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 2 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食”连连看
稻谷
高粱
小米
小麦
黄豆
通过识读地图、观察图片等方式,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遗址的基本史实,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史料实证)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家国情怀)
壹
贰
叁
核心素养目标
重点
难点
阅读教材,归纳原始农业发展的过程?
距今约2万年
距今约1万年
开始对一些野生植物进行管理
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
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稻、粟、黍
稻
粟
黍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地位: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模拟原始农业发展时期的剧情:
你每天辛勤去地里劳作,逐渐把房屋建到了周边,开始在固定区域生活。收获的食物产量虽然不高,但相比较之前不固定的收入还是盈余很多,于是你又制作了一些陶器来当做容器使用,还驯化了一些动物来改善生活。
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思考:陶器的发明对当时的人类具有怎样的价值呢?
半坡遗址·鹿纹陶盆
(距今约6000年前)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距今约7000年前)
马家窑文化旋纹尖底瓶
(距今约5000 4000年左右)
~
①烧煮食物;
②储存食物和饮用水;
③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江西万年仙人洞
出土的绳纹陶罐
(距今约10000年左右)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
思考:
这些遗址的分布 有何特点?
①分布广泛,数量多
②沿河流分布(如长江、黄河)
③呈现出星罗棋布、中原核心、多元一体的特点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半坡)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观察并说出长江黄河流域主要遗址
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 时间
自然环境 区域地点
气候条件
生活方式 房屋建筑
生活设施
生产方式 生产工具
农业作物 畜牧业 手工业 精神生活 原始艺术
距今约7000年
长江下游 浙江余姚
干栏式建筑
木结构水井
水稻
陶器
猪、狗
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玉器、骨哨、象牙艺术品等
磨制石器,骨耜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木结构水井
骨耜
猪纹黑陶钵
牛骨
骨哨
玉器
浙江余姚河姆渡
玉璜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思考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特点及搭建原因?
河姆渡遗址中的
干栏式建筑遗存图
搭建原因: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这里降水丰沛,又湿又热。这种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房屋特点: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历史地位: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遗址里的木结构水井发掘现场
及其复原想象图
知识拓展:水井出现前人类逐水草而居,随着钻井取水的方式被人们发现之后,有了固定的水源,人们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凿井工程量巨大,因此一旦建成往往又会进一步固定人们的居所。因此农耕民族往往安土重迁,不轻易离开家乡,并且将不得已的迁徙形容为“背井离乡”的苦难经历。
相关史事
今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有一处距今 约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贾湖居民能够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和骨器。遗址中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证明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墓 葬中随葬的部分龟甲,上面刻画有符号。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
P11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延续2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被命名,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之一。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
1.仰韶文化的由来
氏族:是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结合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共同的祖先。
2.彩陶文化和旱作农业
仰韶先民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半坡人的生活 时 间
生活地点
房屋建筑
农业
生产工具
饲养业
手工业
距今约6000年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半地穴式建筑
粟、黍
磨制石器、弓箭、鱼钩(叉)
猪、狗
陶器(彩陶)、装饰品、乐器、纺织;制衣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人面鱼纹陶盆
半坡居民的生活
黄河流域气候干旱,风沙大,冬天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沙,又可以取暖。
半坡人为什么要建这种房子?
原因: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今天的黄土高原窑洞
合作探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
2.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
1.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
今天的江南水乡吊脚楼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
遗址名称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距今时间 7000年 6000年
发现地点 浙江余姚 陕西西安
流域范围 长江流域(南方) 黄河流域(北方)
原始 农业 农作物 水稻(水田) 粟(旱田)
农 具 磨制石器、骨耜 磨制石器
原始饲养业 猪、狗 猪、狗
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乐器、雕刻、天然漆 彩陶、乐器、纺织、制衣
建筑形式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相同点 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应用纺织技术,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出现原始艺术的萌芽。 合作探究
形成差异的原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中有面积较大的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者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还发现多处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6000多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差别。
仰韶文化
时间
发现地点
典型代表
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中游地区
半坡遗址、灵宝西坡遗址
仰韶文化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
出现等级、贫富差别
说一说大汶口文化的概况?
所处时间
分布区域
主要特征
距今约5900-4400年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制作出较为精致陶器
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葬具,又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等。它们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不同墓主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显著差异
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课堂总结
农业类型 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生活生产状况
稻作农业 长江下游
粟作农业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水稻,磨制石器,陶器,家畜有猪狗,干栏式房屋。
粟,磨制石器,彩陶,饲养猪狗,半地穴式房屋,乐器。
主要作物粟,家畜饲养业发达;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晚期陶器上有原始文字。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
河姆渡
文化
(河姆渡遗址)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
大汶口
文化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作“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
7000年
距今
约6000年
距今约
5900
-4400年
农业起源时间:
距今约1万年
共同
不同
进行定居生活
种植农作物
使用磨制石器
饲养家畜
制作陶器
①房屋特点不同
②培养的农作物不同
③手工业不完全相同
认识: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