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9 08: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案
●课程标准
展现本课课标,并离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
●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
重点难点
处理方法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和特点。
难点
新文化运动各项内容的内在联系;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结合【互动探究】栏目,运用史料,创设情境,针对“对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的态度的认识”和“新文化运动的‘新’的含义”设置问题串,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结合【名师总结】栏目,首先归纳出清晰的条目,然后运用实例和历史的逻辑,逐条讲解透析,使学生透彻全面理解,并牢记于心。
●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一——图片导入
这是一本杂志,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杂志,马克思说杂志的优点是“它能够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只谈最主要的问题。杂志可以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这是一本不平凡的杂志,九十多年前,正是它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案例二——文字导入
自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就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出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展开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在甲午海战日本的打击下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兴民权倡新学”的维新变法运动,最终以戊戌六君子喋血的悲剧而告终;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教学流程设计
1.阅读教材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并阅读【学习思考】
2.通过【判断回扣】栏目回扣知识步骤1: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方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可利用【互动探究】提供的史料由浅入深地进行步骤3:师生通过【探究归纳】共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然后学生做【典题对练】,教师讲解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影响分析,或利用【互动探究】探究2进行步骤5:师生利用【探究归纳】共同归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四个特点”,然后学生做【典题对练】,教师讲解步骤6:师生利用【名师总结】共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五个‘新’特点”,教师进行透彻讲解和点拨,并引导学生研读【典题例证】步骤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验证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步骤8:教师多媒体出示【课堂小结】,学生对照明确掌握已学知识,自主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和特点。(重点)2.新文化运动各项内容的内在联系;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难点)
(见学生用书第52页)
知识1
《新青年》的诞生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3)思想方面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②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诞生
(1)诞生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知识2
新文化运动
1.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意义
(1)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阅读教材第73页【历史纵横】: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提示】 现象:鬼神迷信思想泛滥。原因:①辛亥革命没有根除这种思想。②得到政客的支持。③这种思想更具欺骗性。
知识3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1)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表现
(1)五四运动前
①人物:李大钊。
②成就: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2)五四运动后
①理论: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组织: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实践: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影响
(1)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阅读教材第74页【学思之窗】:
这个宣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 这个宣言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中国将会走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判断回扣】
1.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提出“打倒孔家店”,二者的实质不同。(×)
康有为等维新派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思想,陈独秀等激进派提出“打倒孔家店”,形式虽然不同,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2.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辛亥革命是从政治上反封建,而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上反封建。
3.李大钊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
在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梁启超、朱执信等人,但李大钊是将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见学生用书第52页)
探究1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史料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引自一份所谓“罪案”的答辩书
问题:史料中“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史料中“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中的“我们”是一批怎样的人?
【提示】 “德先生”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材料中“我们”是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2.史料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心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问题:据史料指出陈独秀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
【提示】 全盘否定传统儒学。
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1.积极作用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2)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的使用就是突出的例子。
2.局限性
(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2)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2013·河南中原高二检测)当代历史学家袁伟时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告别中世纪的思想革命”,这一评论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作用是(  )
A.扩大了个人自由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推动了科学发展
D.动摇了正统思想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告别中世纪”,从反封建角度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答案】 D
【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一 “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展流衍。”“本大总统程膺重任,日作夜思,以为政体虽革取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1914年袁世凯《祭孔会》
史料二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统治不能进行,就是共和国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
史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
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探究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史料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起过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年4月)
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哪些人开始提起马克思主义?
【提示】 梁启超、朱执信等。
2.史料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相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
——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最早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谁?
