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30分钟 满分:57分)
基础达标
地名是记录区域地理环境的“活化石”。图1示意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整理的昆明地名群。据此回答1~2题。
图1
1.昆明地名群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复杂性 [B] 整体性
[C] 开放性 [D] 稳定性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地名是记录区域地理环境的“活化石”,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整理的昆明地名群,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正确。
2.随着全球气温逐渐升高,滇池水位下降,湖湾滩地(也称“堆”)裸露,人口在此聚集,“潘家湾、螺蛳湾、赵家堆”等地名不断出现。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 具有保持碳氧平衡的能力
[B] 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C] 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D] 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D
【解析】 全球气温逐渐升高,说明气候要素发生改变,导致滇池水位下降,即水文条件发生变化,湖湾滩地(也称“堆”)裸露,即地貌要素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D正确。
陶斯镇位于美国西部新墨西哥州,这里的建筑向人们展示了400年前印第安人用土坯建筑房屋的艺术。村落由两组房屋群组成,均用晒制的土坯泥砖砌成。图2为陶斯镇土坯泥砖砌成的民居。据此回答3~4题。
图2
3.图示传统民居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
[A] 黄土深厚 [B] 气候干燥
[C] 雨水丰沛 [D] 牧场辽阔
【答案】 B
【解析】 图示地区是否有深厚的黄土,材料中无相关信息,A错误;牧场辽阔与传统民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D错误;土坯泥砖砌成的房屋最怕雨水冲蚀,该传统民居能够用土坯建造,并经久留存,说明此地降水较少,气候干燥,C错误,B正确。
4.该传统民居墙体厚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减少风沙对房屋的破坏
[B] 增加建筑的美观程度
[C] 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
[D] 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答案】 C
【解析】 由上题可知,该区域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白天炎热,夜晚较凉。厚重的墙体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减少室外热量的输入,夜晚减少室内热量的输出,可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C正确;减少风沙对房屋的破坏、增加建筑的美观程度、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A、B、D错误。
喜马拉雅山及毗邻地区垂头菊种类丰富,且大多为特有品种。绝大多数植被花朵向阳绽放,但高山草甸及高山流石滩生境中的垂头菊在开花时却将花朵低垂。近年来,随着人为干扰因素的加剧,很多高山植被进入濒危状态,目前正尝试引种。图3为垂头菊开花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图3
5.推论垂头菊开花时花朵垂头的原因可能是( )
①减少植物散热,减缓种子成熟 ②山区风雨无常,减少花粉散失 ③山区紫外线强,减少花蕊灼伤 ④山区昼长较长,增加光合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 B
【解析】 山区风雨无常,垂头菊花朵低垂可以减少花粉散失,保护花粉,利于繁殖,②正确;山区紫外线强,低垂花朵能减少花蕊灼伤,保护花蕊,③正确;减少植物散热、减缓种子成熟与花朵垂头关系不大,①错误;花朵垂头并不能增加光合作用,④错误。故选B。
6.垂头菊种类多达40余种,且大多是喜马拉雅山区的特有品种,主要原因是( )
[A] 垂直高差大,生境独特多样
[B] 适宜生境面积小,生存困难
[C] 与外界隔绝,种群难以交流
[D] 积雪天数较多,生长期短暂
【答案】 A
【解析】 喜马拉雅山垂直高差大,具有多样的气候、土壤等生境条件,独特多样的生境使得垂头菊能够分化出多种类型,且很多成为特有品种,A正确;适宜生境面积小,不利于种类丰富和特有品种的形成,B错误;喜马拉雅山区并非与外界完全隔绝,C错误;积雪天数较多、生长期短暂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
实施了生态建设工程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但若疏于维护,人类对微地貌的改变逐渐被抹去,水文—泥沙—植被将建立新的平衡(如图4所示)。据此回答7~8题。
图4
7.黄河中游地区生态脆弱是因为其自然地理系统( )
[A] 功能协调性强 [B] 组成结构简单
[C] 抗干扰能力强 [D] 系统稳定性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功能协调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系统稳定性强的自然地理系统比较稳定,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比较强,与题意不符,A、C、D错误;黄河中游地区主要为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气候、植被都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自然地理系统组成结构简单,生态脆弱,B正确。
8.该地水文—泥沙—植被建立新的平衡,体现了自然环境( )
[A] 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B] 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C] 系统功能的整体性 [D] 系统整体的演替
【答案】 D
【解析】 该地水文—泥沙—植被建立新的平衡,体现了自然地理系统的自身演替不只是一个要素的变化,而是整体的演替,D正确。
能力提升
某研究区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天老池流域。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可作为分布区内干旱地区的造林树种,其与大面积灌丛、草甸交错分布,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读该研究区不同海拔梯度祁连圆柏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特征图(图5),回答 9~10题。
图5
9.推测研究区内祁连圆柏土壤种子密度最大的区域分布在( )
[A] 3 200~3 400米阴坡
[B] 3 100~3 300米半阴坡
[C] 3 200~3 400米半阳坡
[D] 3 100~3 300米阳坡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分析,其生长在水分条件较差的阳坡或半阳坡;结合图中种子库垂直分布特征分析,在海拔3 100~3 300米的区域种子密度最大,D正确。
10.研究区内5~10厘米土壤层留种量比较少,但在该层部分样地深层种子数量却比较多,其原因可能是( )
