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开学摸底检测
语文
分值: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考查范围:高一语文+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 53000 首,作者约 3000人。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维的诗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 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科书”垫底,再往上追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为诗翁了。这一段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清代很多作家、学者共同的观点。所以宋元明清以来,无数的诗歌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他们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以唐诗为主要评论对象。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摘编自魏景波《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 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族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注]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
[注]应试者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呈送给有地位者,以求推荐,称为“行卷”。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在唐朝,写诗是全民性活动,人人都会写诗,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诗作流传于世。
唐诗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重要的是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有利于诗歌的创作和流行。
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创作繁荣。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唐代不仅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级诗人,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孟、高岑、小李杜等卓有成就的名家。
后世读者读唐诗时,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
《红楼梦》“香菱学诗”中的观点,代表了曹雪芹和清代很多作家学者的观点;自宋以来学写诗,也以唐诗为榜样。
唐诗的繁荣兴盛,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C.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D.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欧阳修)//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在评价唐诗的成就时,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近或者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6
分)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斜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
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 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而”: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而,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畹。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①)
【注释】①《故事新编》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以其思想内容的特异风采,借古事的躯壳表达现代人的爱与憎。《出关》写老子与孔子论“道”,老子败走流沙,这里节选了老子西出函谷关的一段内容。《出关》中,鲁迅借春秋笔法,将抽象的哲学与超越性的圣贤放置于现实的人生际遇中,使当时那些帮闲文人鼓吹的“以闲适为格调”的论调不攻自破。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签子手“翻”“刺”“掏”“噘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生动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的心理。
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关尹喜等关官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作者借这种崇拜的态度,讽刺了现实生活中喜欢空洞说教的无聊文人。
小说写老子出函谷关前被关官拦截下来住在关上,无奈给人们讲学并编写讲义,然后才得以出关。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关口”一词一语双关,具有双重含义,在文中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 “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出了老子讲得内容太多,时间太长。
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4
分)
这篇小说选自《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
举例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甲寅,魏人百道攻城。帝①入东阁竹殿,命舍人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乃使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谢答仁、朱买臣谏曰:“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可渡江就任
约。”于谨②征太子为质,帝使王褒送之。谨子以褒善书,给之纸笔,乃书曰:“柱国常山公
家奴王褒。”有顷,黄门郎裴政犯门而出。帝遂去羽仪文物,白马素衣出东门。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梁王詧使铁骑拥帝入营,囚于乌幔之下,甚为詧所诘辱。乙卯,于谨令长孙俭入据金城。帝绐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俭乃将帝入城。
帝性残忍,且惩高祖宽纵之弊,故为政尚严。及魏师围城,狱中死囚且数千人,有司请
释之以充战士;帝不许,悉令掊杀之,事未成而城陷。
十二月,丙辰,徐世谱、任约退戍巴陵。于谨逼帝使为书召王僧辩,帝不可。使者曰: “王今岂得自由?”帝曰:“我既不自由,僧辩亦不由我。”或问:“何意焚书?”帝曰: “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世祖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 寤。作文章,援笔立就。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 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
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
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摘编自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
[注]①梁元帝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死后追尊为元帝,庙号世祖。②于谨,时为西魏柱
国大将军,封常山公。