【提示】 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人物: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四个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2)以著书立说和创办报刊为主要传播手段。(3)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进分子主动接近工人,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4)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开始就具有的特点”这一问题,高二(1)班同学展开了热烈讨论,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深刻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C.深入研究中国国情
D.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了一些面向工人的刊物等。这些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运动一开始就具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故A项正确。
【答案】 A
【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史料二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
新文化运动的五个“新”特点
要点提纲
名师讲解
1
领导力量新
其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2
经济基础新
其经济基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
指导思想新
前期是西方民主、科学;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
主要内容新
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核心;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5
运动结果新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012·广东学业水平考试)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维新运动的影响
C.抗日战争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解析】 考查基础知识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由时间“20世纪20年代”和孔子地位下降可知,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D项。
【答案】 D
【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主题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数
量(篇)
36
5
30
A.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表中文章数量可知,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最多,这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故A项正确。B、C、D三项中“唯一途径”“都是”“最关心……礼仪”等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当时史实或表中所给信息。
【答案】 A
课堂小结
兴起背景影响动摇了封建正统
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共诞生四提倡
四反对宣传社
会主义尊孔复
古逆流资本主
义发展
(见学生用书第54页)
一、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是(  )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护统治
C.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解析】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即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A
2.(2013·浙江台州高二检测)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
Science”辩护。这里“Democracy
and
Science”指(  )
A.科学与技术    B.民主与共和
C.自由与平等
D.民主与科学
【解析】 新青年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民主与科学,英文的写法就是“Democracy
and
Science”。
【答案】 D
3.(2013·河北唐山摸底考试)新文化运动勃兴之际,胡适、黄远镛、蒋梦麟等人将其定性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观点(  )
A.有道理,二者都有反封建的一面
B.错误,二者完全没有相同之处
C.错误,前者是对传统的否定,后者是对古典的恢复
D.正确,二者从形式到本质毫无二致
【解析】 本题其实考查的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同点,二者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答案】 A
4.五四运动前后,通过发表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
A.梁启超
B.严复
C.李大钊
D.陈独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比较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代表著作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2012·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思想解放运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4)材料三中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及评价等知识点。第(1)问中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二小问考查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即旗帜。第(2)问中第一小问完全是从材料“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中获取有效信息,第二小问是概括材料能力。第(3)问考查内容上与材料无关,主要是让学生回顾所学基本史实。第(4)问表面看来是开放性的,实际上是考查学生概括材料能力,并要求与所学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相关知识结合。
【答案】 (1)革命不彻底;封建伦理道德根深蒂固;民主与科学。
(2)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想;封建伦理纲常思想。
(3)林则徐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
(4)赞同。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传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见学生用书第123页)
一、选择题
1.(2013·佛山高二检测)以下列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
A     B      C     D
【解析】 给出的四部著作中起到了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答案】 C
2.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反映了(  )
A.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继续传播
B.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掌握国家政权
C.思想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质性的一步
D.中国已经进入近代社会
【解析】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仍是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因而新文化运动在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继续传播。
【答案】 A
3.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解析】 新文化运动绝不是一场纯粹的学术文化运动,其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并将之视为“救国之要道”。可见,B项正确。
【答案】 B
4.(2013·扬州月考)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时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并坐讨论。蔡元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限制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内涵的把握。这一主张是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来的,因此B项最符合题干要求和当时北京大学的实际。
【答案】 B
5.(2011·黑龙江学业水平测试)“看那二千余年来支配中国人精神的孔孟伦理,所谓纲常,所谓名教,所谓道德,所谓礼仪,哪一样不是损卑下以奉尊长?哪一样不是牺牲被治者的个性以事治者?哪一样不是本着大家族制下子弟对于亲长的精神?”“孔子所谓修身,不是使人完成他的个性,乃是使人牺牲他的个性。”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强调(  )
A.实现个性解放
B.稳定社会秩序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D.提倡白话文
【解析】 材料中“孔子所谓修身,不是使人完成他的个性,乃是使人牺牲他的个性”等关键信息,充分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强调解放个性的必要性。
【答案】 A
6.(2013·安阳高二期末)新文化运动被誉为“思想文化领域的辛亥革命”、“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这是因为它(  )
①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 ④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⑤促进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 ④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是在前期民主与科学基础上的扩展,与材料中“辛亥革命”“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等不相符,故应排除。
【答案】 D
7.(2013·福州月考)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解析】 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
【答案】 B
8.“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言之有物”“讲求文法”可知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9.毛泽东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这段话指出新文化运动的缺陷是(  )
A.一味崇拜西方文化抹煞传统文化
B.脱离了当时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C.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
D.没有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解析】 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
【答案】 A
10.(2012·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有(  )
A.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C.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思想基础
D.导致文学革命的发生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A项。由时间信息可排除C(1911年)、D(1915年)两项;而B项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答案】 A
11.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  )
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解析】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李大钊最早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故A项错误;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是指新文化运动,故C项错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发表于1918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
B.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C.陈独秀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它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因此,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3·珠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是那样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的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着,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李大钊针对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摘编自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 陈独秀领导发起新文化启蒙运动,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发展转变的过程。先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继而学习宣传十月革命,以俄为师,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之后进而发展转变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思想文化运动。同时随着新文化启蒙运动内容的变化更替和丰富,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性质也由其初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转变成了为新的革命斗争服务的新文化运动了。
——摘编自李世俊《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导致“中国的状况依然那样黑暗”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了实现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健将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表现。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抓住“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的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中“两位先生”“旧道德”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特点”抓住“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发展转变的过程”回答;“表现”概括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儒家伦理道德束缚了国民的思想,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
(2)宣传民主,反对专制;宣传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宣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宣传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表现:从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到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由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14.五四运动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    李大钊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应该排在首位?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什么特点?
【解析】 第(1)问属于开放性题目,选择任何人物,都要围绕五四运动时期,列举他的贡献即可。第(2)问要明确这三个刊物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第(3)问要依据两则材料传播的思想内容总结其演变特点。
【答案】 (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和领导者,积极宣传民主与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扬民主、科学、新道德及新文学;积极参与五四运动;最早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1920年春,与陈独秀等酝酿组织工人阶级的政党。(如选蔡元培或胡适,均可按照相同的思路组织答案)
(2)现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通过创办通俗的刊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这一现象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中国思想界的主流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到马克思主义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