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知识回顾热力环流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知识回顾热力环流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22:28:37

文档简介

知识回顾:热力环流
【知识梳理】
一、大气运动
1.主要形式
2.主要意义:输送热量和水汽,形成各种天气变化。
二、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
(1)垂直运动。
(2)水平运动。
(3)归纳。
三、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①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速度快,白天为热源,夜晚为冷源。
②海洋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速度慢,白天为冷源,夜晚为热源。
(2)海陆风的形成。
①白天,陆温>海温,陆地气压<海洋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②夜晚,陆温<海温,陆地气压>海洋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3)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较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①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②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2)影响与应用。
①夜晚谷地中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②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小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染型工业。
3.城市风
(1)成因分析。
(2)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3)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避免大气污染物流向市区。
【即时训练】
  沙漠中的绿洲受高植被覆盖率的影响,白天气温明显较周边沙漠地区低,在沙漠中形成“冷岛效应”。下图为沙漠绿洲高空等压面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冷岛效应”形成时(  )
[A] 绿洲大气上升,带走绿洲废热
[B] 绿洲大气下热上冷,对流旺盛
[C] 沙漠形成高压,绿洲废热外流
[D] 绿洲大气下沉,逆温现象明显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白天绿洲的气温明显较周边沙漠地区低,因此绿洲上空大气下沉,使绿洲近地面形成高压,绿洲上空形成低压,并且此时绿洲附近气温低,而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因此绿洲处形成了下冷上热的逆温层,大气结构较为稳定,不利于对流;在同样的天气条件下,沙漠升温快,气温高,沙漠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方向较为凉爽的气流由绿洲流向沙漠。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2.“冷岛效应”控制下的地区(  )
[A] 污染物扩散迅速
[B] 空气湿度降低
[C] 沙尘暴发生频率减少
[D] 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 C
【解析】 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其大气下冷上热,对流作用受到抑制,风力较弱,因此污染物不易扩散,也不容易发生沙尘暴,A错误,C正确;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弱,空气湿度相对大于不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区域,湿度不会降低,B错误;受冷岛效应影响的地区,白天增温幅度较小,且湿度相对较大,其昼夜温差小于不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区域,昼夜温差相对减小,D错误。
  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当地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山坡上,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照,提升茶叶品质。下图示意武夷山气象站记录的某日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谷风转变为山风的时间是(  )
[A] 11时前后 [B] 18时前后
[C] 8时前后 [D] 3时前后
【答案】 D
【解析】 在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受热力环流影响,山区白天一般吹谷风,晚上转变为山风。图中10—12时风向发生明显的变化,谷风开始出现;图中2—4时风向发生明显的变化,由谷风转为山风,D正确。
4.与谷底相比,武夷山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坡地的原因是(  )
[A] 白天多下沉气流
[B] 夜晚多上升气流
[C] 白天多上升气流
[D] 夜晚多下沉气流
【答案】 C
【解析】 与谷底相比,坡地近地面空气白天升温较快,白天坡地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有利于茶树生长,夜晚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对茶树生长不利,C正确;白天坡面升温较快,盛行上升气流,夜晚坡面降温快,多下沉气流。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海滨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说出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
(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
  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3)说出该时段为白天还是夜晚,并分析该时段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
  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
(4)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
【答案】 (1)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
(2)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而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人工废热较多,气温降幅较小,故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因而城市热岛强度加大。
(3)白天。原因:白天受海风影响,海风从气温较低的海洋吹来,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4)增加城市绿地、水体面积,建设城市绿色通风廊道;分散城市中心人口、产业等。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该城市7时热岛强度较大且强度变小,17时城市热岛强度较小且强度变大,所以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城区温度高,气压低,郊区气压高,两个时刻风向都由郊区吹向城区。第(2)题,冬季强降雪后,气温下降,城区取暖需求增加,城区废热排放过多,且城区为了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运行的需要,清理积雪较为及时,气温降幅较小;郊区被积雪覆盖,积雪对太阳辐射反射较强,气温较低,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导致城市热岛强度加大。第(3)题,由材料可知,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说明该时段海陆风应当是由气温较低的海洋吹向陆地,能够给城区降温,应为白天。白天海洋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海风使城市降温,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第(4)题,从减少排放废热的角度,城市规划当中应当对市中心的产业和人口等适当进行分散,市中心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等;从加快废热的散失角度,应当规划城市的通风廊道,对建筑物的高度和格局进行规划。(共30张PPT)
