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
上
桂 花 雨
3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静 夜 思
【唐】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同学们,我们知道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亮”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
是呀,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赋予一件事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桂花雨》,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思乡之情赋予桂花吧。
资料袋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常绿小乔木,高达15m,花黄色或白色,极香。在我国南方比较常见,一般在中秋节前后开放,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素有“十里桂花香”之说。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桂花采摘下来经蜜饯后,可以制作成桂花茶、桂花糕等各种甜食。
作者简介
琦君(1917—2006),台湾当代女作家、散文大家。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反情》《二更有罗书当枕》《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初读课文
1.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理解。
2.自由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桌互相检查读得是否正确、通顺。
我会读
箩筐
杭州
luó
háng
糕饼
捡起
沉浸
懂得
泡茶
桂花
纠缠
香飘十里
兰
箩
婆
糕
饼
浸
缠
茶
dǒnɡ lán luó pó ɡāo
bǐnɡ jìn chán chá jiǎn
懂
捡
我会写
右部是“佥”,中间有一横,不要漏掉
不要写成“木”
不要写成“艹”
书写指导
组词:
书写指导:
“缠”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右部“广”的撇要写伸展,“里”字的横要写匀称。
chán
缠
纠缠 缠绕
组词:
书写指导:
“浸”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右部中间的“冖”要写得稍宽,盖住下面的“又”,整体紧凑。
jìn
浸
沉浸 浸泡
1.快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给课文划分段落,总结段意。
2.边读边想: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桂花雨”是指什么
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小时候在故乡和父亲一起赏花,独爱桂花那迷人的香气。
和母亲一起摇桂花,享受着摇花带来的无限乐趣。
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常常忆起故乡童年的桂花雨。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
课文主要写作者回忆小时候爱桂花和帮母亲摇桂花的事情。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读1、2自然段,桂花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感受爱桂花
作者是怎样写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的?
①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②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香气
梅树
作者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进行对比,突出桂花树没有梅树姿态优雅,再从“不开花”“开花”两个方面来说明桂花的平淡无奇,然后笔锋一转,点出“我”喜爱桂花的原因——香气迷人。
木兰花
梅花
桂花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桂花雨》,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作者曾经说过:“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作者魂牵梦萦的桂花雨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我”和母亲久久不能忘怀?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
新知导入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知道文章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很多美好回忆。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那场缤纷香甜的桂花雨吧。
作者是怎么具体写桂花的香?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找出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寻“桂花香”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③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⑤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品“桂花香”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浸:泡,使渗透。这两个词写出了花香浓郁,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桂花香气的美好意境。
“没有不”是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的意思,作者用这样的语气强调家乡的桂花更香。
桂花“香飘十里”,想象一下香气都飘到了哪里?
想象画面
至少
没有不浸
桂花香
②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这句话写出了摇桂花的原因,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思 考
感受摇花乐
“抱”“摇”“喊”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我”摇桂花时的兴奋、忙碌与快乐。
找出“摇桂花”时的一系列动作,从这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感受摇花乐
连用两个充满欢乐的感叹句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也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思 考:
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情景朗读
桂花纷纷落下的样子和下雨一样,“雨”里还夹带着桂花的阵阵清香,仿佛那香气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朗读,感受作者当时摇桂花的乐趣。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人是怎么做的?