[A] 光照充足 [B] 林内放牧
[C] 树龄较老 [D] 种群完整
【答案】 B
【解析】 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其与大面积灌丛、草甸交错分布,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研究区内 5~10厘米土壤层留种量比较少,但在该层部分样地深层种子数量却比较多,其原因可能是林内放牧,牲畜的蹄子将表层的种子踩入深层,导致深层种子数量较多,B正确;高海拔处深层光照不足、种群不完整,A、D错误;与树龄关系小,C错误。
冰湖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或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湖泊,天山冰湖分布广泛。表1为2000—2020年天山西部和东部冰湖统计表。据此回答11~13题。
表1
年份 天山西部 天山东部
数量/个 面积/km2 数量/个 面积/km2
2000 760 79.38 525 42.90
2010 827 84.30 674 68.39
2020 828 89.87 704 74.14
11.天山冰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湖水蒸发减少 [B] 太阳辐射增强
[C] 全球气候变化 [D] 山地雪线下降
【答案】 C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2000—2020年天山东西部冰湖数量增加,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C正确;温度升高,湖水蒸发加剧,A错误;太阳辐射变化不大,B错误;山地雪线下降,气温下降,冰湖数量减少,D错误。
12.天山东部与天山西部相比,2000—2020年冰湖( )
[A] 分布东多西少 [B] 扩张速度快
[C] 面积增速较慢 [D] 数量增幅小
【答案】 B
【解析】 天山东部与天山西部相比,2000—2020年冰湖数量由原来的525个增加到704个,面积由原来的42.90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74.14平方千米,扩张速度快,B正确;分布西多东少,A错误;面积增速较快,C错误;数量增幅大,D错误。
13.推测天山东部与西部相比,冰湖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增加明显 [B] 气温下降显著
[C] 冰川分布较少 [D] 平均海拔较高
【答案】 A
【解析】 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山地降水增加明显,A正确;气温升高明显,B错误;冰湖的变化差异与冰川面积大小关系不大,C错误;两者的海拔相近,差异不大,D错误。
14.(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灌丛沙丘是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沙物质在灌丛及其周围堆积而成的风积地貌,广泛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水分和植被生长条件相对较好,且有大量易侵蚀物质的区域。灌丛沙丘的起源及其发育过程与植被变化、沙源供应和风力作用等密切相关。灌丛沙丘演化一般分为雏形、发育、稳定和活化四个阶段,各阶段灌丛沙丘形态、土壤和植被状况有所不同。图6示意灌丛沙丘演化过程。
图6
(1)推测形成灌丛沙丘植被的基本特征。(4分)
(2)简述灌丛沙丘的自然演化过程。(8分)
(3)分析稳定阶段的灌丛沙丘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6分)
【答案】 (1)耐旱、耐沙埋、耐风蚀、植株矮小、叶退化、根系发达、寿命长。(4分)
(2)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风蚀严重的沙质土地上出现或保留适应性较强的灌丛植被,拦截风沙流搬运的砂砾,灌丛沙丘开始形成;在发育阶段,沙源丰富,风沙沉积,灌丛沙丘面积扩大,高度上升;发育到一定阶段,由于沙源受限,灌丛沙丘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处于稳定状态;当沙源减少甚至枯竭、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死亡,灌丛沙丘遭受强烈侵蚀,逐渐消亡。(8分)
(3)灌丛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促进沙粒沉降,起到防风阻沙的作用;灌丛发达的根系可以起到涵养水源和固土的作用;灌丛覆盖可起到一定的遮阴效果,从而降低地温,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生物多样性;灌丛覆盖可抑制扬尘和沙尘暴,减缓土地退化;灌丛的枯枝落叶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6分)
【解析】 第(1)题,灌丛沙丘的植被广泛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该区域降水较少,植物较耐旱;灌丛沙丘是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沙物质在灌丛及其周围堆积而成的风积地貌,因此植被具有耐沙埋、耐风蚀的特点;为适应干旱环境,植被植株矮小、叶退化,利于减少蒸腾,根系发达,便于吸收地下水;植被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寿命也较长。第(2)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灌丛沙丘的自然演化过程经过了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风蚀严重的沙质土地上出现或保留适应性较强的灌丛植被,拦截风沙流搬运的砂砾,灌丛沙丘开始形成;在发育阶段,沙源丰富,风沙沉积,灌丛沙丘面积扩大,高度上升;发育到一定阶段,由于沙源受限,灌丛沙丘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处于稳定状态;当沙源减少甚至枯竭、随着灌丛对水分的消耗,地下水位下降,灌丛因缺少水分死亡,灌丛沙丘遭受强烈侵蚀,逐渐消亡。第(3)题,灌丛地上部分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促进沙粒沉降,起到防风阻沙的作用;灌丛扎根于沙丘之中,发达的根系可以起到涵养水源和固土的作用;灌丛覆盖可起到一定的遮阴效果,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地温,减少水分蒸发,改善植被生长状况,提高生物多样性;灌丛的枯枝落叶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相关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区域认知)
2.以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为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及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综合思维)
3.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4.实地考察自然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带来的整体性影响。(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预习导学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 、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 和 。