知识回顾:热力环流
【知识梳理】
一、大气运动
2.主要意义:输送热量和水汽,形成各种天气变化。
二、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
(1)垂直运动。
(2)水平运动。
(3)归纳。
三、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①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速度快,白天为热源,夜晚为冷源。
②海洋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速度慢,白天为冷源,夜晚为热源。
(2)海陆风的形成。
①白天,陆温>海温,陆地气压<海洋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②夜晚,陆温<海温,陆地气压>海洋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3)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较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①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②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2)影响与应用。
①夜晚谷地中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②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小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染型工业。
3.城市风
(1)成因分析。
(2)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3)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避免大气污染物流向市区。
【即时训练】
沙漠中的绿洲受高植被覆盖率的影响,白天气温明显较周边沙漠地区低,在沙漠中形成“冷岛效应”。下图为沙漠绿洲高空等压面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冷岛效应”形成时(  )
[A] 绿洲大气上升,带走绿洲废热
[B] 绿洲大气下热上冷,对流旺盛
[C] 沙漠形成高压,绿洲废热外流
[D] 绿洲大气下沉,逆温现象明显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白天绿洲的气温明显较周边沙漠地区低,因此绿洲上空大气下沉,使绿洲近地面形成高压,绿洲上空形成低压,并且此时绿洲附近气温低,而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因此绿洲处形成了下冷上热的逆温层,大气结构较为稳定,不利于对流;在同样的天气条件下,沙漠升温快,气温高,沙漠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方向较为凉爽的气流由绿洲流向沙漠。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2.“冷岛效应”控制下的地区(  )
[A] 污染物扩散迅速
[B] 空气湿度降低
[C] 沙尘暴发生频率减少
[D] 昼夜温差增大
C
【解析】 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其大气下冷上热,对流作用受到抑制,风力较弱,因此污染物不易扩散,也不容易发生沙尘暴,A错误,C正确;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弱,空气湿度相对大于不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区域,湿度不会降低,B错误;受冷岛效应影响的地区,白天增温幅度较小,且湿度相对较大,其昼夜温差小于不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区域,昼夜温差相对减小,D错误。
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当地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山坡上,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照,提升茶叶品质。下图示意武夷山气象站记录的某日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谷风转变为山风的时间是(  )
[A] 11时前后 [B] 18时前后
[C] 8时前后 [D] 3时前后
D
【解析】 在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受热力环流影响,山区白天一般吹谷风,晚上转变为山风。图中10—12时风向发生明显的变化,谷风开始出现;图中2—4时风向发生明显的变化,由谷风转为山风,D正确。
4.与谷底相比,武夷山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坡地的原因是(  )
[A] 白天多下沉气流
[B] 夜晚多上升气流
[C] 白天多上升气流
[D] 夜晚多下沉气流
C
【解析】 与谷底相比,坡地近地面空气白天升温较快,白天坡地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有利于茶树生长,夜晚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对茶树生长不利,C正确;白天坡面升温较快,盛行上升气流,夜晚坡面降温快,多下沉气流。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海滨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说出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
【答案】 (1)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
风速。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该城市7时热岛强度较大且强度变小,17时城市热岛强度较小且强度变大,所以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城区温度高,气压低,郊区气压高,两个时刻风向都由郊区吹向城区。
(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
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答案】 (2)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而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人工废热较多,气温降幅较小,故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因而城市热岛强度加大。
【解析】第(2)题,冬季强降雪后,气温下降,城区取暖需求增加,城区废热排放过多,且城区为了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运行的需要,清理积雪较为及时,气温降幅较小;郊区被积雪覆盖,积雪对太阳辐射反射较强,气温较低,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导致城市热岛强度加大。
(3)说出该时段为白天还是夜晚,并分析该时段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
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
【答案】 (3)白天。原因:白天受海风影响,海风从气温较低的海洋吹来,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说明该时段海陆风应当是由气温较低的海洋吹向陆地,能够给城区降温,应为白天。白天海洋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海风使城市降温,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4)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
【答案】 (4)增加城市绿地、水体面积,建设城市绿色通风廊道;分散城市中心人口、产业等。
【解析】第(4)题,从减少排放废热的角度,城市规划当中应当对市中心的产业和人口等适当进行分散,市中心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等;从加快废热的散失角度,应当规划城市的通风廊道,对建筑物的高度和格局进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