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1 18:3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新教材依据新课标对部分内容作了重新编排,使教材更符合新课标要求;如第12课新增了兴修水利和耧车,以及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在北击匈奴一目新增设置河西四郡等; 2.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12课引语旁配有《史记.平准书》书影、汉武帝画像、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董仲舒画像、卫青墓、西汉形势图等,使距今久远的历史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研读史料,结合相关史实,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识读《西汉形势图》,感受汉武帝开疆拓土取得的成就;(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加强经济管控、北击匈奴
教学难点 削弱地方势力、尊崇儒术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法、识读地图法、研读史料法、表格归纳法、思维导图法
教学资源 ppt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根据时间提示回顾西汉初年的统治状况。 设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二、整体感知,构建知识框架 任务:什么是“大一统”?阅读课文小标题,汉武帝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 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 任务一:阅读史料,说说汉武帝初年在政治上面临怎样困境? 材料一: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024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二:(豪强地主) “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政治困境:①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措施 任务二: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汉武帝是如何巧妙破解政治上的困境的? 观看视频:何为推恩令 措施: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 “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效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教师点拨:巧妙之处: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王势力 3.措施与作用 任务三:阅读教材,归纳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措施: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效果: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③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效果:这些豪强离开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④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经济管控 1.经济发展的表现 任务一: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简述汉武帝时经济发展的表现。 汉朝耧车 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农业: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②播种工具楼(lóu)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手工业:纺织、冶炼、 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2)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 2.背景 任务二:阅读材料,说说汉武帝遇上了哪些经济问题? 材料一:藏(国库)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汉书》 材料二:富商大贾或蹛(zhì)财役贫(囤积财物,役使贫民)……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翻译:富商大贾冶铁铸币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而不帮助解决国家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 材料三 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翻译:富商大贾冶铁铸币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而不帮助解决国家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 经济问题:①国库空虚 ②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 ③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遭到破坏。 3.措施及作用 任务三: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概括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经济的管控? 措施: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作用: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尊崇儒术 1.背景 任务一:阅读史料,结合教材,思考西汉初年在思想上面临着什么问题? 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背景: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2.措施及作用 任务二: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 材料: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翻译:所有不属于儒家,六艺,范围之内,不符合孔子学说的学派,都禁绝其理论,不许它们与儒学并进,使邪恶不正的学说归于灭绝,这样做了就能政令统一,法度明确,臣民就知道该遵循什么了。) 措施:①为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作用: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秦汉对比 任务三:观察图片,思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 秦坑儒谷 汉代讲经图 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汉武帝:尊崇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把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相同之处:都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六、北击匈奴 1.背景 任务一:观看视频,阅读教材,梳理秦末汉初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①秦末汉初,游牧与漠北草原的匈奴,在首领冒顿(Mòdú)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漠北地区,并不断南下袭扰。 ②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 ③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2.措施与作用 任务二: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简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匈奴问题? 卫青墓 霍去病墓 ①战争: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 结果:大获全胜,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②设置管辖机构: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七、知识拓展 阅读教材,西汉采用什么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有何作用? 汉武帝确立察举制 西汉初期,汉文帝采用由各地推荐人才的方法选官,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汉武帝在位时期,将这种新的选官方法加以完善,形成察举制。各郡国每年按照人口比例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皇帝也下诏让公卿大臣举荐人才,经过考察,授予官职。通过察举制,西汉王朝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八、课堂小结 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也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国有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推行均输、平准等措施,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温习旧知,探究新知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研读史料,理解背景 观看视频。理解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观察图片,梳理经济发展的表现 研读史料,理解汉武帝初期面临的的经济形势 阅读教材,提取关键历史信息 研读史料,了解尊崇儒术的背景和措施 对比秦汉在思想上的不同措施,理解其根本目的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梳理秦末汉初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以及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史实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齐读感受 复习导入,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使西汉的历史时序更加清晰 理解大一统这一大概念,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从整体感知本课所学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研读史料,结合相关史实,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落实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识读《西汉形势图》,感受汉武帝开疆拓土取得的成就;落实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12.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核心素养 拓展提升 查找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 活动建议: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焚书坑儒”,“七国之乱”,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推恩令”,均输、平准,北击匈奴。 评价目标:初步掌握查找可信历史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 评价过程:由学生讲述查找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包括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的什么典籍或者网络,对查找结果的记录、整理、分析、理解和整个过程的总结。教师据此作出鼓励性的评价。 评价总结:结合评价目标要求,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及时准确地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有新意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行作出的历史结论,不要简单地评判,要通过评价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解决历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