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举一反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举一反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31 16:32: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考点一、常见的变化
(1)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者根本区别:
①宏观上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物质;
②微观上变化中是否生成新分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典例1:(2025九上·临海期末) 下图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仙居无骨花灯 B.绍兴黄酒
C.临海剪纸 D.东阳木雕
变式1:(2025九上·绍兴竞赛) 三星堆出土了大量年代久远的文物,如育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这表明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古人制作这些物品的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捶打黄金 B.打磨象牙 C.雕刻玉石 D.湿法炼铜
变式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变式3:(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为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水循环系统,该系统使游泳馆实现常年“不换水”的同时,水质完全符合国际赛事标准,充分体现了杭州绿色亚运的理念。回答问题:
(1)硅藻土过滤器中的硅藻土方多孔结构,其孔隙最小可达1﹣2微米,可阻隔固体颗粒、去除悬浮物、脱色、除味等,则硅藻土在净化水的过程中起了   作用和吸附作用。
(2)水经过臭氧反应罐和尿素分解罐,初步完成了水体的消毒和有机物的去除,则此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工业上用X+2NaOH═NaCl+NaClO+H2O制取,则X的化学式为   。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可通过人体感官直接感知或用仪器测量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吸附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铁磁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还原性、氧化性、毒性、酸碱性等。
典例1:下面是单质家属“四兄妹”的对话,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变式1:(2025九下·瓯海开学考)2023年三位科学家因“量子点”而获诺贝尔化学奖,同时他们的贡献还在于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纳米晶体材料。该材料具有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小 B.耐磨损 C.导电性强 D.抗氧化性
变式2:(2025九上·海曙期末)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共收获了91枚奖牌。每一枚奖牌中央都镶嵌着一块意义非凡的“铁块”,它是早期用于建造埃菲尔铁塔的低碳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低碳钢属于化合物
B.切割低碳钢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该低碳钢的硬度比纯铁更小
D.该奖牌可以在潮湿环境中长期保存
变式3:(2025九上·金华月考)2024年9月10日,华为以惊人的“三折叠”设计震撼了全球科技界。“三折叠”手机屏幕的主要材料是聚酰亚胺(PI)薄膜,其化学式为(C16H66O6N2)n。
(1)聚酰亚胺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一个聚酰亚胺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个数比为   。
(3)相较于传统的玻璃膜,PI薄膜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手机的质量,并使手机在反复折叠过程中仍保持屏幕的平整度,即使在高温环境和多次触压下也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下列P1薄膜的性质有利于实现其用途的是___________。
A.密度较小 B.强柔韧性 C.低透光率 D.高耐热性
1. 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 ,胆矾受热时容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在工业上炼铜、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没有涉及的是(  )
A.制法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用途
2.(2025九下·浙江开学考)“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蚕丝织绫 B.使用火药 C.冶炼金属 D.稻草造纸
3.(2025七下·临平月考) 台州古法造纸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需经多道工序制作才可完成。以下工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切割 B.石灰水浸泡
C.捣碎 D.晒纸
4.(2025九上·金华月考)女儿红是浙江省绍兴市的一种传统黄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浓郁的文化内涵而受到广泛认可。下列有关女儿红酿制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糖化”: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
5.下面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a.酒精能挥发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c.水沸腾变成水蒸气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2)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6.高铁酸钾()是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氧气。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
(2)高铁酸钾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7.(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题)2022年4月16日,“天宫一号”的三位宇航员乘坐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
(1)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材料的___________。
(2)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8.(2025九上·衢州期末)新鲜芋艿在刨皮时会流出白色汁液,内含碱性物质——皂角甙,化学式为C27H2O3,沾上它奇痒难忍。
(1)皂角甙分子中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为了止痒, 可用   (选填“食醋” “纯碱” “食盐水”)涂抹。也可在刨皮后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将芋艿煮熟后再去皮。根据上述叙述,请推测皂角甙的化学性质    。
9.(2025九上·滨江期末)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历史悠久,泡茶过程如下图所示。茶汤的滋味取决于茶多酚的含量。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
(1)茶多酚在物质分类中属于纯净物中的   (选填“单质”、“氧化物”或“化合物”)。
(2)茶多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这一性质属于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3)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请结合其性质写出一条洗茶操作的建议:   。
10.(2025九上·衢州期末)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金属锆具有抗腐蚀性强、熔点高、硬度大等特性,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原子能等领域。
(1)金属锆熔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如图所示是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其中“40”是锆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序号,也是锆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由此可知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3)在850℃条件下,镁(Mg)与四氯化锆()发生置换反应获得金属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考点一、常见的变化
(1)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者根本区别:
①宏观上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物质;
②微观上变化中是否生成新分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典例1:(2025九上·临海期末) 下图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仙居无骨花灯 B.绍兴黄酒
C.临海剪纸 D.东阳木雕
【答案】B
【解析】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仙居无骨花灯,临海剪纸和东阳木雕的制作过程中,只是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故A、C、D不合题意;