(1)实现途径:水循环、 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大气
物质迁移
能量交换
生物循环
[想一想] 黄果树瀑布前的箱形峡谷,原为一落水溶洞,后来随着洞穴的发育和水流的侵蚀,洞顶坍落,形成瀑布。黄果树瀑布的形成,揭示了哪些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提示:大气、水、岩石及生物等。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
作用。
(2)过程: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 和营养盐。
(3)地域差异: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光合
水分
2.稳定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
、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2)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
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 及土壤中。
②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 相结合,形成沉淀,这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径。
自我调节
植物体
钙
3.意义: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
。
差异
[想一想]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是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功能之和吗
提示:不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大于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自然环境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特点
(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 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 ,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各个要素
协调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响应原理
2.特点: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 的,各要素变化也 。
3.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不利于人类的
。
快速
不同步
适应
[想一想] 植被遭到破坏对其他要素及整个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影响如下图所示。
关键能力·情境导学
学习任务一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情境·探究导学】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赤道南北的热带界线内,是地球上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热带雨林常分为三个区域:南美洲亚马孙热带雨林区、非洲热带雨林区和印度—马来热带雨林区。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在大气的碳氧平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图中包含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哪些
提示:大气、土壤、生物。
(2)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
自然环境主要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各要素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自然界中各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主要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过程完成。下图示意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核心·归纳总结】
2.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项目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熔化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升温速度是全球其他区域的4倍,这一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据此回答1~2题。
【实践·学以致用】
1.持续加速的气候变暖加快多年冻土的退化,导致北极地区( )
[A] 苔原带南界向南移
[B] 海—气交互作用减弱
[C] 土层的渗透性增强
[D] 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
C
【解析】 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土壤中的水分增多,土层的渗透性增强,C正确;气候变暖,苔原带南界向北移,A错误;气候变暖,海水蒸发增强,海—气交互作用增强,B错误;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北极地区植被生长期延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D错误。
2.“北极放大”效应对北极地区的河流造成显著影响,河流( )
[A] 年内径流峰值推迟
[B] 冬季径流量增加
[C] 冻结时间明显延长
[D] 含沙量显著减少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幅度更大。北极地区河流补给形式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受气温大幅升高的影响,其融冰期提前,年内径流峰值出现时间提前,A错误;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北极地区融冰期提前,融冰期延长,导致冬季前后也会出现冰雪的消融,河流径流量增加,B正确;受气温升高影响,北极地区的河流冻结时间明显缩短,C错误;“北极放大”效应会加剧北极地区多年冻土融化,导致河流含沙量显著增加,D错误。
海拔、水分及热量是影响植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老秃顶子地处我国辽东山区,受末次冰期活动影响,在谷地堆积形成石河。该区域森林覆盖率高,乔木层密度大。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在该区森林群落采样点的分布,下表示意不同样地内的物种数S和物种数的变异系数CV(不同样地间物种数的差异)。据此回答3~5题。
群落
类型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S(平均值) CV/% S(平均值) CV/% S(平均值) CV/%
落叶
阔叶林 10 24.00 13 18.02 15 43.58
针阔
混交林 10 47.14 13 27.76 17 31.38
暗针
