多滑坡、崩塌,道路常堵塞
C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独库公路所经地区纬度较高,且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漫长,降雪早,10月开始出现降雪。独库公路从独山子到库车,纵贯天山山脉南北,天山北坡地处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多、路面积雪严重,易结冰,影响道路通行安全,C正确;山区弯道行驶的安全性与季节关系不大,A错误;大雾天气形成需要一定的水汽和温度,
10月中旬到次年6月上旬该地白天温度低,空气中含有水汽较少,不利于雾的形成,B错误;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春季滑坡较少,D错误。
图表判读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技法点拨】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1)看沉积岩:一般情况下,沉积岩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Ⅱ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切断的岩层。如图1中断层晚于图中所有岩层。
(3)看岩浆岩: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岩层,如图1中岩浆岩Ⅳ岩层形成晚于其切穿的Ⅱ岩层和Ⅲ岩层。
(4)看变质岩:变质岩是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5)看侵蚀面:若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隆起,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下沉。
2.地质构造的判断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Ⅴ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该地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岩层Ⅱ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了。
【对点练习】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结构示意图,C~O3代表不同地质年代地层。据此回答(1)~(3)题。
(1)甲地构造地貌为( )
[A] 背斜谷 [B] 背斜山
[C] 向斜谷 [D] 向斜山
D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为C石炭纪地层,相邻的两侧均为D泥盆纪地层,泥盆纪地层形成要早于石炭纪地层,其岩层具有中部新两翼老的特点,地质构造为向斜。甲地海拔高于其他地区,为山地,因此甲地为向斜山,D正确。
(2)图中断层形成于( )
[A] C地层之后 [B] S1地层之前
[C] S3地层之后 [D] O3地层之前
C
【解题思路】第(2)题,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断层切断了S1地层、S3地层及O3地层,因此可以判断断层形成于这些地层形成之后,C正确,B、D错误;C地层形成于S3地层之后,图示区域断层没有切断C地层,且图示C地层显示不完整,无法判断断层是否切断C地层,因此无法判断断层和C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A错误。
(3)图中甲处( )
[A] 受挤压而岩性坚硬
[B] 受张力而岩性脆弱
[C] 适合修建隧道
[D] 良好的储油构造
A
【解题思路】第(3)题,甲处为向斜构造,槽部受到挤压,岩性较为坚硬,不易受侵蚀,形成山岭,A正确;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脆弱,B错误;背斜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且适合修建隧道,C、D错误。
课堂小结·地理视野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地形倒置
地形倒置是指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常见的有“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岩层发生褶曲隆起时,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谷。但由于背斜轴部产生局部张力,造成轴部岩层裂隙比较发育,侵蚀作用明显,背斜山可能逐渐演变成背斜谷,而两侧的向斜谷则变成了向斜山。这种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在软硬岩层相间的褶皱构造区常形成这种地形倒置景观。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剖面图或示意图,判读主要地质构造类型,理解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认识板块运动对全球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以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为例,说明构造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中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
①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②褶皱基本形态。
③地貌。
褶皱 类型 岩层变化 最初形 成地貌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 一般向上 拱起 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一般向下 弯曲 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想一想] 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不对。背斜一般成山,向斜一般成谷。但由于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因此,判断背斜、向斜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2)断层。
①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②岩层位移类型与地貌错断现象。
类型 地貌错断现象
水平位移 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垂 直 位 移 岩块相 对上升 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断块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岩块相 对下降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想一想] 断层与断裂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提示:断层是先断裂,后沿断裂面发生位移,两者缺一不可。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1.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1)六大板块: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③美洲板块,④印度洋板块,⑤太平洋板块,⑥南极洲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①板块与④板块相碰撞所造成的;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从②板块中分裂出来。(填数字序号)
2.板块构造学说
(1)刚性的岩石圈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2)板块覆盖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4)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3.板块运动与地貌
形式 特点 地貌
相向 运动 板块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 形成巨大山系、海沟、岛弧等
相离 运动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海洋
[连一连] 将下列地区与其所处的边界类型相连。
答案: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
不利因素 不利影响
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 修建交通运输线路成本高、难度比较大
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 对交通运输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2.山地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项目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主要分布在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铁路 地形相对和缓,施工难度较小 山地地势起伏大,降低道路坡度
3.山区交通运输线建设注意的问题
(1)有效防范自然灾害。
(2)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
(3)尽量减少对耕地、林地的占用。
(4)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4.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桥(梁)隧(道)相结合
