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导学案】2025—2026学年部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鸦片战争【导学案】2025—2026学年部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1 21:54: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课 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会的影响。
【素养目标】
1.通过史料、图表材料的分析,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基本概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结合教材正文内容和战争形势图,概述鸦片战争的进程,在清军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事迹中感受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对《南京条约》内容的梳理,以及教材其他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重难点】
重点: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任务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4—6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研读分析第6页第1段正文和配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回答下列问题。
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领导者是林则徐,它发生的时间是1839年6月3日至25日。这一壮举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素养锻炼:识别图片史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2.研读分析第5页的材料研读和正文,想一想林则徐为何要领导虎门销烟?(即鸦片泛滥的危害有哪些?)
(1)材料“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坏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表明,鸦片作为毒品,在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后,对他们身体健康的影响是:严重摧残他们的体质。
(2)结合材料“鸦片贩子……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和正文可知,鸦片泛滥对中国政治军事的影响是: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3)从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从中国掠走3亿至4亿银元,这表明鸦片泛滥给清政府带来的经济影响是: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素养锻炼:根据材料得出历史结论)
3.分析研读第4页正文和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第4页图表反映的数据是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箱数变化表,表中数据反映的趋势是:1795年到183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箱数是激增的。(素养锻炼:识别图表反映的历史趋势)
(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因为政治上实行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政策等,导致危机四伏。而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不断向外进行殖民扩张,掠夺殖民地。
(3)在上述背景下,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向中国运来工业制成品呢绒布匹,却遭到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排斥。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瓷器等却销路旺盛,使得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一直处于赔钱的出超状态。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无耻的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一种一旦吸食极易上瘾,长期吸食不仅耗费大量钱财,而且会使人患染各种疾病甚至死亡的毒品。(素养锻炼: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史料实证】下图是1839年林则徐给道光帝的一道奏折,道光帝在奏后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这“一事”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收复新疆 D.镇南关大捷
【答案】A
【来源】2025年湖北省中考历史真题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39年林则徐给道光帝的一道奏折”、“可称大快人心一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一事”是指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维护了民族尊严,因此道光帝才会有“可称大快人心一事”的朱批,A项正确;三元里抗英 发生于1841年5月鸦片战争期间,晚于1839年,排除B项;收复新疆 是左宗棠主导的军事行动,且发生在1876—1878年,晚于材料所述事件时间,且与林则徐无关,排除C项;镇南关大捷 是1885年中法战争中的战役,与材料事件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
A.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 B.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阐释西方先进,从而学习
【答案】A
【来源】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强调鸦片若不禁止,将导致国家贫困、民众衰弱,最终无饷无兵。林则徐明确指出鸦片对国家财政(无可筹之饷)和军事力量(无可用之兵)的严重危害,核心意图是主张禁烟,因此林则徐用意是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A项正确;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偏离了禁烟主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林则徐提出鸦片危害大,影响到国家财政和军事力量,其目的是主张禁烟,而不是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排除C项;材料强调鸦片的危害而没有涉及西方先进的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唯物史观】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货船中,白银经常占90%,商品不足10%。18世纪后半期,英商将印度棉花运来中国,虽然可以抵消一部分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等货物的货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英贸易平衡问题。这种现象说明( )
A.中国传统商品丧失优势 B.英国急于打开中国的市场
C.英国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答案】B
【来源】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31校联考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详解】根据题干“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货船中,白银经常占90%,商品不足10%。18世纪后半期,英商将印度棉花运来中国,虽然可以抵消一部分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等货物的货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英贸易平衡问题”可知,题干材料说明英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英贸易平衡问题,但仍然进行对华贸易,说明了英国急于打开中国的市场,B项正确;材料主旨说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的市场,没有说明中国传统商品丧失优势,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成效显著,成为世界工厂,但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主旨说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的市场,清政府虽然是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学习任务二、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6—7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第6页1—2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1)虎门销烟后,林则徐积极备战,准备应对英国的侵略。最终英国是否发动了侵略战争?是(√),否( )。
(2)这场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40年6月。因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是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鸦片走私,所以这场战争又被称为鸦片战争。
(3)结合前面所学可知,英国当时是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不断向外进行殖民扩张,掠夺殖民地,开辟海外市场,由此可知,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市场,所以,即便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也会找其他借口发动侵华战争。(素养锻炼: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2.根据6—7页的正文、相关史事、读地图等内容,完成下面的鸦片战争时间表。
