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并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特色,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章的 “三段式” 论证结构,理解其逻辑严谨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比论证及其他多种论证方法的学习,提升对文章美感的鉴赏能力,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多种论证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风,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来强化论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论证能力。 (2)难点:结合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理论联系实际” 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解决问题。
教学方式与策略 探究学习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高一时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文章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学生开始讨论)是的,这篇文章采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从而使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毛泽东同志另一篇论辩性很强的文章 ——《改造我们的学习》。(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教师: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诗人。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发表了大量重要的著作,如 《实践论》、《矛盾论》 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课文背景简介 教师:《改造我们的学习》写于 1941 年 5 月,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运动时的一篇重要文献。当时,党内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例如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深刻剖析了这些现象,并提出了改进学习方法的具体措施。 (三)朗读课文,初步理解 教师:接下来,我将朗读一遍课文,请大家认真听,注意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教师朗读课文) (朗读后)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篇课文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开始讨论并分享看法) (生:这篇文章看起来很严肃,有很多批评性的语言。) (生:感觉这篇文章是在批评某种错误的学习方法。) (四)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好的,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至 “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引出问题,指出党内的不良学风。 第二部分(从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至 “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第三部分(从 “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至 “要使实际工作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部分(从 “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至结尾):总结全文,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五)深入理解 教师: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段落是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判?哪些段落是提出改进学习方法的建议?大家可以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 (生:第 X 段提到了教条主义的问题,认为它忽视了实际经验。) (生:第 X 段提出了改进学习方法的具体建议,比如要理论联系实际。) (六)课堂互动 教师:非常好,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表现。谁能举个例子说明这两种倾向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生:有的人在工作中死守规定,不考虑实际情况,这就是教条主义。) (生:还有的人只凭自己的经验做事,不接受新的知识和方法,这就是经验主义。) 教师:很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两种倾向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多观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生: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保持开放的心态。) (七)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主要内容,认识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并探讨了如何改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 三、作业布置 教师:今天的作业是: 仔细阅读 《改造我们的学习》,并写出你对其中某一观点的理解。 思考你在日常学习或工作中是否遇到过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现象,写下你的体会和对策。
课后作业 (1)结合《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内容,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200 字的反思文章,谈谈你对 “理论联系实际” 的理解和认识。 (2)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选取一个你认为是本文最精彩的论证片段,说明其论证方法及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