(1)优点: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
(2)缺点:大幅度增加建设费用。
学习任务一 地质构造与地貌
【情境·探究导学】
五岳之一·华山
2023年春节假期期间,华山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 154.9米,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据考证,渭河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挟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下面为华山北坡大陡崖景观图和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
(1)形成华山的地质构造是什么 其北坡大陡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断层。华山位于秦岭北部,岩体相对上升,其北坡形成大陡崖。
(2)说明秦岭与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的相对运动关系。
提示:秦岭所在岩体相对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相对下降。
【核心·归纳总结】
1.常见地质构造及其地貌
项目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 方法 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 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后地貌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应用)
构造 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包括褶皱、断层,判断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判断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起伏状况来进行分析。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均为构造地貌。
【实践·学以致用】
南太行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东侧是大断裂带,断裂带以西隆升成高原,以东沉降为平原,中间则是绝壁林立、山峰巍峨的太行断崖;因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泉水众多,有“华北地下水库”的美称。下图为南太行地质与地貌典型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据图判断太岳山与太行山之间的地质构造是( )
[A] 背斜 [B] 向斜
[C] 地堑 [D] 地垒
【答案】 B
【解析】 据图判断,太岳山与太行山之间的岩层按形成年代顺序向下弯曲,并且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故地质构造应为向斜,B正确。
2.林州盆地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 沉积作用—水平受力挤压—岩层断裂位移—河流沉积作用
[B] 沉积作用—岩层断裂位移—水平受力挤压—河流沉积作用
[C] 沉积作用—水平受力挤压—河流沉积作用—岩层断裂位移
[D] 水平受力挤压—沉积作用—岩层断裂位移—河流沉积作用
【答案】 A
【解析】 该区域岩层为沉积岩,在石灰岩沉积完成之后,该地地壳运动,岩层水平受力挤压,发生了断层;断层发生之后,河流沿着断裂带发育,最后出现河流沉积物,说明此地发生了河流的沉积作用。故选A。
3.南太行地表泉水众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向斜构造储水丰富
[B] 季风气候降水较多
[C] 河流流经补给较多
[D] 断裂发育,地下水易出露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南太行东南部有断层发育,泉水沿裂隙出露地表,D正确;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但一般不会形成泉水,而是形成承压水,A错误;泉水来自深层地下水,大气降水和河流补给一般不能形成泉水,B、C错误。
通过地质勘探,取出地下岩层的岩芯,测量地质年龄,可以推测地下岩层的地质构造,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岩芯埋藏深度图,图中岩芯地质年龄、物质结构和化学成分相同,且相似岩层的厚度相同,岩芯的顶端刚好位于某岩层的最上界。据此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构造地貌最可能是( )
[A] 背斜谷 [B] 向斜山
[C] 背斜山 [D] 向斜谷
【答案】 A
【解析】 根据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地形;根据图中岩芯顶端埋藏深度判断,地下某岩层上界中间海拔为250米以上(300-50=250米),两翼逐渐下降,即中间高两翼低,地质构造应为背斜。
5.下列关于图示地质构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油气资源发现概率大
[B] 槽部挤压不易被侵蚀
[C] 形成良好的储水构造
[D] 经过地壳的下降作用
【答案】 A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油气资源发现概率大,A正确。
学习任务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情境·探究导学】
汤加火山
2022年1月14—16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连续剧烈喷发,喷发高度至少25千米。首都努库阿洛法出现1.2米高的海啸。卫星图像显示,喷发形成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从蓝色的太平洋海域升起。下图为汤加火山喷发示意图。
(1)描述汤加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
提示: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频繁,地壳薄弱;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处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2)据图推测汤加位于板块的哪种边界类型处。
提示:消亡边界。
(3)假如汤加火山位于开阔的陆地,推测其喷发可形成的常见地表形态类型。
提示:宽阔的玄武岩高原;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核心·归纳总结】
1.六大板块的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
地震带 板块位置 边界类型 形成的地貌
环太平洋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消亡边界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消亡边界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消亡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
地中 海— 喜马 拉雅地 震带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消亡边界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消亡边界 喜马拉雅山脉
续表
地震带 板块位置 边界类型 形成的地貌
非洲断裂带 非洲板块内部 生长边界 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生长边界 红海
大西洋断裂带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 生长边界 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相离运动 相向运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形成裂谷、海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地壳薄弱—岩浆侵入或喷出,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易形成火山,形成新的岩石(岩石年龄新),地热资源丰富(如冰岛)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在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产生巨大能量,易发生地震,形成海沟以及部分褶皱隆起(如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使地中海缩小,阿尔卑斯山脉隆起;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在消亡边界处形成海沟,美洲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安第斯山脉)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续表
相离运动 相向运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实践·学以致用】
下图为世界某处海洋地貌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海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①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②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③大陆板块抬升大洋板块,张裂凹陷形成 ④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挤压碰撞而成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图示海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即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形成海沟。