叶林 6 62.50 13 18.84 13 24.00
注:变异系数越高,表明不同样地间森林群落物种数差异越大。
3.该区域具有的特征是( )
[A] 地带性植被是针叶林
[B]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 砾石磨圆度高,分选性好
[D] 气候酷寒,长冬无夏
B
【解析】 结合材料分析,该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湿润,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D错误;受末次冰期活动影响,冰川堆积地貌砾石磨圆度差,分选性差,C错误;该区域植被覆盖率高,气候冷湿,有利于腐殖质积累,土壤肥力高,B正确。
4.导致森林乔木层变异系数高的主导因素是( )
[A] 海拔 [B] 土壤
[C] 光照 [D] 水分
A
【解析】 区域海拔影响气候条件,包括气温和降水,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植物种群发生变异,因此该区域森林乔木层变异系数较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A正确。
5.灌木层变异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表生物干扰 [B] 林下环境稳定
[C] 林下水分不足 [D] 表层冻土影响
B
【解析】 灌木层位于乔木层下方,受到乔木层的保护,环境变化相对较小,因此物种数的变异系数较低,B正确;地表生物强烈干扰,则变异系数较高,A错误;乔木林下水分不足,不利于其生长,生物具有适应性,也会发生变异,C错误;冻土温度较低,也会激发生物适应性从而引发变异,D错误。
【情境·探究导学】
楼兰古城的消失
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学习任务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假如材料中的说法成立,楼兰古城的消亡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整体性。
(2)举例说明楼兰文明消失过程中某个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提示: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湖减少,气候恶化,风沙增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归纳总结】
整体
性的
表现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含义 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使自然环境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举例
说明 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自然环境通过两个途径来削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意义 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要素之间的协调 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据研究,渭河曾是古黄河的河道,古黄河从兰州向东,沿渭河一直向东注入黄海,后来鸟鼠山隆起迫使古黄河改道。下图示意现代渭河流域位置。据此回答1~2题。
【实践·学以致用】
1.关于渭河是黄河古道的证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鸟鼠山顶存有古河道遗迹 ②渭河上游河谷异常宽阔 ③渭河上游河谷有来自古黄河源头的流水沉积物 ④渭河沉积物颗粒粗细古今差异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A
【解析】 鸟鼠山是古黄河向东通向渭河的必经之地,古河道随地壳隆起而废弃,山顶存有古河道遗迹是证据之一;鸟鼠山的隆起使古黄河改道,渭河的汇水量显著减少,异常宽阔的河床和现代渭河的流量极不协调,因此可推断渭河异常宽阔的河谷受黄河古道的影响;渭河上游河谷有来自古黄河源头的流水沉积物,说明很久以前渭河与古黄河是相通的,渭河是黄河古道;渭河沉积物颗粒粗细古今差异大,只能说明渭河水量或流速发生过变化,A正确。
2.关于鸟鼠山隆起迫使古黄河改道给渭河带来的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流量减小,生物多样性增加
[B] 流程变短,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C] 流域面积减小,结冰期变长
[D] 丰水期水位下降,洪水泛滥概率降低
D
【解析】 古黄河改道导致渭河失去一段河道,流域面积减小,流程变短,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减少,流量减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生物多样性可能因流量减小而减少;结冰期的长短主要受温度影响,温度受纬度和海拔影响,古黄河的结冰期因部分河段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而结冰期长,相比之下渭河的海拔较低,结冰期较短;渭河获得高山冰雪融水减少使得夏季丰水期时水位下降,洪水泛滥的概率降低,D正确。
土壤盐结皮指干旱地区易溶盐从地下沿毛管上升至地表,经过蒸发浓缩、脱水而形成的易溶性盐薄胶结层,如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研究表明,“盐结皮”形成后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变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地表反射增加 [B] 地面辐射变强
[C] 大气削弱变强 [D] 大气逆辐射变强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结皮”是盐分在地表析出并与土壤颗粒聚合形成的,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反射作用较强,导致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变少,A正确;地面辐射对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B错误;“盐结皮”反映了当地以晴朗天气为主,降水和云层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C错误;大气逆辐射对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没有影响,D错误。
A
4.“盐结皮”的形成会( )
[A] 加剧土壤酸化 [B] 保持土壤湿度
[C] 加剧土壤风蚀 [D] 提高土壤肥力
【解析】 “盐结皮”的形成会导致土壤盐碱化,A错误;“盐结皮”的形成会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土壤湿度保持,B正确;“盐结皮”稳定性较强,会抑制土壤风蚀作用,C错误;土壤肥力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盐结皮”不会提高土壤肥力,D错误。
B