再品“花香”
思考:说说为什么用“挑”而不用“捡”
“挑”是有选择、有目的地挑选,“捡”只是拾取。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两段话中的“浸”有什么不同
浸
浸
①段的“浸”表示花香浓郁,使人们沉浸在花香中。
②段话中的“浸”则说明桂花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一年四季带给全村人花的香味。桂花的香气不受季节的限制,永远香在人们的心头,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桂花
桂花酒
桂花糕
桂花茶
从“桂花一开”“桂花盛开”“摇落以后”“过年时”等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桂花不仅盛开时香飘十里,而且摇桂花、晒桂花、泡桂花茶、做桂花糕时都能闻到桂花香。
桂花明明是中秋节前后开,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体会“思乡情”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杭州的桂花真的就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
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 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
自由读课后“阅读链接”和补充资料:
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她十二岁时,一家人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满觉垅”的地方,种满了桂花,香气浓郁。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了,自从离开家乡后,一直没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再也看不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
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
——选自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有改动
阅读链接
杭州的桂花多,而且香飘十里,但母亲比的不是香味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甚至说是生命的一部分。桂花是没有区别的,但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故乡的桂花有亲情,有乡情,它成为母亲最美好的记忆,也唯有家乡的桂花树才能承载母亲对家乡无尽的思念。运用对比的写法,体现出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花是故乡香,
月是故乡明,
水是故乡甜,
人是故乡亲。
浓浓思乡情
写法探究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思念故乡,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入了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作者借助桂花这一具体的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把这样的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中,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以回忆“桂花雨”作结尾,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咏桂
[唐] 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拓展延伸
一、读拼音,写词语。
(1)我喜欢lán huā( ),喜欢它那优雅的外形,幽幽的香气。
(2)这个卖gāo bǐnɡ( )的 pó po( )非常慈祥。
(3)你越动,它就chán( )得越紧。
兰花
糕饼
婆婆
缠
课堂练习
二、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正确的词义
缠:A.缠绕; B.纠缠; C.应付。
(1)这人真难缠,跟他说了半天,他就是不走。( )
(2)这个箩筐缠了几根铁线后,很牢固。 ( )
(3)半天了,他还缠着我不放,我只好给他钱,打发他
去买火柴。( )
C
A
B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这两句话通过对“我”的 描写,表
现了“我” 的心情。
我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完成练习
动作
示例:桂花纷纷飘落,
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飘在人们的头发上,落到人们的怀里……
摇桂花树时快乐
课堂总结
花是故乡香,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人们对往事、对亲人的思念,因而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思乡的名篇,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鲁迅的《故乡》、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请同学们在课下多读一读这些书,到时我们再一起分享阅读心得。
爱桂花——香气迷人
摇桂花——美好快乐
桂花雨
思桂花——永留心中
板书设计
阵阵桂花雨
片片思乡情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3.读琦君的《烟愁》《桂花雨》。
布置作业/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桂花雨
【教材简析】
《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情感丰富而真挚,向读者真实再现了作者童年的美好生活,可谓花香、人乐、语蕴、情真。这篇文章既应和了“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人文主题,又暗含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学情分析】
一些孩子对桂花这种植物并不陌生,但他们对“摇花乐”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课文的题目新颖,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内容丰富,感情细腻。但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情境感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引导,通过阅读进行情境的想象,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把握来剖析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等方法自主识字,感受汉字的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3.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养成思考的习惯。
4.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怀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导入
①出示古诗《静夜思》
②同学们,我们知道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亮”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呀,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赋予一件事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桂花雨》,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思乡之情赋予桂花吧。
2.板书课题、读题。
3.资料袋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常绿小乔木,高达15m,花黄色或白色,极香。在我国南方比较常见,一般在中秋节前后开放,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素有“十里桂花香”之说。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桂花采摘下来经蜜饯后,可以制作成桂花茶、桂花糕等各种甜食。
4.作者简介
琦君(1917—2006),台湾当代女作家、散文大家。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反情》《二更有罗书当枕》《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二、整体感知,自学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圈画生字。
2.检查初读情况,自主学习字词。
3.检查学习成果,提示易错读音,易错字形。
(1)指名读词语,看谁读得准确。
桂花 懂得 箩筐 糕饼 外婆 沉浸 缠着 茶叶 捡起 杭州 木兰花 至少 完整
(2)重点指导:“箩、兰、缠、浸”易错的读音,读准前鼻音“浸、捡”,后鼻音“懂”翘舌音“缠、茶”等。
4.生字书写指导。
(1)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箩、茶、捡、浸、缠”。注意区别“箩筐”的“箩”和“萝卜”的“萝”。“浸”字右上是“彐”,中间横笔右端不出头。“捡”字右部是“佥”,不要漏掉中间的一横。“茶”字最后两笔都是点。
(2)认真练写,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字理识字、联系生活经验识字、学生提示书写要点等途径学习字词,主要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读课文,说说课文以桂花为线索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梳理文章脉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
预设1:小时候在故乡和父亲一起赏花,独爱桂花那迷人的香气。在文中照应的段落是1、2自然段。
预设2:和母亲一起摇桂花,享受着摇花带来的无限乐趣。在文中对应的段落是3-6自然段。
预设3: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常常忆起故乡童年的桂花雨。对应的段落是7-8自然段。
4.朗读课文,说一说: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预设:儿时在故乡与父亲赏花,独爱桂花的香气;在故乡院子里,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感受摇花的乐趣;迁居杭州后,给母亲带桂花,忆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四、品读赏花,初闻花香
1.读1~2自然段,桂花是什么样的?你感受到什么?勾画出描写作者喜爱桂花的句子,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作者回忆儿时与父亲赏花的片段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1)指名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指名读句子。提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的?