2.下列地貌中,与图示海沟、岛弧成因相似的是( )
[A] 美洲海岸山脉 [B] 马达加斯加岛
[C] 东非大裂谷 [D] 阿尔卑斯山脉
【答案】 A
【解析】 海沟、岛弧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的。美洲海岸山脉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马达加斯加岛是大陆岛,位于板块内部;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运动形成;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大陆板块)与亚欧板块(大陆板块)相向运动形成。
洋中脊是绵延于各大洋底的总长达80 000千米的火山山脉。地幔的岩浆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下图示意大洋中脊扩张过程。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大洋中脊处( )
[A] 受水平挤压形成高地
[B] 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C] 洋壳俯冲到陆壳之下
[D] 洋壳不断向两侧扩张
【答案】 D
【解析】 地幔的岩浆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作为板块运动的一部分,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壳在接近俯冲板块边界的过程中逐渐变冷变重,最终俯冲进入地幔,形成一个大洋地壳的循环。由此可推断,洋中脊处两侧地壳向外张裂扩张,为生长边界。故选D。
4.图中洋壳岩石的新老关系表现为( )
[A] 从O到P先变老再变新
[B] 从O到P由新到老
[C] 从O到P先变新再变老
[D] 从O到P由老到新
【答案】 B
【解析】 大洋中脊处地壳向外扩张,大洋中脊处形成的岩石最新,越往两侧,岩石越老,最终在海沟处消失,形成大洋地壳循环,所以图中从O到P岩石由新到老。
学习任务三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情境·探究导学】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形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千米。
(1)结合图示分析二十四道拐所在的地形区有何特点
提示:地形区特点可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大小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
(2)为什么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以“S”形顺山势而建
提示:山区修建公路顺山势而建,不切割等高线,主要是为了降低坡度,便于通行,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建设成本。
【核心·归纳总结】
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
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低 西藏先修建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修建青藏铁路
续表
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线路 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林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①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江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网 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交通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的新疆山区路段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公路选线的技巧
【实践·学以致用】
太原天龙山公路全长30千米,为太原西山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公路婉若游龙,腾飞在山脊之上。从起点到终点有四座高架桥和一处隧道。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下图示意其中一座高架桥。据此回答1~2题。
1.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布线( )
[A] 投资少 [B] 起伏大
[C] 易施工 [D] 线路短
【答案】 B
【解析】 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布线,无法盘山展线,会使得道路起伏较大,施工难度大,线路受地形影响弯曲,路程较长,投资较多。
2.图示高架桥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
[A] 增加景点 [B] 连接景区
[C] 方便观景 [D] 降低坡度
【答案】 D
【解析】 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分布,无法盘山展线,只能建设多层高架桥或隧道以降低道路坡度,高架桥盘旋上升,使道路坡度减小,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与增加景点、连接景区、方便观景关系较小。
独库公路,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横穿天山,又称天山公路,沿途自然风光独特,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独库公路每年大约10月中旬到次年6月上旬封路。下图为独库公路线路。据此回答3~4题。
3.独库公路弯道众多,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人口密度 [B] 地形状况
[C] 河流走向 [D] 景点分布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独库公路翻越天山,坡度大,为了降低坡度,修建盘山弯道,B正确;人口密度、河流走向和景点分布不是公路弯道众多的主要因素,A、C、D错误。
4.独库公路每年10月中旬到次年6月上旬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 山区弯道众多,行驶不安全
[B] 气温低,大雾天气多,能见度低
[C] 气温低,公路路面积雪严重
[D] 山区多滑坡、崩塌,道路常堵塞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独库公路所经地区纬度较高,且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漫长,降雪早,10月开始出现降雪。独库公路从独山子到库车,纵贯天山山脉南北,天山北坡地处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多、路面积雪严重,易结冰,影响道路通行安全,C正确;山区弯道行驶的安全性与季节关系不大,A错误;大雾天气形成需要一定的水汽和温度,10月中旬到次年6月上旬该地白天温度低,空气中含有水汽较少,不利于雾的形成,B错误;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春季滑坡较少,D错误。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技法点拨】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1)看沉积岩:一般情况下,沉积岩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Ⅱ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切断的岩层。如图1中断层晚于图中所有岩层。
(3)看岩浆岩: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岩层,如图1中岩浆岩Ⅳ岩层形成晚于其切穿的Ⅱ岩层和Ⅲ岩层。
(4)看变质岩:变质岩是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5)看侵蚀面:若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隆起,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下沉。
2.地质构造的判断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Ⅴ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该地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岩层Ⅱ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了。
【对点练习】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结构示意图,C~O3代表不同地质年代地层。据此回答(1)~(3)题。
(1)甲地构造地貌为( )
[A] 背斜谷 [B] 背斜山
[C] 向斜谷 [D] 向斜山
(2)图中断层形成于( )
[A] C地层之后 [B] S1地层之前
[C] S3地层之后 [D] O3地层之前
(3)图中甲处( )
[A] 受挤压而岩性坚硬
[B] 受张力而岩性脆弱
[C] 适合修建隧道
[D] 良好的储油构造
【答案】 (1)D (2)C (3)A
