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一、河姆渡遗址
1.时间地点:距今________年,生活在今浙江_____________(处于
长江流域)。约7 000余姚河姆渡村2.生产生活:
(1)工具:使用的石器经过_____(被称为“新石器”),骨器有耒、
耜、锄等,还有陶质工具。
(2)作物:种植_____,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3)畜牧业:饲养水牛、猪、狗等。
(4)住房:住在用_____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建筑)磨制水稻木头二、半坡遗址
1.时间地点:距今________年,生活在今陕西_________(处于黄河流
域)。
2.生产生活:
(1)工具:广泛使用_____石器,如石铲、石刀等。
(2)作物:种植___、麻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畜牧业:饲养猪、狗、羊、牛、鸡等。
(4)手工业:用麻纺织麻布,制作_____。
(5)住房:_________房子。约6 000西安半坡磨制粟彩陶半地穴式三、大汶口遗址
1.时间地点:约6 000年前-4 500年前,生活在山东泰安大汶口。
2.生产生活: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过着原始农耕生活。【知识拓展】
原始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从事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数字记忆】
一个时期:原始农耕时期。
二种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建筑。
三处遗址: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大汶口遗址。【史料解读】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解读】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这段史料一方面反映了先人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知识构建】
A:_______ B:_____河姆渡半坡【历史线索】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开始进入农耕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遗址,它们都具备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和制造陶器。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经历了从穴居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生活,下面我们一起探究,重新体味他们生活的变化。
【从穴居到定居】
材料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1)请你列举出“上古穴居而野处”的我国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
提示: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2)请你分别列举出材料一中“易之以宫室”的我国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并写出他们建造的房屋样式。
提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从渔猎到农耕】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原始农耕出现;人民众多,禽兽不足。(4)写出反映这一现象的两个代表遗址和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提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从探究到感悟】
(5)分析农耕时代的两个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样式以及种植农作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课一练·提素能
一、选择题
1.(2015·雅安质检)歌谣“骨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况( )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种植水稻”“定居不移”可判断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2.假如你生活在距今约7 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你将不会遇到的情况是
( )
A.种植水稻 B.用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的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
3.右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
A.制陶
B.耕地
C.造房
D.捕鱼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4.(2015·遂宁模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列能够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文化遗存的是( )
①元谋人遗址 ②北京人遗址
③山顶洞人遗址 ④半坡遗址
⑤河姆渡遗址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是“黄河流域”,而①⑤遗址位于长江流域。
5.从远古人类遗址中出土以下遗物:石斧、骨制箭头、装着谷子的彩陶罐、石纺轮,此遗址属于(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彩陶”“纺轮”可判断是半坡原始居民。
6.下面图片中的这些文物按距今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识图能力。题干中的四幅图片依次与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有关,按生活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A。
7.(2015·巴中质检)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米饭,到普通的青菜,到各种山珍海味……不管是在哪一个地方,蔬菜都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佳肴。以下远古人类中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应用能力。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是半坡原始居民。
8.(2014·泉州中考)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火的使用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等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他们都还饲养一些家畜,故选B。
【比较记忆】
9.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这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战略地位重要
C.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生产 D.生活用水方便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适宜的温度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黄河、长江、淮河流域较好满足了这些条件,适宜农耕生产。
10.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
(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墓葬中发现有随葬品多少的差别,由此可以判断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
材料二 人们在长期从事采集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植物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经过多次实践观察,最后有意识地播种;同时,随着捕获野兽的增多,人们还把暂时吃不完的野兽圈起来喂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是________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二是________原始居民居住的__________式房屋。你认为造成这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想一想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3)材料二说明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为例,分别指出一种他们的播种工具、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列表回答)
(4)从“穴居”到“宫室”,从植物的“采集”到“播种”,从野兽的“捕获”到“喂养”,这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第(1)(3)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2)题,材料一中的“改变了居住环境”是重要信息。第(4)题,材料二说明原始的农耕生活出现。
答案:(1)河姆渡 半坡 半地穴 因素:自然条件。
(2)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言之有理即可)
(3)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工具
骨耜(或骨耒、骨锄)
石铲(或石刀)
农作物
水稻
粟
家畜
水牛(或猪、狗)
羊(或猪、狗、牛、鸡)
(4)开始定居,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4月2日,古印度彩陶展登陆西安半坡博物馆。整个展览集中展现了古印度文明中最璀璨的部分。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座比较完整,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其彩陶文化驰名中外。
(1)下面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部分工具,请判断下列工具的用途,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2)依据上题可知,我们了解半坡人生产生活情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穿越时空隧道,假如你到半坡居民的家中做客,他们最有可能用什么招待你?
材料二 纽约时报广场堪称“世界的十字路口”。不久前,它以《七千年文明河姆渡》的专题,再现了7 000年前的中华原始农耕文明,几乎传播到了全世界。
(3)请你猜想材料二中《七千年文明河姆渡》的专题中,将会展现哪些图片。(至少列举四个)
材料三 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饲养。年深日久,终于进入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时代。这样,人类自己生产粮食,在农闲时候改进工具,逐渐跨入文明的大门。所以,农业是文明之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出现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结合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石斧”“纺轮”,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会纺织、制衣。第(2)题根据第(1)题判断考古发现是我们研究古人类生产生活情况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招待食物。第(3)题根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回答。第(4)题根据材料三中的谷物栽种、动物饲养、改进农具等信息,概括得出答案。
答案:(1)用途:石斧进行农业生产;渔叉、渔钩用来捕鱼;纺轮用于纺织。
情况:会制作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捕鱼作为食物来源的补充,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2)考古发现。粟、肉等。
(3)骨耜、稻谷、猪纹陶器、干栏式房屋等。
(4)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等。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