用斜线(/)给文中画框的部分断句,限断 3 处。(3 分)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善,文中指“擅长、善于”,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思不同。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如“授之于有司”的“有司”。 C.丙辰,文中指丙辰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
D.披,文中指“翻阅”,与《促织》中“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的“披”意思不同。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魏军围城时,元帝焚烧藏书,将赴火自杀,遭到侍从阻止;当他准备投降时,受到大臣们的劝阻。
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当人质,于谨的儿子要求王褒当面展示书法,王褒自称“家奴”,以表忠心。
元帝崇尚严酷,不但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甚至在魏军围城时,下令处死狱中数千名死囚。
王夫之认为沉溺读书不理家国事,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溺于饮酒美色是一样的。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帝绐俭云:“城中理金千斤,欲以相赠。”
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
针对元帝读书误国一事,王夫之认为应该怎样读书?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渔家傲①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①本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②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③邯郸道:
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道上一客店中昼寝入梦,历尽荣华富贵。梦醒,主人炊黄粱犹未熟。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一水”概括“一江春水”,“萦花草”烘托春光烂漫。 B.上阕写住处的自然环境,“抱”“萦”“扫”等几个动词,使整个场景富有生机。
C.“午枕”两句,写词人午睡时却被鸟声惊醒,联想到上朝时的鸡鸣声,倍感惆怅。 D.通篇散发出一种纯净脱俗的美,反映出作者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 , 。”
小王同学在深秋时节到南京旅游,看到江水明净、山峰林立,不禁想起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两句:“ , 。”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这种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20 分)
材料一:
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① 。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层层渲染,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
② ,以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否则作品就会缺少韵味。如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雄奇奔放、雪莱《致云雀》的浪漫激情,与作品的韵律节奏都是协调一致的。在写作时,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
意象、韵律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①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含蓄,②给人以联想和想象
的空间,③使人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些词句能让人眼前一亮,
自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材料二:
自爱
你没有理由沮丧为了你是秋日
你也没有理由骄矜为了你是春天
秋色不如春光美 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有删改)
请在材料一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材料一中画框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 分)
材料二结尾两句改为“春光比秋色美,秋色也比春光强”语意一样,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材料一介绍了诗歌写作应有的三个要素,这也是鉴赏诗歌的三种角度,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为材料二写一则文学短评,不超过 100 字。(5 分)
请仿照材料二,以“青春”为主题写一首短诗。要求诗中至少具备一个材料一提及的要素。不少于 4 行。(4 分)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手下请求去寻找,楚王说:“不用找了,‘楚人遗弓,楚人得之’,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了此事,说:“楚王心胸不大,‘人亡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老子听了此事,说:“连人也应该去掉,‘失弓,得之’,对天地而言,弓不失也不得。”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C
答案以及解析
解析:A.“人人都会写诗”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可知,并不是“人人都会写诗”,而是“几乎”人人都会写诗。
B.原因分析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唐诗成为经典是因为“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非常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因素促成的;另外从材料二来看,“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唐诗成为经典,绝非“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和“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两方面促成的。
D.“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原文“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可知,“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和“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并不是因果关系。故选 C。
答案:B
解析:B 项,“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 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可知,读者在读诗时,要有特定的 “时间节点”,然后才“豁然开朗”,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
故选 B。
答案:D
解析:D.由题干要求“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可知,“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出自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宋朝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作,用宋朝文学家的诗作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
故选 D。
答案:①写诗成为全民性文艺活动。
②诗歌题材丰富多样。
③唐朝诗歌盛况空前。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一“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和材料二“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写诗是全民性的文艺活动。
其次,依据材料一“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和材料二“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体裁风格多种多样。