【解题思路】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为C石炭纪地层,相邻的两侧均为D泥盆纪地层,泥盆纪地层形成要早于石炭纪地层,其岩层具有中部新两翼老的特点,地质构造为向斜。甲地海拔高于其他地区,为山地,因此甲地为向斜山,D正确。第(2)题,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断层切断了S1地层、S3地层及O3地层,因此可以判断断层形成于这些地层形成之后,C正确,B、D错误;C地层形成于S3地层之后,图示区域断层没有切断C地层,且图示C地层显示不完整,无法判断断层是否切断C地层,因此无法判断断层和C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A错误。第(3)题,甲处为向斜构造,槽部受到挤压,岩性较为坚硬,不易受侵蚀,形成山岭,A正确;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脆弱,B错误;背斜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且适合修建隧道,C、D错误。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地形倒置 地形倒置是指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常见的有“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岩层发生褶曲隆起时,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谷。但由于背斜轴部产生局部张力,造成轴部岩层裂隙比较发育,侵蚀作用明显,背斜山可能逐渐演变成背斜谷,而两侧的向斜谷则变成了向斜山。这种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在软硬岩层相间的褶皱构造区常形成这种地形倒置景观。
课时作业1 构造地貌的形成(A)
(时间:30分钟 满分:51分)
基础达标
图1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1.图中( )
[A] 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规律
[B] 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
[C] 岩层①比②的形成时间更早
[D] 岩层③与④的形成环境相同
【答案】 B
【解析】 岩层向上拱起,说明该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形成谷地,为背斜成谷,A错误;甲处为花岗岩,是侵入岩,与断层交会处没有被断层错断,说明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B正确;图中岩层①在上岩层②在下,表明岩层①比②形成晚,C错误;岩层③为石灰岩,多形成于浅海环境,④为泥岩,多形成于陆地环境,形成环境不同,D错误。
2.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对图示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下面为同学们的考察笔记及对地理环境的推测,其中符合地理事实的是( )
[A] 此处为山谷,地表水汇聚,故在②③处向下打井,都可能找到地下水源
[B] 甲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岩石中可见明显气孔构造
[C] 甲地发生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断层下降—岩浆活动—外力侵蚀
[D] 根据该处地质结构推断建地下隧道的安全性较高
【答案】 C
【解析】 图中甲地先在沉积作用下形成石灰岩等沉积岩,之后受断层作用影响,断裂下降,地层被切断,之后出现岩浆活动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最后在外力侵蚀下,形成了背斜谷,所以甲地发生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断层下降—岩浆活动—外力侵蚀,C正确,B错误;背斜不易储水,A错误;该处存在断层,岩层不稳定,修隧道易引发地质灾害,D错误。
图2为野外某地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图2
3.图中( )
[A] ①岩石晚于安山岩形成
[B] ②处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响
[C] ③岩石早于断层形成
[D] 断层在水平张力作用下形成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③岩石为花岗岩,且被断层错断,说明花岗岩早于断层形成,C正确;①岩石所在岩层为石灰岩,其上覆岩层包括泥岩、砂岩等沉积岩,而安山岩位于侵蚀面之上的地表,故可推测①岩石早于安山岩形成,①错误;②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B错误;断层两侧石灰岩、泥岩、砂岩等沉积岩层均倾斜,说明岩层受挤压发生了弯曲变形,局部岩层断裂错开形成了断层,且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是由水平挤压形成的,D错误。
4.在石灰岩中发掘出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可推测( )
[A] ①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环境
[B] ②处石灰岩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 ③岩石中可以发掘出恐龙化石
[D] ④岩石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
【答案】 A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长于古生代温暖的海水中,①岩石为石灰岩,A正确;②处石灰岩与①岩石属于同一地质年代,为古生代,而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B错误;③岩石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C错误;④岩石所在岩层位于①岩石所在岩层之下,新生代处于古生代之后,故④岩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D错误。
图3是某地板块消亡边界地质剖面略图,受深层乙处地质作用影响,甲处多火山活动。据此回答5~6题。
图3
5.图示板块运动方向为( )
[A] 大陆板块向西,海洋板块向东
[B] 大陆板块向东,海洋板块向西
[C] 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都向西
[D] 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都向东
【答案】 A
【解析】 消亡边界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所以图示板块运动方向为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发生相向运动,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结合指向标信息可知,大陆板块向西运动,海洋板块向东运动,A正确。
6.甲处多火山的原因是乙处多( )
[A] 变质作用 [B] 重熔作用
[C] 断裂运动 [D] 地幔运动
【答案】 B
【解析】 俯冲到乙处的海洋板块在软流层发生重熔,转化为岩浆,为甲处火山活动提供岩浆物质,B正确;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是岩浆活动的结果,A错误;断裂运动是岩层沿断裂面错位形成的,图中乙处无断裂,C错误;乙处是海洋板块的运动,非软流层(属于上地幔)运动,D错误。
雅西高速公路,被称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逆天工程”,全长约240千米,其中82%是桥梁和隧道,几乎“脚不沾地”,是目前全国桥隧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读雅西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景观图(图4),回答7~8题。
图4
7.过去山区修建公路多呈“之”字形的主要目的是( )
[A] 降低工程造价
[B] 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C] 降低道路的坡度
[D] 连接更多的聚落
【答案】 C
【解析】 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公路修建多呈“之”字形,可以降低道路修建坡度,提高行车安全,C正确;公路修建多呈“之”字形,公路长度增加,工程造价上升,植被破坏更重,A、B错误;连接更多的聚落不是主要目的,且如果为了连接更多的聚落,公路建设不一定呈“之”字形,D错误。
8.雅西高速公路桥隧比较高的优点有( )
①缩短里程 ②提高通行速度 ③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 ④减少建设费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雅西高速公路桥隧比较高,增加了建设费用,④错误;雅西高速公路所经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建设隧道和桥梁,可以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①②③正确。故选A。
能力提升
图5为某地区地形地质示意图。地质年代单位“纪”与地层单位“系”相对应,如早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为下志留系。据此回答9~10题。
图5
9.甲乙间的地貌类型是( )
[A] 背斜谷 [B] 背斜山
[C] 向斜谷 [D] 向斜山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从甲到乙,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此处等高线凸向高数值区,说明为谷地地形,故甲乙之间的地貌类型为背斜谷,A正确。
10.该地断层形成的时间大约在( )
[A] 中志留纪与三叠纪之间
[B] 早志留纪与中志留纪之间
