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1 20:2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与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长征胜利万岁》一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实现综合提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品味回忆录文体真实、朴素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风格,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和高频词汇,体会军事文学的语言特色,如短促有力的动词使用、排比句式的气势营造等,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文本细读与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场面描写、细节刻画的能力,理解叙述视角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设计多层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事实性信息提取到批判性思考,逐步深入文本内核,提升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长征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革命豪情与历史氛围,体会作者通过细腻描写和强烈抒情所营造的壮美意境。通过朗读品味、画面想象、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美的表现方式,提升审美感知与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用文字、绘画或多媒体形式表达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深入了解长征历史背景与伟大意义,体会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与英雄气概。通过多文本联读、历史资料补充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认知,理解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梳理文本叙事线索,把握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通过时间轴、事件链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清长征最后阶段的历程。
分析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体会其如何塑造人物、渲染气氛。重点赏析"到达吴起镇""歼灭追兵""全军会议"三个核心场景。
理解文中议论与抒情语句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特别是毛泽东讲话部分的历史意义和情感价值。
探究长征精神的多维内涵,包括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集体主义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教学难点
理解回忆录文体"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对比历史记载与文学表达,体会文学性描写的艺术价值。
深入把握长征精神的多层次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从历史认知上升到价值认同,最终转化为行为实践。
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与现实的精神联结,理解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和实践路径。
引导学生将历史叙事与当代青年的精神成长相联系,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和历史知识基础,对记叙类文体并不陌生,但对"回忆录"这一文体的特点可能了解不深。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对长征有初步了解,但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对具体情境、人物情感和精神内涵缺乏深刻体会。
现代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年代的艰苦和革命者的精神境界可能存在认知距离。教学中需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情感联结。同时,学生个性意识较强,对集体主义、牺牲精神等概念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讨论。
学生普遍具有多媒体学习能力,对视觉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接受度较高。可以利用地图、影像、音乐等多种资源增强教学效果。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文本情感氛围。重点段落进行朗读指导,注重语气、节奏、重音的处理。
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方式,设计有层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设立小组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确保每个学生参与。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影像、音乐、地图等媒介帮助学生进入历史现场。设计"如果我在现场"等情境性问题。
比较阅读法:结合《大战中的插曲》进行联读,拓宽认知维度。同时可选取国外作者描写长征的文本进行对比,如《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项目式学习:设计"寻找身边的长征精神"等小型项目,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入历史现场,感知文本内容
(一)导入
视听导入:播放《长征组歌》中《到吴起镇》片段,同时展示长征路线动态图,重点标注江西瑞金出发点和陕北吴起镇终点。
情境渲染: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导入:
八十多年前,一支衣衫褴褛却目光坚定的队伍,走过了两万五千里路,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经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终于到达了陕北吴起镇。今天,让我们通过杨成武将军的回忆,重回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长征胜利抵达陕北的那一刻。
启发性提问:
提到长征,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名红军战士,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目的地,你会是什么心情?
(二)预习检测与背景导入
作者知多少: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杨成武将军生平事迹。教师补充关键信息:
17岁当团政委的青年将领形象,"长征开路先锋"的特殊身份,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等战绩。
历史背景深化:通过时间轴展示1934-1936年长征全过程,重点突出: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战略转移背景、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折意义、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的历史画面。
文体知识讲解:用表格对比回忆录与历史记载、小说创作的区别:
特点 回忆录 历史记载 小说创作
真实性 个人视角的真实 客观事实的真实 艺术真实
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灵活多变
情感色彩 浓厚 中性 根据创作需要
细节描写 真实细节 重大事件 虚构细节
(三)初读感知,梳理脉络
快速默读: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
文章按什么顺序叙述?
主要写了哪些事件?
哪个场景最让你感动?
