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
一、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维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并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法学法
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六.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相对较好的学习能力,但也有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倾向,学习主动性不足。教学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全面、客观分析问题能力和文明史观,并且要注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老师整理: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并引出问题: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近代中国人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倡导。
2、概况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学生概括魏源《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
3、意义:
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过渡;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诸实施。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2、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西学为用”应该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4、结果与评价: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虽然破产了,但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探究一: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派的异同;比较中体西用思想和林则徐、魏源思想差异(给出提示,学生自主回答)
过渡: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学生总结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老师强调:维新“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评价:早期维新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
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总结。
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
人物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思想特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论证变法合理
西儒结合托古改制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抨击专制,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变法和图存相结合
严复
天演论》
人民主权
以西方进化论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武器
3、维新变法:
(1)时间:1898年
(2)结果:失败。
(3)影响:启蒙作用、解放潮流
探究二:比较洋务派思想与维新思想的不同(提示:学习内容、阶级属性、根本目的)
探究三:设计问题;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他为什么要“跪着造反”?
提示:1、意思:借助孔子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原因:①封建势力强大②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③借助孔子可以为变法减少阻力④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
教学小结
教师出示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复习回顾。
主要历程
代
表
主
张
背
景
意
义
特
点
开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
《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
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
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王韬、郑观应
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教学反思
围绕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设计,我试着做以下努力,从新课标出发,以建构理论为指导,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思路清晰;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板书设计
地主阶级
抵抗派
洋务派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
维新派
戊戌变法
制度
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