[C] 中奥陶纪与中志留纪之间
[D] 侏罗纪之后
【答案】 A
【解析】 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读图可知,断层切断了O2地层、O3地层、S1地层和S2地层,没有切断T、J地层,结合图例信息可知,断层发生在S2地层形成之后与T地层形成之前,即该地断层形成于中志留纪与三叠纪之间,A正确。
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或者叠置状态。沉积岩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通常有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种情况。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平行并且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没有发生构造运动。假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平行但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发生过整体的地壳升降运动,有过沉积间断或者地面的侵蚀,但是没有发生过褶皱运动。不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不平行并且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发生过褶皱运动、地面侵蚀和再沉积的过程。图6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据此回答11~13题。
图6
11.图中四处岩层接触关系为假整合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上下岩层时代顺序相连,接触面为水平,为整合地层;③处上下岩层时代顺序不连续,说明岩层的沉积不连续,并且该面不是水平的,说明下方岩层经历了侵蚀作用,为一个侵蚀面,所以是不整合地层;④处岩层时代顺序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发生过整体的地壳升降运动,有过沉积间断或者地面的侵蚀,其地层为水平的,说明地层没有发生过褶皱运动,为假整合地层,D正确。
12.该区域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 O—P岩层沉积→水平挤压→岩浆活动→断层→J—K岩层沉积
[B] O—P岩层沉积→断层→J—K岩层沉积→水平挤压→岩浆活动
[C] O—P岩层沉积→岩浆活动→水平挤压→断层→J—K岩层沉积
[D] O—P岩层沉积→岩浆活动→J—K岩层沉积→断层→水平挤压
【答案】 A
【解析】 该地区先后经历了O—P岩层沉积形成水平地层→水平挤压形成向斜构造→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发生断层→J—K岩层沉积,志留纪和石炭纪的岩层被覆盖,A正确。
13.甲地P岩层宽度明显较两侧宽,其原因可能是该处( )
[A] 岩层相对下降 [B] 侵蚀相对较弱
[C] 岩石比较坚硬 [D] 沉积条件较好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分布特点可知,由二叠纪岩层P向两侧岩层依次变老,推测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核心部位同一岩层上部宽,下部窄,当发生断裂错位后,图示同一岩层在断裂线两侧出现宽窄差异,①②断层中间部分岩层相对下沉,两侧岩层相对上升,A正确。
1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峨眉山主体的地质基础为背斜构造,后在地质作用下与周边区域“背道而驰”,快速抬升,形成了现今“万丈陡立”的山体。图7为峨眉山景观图。
图7
(1)简述峨眉山“万丈陡立”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4分)
(2)推测峨眉山未来海拔变化,并说明理由。(4分)
(3)峨眉山东部紧邻地势低平的四川盆地,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四川盆地的成因。(4分)
【答案】 (1)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板块挤压导致地壳隆升,地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继续受强大的地壳挤压作用,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峨眉山所在岩块一侧相对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被风、流水等外力侵蚀,形成“万丈陡立”的地貌景观。(4分)
(2)海拔变化:继续升高。理由: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板块挤压运动较为活跃,峨眉山继续抬升;峨眉山所在岩块位于断层相对上升一侧,海拔继续升高。(4分)
(3)板块挤压运动导致峨眉山东侧地区地壳断裂下陷,海拔较周边地区低,形成四川盆地。(4分)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可知,峨眉山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板块挤压使得地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背斜形成后继续受强大的挤压作用,岩层受挤压抬升超过其承受能力后断裂并发生位移,峨眉山所在岩块一侧相对上升,并在上升过程中不断被风、流水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最终形成现今“万丈陡立”的地貌景观。第(2)题,峨眉山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板块挤压运动活跃,峨眉山继续抬升;峨眉山所在岩块位于断层相对上升一侧,海拔继续升高。第(3)题,板块挤压运动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峨眉山所在岩块位于断层相对上升一侧,地壳抬升形成山脉;峨眉山东侧地区位于断层下降一侧,因地壳断裂下陷,海拔较周边地区低,形成陷落盆地,即四川盆地。
课时作业2 构造地貌的形成(B)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基础达标
2023年12月,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为我国开展暗物质探测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图1为锦屏山地质构造示意图,甲处为地下实验室位置。据此回答1~2题。
图1
1.甲处构造地貌为( )
[A] 背斜山 [B] 背斜谷
[C] 向斜山 [D] 向斜谷
【答案】 A
【解析】 甲处及上方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且地表地势较高,为背斜山,A正确。
2.甲处的山地部位( )
①岩石排水性能优 ②受水平拉伸作用强 ③岩石松散,较易开凿 ④距地表近,易施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甲处山地部位为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主要受水平挤压作用,不是水平拉伸作用,地下水流向两侧的向斜,排水性能好,①正确,②错误;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较脆弱,容易开凿,③正确;距离地表较远,施工较难,④错误。故选B。
湖南张家界某山区的公路呈“S”形弯曲(如图2),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许多游客。据此回答3~4题。
图2
3.该公路修建成“S”形的主要目的是( )
[A] 制造旅游景观 [B] 减小山地坡度
[C] 降低修建难度 [D] 减轻水土流失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某山地上,山地地势陡峭,地形坡度大,公路施工难度大,且行车安全性较差,因此山区公路常修建成“S”形,以减小线路坡度(而非减小山地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升行车安全性,B错误,C正确;结合材料可知,该公路修建成“S”形之后才形成风景线,而不是为了制造旅游景观而特意修建成“S”形,A错误;读图可知,在陡峭的山坡上修建公路,会破坏植被,可能加剧水土流失,D错误。
4.据统计,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道路结冰,车辆易发生侧滑
[B] 车流量大,容易追尾
[C] 弯道较多,车辆视野受限
[D] 阴雨天多,能见度低
【答案】 A
【解析】 我国1月份为冬季,当地海拔较高,道路有可能结冰,车辆易发生侧滑,A正确;车流量和弯道数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B、C错误;我国1月份为冬季,与夏季相比,阴雨天可能更少,D错误。
图3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5~7题。
图3
5.该区域最新的地质事件是( )
[A] 断层构造 [B] 褶皱变动
[C] 外力侵蚀 [D] 岩浆侵入
【答案】 C
【解析】 从图示信息可知,侵入岩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所以褶皱变动发生的较早,其后是岩浆侵入,花岗岩侵入后发生了断层,岩浆侵入事件发生较早,排除B、D;花岗岩发生断裂而石灰岩、灰岩和泥灰岩未发生断裂,说明断层发生较早,排除A;断层两侧都有石灰岩沉积,且花岗岩北侧石灰岩和灰岩岩层发生了外力侵蚀,且未被掩埋,说明外力侵蚀事件发生最晚,C正确。
6.图示虚线区域岩层接触关系的形成原因是地壳( )
[A] 持续抬升 [B] 持续下降
[C] 先抬升后下降 [D] 先下降后抬升
【答案】 C
【解析】 图示虚线区域岩层接触关系的特点是灰岩缺失,地层受外力侵蚀缺失,地壳上升会发生侵蚀现象,后来有石灰岩沉积说明地壳又发生了下沉运动。故选C。
7.导致断层南北两侧沉积岩层接触关系差异的原因是( )
[A] 岩性差异 [B] 风化差异
[C] 气候差异 [D] 升降差异
【答案】 D