鸦片战争时间表(素养锻炼: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1840年6月 英国舰队封锁广东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英军北上攻陷浙江定海,抵达天津大沽口,皇帝道光惊慌失措,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派琦善前往广州和英军谈判。
1841年1月 英军非法强占香港岛,道光帝下旨对英作战,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壮烈殉国,英军占领四方炮台。
1841年5月30日 三元里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
1841年秋 英军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定海,定海守将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力战殉国。
1842年6月 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力竭牺牲。英军沿长江进犯镇江副都统海龄和镇江守城,清军全部牺牲。
1842年8月 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鸦片战争以清政府战败告终。
3.研读第7页最后一段正文和旁边的想一想,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关天培死守虎门、陈化成血战吴淞、三元里人民抗英等事迹表明,鸦片战争中,面对英国侵略,各地民众和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抵抗,鸦片战争的失败与他们无关;
(2)道光皇帝举棋不定、惊慌失措。清朝统治者对内敌视人们,对外妥协投降等情况表明,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统治者昏庸愚昧,归根结底是封建专制制度腐败;
(3)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刀矛、旧式枪炮、火炮抵挡不住英军新式的步枪和大炮,这表明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之一是武器装备落后;
(4)鸦片战争失败的其他因素还包括经济方面的经济落后。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唯物史观】1839年英国外相巴麦尊密信:“中国政府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材料表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免受打击 B.报复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D.割占中国领土作为殖民地
【答案】C
【来源】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政府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因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需要向海外大量销售商品以获取利润,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所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C项正确;英国发动战争不是单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是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项;报复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同样是英国发动战争的一个表面理由,是为其侵略行为找的借口,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割占中国领土作为殖民地不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虽然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割占了香港岛,但这是其打开中国市场过程中的附属结果,根本还是为了经济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5.【家国情怀】19世纪中期,诗人张维屏有感于广州三元里爆发的义举(如图),写诗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该诗热情讴歌了( )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三元古庙
A.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B.爱国官兵保家卫国的意志
C.农民起义推翻清朝的斗争 D.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抉择
【答案】A
【来源】2025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历史真题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英国侵略的斗争。诗中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体现出中国人民因英国侵略而愤慨,合力反抗,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A项正确;三元里抗英的主体是乡民,不是爱国官兵,排除B项;三元里抗英是反抗外来侵略,不是推翻清朝的农民起义,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6.复仇女神号由东印度公司投资制造,以蒸汽为动力、以铁甲为装备,1840年下水后一路向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担任主角。下图描述的正是鸦片战争中,复仇者女神号火炮命中中国船舰的瞬间。由此可知( )
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画面
A.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B.国人开始寻求救国之道
C.洋务运动成效十分有限 D.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
【答案】A
【来源】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平江)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复仇女神号”的蒸汽动力、铁甲装备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中国当时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其在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行为,本质上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军事压迫,因此“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符合题意,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少数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开始提出“师夷长技”,但题干仅描述战争场景,未涉及中国人的反应,无法体现“寻求救国之道”,排除B项;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晚于1840年鸦片战争),题干时间点尚未发生洋务运动,不存在“成效”的问题,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但题干强调的是“复仇女神号”的技术特征与战争行为,未直接涉及政策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历史解释】19世纪中期之前,清廷奉行“安内重于防外”的方针,沿海要地兵微将寡,遇到外敌入侵,只能从内地各省零星抽调部队,临时拼凑成军,千里赴援。该材料可用于了解鸦片战争( )
A.爆发的背景 B.交战的路线 C.战败的原因 D.深远的影响
【答案】C
【来源】2025年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等2地一模历史试题
【详解】根据题干描述了19世纪中期之前清廷的军事方针和防御状况,“安内重于防外”的方针说明清廷对内部稳定的重视远超过对外防御。沿海兵微将寡说明沿海防御薄弱,缺乏常备的军事力量。临时拼凑部队、千里赴援说明战争爆发时清军动员效率低下,指挥和协调能力差。这些信息直接反映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军事组织落后、防御体系松散的问题,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鸦片战争的起因,如贸易冲突、鸦片走私等,仅描述清廷的军事状况,与“背景”不完全符合,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战争的具体进程或地理路线,排除B项;题干讨论的是战前的军事状态,而非战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学习任务三、《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8—9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8页第1段正文和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插图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的场景:《南京条约》,这一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42年8月,其性质是B.不平等(A.平等 B.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缔约国为代表中国的清政府和英国,它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阅读8页第2段正文,总结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1)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2)割地赔款: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关税协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应纳税款,需经过双方协议。
3.阅读8页3—4段正文,指出清政府签订的后续不平等条约。
(1)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虎门条约》,英国从中获得的权益包括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1844年,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美《望厦条约》。