绍兴黄酒的制作过程需要发酵,从而产生酒精,即生成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变式1:(2025九上·绍兴竞赛) 三星堆出土了大量年代久远的文物,如育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这表明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古人制作这些物品的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捶打黄金 B.打磨象牙 C.雕刻玉石 D.湿法炼铜
【答案】D
【解析】湿法炼铜的方程式。
【解答】A、捶打黄金的过程中改变的是黄金的形状,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打磨象牙的过程中改变的是象牙的形状,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雕刻玉石的过程中改变的是玉石的形状,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湿法炼铜是利用铁将铜从可溶性铜中置换出来的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变式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A.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因此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故说法正确;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故说法正确;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但生成的物质可以是沉淀外,还可以是气体、水、固体等等,故说法错误;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故说法正确;故选:C
变式3:(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为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水循环系统,该系统使游泳馆实现常年“不换水”的同时,水质完全符合国际赛事标准,充分体现了杭州绿色亚运的理念。回答问题:
(1)硅藻土过滤器中的硅藻土方多孔结构,其孔隙最小可达1﹣2微米,可阻隔固体颗粒、去除悬浮物、脱色、除味等,则硅藻土在净化水的过程中起了   作用和吸附作用。
(2)水经过臭氧反应罐和尿素分解罐,初步完成了水体的消毒和有机物的去除,则此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工业上用X+2NaOH═NaCl+NaClO+H2O制取,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过滤(2)化学(3)Cl2
【解析】根据硅藻土为多孔结构,其孔隙最小可达1-2微米,可阻隔固体颗粒、去除悬浮物、脱色、除味等分析, 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来分析 。
【解答(1)已知硅藻土为多孔结构,其孔隙最小可达1-2微米,可阻隔固体颗粒、去除悬浮物、脱色、除味等,则硅藻土在净化水的过程中起了过滤和吸附作用;
(2)水经过臭氧反应罐和尿素分解罐,初步完成了水体的消毒和有机物的去除,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3)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2NaOH═NaCl+NaClO+H2O可知,反应前Na、Cl、H、O的个数分别是2、0、2、2,反应后Na、Cl、H、O的个数分别是2、2、2、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X中含有2个Cl,所以X的化学式为:Cl2。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可通过人体感官直接感知或用仪器测量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吸附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铁磁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还原性、氧化性、毒性、酸碱性等。
典例1:下面是单质家属“四兄妹”的对话,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分析。
【解答】A、钾的活泼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银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氢气的密度最小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水银的熔点低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变式1:(2025九下·瓯海开学考)2023年三位科学家因“量子点”而获诺贝尔化学奖,同时他们的贡献还在于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纳米晶体材料。该材料具有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小 B.耐磨损 C.导电性强 D.抗氧化性
【答案】D
【解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解答A.密度小,描述的是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耐磨损,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导电性强,描述的是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抗氧化性强,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D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变式2:(2025九上·海曙期末)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共收获了91枚奖牌。每一枚奖牌中央都镶嵌着一块意义非凡的“铁块”,它是早期用于建造埃菲尔铁塔的低碳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低碳钢属于化合物
B.切割低碳钢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该低碳钢的硬度比纯铁更小
D.该奖牌可以在潮湿环境中长期保存
【答案】B
【解析】碳钢是一种合金,属于混合物。
【解答】A.低碳钢是合金,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切割低碳钢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的硬度大,低碳钢的硬度大于纯铁的硬度,故C错误;
D.该奖牌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变式3:(2025九上·金华月考)2024年9月10日,华为以惊人的“三折叠”设计震撼了全球科技界。“三折叠”手机屏幕的主要材料是聚酰亚胺(PI)薄膜,其化学式为(C16H66O6N2)n。
(1)聚酰亚胺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一个聚酰亚胺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个数比为   。
(3)相较于传统的玻璃膜,PI薄膜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手机的质量,并使手机在反复折叠过程中仍保持屏幕的平整度,即使在高温环境和多次触压下也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下列P1薄膜的性质有利于实现其用途的是___________。
A.密度较小 B.强柔韧性 C.低透光率 D.高耐热性
【答案】(1)有机物 (2)8:33:3:1 (3)A;B;D
【解析】(1)根据有机物的定义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式分析。
(3)根据题干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1)根据化学式(C16H66O6N2)n可知,聚酰亚胺含有碳元素,则聚酰亚胺是有机物;
(2)根据化学式(C16H66O6N2)n可知, 一个聚酰亚胺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个数比= 16n:66n:6n:2n= 8:33:3:1 ;
(3)相较于传统的玻璃膜,PI薄膜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手机的质量,并使手机在反复折叠过程中仍保持屏幕的平整度,即使在高温环境和多次触压下也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P1薄膜的性质有密度较小、强柔韧性、高透光率、高耐热性。故答案为:ABD。
(1)根据化学式(C16H66O6N2)n可知,聚酰亚胺含有碳元素,则聚酰亚胺是有机物;
(2)根据化学式(C16H66O6N2)n可知, 一个聚酰亚胺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个数比= 16n:66n:6n:2n= 8:33:3:1 ;
(3)相较于传统的玻璃膜,PI薄膜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手机的质量,并使手机在反复折叠过程中仍保持屏幕的平整度,即使在高温环境和多次触压下也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P1薄膜的性质有密度较小、强柔韧性、高透光率、高耐热性。故选ABD。
1. 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 ,胆矾受热时容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在工业上炼铜、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没有涉及的是(  )
A.制法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用途
【答案】A
【解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这是胆矾的物理性质;“胆矾受热融洽失去结晶水变成白色的无水硫酸铜”,这是胆矾的化学性质;“ 在工业上炼铜、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 ”可知,这是胆矾的用途,但是没有关于制法的描述,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2.(2025九下·浙江开学考)“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蚕丝织绫 B.使用火药 C.冶炼金属 D.稻草造纸
【答案】A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蚕丝织绫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
B.使用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冶炼金属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稻草造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故选A。