【解析】 两侧沉积岩厚度不同,南侧沉积岩有部分缺失,后沉积的石灰岩厚度又比北侧石灰岩厚度大,说明两侧岩层的升降差异造成了侵蚀和沉积的差异,D正确;两侧岩层都是沉积岩,岩性无明显差异,A错误;南北两侧区域气候等因素相差不大,所以风化和气候差异小,B、C错误。
能力提升
独山子泥火山群位于天山北麓断裂带上,是地下泥浆与气体(主要成分为天然气)经地面喷发口喷发,堆积而成的锥状小丘群。丘的尖端部有凹陷,并由此间歇性喷出泥浆与气体,泥浆的温度比较低,用手触摸感觉冰凉,也被称为冷火山。图4为锥形泥火山基本结构图。据此回答8~10题。
图4
8.泥火山被称为火山,主要是因其( )
①具有岩浆通道 ②喷发的形式 ③喷发气体可燃烧 ④喷发后的形态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C
【解析】 泥火山喷发的物质主要是地下泥浆与气体,而不是岩浆,没有岩浆通道,①错误;泥火山与真正的火山在喷发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即都有物质从地下喷出,②正确;泥火山喷发的气体主要是天然气,而真正的火山喷发的气体可能包含多种可燃和不可燃的气体,③错误;泥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锥状小丘群与真正的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锥形态相似,④正确。综上所述,故选C。
9.独山子泥火山发育的地质构造和气体来源分别为( )
[A] 断层和背斜、沉积岩
[B] 断层和背斜、变质岩
[C] 断层和向斜、侵入岩
[D] 断层和向斜、喷出岩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泥火山群位于天山北麓断裂带上,因此其地质构造为断层。读图可知,该地岩层向上拱起,且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故该地地质构造为背斜,气体来源于沉积岩,A正确,C、D错误;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与泥火山中的气体来源无关,B错误。
10.独山子泥火山形成的地理过程为( )
[A] 湖相沉积—地层隆起—岩层断裂—岩浆侵入—地下水渗入—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B] 湖相沉积—水平挤压—地层隆起—岩层断裂—地下水渗入—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C] 湖相沉积—变质作用—岩层断裂—地层凹陷—地表水流入—泥浆喷出—风力堆积
[D] 湖相沉积—地层凹陷—岩层断裂—岩浆侵入—地表水流入—泥浆喷出—风力堆积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文材料分析,独山子泥火山主要是沉积岩层中的泥浆从天山背斜岩层和断裂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的,其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湖相沉积形成沉积岩,岩层水平挤压,地壳隆起形成背斜岩层,超过岩层的承压能力后岩层断裂,地下水沿着裂隙渗入,形成泥浆,泥浆在压力作用下从岩层背斜顶部和断层的破裂地带喷出,最后通过流水堆积作用形成,B正确。
断裂面上部较老的岩层长距离推移并覆盖在断裂面下部较新的岩层之上,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图5示意歙县小溪逆冲推覆构造。据此回答11~12题。
图5
11.地层甲、乙、丙由早到晚形成的顺序为( )
[A] 甲、乙、丙 [B] 丙、甲、乙
[C] 乙、丙、甲 [D] 丙、乙、甲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逆冲推覆构造为断裂面以上较老的岩层推移覆盖到断裂面以下较新的岩层之上,所以会出现上老下新的现象,结合图示可知,乙断裂面岩层推移到甲上部,丙断裂面岩层推移并覆盖在乙上部,丙是岩石年龄最老的岩层,甲为最新的岩层,D正确。
12.歙县小溪逆冲推覆构造地区易发现丰富的( )
①金属矿藏 ②油气矿藏 ③岩盐资源 ④地热资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 逆冲推覆构造指示区域地壳活动(挤压)剧烈,内部高压环境易形成金属矿产,①正确;地壳活跃的区域地热丰富,④正确;断层易导致油气散逸,因此逆冲推覆构造地区不易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②错误;岩盐资源形成于半封闭的咸化浅海环境,其形成与地壳剧烈挤压关系不大,③错误。故选B。
13.(1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有专家预测,该湖泊会在几亿年后加深到3 000米以上。图6示意贝加尔湖构造断面。
图6
(1)贝加尔湖在成因上属于断层湖,就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2)分析贝加尔湖湖盆的形成原因。(4分)
(3)推测贝加尔湖水深不断加深的可能原因。(4分)
【答案】 (1)贝加尔湖湖盆两侧多断层线;在湖盆一侧的断层线,岩块下降,在湖盆以外的断层线,岩块上升;形成一个地堑构造,地堑积水形成断层湖。(6分)
(2)贝加尔湖附近板块彼此分离扩张,在距离拉大的同时,中间岩块不断下陷,形成贝加尔湖湖盆。(4分)
(3)贝加尔湖湖盆两侧的板块缓慢而不断地分离扩张;同时,湖盆中央岩块缓慢而不断地下沉,从而使贝加尔湖的深度不断加深。(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湖盆两侧多断层线,断裂发育;在湖盆一侧的断层线,岩块下降,地势降低,在湖盆以外的断层线,岩块上升,地势升高;形成一个地堑构造,地堑利于雨水、地下水等汇集,积水形成断层湖。第(2)题,读图可知,由于贝加尔湖周边地层活跃,贝加尔湖附近板块彼此分离扩张,在距离拉大的同时,中间岩块不断下陷,地势变低平,形成贝加尔湖湖盆。第(3)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盆两侧的板块缓慢而不断地分离扩张,面积扩大;有专家预测,该湖泊会在几亿年后加深到3 000米以上,表明湖盆中央岩块缓慢而不断地下沉,从而使贝加尔湖的深度不断加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时作业1 构造地貌的形成(A)
(时间:30分钟 满分:51分)
基础达标
图1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1.图中( )
[A] 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规律
[B] 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
[C] 岩层①比②的形成时间更早
[D] 岩层③与④的形成环境相同
【答案】 B
【解析】 岩层向上拱起,说明该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形成谷地,为背斜成谷,A错误;甲处为花岗岩,是侵入岩,与断层交会处没有被断层错断,说明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B正确;图中岩层①在上岩层②在下,表明岩层①比②形成晚,C错误;岩层③为石灰岩,多形成于浅海环境,④为泥岩,多形成于陆地环境,形成环境不同,D错误。
2.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对图示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下面为同学们的考察笔记及对地理环境的推测,其中符合地理事实的是( )
[A] 此处为山谷,地表水汇聚,故在②③处向下打井,都可能找到地下水源
[B] 甲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岩石中可见明显气孔构造
[C] 甲地发生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断层下降—岩浆活动—外力侵蚀
[D] 根据该处地质结构推断建地下隧道的安全性较高
【答案】 C
【解析】 图中甲地先在沉积作用下形成石灰岩等沉积岩,之后受断层作用影响,断裂下降,地层被切断,之后出现岩浆活动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最后在外力侵蚀下,形成了背斜谷,所以甲地发生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断层下降—岩浆活动—外力侵蚀,C正确,B错误;背斜不易储水,A错误;该处存在断层,岩层不稳定,修隧道易引发地质灾害,D错误。
图2为野外某地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图2
3.图中( )
[A] ①岩石晚于安山岩形成
[B] ②处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响
[C] ③岩石早于断层形成
[D] 断层在水平张力作用下形成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③岩石为花岗岩,且被断层错断,说明花岗岩早于断层形成,C正确;①岩石所在岩层为石灰岩,其上覆岩层包括泥岩、砂岩等沉积岩,而安山岩位于侵蚀面之上的地表,故可推测①岩石早于安山岩形成,①错误;②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B错误;断层两侧石灰岩、泥岩、砂岩等沉积岩层均倾斜,说明岩层受挤压发生了弯曲变形,局部岩层断裂错开形成了断层,且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是由水平挤压形成的,D错误。
4.在石灰岩中发掘出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可推测( )
[A] ①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环境
[B] ②处石灰岩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 ③岩石中可以发掘出恐龙化石
[D] ④岩石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
【答案】 A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长于古生代温暖的海水中,①岩石为石灰岩,A正确;②处石灰岩与①岩石属于同一地质年代,为古生代,而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B错误;③岩石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C错误;④岩石所在岩层位于①岩石所在岩层之下,新生代处于古生代之后,故④岩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D错误。
