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法国
莫泊桑
《羊脂球》
美国
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
俄国
契诃夫《变色龙》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及其代表作
蚝
拮
栈
煞
蹋
牡蛎
墅
撬
偿
诧
赚
褴褛
绰
更
据
桥
开
别
赔
异
钱
阔
永不变
háo
jié
zhàn
shà
tà
mǔ lì
shù
qiào
chánɡ
chà
zhuàn
lán lǚ
chuò
ɡēnɡ
白
糟
氓
勒
( )勒令
( )勒紧
lè
lēi
据
( )拮据
( )根据
jū
( )流氓
( )村氓
máng
méng
jù
栈( )栈桥
贱( )贫贱
瑟( )瑟缩
琵( )琵琶
zhàn
sè
pí
诘( )诘责
褛( )褴褛
缕( )丝缕
lǚ
lǚ
拮( )拮据
jié
jié
jiàn
拮据:
糟蹋:
褴褛:
恭维:
阔绰:
煞白:
诧异:
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这里是浪费的意思。
(衣服)破烂。
为了讨好而赞扬。
排场大,生活奢侈。
本文指由于恐惧、愤怒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觉得奇怪。
与日俱增:
十拿九稳:
迟疑不决:
郑重其事:
莫名其妙:
狼狈不堪: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比喻很有把握。
拿不定主意。
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请分别按实际事件的发生顺序和小说叙述的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请按实际事件的发生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于勒成为有钱人,写来信件,成为被期待的人
于勒生意失败,沦为流浪汉
菲利普夫妇发现真相,避之不及
于勒败光家产,被送去美洲
盼望于勒
夸赞于勒
巧遇于勒
躲避于勒
设置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请按小说叙述的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悬念:菲利普一家苦苦盼望于勒归来,为什么?
释悬: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
悬念: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
结局:原来这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不敢相认,失望而归。
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
好心的于勒
这个小子
这个家伙
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先后的称呼
思辨阅读:
于勒叔叔真如“我”母亲口中所说那般,是“贼、讨饭的、流氓”的坏蛋吗?
docerID:4610637
犯罪证据:行为不正,糟蹋钱,逼得父母动老本,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6段)
两封信:
“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8段)
“…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途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10段)
他人言:“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33段)
年轻于勒:行为不正,行事荒唐的人
中年于勒:赚钱愿意赔偿,正直有良心的人
老年于勒:
虽穷困潦倒,也不愿意回家拖累哥哥,自食其力,善良感恩。
于勒叔叔也是
失败者与受害者
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
好心的于勒
这个小子
这个家伙
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先后的称呼
?
穷
富
穷
明线: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暗线:于勒的贫富变化
驱赶
赞、盼
躲、骂
自私虚伪 虚荣势利
冷酷无情 唯利是图
原创
当菲利普夫妇的美梦破灭,在船上遇到一贫如洗的于勒,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找出相关语句,揣摩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加以批注。(可从语言、神态、动作、语气语调、标点符号入手)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语言描写:菲利普难以接受于勒没钱的现实。
神态描写:菲利普遇见了于勒,看出他是卖牡蛎的穷水手,心里骤然紧张所致,表明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也体现了他对金钱的看重。
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菲利普夫人怀疑穷水手就是于勒,就显得格外小心谨慎,内心充满恐惧,揭示了其吝啬、冷酷之情。
(父亲确定那人是于勒以后)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确定是于勒以后,菲利普表现出极度的恐慌与不安,与之前的急切盼望形成强烈对比。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神态、语言描写:菲利普夫人确信就是于勒后,就想法设法赶紧躲着他,带着家人偷偷离开。揭示了她自私,势利,虚伪的性格。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菲利普
克拉丽丝
爱慕虚荣
冷酷自私
唯利是图
嫌贫爱富
胆小懦弱
没有主见
精明泼辣
富有心计
同
异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不是,他们并非天生的唯利是图、无情无义之人。
思辨阅读:难道菲利普夫妇真的一无是处?
docerID:4610637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得钱不多。(1段)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2段)
于勒叔叔……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6段)
父亲:勤奋工作
母亲: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docerID:4610637
经济窘迫,甚至……
她们老找不到对象。(17段)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我总认为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18段)
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36段)
经济极其窘迫,影响女儿们婚事。
金钱因素促成婚姻,若相认……
经济更加窘迫;
二姐可能会离婚;
大姐婚事更会遥遥无期
……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如果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相认,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资料链接】在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虚荣享乐,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关系了。”
假如你是菲利普或克拉丽丝,此刻在船上遇见已经变得自力更生、直面人生、有责任心却穷困潦倒的于勒,你会怎样对待他?
若瑟夫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43段)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42段)
若瑟夫看于勒叔叔:未成年人的朴素情感视角。
涉世不深,天性正直善良。
菲利普夫妇看于勒:成年人的物质金钱视角。
心理活动
行为动作
反复强调,包含讽刺意味,凸显“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
唯一满怀温情的角色——若瑟夫,他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与希望: 对亲情的召唤、对人性醇美的呼唤!
1.“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描述,使故事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2.“我”是父母丑恶心灵的见证人,又以“我”的行为衬托出菲利普夫妇的丑陋;
3.“我”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
讨论: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说说理由。
知识链接:小说主人公的判断
(1)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其性格发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
(2)标题指明(或“暗示”)主人公是谁。
(3)小说着墨最多、所占篇幅最长的是主人公。
(4)小说中形象最鲜明的是主人公。
(5)主人公的表现及性格最能表现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主人公。其他人物则起陪衬、烘托、补充作用。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
对金钱社会扭曲人性的罪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对“小人物的辛酸”展现出悲悯和同情;
对涉世不深、天性正直善良的若瑟夫的刻画更是蕴含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
01
02
03
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文章通过他们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展现了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这篇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的生动描写,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嘴脸,揭示并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在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中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本文对环境的描写非常精妙,请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了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的喜悦、愉快的心情。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了菲利普夫妇失望沮丧的心情,和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文章主题。
技法一:情节曲折,结构精巧
文章前四段倒叙,设置悬念,充分蓄势,后面突然逆转,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作品贯串着两条线索: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暗线是于勒的贫富变化。双线并行,交叉于轮船之上。
技法二: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我”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对比,菲利普夫妇二人的个性的对比等,相互对照和映衬。对比的鲜明性与情节的曲折性交融在一起,对表现文章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技法三:多种描写,绘形传神
作者通过描绘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和神情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人物隐蔽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