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9 08: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英国鸦片走私船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
(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
2.表现
(1)林则徐
①成就: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关键点拨]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其根本目的并非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是为了维护已经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
[深度点拨]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蒙作用。
深化探究
材料
          
图一   
   图二
思考
(1)材料中图一的人物是谁?他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成就?
(2)材料中图二的作者是谁?在书中他提出了什么思想?这有何作用?
答案 (1)人物:林则徐。成就: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炮船,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作者:魏源。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作用: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形势。
(2)清政府内部出现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2.内涵: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3.实践: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关键点拨]
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虽都属于地主阶级派别,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重点精讲]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是什么?洋务派是如何实践“中体西用”思想的?
(1)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2)洋务派通过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深化探究
材料 
图一         图二
思考
(1)你能说出图一漫画的寓意吗?
(2)面对图一反映的社会现实,据图二指出洋务派产生了怎样的思想?如何评价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答案 (1)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无法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
(2)思想:洋务派认为只要引进外国先进的机器和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就可以富国强民。评价: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虽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①经济: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性: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
(1)康有为:①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②他撰写的《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③以《孔子改制考》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重点精讲]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有何区别?
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行动;康梁不仅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3.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很快失败。
4.作用
(1)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归纳总结]
“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坚船利炮、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而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其理论核心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深度点拨]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所谓“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
[教材互补]
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具有启蒙作用。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人民版)
深化探究
材料一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材料二 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们在“技器”方面比较先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权观念。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思考
(1)材料一反映了康梁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时的特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认识,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答案 (1)特点:借助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
(2)维新派的认识:西方强大不仅在于技术先进,还在于有先进的制度和思想观念,要学习西方进行制度变革。实践: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课堂小结
                   
1.下图人物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开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
B.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C.编著《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
D.领导虎门销烟,打击英国侵略者
答案 A
解析 B项是魏源的贡献,C项中的《四洲志》是林则徐编译的而不是自己著作的。“开眼看世界”是指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故D项不符合其含义。
2.“洋人制胜之道,专以轮船、火器为先……又本之天文度数,参以勾股算法,故能巧法其中。”持这种观点应属于(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早期维新派
D.维新派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该派主张学习西方的轮船、火器,但又本之中国的天文度数,参以勾股算法,反映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3.观察下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
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图片提供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图片反映的是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反映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4.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判断此人的政治派别是(  )
A.保皇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洋务派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思想,由此分析应选B项。革命派主张推翻皇帝专制;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保皇派主张维护君主统治。
5.康有为曾经颇有些自大地感慨说:“如果早早依从了我的改革建议,中国就不会经受今日的侮辱。”康有为的改革建议主要是(  )
A.广建工厂,以实现国富民强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D.以商业立国,与西方进行“商战”
答案 C
解析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最核心的思想主张就是在中国结束君主专制,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学思之窗
提示 这种意见不够全面。一方面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都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另一方面,洋务派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表现在:一是洋务派“师夷长技”,由军事领域扩展到工业、国防、教育等领域;二是学习西方目的的侧重点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不是抵御外国侵略者。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提示 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
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二、学习延伸
提示 该题目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讨论:一、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与顽固派是一致的;二、慈禧太后虽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但她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陈腐不化的,为维护统治,她也能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度的革新。
[基础达标]
1.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该书出版时,在广州的英国人大为惊恐
答案 C
解析 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不包括制度,选择C项。
2.现代日本学者井上靖说过:“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例如,横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这反映出《海国图志》(  )
A.主张倡导发动民主革命
B.主张推行实质性改革和开放
C.推动了近代日本社会变革
D.摆脱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A项的表述不正确,《海国图志》代表地主阶级意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朝统治,反对社会革命。B项也不符合史实。C项准确反映了材料的内涵。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得到传播。
3.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及所用的“材料”分别是(  )
A.清朝封建制度  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制度  民主共和制度
D.清朝封建统治  养兵练兵之法
答案 A
解析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显然,他裱糊的“屋子”是清朝封建制度,所用的“材料”是西方先进科技。
4.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 C
解析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其思想是“中体西用”的表现,属于器物层面的主张,没有看到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全方面的落后。
5.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
A.经济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
D.精神的现代化
答案 C
解析 甲午战争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6.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销毁,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贬低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权威
D.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答案 D
解析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了历史根据,这就有力地冲击了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7.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格致”就像一只小船,从明末到民国初期,载着“Science”过渡到“科学”的彼岸。这一过程体现了(  )
A.中体西用
B.西学东渐
C.西学中源
D.中西同源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逐渐接受、探究,即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的传播,故选B项。
8.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答案 C
解析 A项和B、D项分别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主张,均不符合题干“19世纪末”的时间要求。
[能力提升]
9.针对下图社会现实,中国有识之士提出的最早的应对主张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科学”
D.“伸民权,设议院,行立宪”
答案 B
解析 图片反映的社会现象是西方的洋枪洋炮正在猛烈地攻击中国大门。面对西方侵略势力的冲击,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最早作出回应,其先进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A、C、D三项主张的提出都在B项之后。
10.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上感觉不足。”此处省略的三个词分别是(  )
A.器物 制度 文化
B.器物 文化 制度
C.文化 制度 器物
D.制度 文化 器物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文化。
11.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纲领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答案 D
12.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 C
解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之洞说:“世人多谓西国之富以商,而不知西国之富实以工。盖商者运已成之货,工者造未成之货,粗者使精,贱者使贵,朽废者使有用。有工艺然后有货物,有货物然后商贾有贩运。”——引自《张文襄公全集》卷54
材料二 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引自1900年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后编·自序》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张之洞与郑观应思想的主要异同点。
答案 同:认为国富必先发展工商业。
异: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国家富强,仅振兴工商业不够,还要进一步改革教育,实行法制,改革社会政治制度。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三 泰西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3)上述材料的思想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1)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2)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3)作用:材料一:洋务运动,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材料二: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材料三: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信息“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李鸿章”可判断材料一反映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点。第(2)问据材料二中“先设议院以固民心”、材料三中“三权立,然后事体备”可知二者均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第(3)问据三则材料的出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