图3是某地板块消亡边界地质剖面略图,受深层乙处地质作用影响,甲处多火山活动。据此回答5~6题。
图3
5.图示板块运动方向为( )
[A] 大陆板块向西,海洋板块向东
[B] 大陆板块向东,海洋板块向西
[C] 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都向西
[D] 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都向东
【答案】 A
【解析】 消亡边界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所以图示板块运动方向为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发生相向运动,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结合指向标信息可知,大陆板块向西运动,海洋板块向东运动,A正确。
6.甲处多火山的原因是乙处多( )
[A] 变质作用 [B] 重熔作用
[C] 断裂运动 [D] 地幔运动
【答案】 B
【解析】 俯冲到乙处的海洋板块在软流层发生重熔,转化为岩浆,为甲处火山活动提供岩浆物质,B正确;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是岩浆活动的结果,A错误;断裂运动是岩层沿断裂面错位形成的,图中乙处无断裂,C错误;乙处是海洋板块的运动,非软流层(属于上地幔)运动,D错误。
雅西高速公路,被称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逆天工程”,全长约240千米,其中82%是桥梁和隧道,几乎“脚不沾地”,是目前全国桥隧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读雅西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景观图(图4),回答7~8题。
图4
7.过去山区修建公路多呈“之”字形的主要目的是( )
[A] 降低工程造价
[B] 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C] 降低道路的坡度
[D] 连接更多的聚落
【答案】 C
【解析】 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公路修建多呈“之”字形,可以降低道路修建坡度,提高行车安全,C正确;公路修建多呈“之”字形,公路长度增加,工程造价上升,植被破坏更重,A、B错误;连接更多的聚落不是主要目的,且如果为了连接更多的聚落,公路建设不一定呈“之”字形,D错误。
8.雅西高速公路桥隧比较高的优点有( )
①缩短里程 ②提高通行速度 ③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 ④减少建设费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雅西高速公路桥隧比较高,增加了建设费用,④错误;雅西高速公路所经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建设隧道和桥梁,可以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①②③正确。故选A。
能力提升
图5为某地区地形地质示意图。地质年代单位“纪”与地层单位“系”相对应,如早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为下志留系。据此回答9~10题。
图5
9.甲乙间的地貌类型是( )
[A] 背斜谷 [B] 背斜山
[C] 向斜谷 [D] 向斜山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从甲到乙,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此处等高线凸向高数值区,说明为谷地地形,故甲乙之间的地貌类型为背斜谷,A正确。
10.该地断层形成的时间大约在( )
[A] 中志留纪与三叠纪之间
[B] 早志留纪与中志留纪之间
[C] 中奥陶纪与中志留纪之间
[D] 侏罗纪之后
【答案】 A
【解析】 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读图可知,断层切断了O2地层、O3地层、S1地层和S2地层,没有切断T、J地层,结合图例信息可知,断层发生在S2地层形成之后与T地层形成之前,即该地断层形成于中志留纪与三叠纪之间,A正确。
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或者叠置状态。沉积岩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通常有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种情况。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平行并且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没有发生构造运动。假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平行但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发生过整体的地壳升降运动,有过沉积间断或者地面的侵蚀,但是没有发生过褶皱运动。不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不平行并且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发生过褶皱运动、地面侵蚀和再沉积的过程。图6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据此回答11~13题。
图6
11.图中四处岩层接触关系为假整合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上下岩层时代顺序相连,接触面为水平,为整合地层;③处上下岩层时代顺序不连续,说明岩层的沉积不连续,并且该面不是水平的,说明下方岩层经历了侵蚀作用,为一个侵蚀面,所以是不整合地层;④处岩层时代顺序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发生过整体的地壳升降运动,有过沉积间断或者地面的侵蚀,其地层为水平的,说明地层没有发生过褶皱运动,为假整合地层,D正确。
12.该区域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 O—P岩层沉积→水平挤压→岩浆活动→断层→J—K岩层沉积
[B] O—P岩层沉积→断层→J—K岩层沉积→水平挤压→岩浆活动
[C] O—P岩层沉积→岩浆活动→水平挤压→断层→J—K岩层沉积
[D] O—P岩层沉积→岩浆活动→J—K岩层沉积→断层→水平挤压
【答案】 A
【解析】 该地区先后经历了O—P岩层沉积形成水平地层→水平挤压形成向斜构造→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发生断层→J—K岩层沉积,志留纪和石炭纪的岩层被覆盖,A正确。
13.甲地P岩层宽度明显较两侧宽,其原因可能是该处( )
[A] 岩层相对下降 [B] 侵蚀相对较弱
[C] 岩石比较坚硬 [D] 沉积条件较好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分布特点可知,由二叠纪岩层P向两侧岩层依次变老,推测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核心部位同一岩层上部宽,下部窄,当发生断裂错位后,图示同一岩层在断裂线两侧出现宽窄差异,①②断层中间部分岩层相对下沉,两侧岩层相对上升,A正确。
1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峨眉山主体的地质基础为背斜构造,后在地质作用下与周边区域“背道而驰”,快速抬升,形成了现今“万丈陡立”的山体。图7为峨眉山景观图。
图7
(1)简述峨眉山“万丈陡立”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4分)
(2)推测峨眉山未来海拔变化,并说明理由。(4分)
(3)峨眉山东部紧邻地势低平的四川盆地,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四川盆地的成因。(4分)
【答案】 (1)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板块挤压导致地壳隆升,地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继续受强大的地壳挤压作用,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峨眉山所在岩块一侧相对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被风、流水等外力侵蚀,形成“万丈陡立”的地貌景观。(4分)
(2)海拔变化:继续升高。理由: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板块挤压运动较为活跃,峨眉山继续抬升;峨眉山所在岩块位于断层相对上升一侧,海拔继续升高。(4分)
(3)板块挤压运动导致峨眉山东侧地区地壳断裂下陷,海拔较周边地区低,形成四川盆地。(4分)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可知,峨眉山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板块挤压使得地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背斜形成后继续受强大的挤压作用,岩层受挤压抬升超过其承受能力后断裂并发生位移,峨眉山所在岩块一侧相对上升,并在上升过程中不断被风、流水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最终形成现今“万丈陡立”的地貌景观。第(2)题,峨眉山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板块挤压运动活跃,峨眉山继续抬升;峨眉山所在岩块位于断层相对上升一侧,海拔继续升高。第(3)题,板块挤压运动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峨眉山所在岩块位于断层相对上升一侧,地壳抬升形成山脉;峨眉山东侧地区位于断层下降一侧,因地壳断裂下陷,海拔较周边地区低,形成陷落盆地,即四川盆地。
