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深耕素养,应变谋新
——2025年高三数学备考总结与高考命题分析
目
录
壹
试题分 析
贰
学生反馈
叁
经验总结
肆
教学反思
伍
备考建议
壹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
壹
(一)试卷整体结构与难度
2025年新高考(一)卷数学试卷在结构上延续了稳定的布局,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题型分布合理 ,保持2024年8 + 3 + 3 + 5的结构,难度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基础题注重对核心概念和公式的直接考查,如集合、复数、平面向量等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得分基础;中等难度题目则侧重于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难题部分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区分度较高。
试题分析
壹
(二)考点分布与变化
1. 主干知识重点考查:聚焦函数与导数、圆锥曲线、立体几何、概率统计、数列、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六大模块主干知识,深化基础性概念和知识的考查,引导学生注重概念学习,夯实学习基础。解答题部分,对数列、三角函数、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等主线内容都进行了重点考查,且在分值分布上保持相对稳定。
2. 部分考点考查形式创新:例如,第19题突破以往以幂指对函数为情境设置函数导数试题的模式,以三角函数设置情境,新颖独特;第17题一改以往求线面角、面面角的设问,与球的切接问题结合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让人耳目一新。这些创新点考查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试题分析
壹
(三)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考查
1. 构建新颖情境,考查创新思维:试卷设置了帆船比赛、疾病与超声波检查结果关系研究等现实生活情境的试题,考查考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题目形式和语言叙述方面进行创新,如第8题,需要考生进行探索和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增强探究开放,考查思维品质:创新设问方式,进一步增强试题的探索性和综合性,增强解法的开放性,为考生提供多种解题途径。如解答题中部分题目设置多问,从基础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考查了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
贰
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
贰
1.对自己不自信,老是重新验算,后面难题没有留太长时间,做完前面的选填有点自信,对后面的大题尤其是数列轻敌了(114)
2.因为紧张,一些基础知识,公式,二级结论之类的暂时想不起来,正负号没有看好(116)
3.计算能力较差,计算量大的地方老是出错;时间没有把握好,平时计算和练习都没有做到位,一些必须要作答的地方也没有做好(109/91)
4. 本以为立体几何是个送分题,但真正看到题目的时候就蒙了,没做过这种,变成了送命题,要多刷题,多见见不同类型的题(107)
叁
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
叁
(一)重视基础,回归教材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确保学生在基础题上不失分。例如,在集合、复数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每套题必练,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运算和概念。
(二)培养思维,强化训练
针对高考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等训练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几何法和向量法两种方法解题,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
经验总结
叁
(三)精研真题,把握方向:
对于高考真题,通过做题、磨题、研题提炼考查重点、难点变化趋势和命题创新点,引导复习方向。
(四)强化规范,颗粒归仓:
严抓解题步骤书写的逻辑性、严谨性和规范性(特别是证明题、应用题),通过优秀答卷展示、问题答卷剖析,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五)团队协作,集体备课
备课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发挥集体力量。测试题的命题、改卷中发现的问题交流、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等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集体备课时,共同探讨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肆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肆
(一)对新题型的应对不足(比如第16、17题)
虽然在日常教学中关注了高考的改革方向,但对于一些全新情境和设问方式的题型,学生的应对能力仍有待提高。这反映出在教学中对题型的拓展还不够,没有充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数学知识,导致学生在面对陌生题型时缺乏解题思路。
(二)分层教学落实有待细化
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但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落实还不够细致。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方面还需加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性学习和培优工作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反思
肆
(三)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足
关注复习节奏与心理调适,模拟考密度和难度梯度安排有待优化。少数学生因模考成绩波动产生焦虑,考前的心理疏导和信心建设需更细致。
高考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考试心理的关注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在考试中因紧张、焦虑等情绪影响发挥。
伍
备考建议
备考建议
伍
(一)深入研究高考,把握方向
研究往年高考数学试题,通过“做(反复做)、磨(多讨论)、研(提炼知识和方法)分析命题规律和趋势,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方向。
(二)强化基础,提升能力
1. 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多样化的练习题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考建议
伍
3. 针对高考中的新题型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项训练,只有“见多”才能“识广”,让学生熟悉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4.课堂创新训练模式,提升思维品质:
精选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中档以上好题,重在思路引导;鼓励学生讲解解题思路(特别是难题),暴露思维过程,促进深度理;对每一个错题都要深究,变错题为资源。重视限时思维训练,提升在压力下的专注度和思维效率。
(三)关注学生心理,加强辅导
1. 加强对学生考试心理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缓解考试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025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它既是对过往教学的检验,更是未来航程的灯塔。面对新高考改革的纵深推进,我们备课组深感责任重大。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教育的初心,不断反思、精进、创新,深耕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方能助力2026届学子在数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在高考的舞台上绽放智慧的光芒。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扎实的行动,迎接新的挑战,再创新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