最后,依据材料一“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和材料二“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创作盛况空前。
答案:首先提出问题“唐诗何以成为经典”;然后分别从数量(诗人、诗作)、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的结论。
解析:首先,文章开头即提出“唐诗何以成为经典”的问题,属于提出问题部分。
其次,又分别从“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即诗人的身份、诗作数量和诗人数量;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即艺术造诣方 面;“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即体裁风格多样;“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即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方面来进行分析唐诗成为经典的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即“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的心理”说法有误。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主要写出了官吏的贪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 项, “侧面写出了老子讲得内容太多,时间太长”说法有误。应为侧面表现了老子讲得太深奥、迂腐。
答案:小说借古讽今,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讽刺了那些帮闲文人逃避现实、崇尚空谈的误国行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注释和题目中的提示语“典故”“讽刺”可知,这篇小说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首先需要分析文中有关“讽刺”的描写,可从选文描写的众人听讲的过程来看,根据“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可知,他们根本听不懂老子在讲什么,只是为了面子才苦撑下来。然后结合注释可知,小说讽刺了民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喜欢所谓的虚无的“国粹”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懂的媚俗从众风气,批判了崇尚虚无、不注重时事的风气。以古写今,显得婉曲、隐晦且辛辣。
答案:①语言描写,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用《老子》原文作为老子讲学时的话;想象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增加了故事的生动 性。②动作描写,如签子手翻检青牛鞍鞯时的一系列动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官吏的贪婪。
③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签子手打呵欠,书记先生打瞌睡时,手里的刀、笔、木札哗啷一声落在了席子上面——形象逼真、妙趣横生。④环境描写,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本文为了增强生动性,在描写人物时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语言描写,如“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 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这些语言表现了老子所讲学问的深奥难懂;作者甚至还想象了老子说话的声 音,“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
什么‘而’:大家还是听不懂”,让读者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动作描写,如“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官吏的贪婪。细节描写,如“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传神地写出了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作者运用了环境描写,如“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人们送老子离开时,开始还能看出坐骑、物品的颜色,一会儿变成了灰色,再一会儿又变成了黄色,通过颜色的快速变化,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
答案: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
解析:“城中兵众”作主语,“犹强”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可单独成句,其后应断开;
“贼”作主语,“必惊”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可单独成句,其前后都应断开。
答案:C
解析:“丙辰,文中指丙辰年”错误。本文中“丙辰”在这里是记日期,指丙辰日。
答案:C
解析:“不但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错误。“惩高祖宽纵之弊”的意思是“苦于高祖为政宽厚放纵的弊病”。
答案:(1)元帝欺骗长孙俭说:“城里埋着一千斤黄金,我想把它们送给你。”
(2)虽然睡熟了,书卷还没有放下,(如果)有人读错了或(有意漏读)欺骗他,元帝就惊醒过来。
解析:(1)“给”,欺骗;“城中埋金千斤”,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城中埋千斤金”;“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2)“释”,放下;“欺”,骗;“辄”,就; “寤”,醒。
答案:①不沉迷其中而不顾家国事;②不要关注枝节而失大义;③不要追求形式,自我夸耀;④要明白人生的大道理,修养自身治理百姓;⑤要精通事理,并付诸实践。
解析:①结合“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则圣贤之训典”可知,不沉迷其中而不顾家国事;②结合“足以铟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可知,不要关注枝节而失大义;③结合“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非破万卷而不能”可知,不要追求形式,自我夸耀;④结合“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可知,要明白人生的大道 理,修养自身治理百姓;⑤结合“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可知,要精通事理,并
付诸实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甲寅,魏人从四面八方攻城。元帝躲进东阁竹殿,命令舍人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全部烧毁,自己准备跳到火里(自杀),宫人和左右侍从一起阻止了他。元帝叉用宝剑砍柱子使宝剑折断。他叹息道:“(书烧了,剑折了)文武之道,今天晚上全完了!”于是让御史中丞王孝祀写投降文告。谢答仁、朱买臣进谏说:“城里兵力还算强大,如果趁着黑夜突围而出,贼兵必然惊慌,趁机接近敌阵,可以渡过长江去投靠任约的军队。”于谨提出让太子来当人质,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于谨的儿子知道王褒擅长书法,就给他纸和笔
(,请他写字),王褒于是写道:“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过了一会儿,黄门郎裴政冲开门出去了。元帝于是丢掉羽仪饰物,骑着白马,穿着素衣逃出东门。西魏将士越过壕沟牵住了他的马辔头,拉到白马寺北边,夺下他所骑的骏马,用驽马替换了他的骏马,派一个高个子的壮健的胡人用手押着他的背走,遇到于谨,胡人牵着元帝让他下拜。梁王萧昝派铁甲骑兵拥着元帝进了军营,关在黑帐幕里,萧餐狠狠地责问侮辱了他一番。乙卯,于谨命令长孙俭进据金城。元帝欺骗长孙俭说:“城里埋着一千斤黄金,我想把它们送给你。”长孙俭就把元帝带进金城。
元帝生性残忍,而且苦于梁武帝为政宽厚放纵的弊病,所以自己为政崇尚严酷。到西魏军队围城时,监狱里关的死罪囚犯还有几千人,有关部门请求都释放出来让他们充当战士;元帝不允许,命令都用木棍打死,事情还没完成城已被攻破。
十二月丙辰,徐世谱、任约退守巴陵。于谨逼迫元帝写信召降王僧辩,元帝拒绝了。使者说:“你现在难道能由得自己吗?”元帝说:“我既然由不得自己,王僧辩也不会听我的了。”有人问元帝:“为什么把书都烧毁?”元帝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亡国的结局),所以烧了它!”