预设1:一句“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突出了桂花的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说明桂花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给人留下一种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预设2:作者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进行对比,突出桂花树没有梅树姿态优雅,再从“不开花”“开花”两个方面来说明桂花的平淡无奇,然后笔锋一转,点出“我”喜爱桂花的原因——香气迷人。
(3)指导朗读。听范读,感受对桂花香气“太迷人了”的欣赏和赞美。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有自己的认知和体会。本环节通过默读、抓关键句子、批注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同时感知到桂花香是作者喜爱桂花的情感源头。)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桂花雨》,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作者曾经说过:“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作者魂牵梦萦的桂花雨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我”和母亲久久不能忘怀?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知道文章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很多美好回忆。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那场缤纷香甜的桂花雨吧。
二、读重点文段,寻觅“花香”。
1.作者是怎么具体写桂花的香?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找出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在句子旁边作批注。
②组内交流。读句子,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③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③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⑤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体会句子的意思,初品“花香”。
1.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至少”“浸”“没有不”分别是什么意思?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预设1: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浸:泡,使渗透。这两个词写出了花香浓郁,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桂花香气的美好意境。
预设2:“浸”字写出了家乡的桂花盛开时香气浓郁,弥漫在空气中,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香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身心沉浸在桂花香里的幸福感受。
预设3:“没有不”是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的意思,作者用这样的语气强调家乡的桂花更香。
2.想象画面:桂花“香飘十里”,想象一下香气都飘到了哪里?
预设:花香会飘到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等十几户人家的院子里,乡间小路上,村头、村尾,菜地里……桂花的香气是无处不在的,已沁入小村的每个角落和每个人心中。这个句子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表达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3.指名朗读句子,提示:读好“香飘十里”“至少”“十几家”“没有不”等词,语气加重,语速舒缓,感受桂花香气的浓郁和悠远,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句子②,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预设:这句话写出了摇桂花的原因,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围绕一个“香”字,紧扣“浸”这个字,通过品读词语、感悟情感等方式,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感悟桂花香的浓郁和香气的醉人。)
四、想象场面,感悟“摇花乐”。
1.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找出“摇桂花”时的一系列动作,从这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2)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3)学生角色体验: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 ),落在了你的( ),你的( ),你的( ),可以说是落得我们( )。
(4)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齐读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6)小结:使劲地摇呀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作者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
2.指名读句子③,思考: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预设1:体会到作者对摇桂花的渴望、急切、喜悦的心情,
预设2:连用两个充满欢乐的感叹句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也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指导情景朗读:桂花纷纷落下的样子和下雨一样,“雨”里还夹带着桂花的阵阵清香,仿佛那香气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朗读,感受作者当时摇桂花的乐趣。
(设计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段落。采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的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读出情味,体会到摇桂花带来的欢乐和喜悦。)
4.花摇落以后,全家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思考:说说为什么用“挑”而不用“捡”
预设:“挑”是有选择、有目的地挑选,“捡”只是拾取。
(2)这两段话中的“浸”有什么不同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预设:①段的“浸”表示花香浓郁,使人们沉浸在花香中。②段话中的“浸”则说明桂花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一年四季带给全村人花的香味。桂花的香气不受季节的限制,永远香在人们的心头,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3)桂花明明是中秋节前后开,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预设:从“桂花一开”“桂花盛开”“摇落以后”“过年时”等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桂花不仅盛开时香飘十里,而且摇桂花、晒桂花、泡桂花茶、做桂花糕时都能闻到桂花香。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引读: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学生读: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引读:摇花时,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学生读: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引读:过年时,泡桂花茶,做桂花糕,学生读: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小结:桂花的清香,桂花糕的香甜,桂花的丰收给全村人带来了享受,带来了快乐!人们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是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里。