课堂小结·地理视野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黄山松与黄山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在此发芽、生根、成长。花岗岩中红色的长石中含有钾,夏天雷雨后空气中的氮气经过复杂变化与其结合变成钾盐,可以被岩层和泥土吸收,进而被松树的根系吸收;松树的根系不断分泌一种有机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矿物盐类分解出来为己所用;黄山松植株附近的花草、树叶等腐烂后,也分解成肥料,这样黄山松便在贫瘠的岩隙中存活、成长。岩壁纵横堆叠,黄山松无法垂直生长,只能弯弯曲曲生长。由于要抵抗严苛的自然环境,黄山松的针叶短粗、冠平如削,树干和树枝也极坚韧,极富弹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相关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区域认知) 2.以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为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及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综合思维) 3.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4.实地考察自然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带来的整体性影响。(地理实践力)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实现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想一想] 黄果树瀑布前的箱形峡谷,原为一落水溶洞,后来随着洞穴的发育和水流的侵蚀,洞顶坍落,形成瀑布。黄果树瀑布的形成,揭示了哪些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提示:大气、水、岩石及生物等。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过程: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
(3)地域差异: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2.稳定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2)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
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
②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这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径。
3.意义: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想一想]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是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功能之和吗
提示:不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大于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自然环境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特点
(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响应原理
2.特点: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3.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想一想] 植被遭到破坏对其他要素及整个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影响如下图所示。
学习任务一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
相互关系
【情境·探究导学】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赤道南北的热带界线内,是地球上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热带雨林常分为三个区域:南美洲亚马孙热带雨林区、非洲热带雨林区和印度—马来热带雨林区。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在大气的碳氧平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图中包含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哪些
提示:大气、土壤、生物。
(2)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核心·归纳总结】
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
自然环境主要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各要素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自然界中各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主要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过程完成。下图示意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项目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熔化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实践·学以致用】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升温速度是全球其他区域的4倍,这一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持续加速的气候变暖加快多年冻土的退化,导致北极地区( )
[A] 苔原带南界向南移
[B] 海—气交互作用减弱
[C] 土层的渗透性增强
[D] 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
【答案】 C
【解析】 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土壤中的水分增多,土层的渗透性增强,C正确;气候变暖,苔原带南界向北移,A错误;气候变暖,海水蒸发增强,海—气交互作用增强,B错误;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北极地区植被生长期延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D错误。
2.“北极放大”效应对北极地区的河流造成显著影响,河流( )
[A] 年内径流峰值推迟
[B] 冬季径流量增加
[C] 冻结时间明显延长
[D] 含沙量显著减少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幅度更大。北极地区河流补给形式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受气温大幅升高的影响,其融冰期提前,年内径流峰值出现时间提前,A错误;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北极地区融冰期提前,融冰期延长,导致冬季前后也会出现冰雪的消融,河流径流量增加,B正确;受气温升高影响,北极地区的河流冻结时间明显缩短,C错误;“北极放大”效应会加剧北极地区多年冻土融化,导致河流含沙量显著增加,D错误。