脉络梳理:师生共同完成结构梳理(板书):
一、抵达吴起镇(1-8段)-- 喜悦与激动
看到苏维埃牌子的亲切感
与群众亲切交谈的场面
二、吴起镇战斗(9-22段)-- 英勇与智慧
毛主席指挥歼灭追兵
左权参谋长消灭反动民团
三、胜利会师(23-46段)-- 总结与展望
前往甘泉会师
偶遇邓小平同志
全军干部会议
毛泽东讲话
概括训练: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教师指导概括技巧:
抓住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结构,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素,体现情感色彩。
(四)品读重点段落,感受胜利喜悦
1.朗读品味:指名朗读第2段(到达吴起镇),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词语赏析:
"欢叫着""冲""跑":连续动词表现激动心情
"灿烂的阳光":环境烘托喜悦气氛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直接抒情表达归属感
2.小组讨论:这段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环境烘托、直接抒情
效果:多角度表现红军喜悦激动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3.细节深挖:引导学生关注"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这一细节:
象征意义:红色政权的存在
情感价值:流浪儿女找到母亲的感动
历史价值:陕北根据地的真实写照
(五)课时小结与作业
课堂总结:通过板书回顾本课内容,强调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和情感价值。
作业布置:
基础题:熟读全文,找出3处最打动你的细节并批注。
思考题:为什么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拓展题:搜集一个长征途中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第二课时:深入文本分析,感悟长征精神
(一)回顾导入
故事分享:2-3名学生分享搜集的长征小故事(如《一袋干粮》《丰碑》等)。
细节赏析:学生分享上节课找出的动人细节,说明打动人心的原因。
教师导引:从个别细节延伸到整体精神,导入本课深度学习。
(二)研读文本,分析手法
1.场面描写赏析
聚焦"吴起镇战斗"(9-22段)和"全军干部会议"(23-46段),小组合作完成分析表格:
场面 描写特点 表达技巧 表达效果
吴起镇战斗 紧张、激烈 声音烘托、动作描写、反衬 表现红军英勇善战
干部会议 热烈、盛大 环境衬托、心理描写、议论抒情 突出胜利的庄严与喜悦
2.重点语句赏析:
"谁知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历史性时刻的平静叙述
"长征万岁!"——口号的语言力量和情感冲击力
"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自然景物的人格化描写
3.人物形象分析
邓小平形象:通过语言("小鬼"的亲昵称呼)、动作("热烈握手")描写,体会革命领袖的平易近人和对战士的关爱。
红军群体形象:从文本中多角度概括:
骁勇善战:迅速歼灭追兵
纪律严明:不打扰群众,露宿操场
乐观向上:苦中作乐的革命乐观主义
信念坚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4.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分析其作用:
"这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议论点明历史意义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抒情表达归属感
毛泽东讲话部分——议论升华主题,抒情凝聚力量
(三)深度探究:长征精神与现实意义
解读毛泽东讲话
1.小组合作梳理长征的五大意义(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等)
2.讨论:为什么这部分要占据较大篇幅?
历史总结:对长征的定性评价
精神凝聚:统一思想,鼓舞士气
未来展望:指明革命方向
3.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分组讨论以下话题,然后全班分享:
坚定信念:理想与目标的重要性(联系学习目标设定)
艰苦奋斗:面对困难的态度(联系学业困难克服)
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联系团队合作体验)
实事求是:灵活应变的能力(联系解决问题策略)
4.微写作训练
完成句子:"长征精神在今天依然闪耀,它告诉我们......"
写作指导: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
作品分享与互评
(四)联读拓展:与《大战中的插曲》比较
1.文本对比:从叙事特点、情感基调、精神体现等角度比较两文异同
革命情怀的丰富性:
《长征胜利万岁》:革命乐观主义,宏大叙事
《大战中的插曲》:人道主义精神,细节叙事
2.讨论:为什么将这两篇回忆录编在同一课?
刚柔并济:展现革命精神的丰富维度
中外影响:长征的世界意义与人道主义普世价值
(五)课堂总结
教师用诗意的语言总结:
长征,是一首写在大地上的史诗,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通过杨成武将军的笔,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欢呼,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八十多年过去,长征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它告诉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愿这精神如明灯,照亮我辈青年前行之路。
(六)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写一段300字的赏析文字,点评本文的描写艺术。
实践作业:以"新时代的长征"为题,写一篇500字随笔,结合个人成长经历。
拓展阅读:
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长征"章节
选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推荐观看:纪录片《长征》精选集
七、板书设计
长征胜利万岁
抵达吴起镇(1-8)-- 喜悦
吴起镇战斗(9-22)-- 英勇
干部会议(23-46)-- 总结
长征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实事求是
八、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文本联读、多层次问题设计、多角度文本赏析,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到精神内涵全面理解课文。预计学生能较好把握内容与情感,但在理解长征精神的深层内涵与现实关联时可能需要更多引导。
今后教学中可进一步优化:增加更多原始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帮助学生建立更立体的历史认知。设计更丰富的体验活动,如"重走长征路"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加强与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分层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使长征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走好自己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