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9 08:2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
课标点击
(一)课程标准: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目标分解:
1.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概况、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评价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史实,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课前预览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________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
(2)政治需要: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________;袁世凯复辟帝制。(民主制度)
(3)思想冲突:民主自由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________逆流。(尊孔复古)
2.兴起的概况: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并发表《________》一文。(青年杂志、敬告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________》(新青年)
(4)主要活动基地:实行“思想自由,________”办学方针的________。(兼容并包、北京大学)
3.前期主要内容:
(1)思想革命:提倡________与________,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科学)
(2)道德革命:提倡新道德,批判旧礼教、旧道德。提出“_____________”的口号。(打倒孔家店)
(3)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_》,提倡用________代替文言文。(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
②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论)
③鲁迅写出《________》《孔乙己》等小说,成为新文学的典范。(狂人日记)
4.意义:
(1)猛烈地冲击了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封建思想)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______的洗礼。(科学)
(3)为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克思主义)
温馨指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际上是为资产阶级思想的宣传创造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则是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斗争的新阶段。
应用思考:
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
提示:“打倒孔家店”实际上是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这一口号在当时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彻底反封建(旧道德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改造国民意识的现实需要,因而具有必要性。在当时有利于解放思想、解放女性和国民,但存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偏激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正式传入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________的爆发与影响。(十月革命)
2.正式传播的概况:
(1)李大钊的贡献——率先举起________旗帜。(社会主义)
①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__________》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庶民的胜利)
②五四运动后,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________后广泛传播:通过撰写文章;创办刊物和社团、思想论战等途径或方式传播。(五四运动)
3.重大意义:为___________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
温馨指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成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应用思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有哪些特点?
提示:(1)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
(2)马克思主义宣传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互动释疑
一、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方法点拨: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要明确其起止时间为1915-1921年,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纳入其中,而其影响主要从立足于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角度思考。
精讲阐释:(1)“新”领导: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们不同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后期是无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
(2)“新”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阶级基础)。
(3)“新”思想:前期以西方民主、科学、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后期则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
(5)“新”成果:前期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后期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6)“新”局限:对东西文化的某些看法,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特别提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
应用示例:
1.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重建”指的是(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新道德,因而①②④正确;新道德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基础上的,旧道德是建立在宗族本位之上的,因而③也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有哪些?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意义?
方法点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要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分析,意义侧重指导革命和理论创新。
精讲阐释:(1)原因:①国际因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②国内因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
(2)意义:①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指明了方向。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③指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特别提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应用示例: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所以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决非由于几个知识分子一时的感情冲动,它是思考后的选择,是对现实的回应。促使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是(  )
A.民主共和实践面临困境
B.新文化运动遭受挫折
C.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民主共和实践面临困境,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找新的革命道路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故选A项。
答案:A
课堂点睛
关键信息
一个基地
北京大学
两份杂志
《青年杂志》;《新青年》
三个节点
1915年;1917年;1919年
四位人物
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
五大内容
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马克思主义
本课要旨
1.《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