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郭沫若诗歌的特点、诗歌的艺术手法、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的社会思潮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个性解放和社会思潮,赏析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同时激发学生对时代变革的热情和责任感,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 “滚滚洪涛” 的象征意义,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学生能够感受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了解郭沫若的诗歌特点和写作背景,学生能够理解 “五四” 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中 “力” 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 “五四” 时代精神的热情讴歌,并联系现实生活,感悟其当代价值。
(2)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与语言,把握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决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新知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地球,我的母亲!
天已黎明了,
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
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
地球,我的母亲!
我背负着我在这乐园中逍遥。
你还在那海洋里面,
奏出些音乐来,
安慰我的灵魂。
——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学生齐读诗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对郭沫若诗歌的兴趣,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
1. 作家作品简介
教师活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诗歌。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出生于四川乐山,既是诗人也是学者。1914 年,他留学日本,1921 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 年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和《洪水》,并提出 “革命文学” 的主张。1928 年 2 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期间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之一,也是一位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
郭沫若的代表诗集有《女神》和《星空》等。其中,《女神》是他第一部诗集,收录了 1919 年至 1921 年之间的主要诗作,共 57 篇。多为他在日本留学时所写。这些诗作在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对 “五四” 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女神》的思想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个性解放、争取圆满人格的强烈要求。如《天狗》《浴海》《地球,我的母亲》。
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如《凤凰涅盘》《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展现反抗与叛逆的精神;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笔立山头展望》《晨安》《光海》则表达了创造精神。
爱国情思的抒发。如《炉中煤》《凤凰涅盘》。
(学生识记,并记录重要信息。)
2. 写作背景
教师活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写于 1919 年 9—10 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时,那惊天的激浪与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这首诗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学生听讲,理解写作背景。)
3.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学生齐读诗歌。)
教师活动:现在请大家再次默读诗歌,思考一下,这首诗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可以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明确: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生: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和默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气势和情感,为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4. 新知讲解
(1)诗歌的角度与标题含义
教师活动: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抒发情感的?如何理解诗歌标题的含义?
(明确:诗人站在地球边上,从一个 “全方位” 的视角俯瞰地球,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放号” 是欢呼、是呼喊、是呐喊,也是赞歌。)
(生:诗人站在地球边上,从一个 “全方位” 的视角俯瞰地球。)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也站在这样一个高处,看着地球,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学生思考并回答。)
(2)诗歌的主体形象与情感
教师活动: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 “全方位” 俯瞰地球。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 —— 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
(生: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巨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
教师活动:大家觉得这个巨人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诗人会选择这样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讨论并分享看法。)
(3)“滚滚洪涛” 的深刻含义
教师活动:“滚滚洪涛” 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明确:诗歌中的 “滚滚洪涛” 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 “五四” 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五四” 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生:“滚滚洪涛” 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象征着 “五四” 运动的巨大声势。)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谈谈你对 “滚滚洪涛” 的理解。(学生思考并回答。)
(4)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怎样理解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对 “力” 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 “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生:这是对 “力” 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体现出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教师活动:请大家分小组讨论,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力” 在诗歌中的多重表现形式。(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通过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感受诗歌的激情和力量。
课后作业:
(1)请结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内容,写一篇短文,阐述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旧世界的破坏和新世界的创造的渴望。
(2)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 “滚滚洪涛” 的象征意义,并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一象征手法传达时代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