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同步练习
1.(原创题)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
A.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
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C.赴广东查禁鸦片
D.提出“经世致用”主张
答案:A
2.(2015·北京春季会考)“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持有这一思想的派别是( )
A.早期维新派
B.洋务派
C.顽固派
D.革命派
答案:A
3.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技术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倡西学、兴民权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再认再现能力。即采西学、制洋器的目的是维护中国伦常名教与清朝统治,故C项正确;A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B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洋务派并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4.某图书目录有如下内容:上古茫昧无稽考……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诸子创教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汉武帝后儒教一统考。据此判断该图书是( )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新学伪经考》
D.《变法通议》
答案:B
5.(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897年梁启超编辑出版《西政丛书》,其内容分史志、官制、学制、公法、农政、工政、商政、兵政等,“凡书三十二种,都是当时讨论西洋政事的切要之书”。这反映了维新派( )
A.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抵制学习日本
C.主张建立共和制度
D.重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D
6.(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
A.主张全盘西化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再现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说明此人认同中学的地位;材料“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说明此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选C项。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请定立宪开国会》载:“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问题:
(1)根据材料一,魏源对“夷”有何认识?“制夷”的本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康有为在学习西方方面有什么进步性?
答案:(1)认识: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军队的训练、管理方面优于中国。本质:抵御外国的侵略。
(2)方法:先购买,再仿造。目的: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
(3)实行君主立宪制。进步性: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2014·北京海淀区一模)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
A.工商皆本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立宪改良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部分官僚士大夫即洋务派,他们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企业,以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
答案:B
2.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的(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该派别主张从器物层面学习,但拒绝制度及思想等方面变革,也即中体西用,故B项正确。
答案:B
3.(2015·金华期末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铁轨、火轮机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中“政治、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铁轨、火轮机”的信息说明魏源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学习西方长处以抵抗西方侵略,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部分学习,C、D项错误。
答案:A
4.有人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高明”之处在于( )
A.通过论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B.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C.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新思想
D.组织团体宣传自己的思想
答案:B
5.下列各项中符合维新派“宪政”思想的是( )
A.“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D.“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的“宪政”思想是“开国会、设议院
、定宪法、倡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等。“君权与民权合……议法与行法分”符合维新派的宪政思想,故A项正确。B项体现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项体现的是早期维新派的“商战”思想;D项体现的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权”思想。
答案:A
6.19世纪末部分书院教学内容简表
书院
正蒙书院
格致务实书院
求是书院
两湖书院和经心书院
教学内容
国文、地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诗歌
天文、地舆,吏治、兵法、格致、制造
各种西学、算学、外语
经学、史学,地舆、算学、外政、天文、格致、制造
表中体现出中国近代教育有什么特点( )
①特别注重经学 ②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③中西结合 ④传统与现代并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从材料可知教学内容有国文、地舆、经史等,也有西学、算学、外语等,说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故②③④正确。特别注重经学说法错误,故①错误。
答案:D
7.(2015·杭州第一次质检)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察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严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
答案:(1)表现: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关注度不高,关注的人少。
(2)变化: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
背景:甲午战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3)影响:借用进化论呼唤国人的民族意识,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增强了救亡图存的勇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改革封建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思想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