课时作业2 构造地貌的形成(B)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基础达标
2023年12月,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为我国开展暗物质探测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图1为锦屏山地质构造示意图,甲处为地下实验室位置。据此回答1~2题。
图1
1.甲处构造地貌为( )
[A] 背斜山 [B] 背斜谷
[C] 向斜山 [D] 向斜谷
【答案】 A
【解析】 甲处及上方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且地表地势较高,为背斜山,A正确。
2.甲处的山地部位( )
①岩石排水性能优 ②受水平拉伸作用强 ③岩石松散,较易开凿 ④距地表近,易施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甲处山地部位为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主要受水平挤压作用,不是水平拉伸作用,地下水流向两侧的向斜,排水性能好,①正确,②错误;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较脆弱,容易开凿,③正确;距离地表较远,施工较难,④错误。故选B。
湖南张家界某山区的公路呈“S”形弯曲(如图2),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许多游客。据此回答3~4题。
图2
3.该公路修建成“S”形的主要目的是( )
[A] 制造旅游景观 [B] 减小山地坡度
[C] 降低修建难度 [D] 减轻水土流失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某山地上,山地地势陡峭,地形坡度大,公路施工难度大,且行车安全性较差,因此山区公路常修建成“S”形,以减小线路坡度(而非减小山地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升行车安全性,B错误,C正确;结合材料可知,该公路修建成“S”形之后才形成风景线,而不是为了制造旅游景观而特意修建成“S”形,A错误;读图可知,在陡峭的山坡上修建公路,会破坏植被,可能加剧水土流失,D错误。
4.据统计,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道路结冰,车辆易发生侧滑
[B] 车流量大,容易追尾
[C] 弯道较多,车辆视野受限
[D] 阴雨天多,能见度低
【答案】 A
【解析】 我国1月份为冬季,当地海拔较高,道路有可能结冰,车辆易发生侧滑,A正确;车流量和弯道数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B、C错误;我国1月份为冬季,与夏季相比,阴雨天可能更少,D错误。
图3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5~7题。
图3
5.该区域最新的地质事件是( )
[A] 断层构造 [B] 褶皱变动
[C] 外力侵蚀 [D] 岩浆侵入
【答案】 C
【解析】 从图示信息可知,侵入岩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所以褶皱变动发生的较早,其后是岩浆侵入,花岗岩侵入后发生了断层,岩浆侵入事件发生较早,排除B、D;花岗岩发生断裂而石灰岩、灰岩和泥灰岩未发生断裂,说明断层发生较早,排除A;断层两侧都有石灰岩沉积,且花岗岩北侧石灰岩和灰岩岩层发生了外力侵蚀,且未被掩埋,说明外力侵蚀事件发生最晚,C正确。
6.图示虚线区域岩层接触关系的形成原因是地壳( )
[A] 持续抬升 [B] 持续下降
[C] 先抬升后下降 [D] 先下降后抬升
【答案】 C
【解析】 图示虚线区域岩层接触关系的特点是灰岩缺失,地层受外力侵蚀缺失,地壳上升会发生侵蚀现象,后来有石灰岩沉积说明地壳又发生了下沉运动。故选C。
7.导致断层南北两侧沉积岩层接触关系差异的原因是( )
[A] 岩性差异 [B] 风化差异
[C] 气候差异 [D] 升降差异
【答案】 D
【解析】 两侧沉积岩厚度不同,南侧沉积岩有部分缺失,后沉积的石灰岩厚度又比北侧石灰岩厚度大,说明两侧岩层的升降差异造成了侵蚀和沉积的差异,D正确;两侧岩层都是沉积岩,岩性无明显差异,A错误;南北两侧区域气候等因素相差不大,所以风化和气候差异小,B、C错误。
能力提升
独山子泥火山群位于天山北麓断裂带上,是地下泥浆与气体(主要成分为天然气)经地面喷发口喷发,堆积而成的锥状小丘群。丘的尖端部有凹陷,并由此间歇性喷出泥浆与气体,泥浆的温度比较低,用手触摸感觉冰凉,也被称为冷火山。图4为锥形泥火山基本结构图。据此回答8~10题。
图4
8.泥火山被称为火山,主要是因其( )
①具有岩浆通道 ②喷发的形式 ③喷发气体可燃烧 ④喷发后的形态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C
【解析】 泥火山喷发的物质主要是地下泥浆与气体,而不是岩浆,没有岩浆通道,①错误;泥火山与真正的火山在喷发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即都有物质从地下喷出,②正确;泥火山喷发的气体主要是天然气,而真正的火山喷发的气体可能包含多种可燃和不可燃的气体,③错误;泥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锥状小丘群与真正的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锥形态相似,④正确。综上所述,故选C。
9.独山子泥火山发育的地质构造和气体来源分别为( )
[A] 断层和背斜、沉积岩
[B] 断层和背斜、变质岩
[C] 断层和向斜、侵入岩
[D] 断层和向斜、喷出岩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泥火山群位于天山北麓断裂带上,因此其地质构造为断层。读图可知,该地岩层向上拱起,且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故该地地质构造为背斜,气体来源于沉积岩,A正确,C、D错误;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与泥火山中的气体来源无关,B错误。
10.独山子泥火山形成的地理过程为( )
[A] 湖相沉积—地层隆起—岩层断裂—岩浆侵入—地下水渗入—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B] 湖相沉积—水平挤压—地层隆起—岩层断裂—地下水渗入—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C] 湖相沉积—变质作用—岩层断裂—地层凹陷—地表水流入—泥浆喷出—风力堆积
[D] 湖相沉积—地层凹陷—岩层断裂—岩浆侵入—地表水流入—泥浆喷出—风力堆积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文材料分析,独山子泥火山主要是沉积岩层中的泥浆从天山背斜岩层和断裂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的,其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湖相沉积形成沉积岩,岩层水平挤压,地壳隆起形成背斜岩层,超过岩层的承压能力后岩层断裂,地下水沿着裂隙渗入,形成泥浆,泥浆在压力作用下从岩层背斜顶部和断层的破裂地带喷出,最后通过流水堆积作用形成,B正确。
断裂面上部较老的岩层长距离推移并覆盖在断裂面下部较新的岩层之上,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图5示意歙县小溪逆冲推覆构造。据此回答11~12题。
图5
11.地层甲、乙、丙由早到晚形成的顺序为( )
[A] 甲、乙、丙 [B] 丙、甲、乙
[C] 乙、丙、甲 [D] 丙、乙、甲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逆冲推覆构造为断裂面以上较老的岩层推移覆盖到断裂面以下较新的岩层之上,所以会出现上老下新的现象,结合图示可知,乙断裂面岩层推移到甲上部,丙断裂面岩层推移并覆盖在乙上部,丙是岩石年龄最老的岩层,甲为最新的岩层,D正确。
12.歙县小溪逆冲推覆构造地区易发现丰富的( )
①金属矿藏 ②油气矿藏 ③岩盐资源 ④地热资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 逆冲推覆构造指示区域地壳活动(挤压)剧烈,内部高压环境易形成金属矿产,①正确;地壳活跃的区域地热丰富,④正确;断层易导致油气散逸,因此逆冲推覆构造地区不易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②错误;岩盐资源形成于半封闭的咸化浅海环境,其形成与地壳剧烈挤压关系不大,③错误。故选B。
13.(1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有专家预测,该湖泊会在几亿年后加深到3 000米以上。图6示意贝加尔湖构造断面。
图6
(1)贝加尔湖在成因上属于断层湖,就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2)分析贝加尔湖湖盆的形成原因。(4分)
(3)推测贝加尔湖水深不断加深的可能原因。(4分)
【答案】 (1)贝加尔湖湖盆两侧多断层线;在湖盆一侧的断层线,岩块下降,在湖盆以外的断层线,岩块上升;形成一个地堑构造,地堑积水形成断层湖。(6分)
(2)贝加尔湖附近板块彼此分离扩张,在距离拉大的同时,中间岩块不断下陷,形成贝加尔湖湖盆。(4分)
(3)贝加尔湖湖盆两侧的板块缓慢而不断地分离扩张;同时,湖盆中央岩块缓慢而不断地下沉,从而使贝加尔湖的深度不断加深。(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湖盆两侧多断层线,断裂发育;在湖盆一侧的断层线,岩块下降,地势降低,在湖盆以外的断层线,岩块上升,地势升高;形成一个地堑构造,地堑利于雨水、地下水等汇集,积水形成断层湖。第(2)题,读图可知,由于贝加尔湖周边地层活跃,贝加尔湖附近板块彼此分离扩张,在距离拉大的同时,中间岩块不断下陷,地势变低平,形成贝加尔湖湖盆。第(3)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盆两侧的板块缓慢而不断地分离扩张,面积扩大;有专家预测,该湖泊会在几亿年后加深到3 000米以上,表明湖盆中央岩块缓慢而不断地下沉,从而使贝加尔湖的深度不断加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