(3)1844年,法国通过武力相威胁,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法《黄埔条约》。
4.研读9页正文,结合前面所学,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这意味着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2)《南京条约》中的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性,关税协定使得国家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五口通商便利了西方工业品的倾销,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虎门条约》中的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这些屈辱性条款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表现在: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阻碍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这意味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西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内部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5.阅读9页知识拓展,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
(2)比较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的图书是《海国图志》,这部书的作者是魏源,他在这部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发展自己(师夷长技),以此来抵御西方的侵略(以制夷)。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8.【史料实证】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下列内容属于该条约条款的是( )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作为赔偿军费
B.准将九龙一司给予大英国君主……据守主掌
C.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D.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天津、南京等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答案】C
【来源】2025年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中考七模历史试题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 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C项正确;“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作为赔偿军费”属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准将九龙一司给予大英国君主……据守主掌”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天津、南京通商不符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排除D项。故选C项。
9.【唯物史观】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丧失部分主权,关税自主权受损,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1844年《黄埔条约》进一步削弱中国司法主权,西方宗教和文化加速渗透;1844年《望厦条约》中国被迫给予更多国家同等特权,主权进一步受损。以上三个条约可以反映(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刺激了有识之士开始救亡图存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C
【来源】2025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的《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部分主权,关税自主权受损,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1844年的《黄埔条约》进一步削弱中国司法主权,西方宗教和文化加速渗透;1844年的《望厦条约》使中国被迫给予更多国家同等特权,主权进一步受损。这些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C项正确;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这三个条约的共同主旨,排除A项;这些条约的签订确实刺激了有识之士开始救亡图存,但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B项;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但“完全解体”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历史解释】下表为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对比表。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品名 1843年前的税率(%) 1843年后的税率(%) 新税率比旧税率降低(%)
棉花 24.19 5.56 77.02
棉纱头等 13.38 5.56 58.45
白洋布 29.93 6.95 76.78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割地赔款 D.投资设厂
【答案】B
【来源】202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历史真题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对比表”,可知,题干显示1843年前后中国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大幅下降,与《南京条约》直接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英国通过“协定关税”条款迫使清政府大幅降低关税,税率需与英国协商,中国丧失自主权,B项正确。“五口通商”虽属《南京条约》,但涉及通商口岸开放,与税率无关,排除A项;“割地赔款”是条约其他内容,与关税无关,排除C项;“投资设厂”是甲午战争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内容,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历史解释】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材料中中国的“界碑”是指( )
A.近代史的开端 B.人民禁烟斗争胜利
C.近代化的起步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答案】A
【来源】2022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历史真题
【详解】据材料“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A项正确;人民禁烟斗争胜利是指虎门销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近代化的起步是指洋务运动,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是指《辛丑条约》的签订,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家国情怀】鸦片战争后,魏源倡议制造战舰,武试增设水师科且不能“舍船炮而重弓马”,水师官员从舵工、水手、炮手中挑选。据此可知,魏源( )
A.重视探索御敌之法 B.找到战败根源
C.反对科举取士制度 D.主张政治改革
【答案】A
【来源】2025年广东省中考历史真题
【详解】据材料“魏源倡议制造战舰……求师官员从舵工、水手、炮手中挑选”可知,魏源提出制造战舰、改革武试内容(增设水师科,强调船炮而非传统弓马),并主张从实践人才中选拔官员,这些举措均围绕提升军事技术以应对外敌,体现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核心思想,属于探索御敌之法的具体实践,A项正确;魏源未触及战败的根本原因,如封建制度腐朽,排除B项;反对科举取士制度说法片面,他仅主张改革武试内容,未否定科举制度本身,排除C项;主张政治改革偏离题干,材料未涉及政治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课 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会的影响。
【素养目标】
1.通过史料、图表材料的分析,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基本概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结合教材正文内容和战争形势图,概述鸦片战争的进程,在清军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事迹中感受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对《南京条约》内容的梳理,以及教材其他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重难点】
重点: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任务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4—6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研读分析第6页第1段正文和配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回答下列问题。
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这一壮举的领导者是 ,它发生的时间是 年6月3日至25日。这一壮举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人民 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 的坚强意志。(素养锻炼:识别图片史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2.研读分析第5页的材料研读和正文,想一想林则徐为何要领导虎门销烟?(即鸦片泛滥的危害有哪些?)