3.(2025七下·临平月考) 台州古法造纸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需经多道工序制作才可完成。以下工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切割 B.石灰水浸泡
C.捣碎 D.晒纸
【答案】B
【解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切割时,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石灰水呈碱性,能处理掉原料中的一些成分,使其更松软,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捣碎时,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晒纸时,水分蒸发,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答案为:B。
4.(2025九上·金华月考)女儿红是浙江省绍兴市的一种传统黄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浓郁的文化内涵而受到广泛认可。下列有关女儿红酿制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糖化”: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
【答案】C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糖化”: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只是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只发生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是生成了脂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5.下面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a.酒精能挥发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c.水沸腾变成水蒸气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2)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答案】(1)c (2)d
【解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据此分析即可。
a.酒精能挥发,是物理性质;
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c.水沸腾变成水蒸气,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性质。
(1)属于物理变化的是c;
(2)属于化学性质的是d。
6.高铁酸钾()是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氧气。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
(2)高铁酸钾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答案】紫色结晶粉末 具有强氧化性、受热易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氧气
【解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是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1)高铁酸钾是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由题意可知,高铁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受热易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
7.(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题)2022年4月16日,“天宫一号”的三位宇航员乘坐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
(1)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材料的___________。
(2)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答案】分解 吸收
【解析】(1)分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熔化、蒸发和升华过程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航天器返回舱返回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层先熔化后汽化,熔化和汽化过程中物质都需要吸收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8.(2025九上·衢州期末)新鲜芋艿在刨皮时会流出白色汁液,内含碱性物质——皂角甙,化学式为C27H2O3,沾上它奇痒难忍。
(1)皂角甙分子中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为了止痒, 可用   (选填“食醋” “纯碱” “食盐水”)涂抹。也可在刨皮后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将芋艿煮熟后再去皮。根据上述叙述,请推测皂角甙的化学性质    。
【答案】(1)有机物(2)食醋;受热易分解
【解析】(1)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无机化合物是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是无机物;
(2)根据新鲜芋苏在刨皮时会流出白色汁液,内含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奇痒难忍,可用酸性物质涂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27H2O3 可知,皂角贰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新鲜芋苏在刨皮时会流出白色汁液,内含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奇痒难忍,为了止痒,可用酸性物质涂抹,食醋显酸性,符合要求;纯碱显碱性,食盐水显中性,均不符合要求。也可在刨皮后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将芋艿煮熟后再去皮,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说明皂角甙受热易分解或化学性质不稳定。
9.(2025九上·滨江期末)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历史悠久,泡茶过程如下图所示。茶汤的滋味取决于茶多酚的含量。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
(1)茶多酚在物质分类中属于纯净物中的   (选填“单质”、“氧化物”或“化合物”)。
(2)茶多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这一性质属于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3)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请结合其性质写出一条洗茶操作的建议:   。
【答案】(1)化合物(2)化学性质(3)用冷水快速冲洗
【解析】(1)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泡茶过程中茶具的温度会升高,其原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
(3)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洗茶操作的建议:用凉水快速冲洗、用弱酸水冲洗等。
【解答】(1)根据茶多酚(C17H19N3O) 化学式可知,茶多酚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化合物;
(2)茶多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这一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我们可以用凉水快速冲洗(或洗茶用水量不宜过多或洗茶时间不宜过长)。
(1)根据茶多酚(C17H19N3O) 化学式可知,茶多酚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化合物;
(2)茶多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这一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 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我们可以用凉水快速冲洗(或洗茶用水量不宜过多或洗茶时间不宜过长)。
10.(2025九上·衢州期末)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金属锆具有抗腐蚀性强、熔点高、硬度大等特性,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原子能等领域。
(1)金属锆熔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如图所示是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其中“40”是锆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序号,也是锆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由此可知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3)在850℃条件下,镁(Mg)与四氯化锆()发生置换反应获得金属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物理;40;
【解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解答;
(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金属锆熔化的过程,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则属于物理变化;
(2)根据图片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0。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可知,则锆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数为40;
(3)镁(Mg)与四氯化锆(ZrCl4)在850℃条件下生成金属锆和氯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