元帝天性喜好书,常常让身边人为他读书,昼夜不停地读,虽然睡熟了,书卷还没有放下,(如果)有人读错了或(有意漏读)欺骗他,元帝就惊醒过来。他写起文章来,提笔马上就能成篇。经常说:“我优于文士,愧对武夫。”评论他的人认为他这话说得很恰当。
材料二:
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他费尽心思于排比对偶,堆积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记诵广博,这不读破万卷书是做不到的。而当时,他父王的生命悬在叛贼手里,国家面临分裂灭亡的危机;
可是元帝早晚读书,读得精疲力尽,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溺于饮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依赖,即使读的是圣贤的训典,也足以在咬文嚼字时禁锢志气,得到了小知识而忘却了大道理,迷惑于文章典故而遗漏了精妙之言。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辨大道理,用来确立修养自身治理百姓的根本;知晓精妙之言,以善于用其达到神妙境 地。
答案:C
解析:C.“词人午睡时却被鸟声惊醒”“倍感惆怅”错误,“午枕觉来闻语鸟”体现词人与鸟共乐的悠闲情致;“欹眠似听朝鸡早”是诗人睡醒听到鸟叫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 “骑马听朝鸡”,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故选 C。
答案:①寓情于景,作者描绘了一幅清幽的隐居图景,写出了隐居生活的闲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衬托、用典,表明自己已老,对建功立业已生茫然之情,对仕途感到厌倦,抒发了作者罢相隐居后贪恋恬静生活的心情。
解析:本词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景物幽静、美丽。上片描写了平岸、小桥、千嶂、水色、花草、茅屋、春风等意象,写出了隐居环境的幽静、美丽、远离世俗纷扰,寓情于 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下片描写了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午睡甜美,听听鸟语。接着用“忽忆故人今总老”衬托自己已老,最后作者用黄粱一梦的典故,坦诚自己贪恋隐居生活的恬淡闲适,而已忘却仕途功利的心志。
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
答案:示例:①就形成意象;②写诗要安排好韵律和节奏
解析:①处是“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的结果,后文有“通过意象……”,可知是形成意象,可填“就形成意象”。
②处是总领句,后文举例谈诗歌的“韵律节奏”,在对应结尾句“在写作时,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可知此处说的是写诗的韵律和节奏的问题,可填“写诗要安
排好韵律和节奏”。
答案:③;删去“使人”二字。
解析:③句,“使人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搭配不当,“人”不能和“达到……效果”搭配,此处主语应是前面句子提到的“诗歌的语言”,去掉“使人”即可。
答案:①原句为否定句,改句为一般陈述句,修改后的句子失去了原句突出强调的表达效果。②诗歌前文在描写“春光”“秋色”时也用了否定句式,原句与全诗行文风格一致。
解析:①在句意上,原句“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相对改句分别有“不 如”“不比”,为否定句,否定句有强化语气、强调句意的效果,改句为一般陈述句,修改后的句子失去了原句突出强调秋色春光各具特色的表达效果。
②从整首诗看,诗歌前文在描写“春光”“秋色”时的“没有理由骄矜”“没有理由沮丧”也用了否定句式,原句与全诗行文风格一致,读来更流畅,诗意浑然一体。