(1)材料“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坏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表明,鸦片作为毒品,在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后,对他们身体健康的影响是:严重摧残他们的 。
(2)结合材料“鸦片贩子……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和正文可知,鸦片泛滥对中国政治军事的影响是:导致政治 和军队 削弱。
(3)从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从中国掠走3亿至4亿银元,这表明鸦片泛滥给清政府带来的经济影响是: 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 。(素养锻炼:根据材料得出历史结论)
3.分析研读第4页正文和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第4页图表反映的数据是 国输入中国的 箱数变化表,表中数据反映的趋势是:1795年到183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箱数是 的。(素养锻炼:识别图表反映的历史趋势)
(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因为政治上实行腐朽的 制度、对外政策上实行 政策等,导致危机四伏。而西方已经进入 时代,英国成为头号 强国,不断向外进行 ,掠夺殖民地。
(3)在上述背景下,英国为了 ,向中国运来工业制成品呢绒布匹,却遭到了中国自给自足的 经济的排斥。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 、 、瓷器等却销路旺盛,使得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一直处于赔钱的出超状态。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无耻的向中国大量走私 ——一种一旦吸食极易上瘾,长期吸食不仅耗费大量钱财,而且会使人患染各种疾病甚至死亡的毒品。(素养锻炼: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史料实证】下图是1839年林则徐给道光帝的一道奏折,道光帝在奏后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这“一事”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收复新疆 D.镇南关大捷
2.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
A.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
B.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阐释西方先进,从而学习
3.【唯物史观】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货船中,白银经常占90%,商品不足10%。18世纪后半期,英商将印度棉花运来中国,虽然可以抵消一部分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等货物的货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英贸易平衡问题。这种现象说明( )
A.中国传统商品丧失优势
B.英国急于打开中国的市场
C.英国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学习任务二、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6—7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第6页1—2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1)虎门销烟后,林则徐积极备战,准备应对英国的侵略。最终英国是否发动了侵略战争?是( ),否( )。
(2)这场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 年6月。因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是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鸦片走私,所以这场战争又被称为 战争。
(3)结合前面所学可知,英国当时是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不断向外进行殖民扩张,掠夺殖民地,开辟海外市场,由此可知,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市场,所以,即便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也会找其他借口发动侵华战争。(素养锻炼: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2.根据6—7页的正文、相关史事、读地图等内容,完成下面的鸦片战争时间表。
鸦片战争时间表(素养锻炼: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1840年6月 英国舰队封锁 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英军北上攻陷浙江定海,抵达 大沽口,皇帝 惊慌失措,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派琦善前往广州和英军谈判。
1841年1月 英军非法强占 岛,道光帝下旨对英作战,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 壮烈殉国,英军占领四方炮台。
1841年5月30日 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
1841年秋 英军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定海,定海守将 、王锡朋、郑国鸿力战殉国。
1842年6月 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江南提督 力竭牺牲。英军沿长江进犯镇江副都统 和镇江守城,清军全部牺牲。
1842年8月 英军到达 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鸦片战争以 战败告终。
3.研读第7页最后一段正文和旁边的想一想,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关天培死守虎门、陈化成血战吴淞、三元里人民抗英等事迹表明,鸦片战争中,面对英国侵略,各地 和爱国 进行了英勇抵抗,鸦片战争的失败与他们无关;
(2)道光皇帝举棋不定、惊慌失措。清朝统治者对内敌视人们,对外妥协投降等情况表明,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昏庸愚昧,归根结底是 制度腐败;
(3)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刀矛、旧式枪炮、火炮抵挡不住英军新式的步枪和大炮,这表明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
(4)鸦片战争失败的其他因素还包括经济方面的经济落后。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唯物史观】1839年英国外相巴麦尊密信:“中国政府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材料表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免受打击 B.报复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D.割占中国领土作为殖民地
5.【家国情怀】19世纪中期,诗人张维屏有感于广州三元里爆发的义举(如图),写诗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该诗热情讴歌了( )
A.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B.爱国官兵保家卫国的意志
C.农民起义推翻清朝的斗争
D.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抉择
6.复仇女神号由东印度公司投资制造,以蒸汽为动力、以铁甲为装备,1840年下水后一路向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担任主角。下图描述的正是鸦片战争中,复仇者女神号火炮命中中国船舰的瞬间。由此可知( )
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画面
A.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B.国人开始寻求救国之道
C.洋务运动成效十分有限 D.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