海拔、水分及热量是影响植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老秃顶子地处我国辽东山区,受末次冰期活动影响,在谷地堆积形成石河。该区域森林覆盖率高,乔木层密度大。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在该区森林群落采样点的分布,下表示意不同样地内的物种数S和物种数的变异系数CV(不同样地间物种数的差异)。据此回答3~5题。
群落 类型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S(平均值) CV/% S(平均值) CV/% S(平均值) CV/%
落叶 阔叶林 10 24.00 13 18.02 15 43.58
针阔 混交林 10 47.14 13 27.76 17 31.38
暗针 叶林 6 62.50 13 18.84 13 24.00
注:变异系数越高,表明不同样地间森林群落物种数差异越大。
3.该区域具有的特征是( )
[A] 地带性植被是针叶林
[B]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 砾石磨圆度高,分选性好
[D] 气候酷寒,长冬无夏
【答案】 B
【解析】 结合材料分析,该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湿润,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D错误;受末次冰期活动影响,冰川堆积地貌砾石磨圆度差,分选性差,C错误;该区域植被覆盖率高,气候冷湿,有利于腐殖质积累,土壤肥力高,B正确。
4.导致森林乔木层变异系数高的主导因素是( )
[A] 海拔 [B] 土壤 [C] 光照 [D] 水分
【答案】 A
【解析】 区域海拔影响气候条件,包括气温和降水,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植物种群发生变异,因此该区域森林乔木层变异系数较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A正确。
5.灌木层变异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表生物干扰 [B] 林下环境稳定
[C] 林下水分不足 [D] 表层冻土影响
【答案】 B
【解析】 灌木层位于乔木层下方,受到乔木层的保护,环境变化相对较小,因此物种数的变异系数较低,B正确;地表生物强烈干扰,则变异系数较高,A错误;乔木林下水分不足,不利于其生长,生物具有适应性,也会发生变异,C错误;冻土温度较低,也会激发生物适应性从而引发变异,D错误。
学习任务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情境·探究导学】
楼兰古城的消失
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1)假如材料中的说法成立,楼兰古城的消亡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整体性。
(2)举例说明楼兰文明消失过程中某个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提示: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湖减少,气候恶化,风沙增多。
【核心·归纳总结】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 性的 表现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含义 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使自然环境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续表
整体 性的 表现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举例 说明 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自然环境通过两个途径来削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意义 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要素之间的协调 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实践·学以致用】
据研究,渭河曾是古黄河的河道,古黄河从兰州向东,沿渭河一直向东注入黄海,后来鸟鼠山隆起迫使古黄河改道。下图示意现代渭河流域位置。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渭河是黄河古道的证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鸟鼠山顶存有古河道遗迹 ②渭河上游河谷异常宽阔 ③渭河上游河谷有来自古黄河源头的流水沉积物 ④渭河沉积物颗粒粗细古今差异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鸟鼠山是古黄河向东通向渭河的必经之地,古河道随地壳隆起而废弃,山顶存有古河道遗迹是证据之一;鸟鼠山的隆起使古黄河改道,渭河的汇水量显著减少,异常宽阔的河床和现代渭河的流量极不协调,因此可推断渭河异常宽阔的河谷受黄河古道的影响;渭河上游河谷有来自古黄河源头的流水沉积物,说明很久以前渭河与古黄河是相通的,渭河是黄河古道;渭河沉积物颗粒粗细古今差异大,只能说明渭河水量或流速发生过变化,A正确。
2.关于鸟鼠山隆起迫使古黄河改道给渭河带来的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流量减小,生物多样性增加
[B] 流程变短,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C] 流域面积减小,结冰期变长
[D] 丰水期水位下降,洪水泛滥概率降低
【答案】 D
【解析】 古黄河改道导致渭河失去一段河道,流域面积减小,流程变短,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减少,流量减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生物多样性可能因流量减小而减少;结冰期的长短主要受温度影响,温度受纬度和海拔影响,古黄河的结冰期因部分河段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而结冰期长,相比之下渭河的海拔较低,结冰期较短;渭河获得高山冰雪融水减少使得夏季丰水期时水位下降,洪水泛滥的概率降低,D正确。
土壤盐结皮指干旱地区易溶盐从地下沿毛管上升至地表,经过蒸发浓缩、脱水而形成的易溶性盐薄胶结层,如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研究表明,“盐结皮”形成后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变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地表反射增加 [B] 地面辐射变强
[C] 大气削弱变强 [D] 大气逆辐射变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结皮”是盐分在地表析出并与土壤颗粒聚合形成的,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反射作用较强,导致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变少,A正确;地面辐射对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B错误;“盐结皮”反映了当地以晴朗天气为主,降水和云层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C错误;大气逆辐射对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没有影响,D错误。
4.“盐结皮”的形成会( )
[A] 加剧土壤酸化 [B] 保持土壤湿度
[C] 加剧土壤风蚀 [D] 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 B
