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9 08:2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同步练习
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B.《庶民的胜利》的发表
C.《青年杂志》的创办
D.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答案:C
2.(2014·浙江会考)陈独秀曾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这里的“德、赛两先生”是指(  )
A.民主与科学
B.道德与竞赛
C.民主与法制
D.科学与自由
答案:A
3.陈独秀曾写道:“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材料中的“义旗”指的是(  )
A.《狂人日记》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文学改良刍议》
D.《文学革命论》
答案:C
4.(原创题)“它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批判‘儒学价值系统’,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材料反映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批判‘儒学价值系统’”、“为人们接受……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分析,符合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选D项。
答案:D
5.以下是1917年—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从图表信息可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比例大,故选A项。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与材料信息相反。
答案:A
6.(原创题)“(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迁就妥协,使大盗窃国,军阀攘权……革命无统治之威,人民乏制裁之力,再看那旧染污俗,丝毫未能触及。”为此,20世纪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主张(  )
A.文化复兴
B.改造文化心理
C.政治革命
D.社会变革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信息“再看那旧染污俗,丝毫未能触及”可知虽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影响不够深入,因此要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造,故B项正确;A、C、D项都与题意不符。
答案:B
7.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断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问题: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道德革命,旨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回忆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内容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对国人觉悟的认识入手,可知国人觉悟经历了“学术”、“政治”和“伦理”三个阶段。回忆教材知识可以回答“背景”。第(3)问理解材料中“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欧洲黑暗”的含义回答“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回答“原因”。
答案:(1)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或启蒙思想)等。
(2)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新式知识分子的作用。
(3)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
1.(2014·深圳第一次调研)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  )
A.反对民主共和制
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中陈独秀认为只有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才能真正实现共和立宪,故B项正确。根据时间信息“1916年”排除C项(1924年)、D项(1918年)。陈独秀赞成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
答案:B
2.(2014·揭阳一模)翻开某一时期的报纸,你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话剧是文明戏,京剧则叫旧戏。“某一时期”应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新中国建国初期
D.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可知当时对待西方文明持绝对肯定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则持绝对否定态度,这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倾向一致,故B项正确。
答案:B
3.(2014·江门一模)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材料体现的理念(  )
A.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
B.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
C.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
D.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自由之通则”说明中西并包以推动新思想的传播,故B项错误,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就是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故D项错误。
答案:C
4.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理解能力。根据隐性的时间信息“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此时文学革命已经形成高潮,故A项错误,徐志摩对“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
感兴趣说明他受到
“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故选B项。
答案:B
5.“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并因“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是作者对哪本(篇)作品的自我评价(  )
A.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B.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C.鲁迅《狂人日记》
D.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礼教的弊害”“文学革命”“格式的特别”等信息可知作品将封建礼教与文学革命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6.(2014·北京东城区期末考)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  )
A.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D.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共产党宣言》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其畅销说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选B项。
答案:B
7.(2014·嘉兴期末检测)中西文化思想的冲突,传统与西化的相斥相纳,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迁基本上可以以18世纪作为分界线,18世纪的中国热将中国文化的魅力推向顶峰。之后,随着西方现代性的成熟,中国形象逐渐跌落,影响到西方人甚至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文化观”。
——王岳川《去中国化——18世纪
以降西方现代性战略》
材料二 在孔家思想统治之下,……中国文化的改变,至多只有皮毛的改变,没有彻底的主张。……一直到了民国四、五年以后,开始有了些人作了片断的个人主义言论。
——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
材料三 “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虽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西方人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括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二中加着重号的文句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概括指出该事件对中国“新”“旧”文化的看法及其在当时的可取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进入中国的各种文化思想中能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围绕中西文化在中国的命运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再认再现、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并结合当时中西方发展状况剖析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民国四、五年后”可以推断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概括对中西文化的看法并简要评析其看法。第(3)问结合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中外形势变化归纳分析。
答案:(1)变化:由受到推崇到逐渐跌落。
原因:西方现代性的成熟或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形象的跌落(答“‘海禁’政策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亦可)。
(2)事件:新文化运动。
看法:中国的传统思想与西方的近代思想不相容,采用西方的学说革新社会。
可取:陈独秀的观点是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
(3)原因: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革命)的需要;一战充分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