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3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习目标:
通过对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的学习和研究,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通过古代文献中记录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阅读本课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重要特征以及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存在的时间、地点、重要特征和意义;
3.简述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4.尧舜禹时期实行什么制度?百姓为什么热爱这三位首领?
预习新知:
新课导入
图中巨型雕像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炎帝(右)、黄帝(左)雕像
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城墙、城壕、水利为城市生活提供安全和便利)
早期城市
人口增长向区域中心集中
原始农业畜牧业
发展
对内统治
对外战争
形成政府军队等
强制机关
掌握政治、经济、军事、祭祀权力的王(统治阶级)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
阶级产生
贫富分化
加剧
私有制产生
早期国家产生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
重要标志
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
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玉猪龙
女神像
早期国家呈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
杭州市
浙 江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1.时间、地点
浙江余杭
距今约5300-4300年。
距今约5300-4300年
前2300年
前3300年
良渚古城
在地图和年代尺上认识同为浙江省的两处古文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
河姆渡遗址
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
距今约7000年
2024年
前5000年
河姆渡遗址
公元元年
(1)古城组成及地位
组成:宫殿区、内城和外城
地位:
300万平方米(3平方千米)
630万平方米
通过图片说说良渚古城的组成,并通过对比分析古城的地位。
三重结构海拔由高至低,呈现明显等级差。
世界上占地最大的皇家园林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
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2.考古发现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历史解释
(2)水利工程的构成及地位:
构成:城的背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
地位: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阅读图文,分析概括良渚古城水利工程的构成及地位。
水坝剖面
用草裹泥(类似现代的建坝的草袋装土)错缝堆筑而成。
良渚的外围水利系统,解决了防洪、运输、调水等综合功能,是迄今所知,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文化中国行》中国青年网2024.09.01
巨大复杂的城建和水利系统,体现先民的无穷智慧更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也是国家存在的一个标志。
(3)城建
内城中部发现了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的炭化稻谷。
价值: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根据图片,介绍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并分析其反映社会状况。
历史解释
莫角山宫殿区位于古城的正中心。它是一处人工营建的长方形土台(当地称古尚顶),呈长方形覆斗状,东西长约630米、南北宽约450米,相对高约9-15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上分布有三座宫殿台基(当地称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整个宫殿区堆筑土方量达210余万立方米,宫殿区内几无生活废弃堆积分布,堪称中国最早的“紫禁城”。
池中寺粮仓遗址及炭化稻谷层
遗址位置
距今时间
古城情况
墓葬
考古证实
陶寺都城
根据预习,完成表格
遗址位置 山西襄汾
距今时间 约4300—4000
古城情况 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墓葬 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考古证实 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己经出现早期国家
文明概况:
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来源十分广 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 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 气的观象台。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陶寺都城
想一想
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城市平面图
宫殿复原图
宫殿复原图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城市平面图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都出现宫殿建筑和私有制
都有象征阶级分化的礼器
都出现早期国家
都形成了早期城市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良渚遗址
陶寺遗址
焦家遗址
凌家滩遗址
二里头遗址
红山遗址
石家河遗址
三星堆遗址
石峁(mǎo)遗址
殷墟遗址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中原地区
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生活年代:
(2) 地点:
(3)社会状况:
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黄河流域。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根据地图,说说它描述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状况
时空观念
①阪泉之战: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4) 联盟的形成
阅读图文,简述炎黄联盟的经过。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五帝本纪》
历史解释
②涿鹿之战:
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阅读图文,简述黄帝成为联盟首领的经过。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
历史解释
(5)影响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现场
陕西黄陵桥山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
为什么每年清明节都在黄帝陵进行一次祭典活动?
炎帝
黄帝
之战
炎黄联盟
族
蚩尤
之战
其他部落
阪泉
涿鹿
华夏
填写图片内容
唯物史观
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庙
禅让制
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
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原始民主)
传位
传位
尧
舜
禹
区别:①历史是过去发生的真实的事件,而传说则是带有夸大色彩的神话演绎;
联系:①远古传说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传说有可能是夸大的,不可全信;只有对于其中已被实物佐证(即考古能证实)的部分,才能相信。
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何区别和联系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创新精神;
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敬业精神;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
问题思考
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
化石
遗迹
早期国家
和文明的起源
良渚古城
与陶寺都城
远古的传说
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