7.【历史解释】19世纪中期之前,清廷奉行“安内重于防外”的方针,沿海要地兵微将寡,遇到外敌入侵,只能从内地各省零星抽调部队,临时拼凑成军,千里赴援。该材料可用于了解鸦片战争( )
A.爆发的背景 B.交战的路线 C.战败的原因 D.深远的影响
学习任务三、《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8—9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8页第1段正文和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插图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的场景:《 条约》,这一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年8月,其性质是 (A.平等 B.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缔约国为代表中国的 政府和英国,它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阅读8页第2段正文,总结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1)五口通商: 、福州、厦门、宁波、 ;
(2)割地赔款:割 岛给英国,赔款 银元;
(3)关税协定: 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应纳税款,需经过双方协议。
3.阅读8页3—4段正文,指出清政府签订的后续不平等条约。
(1)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条约》,英国从中获得的权益包括 权、 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1844年,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美《 条约》。
(3)1844年,法国通过武力相威胁,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法《 条约》。
4.研读9页正文,结合前面所学,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战争,这意味着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2)《南京条约》中的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性,关税协定使得国家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五口通商便利了西方工业品的倾销,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虎门条约》中的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这些屈辱性条款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表现在:中国 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 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沦为 社会。
(3)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阻碍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这意味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西方 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 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反对 主义和
主义,实现 和 。
5.阅读9页知识拓展,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2)比较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的图书是《 》,这部书的作者是 ,他在这部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 ,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发展自己(师夷长技),以此来抵御西方的侵略(以制夷)。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8.【史料实证】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下列内容属于该条约条款的是( )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作为赔偿军费
B.准将九龙一司给予大英国君主……据守主掌
C.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D.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天津、南京等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9.【唯物史观】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丧失部分主权,关税自主权受损,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1844年《黄埔条约》进一步削弱中国司法主权,西方宗教和文化加速渗透;1844年《望厦条约》中国被迫给予更多国家同等特权,主权进一步受损。以上三个条约可以反映(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刺激了有识之士开始救亡图存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10.【历史解释】下表为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对比表。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品名 1843年前的税率(%) 1843年后的税率(%) 新税率比旧税率降低(%)
棉花 24.19 5.56 77.02
棉纱头等 13.38 5.56 58.45
白洋布 29.93 6.95 76.78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割地赔款 D.投资设厂
11.【历史解释】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材料中中国的“界碑”是指( )
A.近代史的开端 B.人民禁烟斗争胜利
C.近代化的起步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12.【家国情怀】鸦片战争后,魏源倡议制造战舰,武试增设水师科且不能“舍船炮而重弓马”,水师官员从舵工、水手、炮手中挑选。据此可知,魏源( )
A.重视探索御敌之法 B.找到战败根源
C.反对科举取士制度 D.主张政治改革2025—2026 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 1 课 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会的影响。
【素养目标】
1.通过史料、图表材料的分析,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基本
概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结合教材正文内容和战争形势图,概述鸦片战争的进程,在清军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
抗英事迹中感受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对《南京条约》内容的梳理,以及教材其他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
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重难点】
重点: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任务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4—6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研读分析第 6 页第 1 段正文和配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回答下列问题。
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这一壮举的领导者是 ,它发生的时间
是 年 6 月 3 日至 25 日。这一壮举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人民 斗争的伟大胜利,
显示了中华民族 的坚强意志。(素养锻炼:识别图片史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2.研读分析第 5 页的材料研读和正文,想一想林则徐为何要领导虎门销烟?(即鸦片泛
滥的危害有哪些?)
