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1 16:4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目录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观察两幅图片,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旧-分布特点
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新-分布特点
分布广,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习目标
1.知道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了解炎黄联盟的形成、涿鹿之战,知道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了解炎黄时期相关传说;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了解城市、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禅让制。
3.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区分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国家
观察下面的“国”字,你如何理解呢?
根据课本,梳理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
疆域
人口
土地
军队
农业、畜牧业发展
生产力提高
人口增长并集中
形成早期城市
阶级分化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形成早期国家
私有制产生
阶级产生
早期国家产生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女神像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早期国家呈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阅读教材, 梳理并讲述中国原始社会诞生早期文明的历程, 说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材料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 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 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 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 文明社会的标志。
——王巍(权威考古专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4期首席专家)
贵族墓葬陪葬品较多
平民墓葬几乎没有陪葬品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二、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观看良渚古城视频,结合课本归纳以下知识。
(1)时间:
(2)地点:
(3)结构构造:
(4)水利:
距今5300——4300年
浙江余杭
宫殿区、内城、外城
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二、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
长江流域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平面示意图
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20万千克
碳化稻谷
良渚古城的土石方约有1000多万立方米,假设参与建设的人数为1万人……如果以每年农闲时间参与古城建设100个工作日计算,则1万人完成土石方的时间需要29.3年。
—摘自《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
证据1: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二、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高等级墓随葬大量玉礼器
第三等级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
第二等级随葬少量玉礼器和部分陶器
低等级无随葬品的殉葬墓
良渚古城
证据2:良渚古城的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二、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良渚文化的很多玉器上刻画有一种神人兽面纹
神人兽面纹
羽冠神人
神兽
证据3:思想文化上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二、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观看陶寺古城视频,结合课本归纳以下知识。
(1)时间:
(2)地点:
距今约4300——4000年
山西襄汾
(3)结构构造:
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陶寺遗址铜环
陶寺遗址兽面形玉饰
陶寺遗址石磬
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
朱书符号的陶壶
陶寺遗址彩绘双耳罐
陶寺遗址釜灶
陶寺遗址观象台
1.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2.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3.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礼乐制度
王权象征
目前所能确认的最早的文字
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说说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
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
为什么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都发现了墓葬随葬品
出现私有制
随葬品数量都有显著差别
出现阶级分化
生产力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
出现早期国家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根据地图,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什么特征?
良渚遗址
陶寺遗址
红山遗址
三星堆遗址
二里头遗址
凌家滩遗址
石家河遗址
殷墟遗址
石峁遗址
分布广泛,起源众多
多元性
相互影响、交融共生,中原地区成为文明起源的核心
一体性
多元一体
二、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远古的传说

三、远古的传说
1.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和部落联盟
①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部落。
黄帝,号轩辕氏,发祥于陕西北部,后向东迁徙。
黄帝
炎帝,号神农氏,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
炎帝
原在我国东部,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蚩尤
三、远古的传说
传说中的主要部落和部族分布图
阅读教材18页,说说华夏族是如何形成的?
黄帝部落
炎帝部落
VS
归顺
阪泉之战
炎黄部落
蚩尤部落
VS
涿鹿之战
部分归顺
黄帝为首部的落联盟
逐渐演化成华夏族
三、远古的传说
从龙图腾和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龙是由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的身体组成。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中华民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尧舜禹时期: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品行高尚、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
治理洪水
同甘共苦
贤德之人
贤德之人
贤德之人
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三、远古的传说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公面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学习大禹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坚持不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禹因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大禹治水
方法:疏导
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远古的传说
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
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蕴含比较可靠的历史史实
考古挖掘证实传说的某些成分
口述史料
实物史料
问题思考: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远古的传说
【课后活动(P19)】
1.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实物证据,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直接了解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途径;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的生产工具、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遗址中的建筑遗迹、墓葬和祭祀场所等,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和政治组织;此外,考古发现还可以验证和补充历史文献的记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理解记忆)
远古传说: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解释,它们往往蕴含着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了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观;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如黄帝、炎帝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还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理解记忆)
2.如何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
黄帝,名轩辕,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部落在阪泉与炎帝部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理解记忆)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远古的传说
1.时期
1.良渚古城
2.陶寺都城
3.禅让制
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原始社会末期
2.炎黄 联盟
汉族
华夏族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
国家和文明;
多元一体产生
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阶级出现——国家机器出现——早期国家形成
4.大禹治水
课堂小结
1.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中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
A.部落之间结成联盟繁衍而形成 B.众多民族在割据、战乱过程中逐渐形成
C.部落之间不断攻伐合并中形成 D.众多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2.远古时期有“神农耕而作陶”、“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的传说。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约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这些考古发现( )
A.印证了传说就是信史 B.证明黄帝与神农的真实存在
C.证明黄帝发明独木舟 D.印证传说蕴含真实历史信息
D
D
实战演练
3.在良渚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型水利设施、大面积水稻田、数量惊人的稻谷遗存,以及精细加工的石质“耘田器”和犁形器。上述考古发现共同证实了当时( )
A.社会分化严重 B.原始农业发达 C.商品交换活跃 D.审美观念形成
B
4.有考古学家认为,下图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的部落。从这一视角看,双连壶独特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先民对( )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联壶
(距今约6000-5000年)
A.自然环境的认知 B.农业活动的重视C.生产工具的创新 D.共赢精神的表达
D
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