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葫、芦“等11个生字,理解”葫芦、细长、邻居”等词语的意思,提升自主识字和理解字词的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提高语言表达和语感能力。
3.学生能够借助图片、文字等信息,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道理,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生能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培养创新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种葫芦的人得不到葫芦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理变化,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道理,并能将这一道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一段葫芦生长过程的视频,视频中展示葫芦从发芽、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同时配上轻快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种植物是什么呀 ”引导学生回答出“葫芦”。
2.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葫芦形状,然后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葫芦有关的故事,叫做《我要的是葫芦》。”同时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书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视频,直观地展示葫芦的生长过程,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黑板上画葫芦并引导书空课题,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课题,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桌。
2.教师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如“葫芦、细长、藤上、雪白、邻居、奇怪、慢慢地”,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认读,然后指名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对于”葫芦”的“芦”,要强调在词中读轻声。
3.开展“开火车”读词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巩固词语的认读。
4.教师利用生字卡片,进行生字教学。以“葫、芦”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发现它们都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采用编口诀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草下胡芦,葫芦就是它”。对于“挂”字,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理 解“挂”的含义,同时强调右边“圭”的写法。
5.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生字的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认读活动,如“开火车”读词,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运用编口诀、动作演示等方法进行生字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记忆生字,提高识字效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先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完善,概括出: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治,最后葫芦都落了。
3. 教师出示填空练习:种葫芦的人想要( ),但他的葫芦最后( ),原因是(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进一步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和完成填空练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概 括能力和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四、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生字词、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2.表扬学生在本节课中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在第二节课中继续努力。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个生字写3遍并组词。
2.朗读课文,读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进行开火车读的游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3.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和提问的方式复习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既能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又能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使课堂教学衔接紧密。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种葫芦的人种下葫芦后,葫芦长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葫芦生长情况的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葫芦藤的“细长”、小花的“雪白”和小葫芦的“可爱”。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通过重读“细长”长满雪白“可爱”等词语,突出葫芦生长得很好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观察图片,深入理解课文中对葫芦生长情况的描写,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朗读能力。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不同的语气。种葫芦的人的话要读出自信、不以为然的语气,邻居的话要读出关切、诚恳的语气。
读完后,教师提问:叶子上长了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 又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 瓜才好呢!"
教师进一步提问:种葫芦的人为什么不治叶子上的蚜虫 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引导学生理解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认为叶子上的蚜虫和葫芦没有关系。
教师出示蚜虫危害植物的科普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蚜虫对植物的危害,明白叶子和葫芦是相互联系的,叶子被蚜虫破坏,葫芦也长不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组织学生讨论种葫芦的人不治蚜虫的原因,并结合科普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第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教师提问:此时,小葫芦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出“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第一自然段中葫芦可爱的样子和现在变黄掉落的样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再次引导学生思考: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朗读示范,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比葫芦前后的变化,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种葫芦的人的错误,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
三、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提问: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没有得到呢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引导他们总结出:因为他只想要葫芦,而不懂得叶子和葫芦是相互联系的,叶子上长了蚜虫不治,最后葫芦就都落了。
2.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道理,如“如果我们不认真学习知识,就不会取得好成绩”如果不注意保护眼睛,视力就会下降"等。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原因,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故事的寓意。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并让学生分享,能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增强他们对道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1.教师提出问题:种葫芦的人明白了叶子和葫芦的关系后,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这次他会怎么做呢 结果又会怎样 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故事续编。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分享
3.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评价和鼓励,肯定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续编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让他们在交流和分享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进一步巩固对课文道理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课文的道理、续编的故事等。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做一个聪明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把续编的故事写下来,与家人分享。
2.阅读其他有趣的寓言故事,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