(1)材料“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坏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
的肉体”表明,鸦片作为毒品,在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后,对他们身体健康的影响是:
第 1 页 共 8 页
严重摧残他们的 。
(2)结合材料“鸦片贩子……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和正文可
知,鸦片泛滥对中国政治军事的影响是:导致政治 和军队 削弱。
(3)从 18 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从中国掠走 3 亿至 4 亿银元,这表明鸦片泛滥
给清政府带来的经济影响是: 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 。(素养锻炼:
根据材料得出历史结论)
3.分析研读第 4 页正文和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第 4 页图表反映的数据是 国输入中国的 箱数变化表,表中数据反映
的趋势是:1795 年到 1839 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箱数是 的。(素养锻炼:识
别图表反映的历史趋势)
(2)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因为政治上实行腐朽的 制
度、对外政策上实行 政策等,导致危机四伏。而西方已经进入 时代,
英国成为头号 强国,不断向外进行 ,掠夺殖民地。
(3)在上述背景下,英国为了 ,向中国运来工业制成品呢绒布匹,却
遭到了中国自给自足的 经济的排斥。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 、 、瓷器等却
销路旺盛,使得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一直处于赔钱的出超状态。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英国无耻的向中国大量走私 ——一种一旦吸食极易上瘾,长期吸食不仅耗费大量钱财,
而且会使人患染各种疾病甚至死亡的毒品。(素养锻炼: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历史事
件的本质)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史料实证】下图是 1839 年林则徐给道光帝的一道奏折,道光帝在奏后朱批:“可称大
快人心一事。”这“一事”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收复新疆 D.镇南关大捷
第 2 页 共 8 页
2.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
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
A.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
B.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阐释西方先进,从而学习
3.【唯物史观】17 世纪至 18 世纪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货船中,白银经常占 90%,
商品不足 10%。18 世纪后半期,英商将印度棉花运来中国,虽然可以抵消一部分从中国购
买的茶叶、生丝等货物的货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英贸易平衡问题。这种现象说明( )
A.中国传统商品丧失优势
B.英国急于打开中国的市场
C.英国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学习任务二、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6—7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第 6 页 1—2 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1)虎门销烟后,林则徐积极备战,准备应对英国的侵略。最终英国是否发动了侵略
战争?是( ),否( )。
(2)这场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 年 6 月。因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
口是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鸦片走私,所以这场战争又被称为 战争。
(3)结合前面所学可知,英国当时是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不断向外进行殖民扩张,
掠夺殖民地,开辟海外市场,由此可知,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市场,所以,
即便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也会找其他借口发动侵华战争。(素养锻炼:运用唯物史
观,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第 3 页 共 8 页
2.根据 6—7 页的正文、相关史事、读地图等内容,完成下面的鸦片战争时间表。
鸦片战争时间表(素养锻炼: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1840 年 6 月 英国舰队封锁 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英军北上攻陷浙江定海,抵达 大沽口,皇帝 惊慌失措,将
林则徐革职查办,派琦善前往广州和英军谈判。
1841 年 1 月 英军非法强占 岛,道光帝下旨对英作战,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
东水师提督 壮烈殉国,英军占领四方炮台。
1841年 5月 30日 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
1841 年秋 英军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定海,定海守将 、王锡
朋、郑国鸿力战殉国。
1842 年 6 月 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江南提督 力竭牺牲。英军沿长江进犯
镇江副都统 和镇江守城,清军全部牺牲。
1842 年 8 月 英军到达 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鸦片战争以 战
败告终。
3.研读第 7 页最后一段正文和旁边的想一想,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关天培死守虎门、陈化成血战吴淞、三元里人民抗英等事迹表明,鸦片战争中,
面对英国侵略,各地 和爱国 进行了英勇抵抗,鸦片战争的失败与他们无关;
(2)道光皇帝举棋不定、惊慌失措。清朝统治者对内敌视人们,对外妥协投降等情况
表明,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昏庸愚昧,归根结底是 制度腐败;
(3)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刀矛、旧式枪炮、火炮抵挡不住英军新式的步枪和大炮,
这表明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
(4)鸦片战争失败的其他因素还包括经济方面的经济落后。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唯物史观】1839 年英国外相巴麦尊密信:“中国政府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
会……可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材料表明英国发
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免受打击 B.报复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D.割占中国领土作为殖民地
第 4 页 共 8 页
5.【家国情怀】19 世纪中期,诗人张维屏有感于广州三元里爆发的
义举(如图),写诗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