【解析】 “盐结皮”的形成会导致土壤盐碱化,A错误;“盐结皮”的形成会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土壤湿度保持,B正确;“盐结皮”稳定性较强,会抑制土壤风蚀作用,C错误;土壤肥力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盐结皮”不会提高土壤肥力,D错误。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黄山松与黄山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在此发芽、生根、成长。花岗岩中红色的长石中含有钾,夏天雷雨后空气中的氮气经过复杂变化与其结合变成钾盐,可以被岩层和泥土吸收,进而被松树的根系吸收;松树的根系不断分泌一种有机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矿物盐类分解出来为己所用;黄山松植株附近的花草、树叶等腐烂后,也分解成肥料,这样黄山松便在贫瘠的岩隙中存活、成长。岩壁纵横堆叠,黄山松无法垂直生长,只能弯弯曲曲生长。由于要抵抗严苛的自然环境,黄山松的针叶短粗、冠平如削,树干和树枝也极坚韧,极富弹性。
(时间:30分钟 满分:57分)
基础达标
地名是记录区域地理环境的“活化石”。图1示意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整理的昆明地名群。据此回答1~2题。
图1
1.昆明地名群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复杂性 [B] 整体性
[C] 开放性 [D] 稳定性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地名是记录区域地理环境的“活化石”,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整理的昆明地名群,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正确。
2.随着全球气温逐渐升高,滇池水位下降,湖湾滩地(也称“堆”)裸露,人口在此聚集,“潘家湾、螺蛳湾、赵家堆”等地名不断出现。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 具有保持碳氧平衡的能力
[B] 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C] 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D] 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D
【解析】 全球气温逐渐升高,说明气候要素发生改变,导致滇池水位下降,即水文条件发生变化,湖湾滩地(也称“堆”)裸露,即地貌要素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D正确。
陶斯镇位于美国西部新墨西哥州,这里的建筑向人们展示了400年前印第安人用土坯建筑房屋的艺术。村落由两组房屋群组成,均用晒制的土坯泥砖砌成。图2为陶斯镇土坯泥砖砌成的民居。据此回答3~4题。
图2
3.图示传统民居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
[A] 黄土深厚 [B] 气候干燥
[C] 雨水丰沛 [D] 牧场辽阔
【答案】 B
【解析】 图示地区是否有深厚的黄土,材料中无相关信息,A错误;牧场辽阔与传统民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D错误;土坯泥砖砌成的房屋最怕雨水冲蚀,该传统民居能够用土坯建造,并经久留存,说明此地降水较少,气候干燥,C错误,B正确。
4.该传统民居墙体厚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减少风沙对房屋的破坏
[B] 增加建筑的美观程度
[C] 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
[D] 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答案】 C
【解析】 由上题可知,该区域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白天炎热,夜晚较凉。厚重的墙体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减少室外热量的输入,夜晚减少室内热量的输出,可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C正确;减少风沙对房屋的破坏、增加建筑的美观程度、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A、B、D错误。
喜马拉雅山及毗邻地区垂头菊种类丰富,且大多为特有品种。绝大多数植被花朵向阳绽放,但高山草甸及高山流石滩生境中的垂头菊在开花时却将花朵低垂。近年来,随着人为干扰因素的加剧,很多高山植被进入濒危状态,目前正尝试引种。图3为垂头菊开花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图3
5.推论垂头菊开花时花朵垂头的原因可能是( )
①减少植物散热,减缓种子成熟 ②山区风雨无常,减少花粉散失 ③山区紫外线强,减少花蕊灼伤 ④山区昼长较长,增加光合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 B
【解析】 山区风雨无常,垂头菊花朵低垂可以减少花粉散失,保护花粉,利于繁殖,②正确;山区紫外线强,低垂花朵能减少花蕊灼伤,保护花蕊,③正确;减少植物散热、减缓种子成熟与花朵垂头关系不大,①错误;花朵垂头并不能增加光合作用,④错误。故选B。
6.垂头菊种类多达40余种,且大多是喜马拉雅山区的特有品种,主要原因是( )
[A] 垂直高差大,生境独特多样
[B] 适宜生境面积小,生存困难
[C] 与外界隔绝,种群难以交流
[D] 积雪天数较多,生长期短暂
【答案】 A
【解析】 喜马拉雅山垂直高差大,具有多样的气候、土壤等生境条件,独特多样的生境使得垂头菊能够分化出多种类型,且很多成为特有品种,A正确;适宜生境面积小,不利于种类丰富和特有品种的形成,B错误;喜马拉雅山区并非与外界完全隔绝,C错误;积雪天数较多、生长期短暂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
实施了生态建设工程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但若疏于维护,人类对微地貌的改变逐渐被抹去,水文—泥沙—植被将建立新的平衡(如图4所示)。据此回答7~8题。
图4
7.黄河中游地区生态脆弱是因为其自然地理系统( )
[A] 功能协调性强 [B] 组成结构简单
[C] 抗干扰能力强 [D] 系统稳定性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功能协调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系统稳定性强的自然地理系统比较稳定,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比较强,与题意不符,A、C、D错误;黄河中游地区主要为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气候、植被都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自然地理系统组成结构简单,生态脆弱,B正确。
8.该地水文—泥沙—植被建立新的平衡,体现了自然环境( )
[A] 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B] 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C] 系统功能的整体性 [D] 系统整体的演替
【答案】 D
【解析】 该地水文—泥沙—植被建立新的平衡,体现了自然地理系统的自身演替不只是一个要素的变化,而是整体的演替,D正确。
能力提升