(设计意图:由“浸”字带动全句,通过品读词语,引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五、阅读体会,感悟思乡
过渡: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 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
1.引导思考:“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课后“阅读链接”,相机补充资料:
课件出示:
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她十二岁时,一家人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满觉垅”的地方,种满了桂花,香气浓郁。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了,自从离开家乡后,一直没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再也看不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联系“阅读链接”和补充资料,说说你对句子的体会。
预设: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杭州的桂花多,而且香飘十里,但母亲比的不是花香的浓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在母亲看来,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闻着他乡桂花的香气,思念着的却是故乡和亲人。
点拨:杭州的桂花多,而且香飘十里,但母亲比的不是香味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甚至说是生命的一部分。桂花是没有区别的,但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故乡的桂花有亲情,有乡情,它成为母亲最美好的记忆,也唯有家乡的桂花树才能承载母亲对家乡无尽的思念。运用对比的写法,体现出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3)小结:这真是花是故乡香,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母亲内心的感受,读出怀念之情。
(1)教师引读:“于是,我又想起了——(学生接读)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思念故乡,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预设: 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入了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作者借助桂花这一具体的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把这样的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中,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以回忆“桂花雨”作结尾,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设计意图:体会思乡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借助拓展的阅读资料和作者的生平资料,感受作者“少小离家,老大难回”的感情。母亲睹桂花思故乡,认为杭州的桂花不如故乡的桂花香的情思显而易见,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拓展延伸,阅读积累
咏桂
[唐] 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七、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花是故乡香,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人们对往事、对亲人的思念,因而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思乡的名篇,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鲁迅的《故乡》、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请同学们在课下多读一读这些书,到时我们再一起分享阅读心得。
八、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3.读琦君的《烟愁》《桂花雨》。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搜集更多的阅读材料,更有利于走近作者,体会作者那浓浓的思乡情。)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桂花雨(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jìn rù luó kuāng háng zhōu wài pó
gāo bǐng chá yè jìn pào chán rào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释。
新鲜:①没有变质;②没有枯萎;③(空气)经常流通,不污浊;④少见的;罕见的。
1.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 )
2.我们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 )
3.市场上有许多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 )
4.当时的电视机对于农村人来说十分新鲜。( )
缠:①缠绕; ②纠缠; ③应付。
1.这人真难缠,跟他说了半天,他就是不走。( )
2.这个箩筐缠了几根铁线后,很牢固。 ( )
3.半天了,他还缠着我不放,我只好给他钱,打发他去买火柴。( )
三、读句子,写出人物的心情。
1.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 )
2.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 )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
4.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
四、按要求写句子。
1.《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写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又想起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说:“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桂花。”(变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 ),( )前后十几家邻居,( )浸在花香里的。
2.桂花摇落以后,挑去( ) ,晒上( ),收在( ),可以加在( ),过年时还可以( )。全年,整个村子都( )在桂花的香气里。
六、课内阅读
桂花雨(节选)
①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①段中,从“缠”字可以看出“我”希望摇桂花的_______心情。
2.画“_____”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联系上文,我知道这里的“下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所以说雨“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浸”字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浸入 箩筐 杭州 外婆 糕饼 茶叶 浸泡 缠绕
二、
新鲜: 1.② 2.③ 3.① 4.④
缠: 1.③ 2.① 3.②
三、1.担忧 2.盼望 3.快乐 4.思念
四、
1.《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
2. 我想起了“摇花乐”和桂花雨。
3母亲说只要不来台风,她就可以收几大箩桂花。
五、
1.香飘十里 至少 没有不
2.小枝小叶 几天太阳 铁盒子里 茶叶里泡茶 做糕饼 浸
六、
1.急切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我”摇桂花时兴奋、喜悦之情。
3.桂花纷纷飘落 桂花的香气浓郁.
4.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理,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