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23女娲造人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23女娲造人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1 21:5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与《风俗通》相关记载比较,感悟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1
探究女娲的形象,体会神话“神性”与“人性”结合的特点。
2
教学目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们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导入
知识链接
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
走近作者
字词检测
女娲(   )  开辟(   )  莽莽(   )
澄澈(   )  掺和(     ) 气概(   )
绵延(   )


mǎng
chéng
chān huo
mián
gài
字词检测
〔开辟〕
〔蓬勃〕
〔气概〕
〔莽莽榛榛〕
〔灵机一动〕
开创;创立。
繁荣;旺盛。
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形容突然间想出了办法。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女娲造人的动机——让世间不再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3~16段):写女娲造人的过程、方法。
  第三部分(第17、18段):写女娲想出使人类繁衍生息的办法——男人女人配合,创造后代。
详写
    划分课文层次
整体感知
明确:
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速读全文,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神话故事。
很久以前大地上没有人,女神女娲觉得很孤独,她想造出和她一样的生物来布满大地。她分别用黄泥捏人、挥藤洒泥的方法创造了人类,并用让男女婚配的办法,让人类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1.仔细品味《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和补充了哪几个情节。
合作探究
材料: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揉团黄土造了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绳子放到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译文: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縆(gēng)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烟。(《风俗通》)
明确:
合作探究
丰富了以下几个情节:
①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小结:
在古籍的记载中只有寥寥几十个字,作者袁珂却用一千余字的篇幅详细叙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对女娲在造人过程中的行动和心理展开了具体、生动的描写,使故事显得丰满、充实。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合作探究
明确:
女蜗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体会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合作探究
明确: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形象探讨
预设:
我从“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中读出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娲。
我从“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中读出了一个有创造力的女娲。
我从“她工作着……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中读出了一个勤劳的女娲。
我从“她忽然灵机一动”,“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中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女娲。
我从“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中读出了一个慈爱的女娲。
1.默读课文,思考女娲的形象特点。
形象探讨
明确:
2.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
女娲是神通广大的“神”,但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体会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形象探讨
小结:
字里行间,我们读到的女娲一点儿也不像一个高高在上的造物主,而像是一位慈爱的母亲。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勤劳,慈爱,伟大,这种崇高的母爱正是我们人类世代绵延、生生不息的源泉;女娲还是一位创造者,她认真地思索,不懈地努力,最终让大地上布满了人类的踪迹,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是人类发展永恒的动力。
拓展延伸
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力
神话
倔强的不服输精神
勇于抗争的精神
联结了我们和先祖
仍然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中华民族屹立至今的原因
女娲是神话中最古老的始祖母神,她毕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造人,二是补天,为人类立了大功。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世界才变得越来越好。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
2
必做: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
选做:简要分析《西游记》中“神性”与“人性”统一的例子。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动机
具体过程
欢快场面
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
情节更具体
故事血肉丰满
人物形象鲜明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