答案:(1)从意象的角度:《自爱》这首诗表达诗人鼓励大家自尊自爱的情感,但诗歌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选取了“秋色”和“春光”两个典型意象,表现各自的特点,以此含蓄地表达主题。
从韵律节奏的角度:《自爱》这首诗中“丧”“强”尾字押 ang 韵,音韵和谐;全诗三个小节,每个小节各占两行,形式整齐,最后一部分是回环相扣的对比,结构工整。
从语言的角度:《自爱》一诗仅用“沮丧”“骄矜”两个词语便写出“秋色”和“春光”的鲜明特点,语言凝练;而“秋色”和“春光”的具体含义在诗中并未明说,体现了语言的含蓄隽永。
解析:(1)从意象的角度:《自爱》这首诗表达诗人鼓励大家要学会珍爱自己,学会享受阳光,要自尊自爱,但诗歌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化抽象为具体,选取了“秋色”和“春光”两个典型意象,表现万物各有各自的美好,各有各自的特点,以此含蓄地表达主题。
从韵律节奏的角度:《自爱》这首诗中首句的未字·丧”和尾句的未字“强”都押 ang
韵,音韵和谐,首尾呼应;
全诗六句话三个小节,每两句一个小节,每个小节各占两行,形式整齐。最后两句“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是回环相扣的对比,结构工整,意蕴深长。
从语言的角度:《自爱》一诗中,“你没有理由沮丧”“你也没有理由骄矜”,用“沮丧”“骄矜”形容“秋色”和“春光”,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这两个季节人的特点,语言生动鲜明,凝练而蕴藉,启人想象“秋色”和“春光”的具体含义,体现了语言的含蓄隽
永。
答案:青春是一抹水彩,或浓或淡;青春是一汪清泉,或深或浅;色彩勾勒了一种憧憬,清泉折射青春的千姿百态。
解析:材料二诗歌把抽象的思维化为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化虚为实;同时选取具有比喻义的关键词语刻画意象,结尾采用回环相扣的对比形式分别阐释两个意象,凸显主题,诗歌首尾句押韵,诗句都是三拍的节奏。仿写诗歌至少具备意象、韵律节奏、语言上的一个特点。 以“青春”为主题仿写,可首先化虚为实,想到相关意象,比如展翅的雄鹰,漏漏的清泉,绚烂的水彩,奔腾的小溪……再用关键词语形容,如雄鹰或高翔或低徊,小溪或激进或文静,最后用概括的语言再阐释两种意象表达青春的特点,或多姿多彩,可热烈澎湃都可。注意诗句的押韵和节奏。
解析:这是一则典型的材料作文题,该故事类材料有三个角度,即对待“得失”的三种态度及思想境界。从楚王的角度来看,他没有因丢失心爱的弓而沮丧,认为“楚人遗弓,楚人得之”,保持了一个君王的胸怀与气度。从孔子的角度来看,他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认为“人亡弓,人得之”,胸怀更宽广。孔子的话主要反映的是他的政治思想,他主张以更加博大的胸怀突破狭隘的“国”的概念看待得失,这彰显了其“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老子的角度来看,在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平等共生的阔大背景下,根本就无所谓得失。老子的话反映的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自然万物,包括人在内,众生平等,在天地自然之内,万物遵循自己的规律运行,彼此间和谐共生,“我”失即“他”得,“我”得即“他”失。但从材料整体角度来看,这三人对同一件事关注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了他看“得失”(问题)的高度与思想境界,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又决定他看世界、看“得失”(问题)的方式,并决定他的一言一行。我们不宜过多评论三人思想境界的高
下,三人对待得失的态度都有其独到之处。
参考立意:①得失之间,调整心态,彰显修养;②看淡个体得失,兼怀天下苍生;③眼光、胸襟决定了看得失(问题)的高度与境界;④开阔眼界,豁达看待得失;⑤跳出患得患失的怪圈,以更宽广的胸怀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