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该诗热情讴歌了( )
A.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B.爱国官兵保家卫国的意志
C.农民起义推翻清朝的斗争
D.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抉择
6.复仇女神号由东印度公司投资制造,以蒸汽为动力、以铁甲为装备,1840 年下水后一路
向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担任主角。下图描述的正是鸦片战争中,复仇者女神号火炮命中
中国船舰的瞬间。由此可知( )
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画面
A.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B.国人开始寻求救国之道
C.洋务运动成效十分有限 D.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
7.【历史解释】19 世纪中期之前,清廷奉行“安内重于防外”的方针,沿海要地兵微将寡,
遇到外敌入侵,只能从内地各省零星抽调部队,临时拼凑成军,千里赴援。该材料可用于了
解鸦片战争( )
A.爆发的背景 B.交战的路线 C.战败的原因 D.深远的影响
第 5 页 共 8 页
学习任务三、《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8—9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 8 页第 1 段正文和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插图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的场景:《 条约》,这一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年
8 月,其性质是 (A.平等 B.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缔约国为代表中国的 政
府和英国,它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阅读 8 页第 2 段正文,总结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1)五口通商: 、福州、厦门、宁波、 ;
(2)割地赔款:割 岛给英国,赔款 银元;
(3)关税协定: 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应纳税款,需经过双方协议。
3.阅读 8 页 3—4 段正文,指出清政府签订的后续不平等条约。
(1)1843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条约》,英国从中获得的权
益包括 权、 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1844 年,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美《 条约》。
(3)1844 年,法国通过武力相威胁,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法《 条约》。
4.研读 9 页正文,结合前面所学,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战争,这意味着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2)《南京条约》中的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性,关税协定使得国家
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五口通商便利了西方工业品的倾销,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虎
门条约》中的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这些屈辱性条款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
响表现在:中国 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 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
沦为 社会。
(3)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阻碍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
略,这意味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西方 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 主
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反对 主义和
主义,实现 和 。
第 6 页 共 8 页
5.阅读 9 页知识拓展,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2)比较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的图书是
《 》,这部书的作者是 ,他在这部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
是 ,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发展自己(师夷长技),以此来抵御西
方的侵略(以制夷)。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8.【史料实证】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下列内容
属于该条约条款的是( )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作为赔偿军费
B.准将九龙一司给予大英国君主……据守主掌
C.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D.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天津、南京等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9.【唯物史观】1842 年《南京条约》中国丧失部分主权,关税自主权受损,外国势力开始
深入中国;1844 年《黄埔条约》进一步削弱中国司法主权,西方宗教和文化加速渗透;1844
年《望厦条约》中国被迫给予更多国家同等特权,主权进一步受损。以上三个条约可以反映
(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刺激了有识之士开始救亡图存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第 7 页 共 8 页
10.【历史解释】下表为 1843 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对比表。导致图中税率发
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品名 1843 年前的税率(%) 1843 年后的税率(%) 新税率比旧税率降低(%)
棉花 24.19 5.56 77.02
棉纱头等 13.38 5.56 58.45
白洋布 29.93 6.95 76.78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割地赔款 D.投资设厂
11.【历史解释】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 年窥探后的一逞。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材料中中国的“界碑”是指( )
A.近代史的开端 B.人民禁烟斗争胜利
C.近代化的起步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12.【家国情怀】鸦片战争后,魏源倡议制造战舰,武试增设水师科且不能“舍船炮而重弓
马”,水师官员从舵工、水手、炮手中挑选。据此可知,魏源( )
A.重视探索御敌之法 B.找到战败根源
C.反对科举取士制度 D.主张政治改革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