某研究区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天老池流域。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可作为分布区内干旱地区的造林树种,其与大面积灌丛、草甸交错分布,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读该研究区不同海拔梯度祁连圆柏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特征图(图5),回答 9~10题。
图5
9.推测研究区内祁连圆柏土壤种子密度最大的区域分布在( )
[A] 3 200~3 400米阴坡
[B] 3 100~3 300米半阴坡
[C] 3 200~3 400米半阳坡
[D] 3 100~3 300米阳坡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分析,其生长在水分条件较差的阳坡或半阳坡;结合图中种子库垂直分布特征分析,在海拔3 100~3 300米的区域种子密度最大,D正确。
10.研究区内5~10厘米土壤层留种量比较少,但在该层部分样地深层种子数量却比较多,其原因可能是( )
[A] 光照充足 [B] 林内放牧
[C] 树龄较老 [D] 种群完整
【答案】 B
【解析】 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其与大面积灌丛、草甸交错分布,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研究区内 5~10厘米土壤层留种量比较少,但在该层部分样地深层种子数量却比较多,其原因可能是林内放牧,牲畜的蹄子将表层的种子踩入深层,导致深层种子数量较多,B正确;高海拔处深层光照不足、种群不完整,A、D错误;与树龄关系小,C错误。
冰湖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或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湖泊,天山冰湖分布广泛。表1为2000—2020年天山西部和东部冰湖统计表。据此回答11~13题。
表1
年份 天山西部 天山东部
数量/个 面积/km2 数量/个 面积/km2
2000 760 79.38 525 42.90
2010 827 84.30 674 68.39
2020 828 89.87 704 74.14
11.天山冰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湖水蒸发减少 [B] 太阳辐射增强
[C] 全球气候变化 [D] 山地雪线下降
【答案】 C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2000—2020年天山东西部冰湖数量增加,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C正确;温度升高,湖水蒸发加剧,A错误;太阳辐射变化不大,B错误;山地雪线下降,气温下降,冰湖数量减少,D错误。
12.天山东部与天山西部相比,2000—2020年冰湖( )
[A] 分布东多西少 [B] 扩张速度快
[C] 面积增速较慢 [D] 数量增幅小
【答案】 B
【解析】 天山东部与天山西部相比,2000—2020年冰湖数量由原来的525个增加到704个,面积由原来的42.90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74.14平方千米,扩张速度快,B正确;分布西多东少,A错误;面积增速较快,C错误;数量增幅大,D错误。
13.推测天山东部与西部相比,冰湖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增加明显 [B] 气温下降显著
[C] 冰川分布较少 [D] 平均海拔较高
【答案】 A
【解析】 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山地降水增加明显,A正确;气温升高明显,B错误;冰湖的变化差异与冰川面积大小关系不大,C错误;两者的海拔相近,差异不大,D错误。
14.(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灌丛沙丘是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沙物质在灌丛及其周围堆积而成的风积地貌,广泛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水分和植被生长条件相对较好,且有大量易侵蚀物质的区域。灌丛沙丘的起源及其发育过程与植被变化、沙源供应和风力作用等密切相关。灌丛沙丘演化一般分为雏形、发育、稳定和活化四个阶段,各阶段灌丛沙丘形态、土壤和植被状况有所不同。图6示意灌丛沙丘演化过程。
图6
(1)推测形成灌丛沙丘植被的基本特征。(4分)
(2)简述灌丛沙丘的自然演化过程。(8分)
(3)分析稳定阶段的灌丛沙丘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6分)
【答案】 (1)耐旱、耐沙埋、耐风蚀、植株矮小、叶退化、根系发达、寿命长。(4分)
(2)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风蚀严重的沙质土地上出现或保留适应性较强的灌丛植被,拦截风沙流搬运的砂砾,灌丛沙丘开始形成;在发育阶段,沙源丰富,风沙沉积,灌丛沙丘面积扩大,高度上升;发育到一定阶段,由于沙源受限,灌丛沙丘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处于稳定状态;当沙源减少甚至枯竭、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死亡,灌丛沙丘遭受强烈侵蚀,逐渐消亡。(8分)
(3)灌丛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促进沙粒沉降,起到防风阻沙的作用;灌丛发达的根系可以起到涵养水源和固土的作用;灌丛覆盖可起到一定的遮阴效果,从而降低地温,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生物多样性;灌丛覆盖可抑制扬尘和沙尘暴,减缓土地退化;灌丛的枯枝落叶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6分)
【解析】 第(1)题,灌丛沙丘的植被广泛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该区域降水较少,植物较耐旱;灌丛沙丘是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沙物质在灌丛及其周围堆积而成的风积地貌,因此植被具有耐沙埋、耐风蚀的特点;为适应干旱环境,植被植株矮小、叶退化,利于减少蒸腾,根系发达,便于吸收地下水;植被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寿命也较长。第(2)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灌丛沙丘的自然演化过程经过了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风蚀严重的沙质土地上出现或保留适应性较强的灌丛植被,拦截风沙流搬运的砂砾,灌丛沙丘开始形成;在发育阶段,沙源丰富,风沙沉积,灌丛沙丘面积扩大,高度上升;发育到一定阶段,由于沙源受限,灌丛沙丘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处于稳定状态;当沙源减少甚至枯竭、随着灌丛对水分的消耗,地下水位下降,灌丛因缺少水分死亡,灌丛沙丘遭受强烈侵蚀,逐渐消亡。第(3)题,灌丛地上部分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促进沙粒沉降,起到防风阻沙的作用;灌丛扎根于沙丘之中,发达的根系可以起到涵养水源和固土的作用;灌丛覆盖可起到一定的遮阴效果,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地温,减少水分蒸发,改善植被生长状况,提高生物多样性;灌丛的枯枝落叶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