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教学设计
学科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1.梳理小说情节脉络,把握"借被子"这一核心事件的发展过程;
2.品味文中细节描写(如通讯员的动作、神态,新媳妇的言行),体会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1.分析通讯员与新媳妇的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人物"在战争中的典型意义;
2.探究"百合花被子"的象征意义,把握小说以小见大的主题表达。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风格,体会细腻情感描写中蕴含的人性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理解解放战争时期军民团结的深刻内涵,感受革命年代朴素而崇高的情感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通讯员与新媳妇的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理解"百合花被子"的象征意义。
难点:探究小说"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感悟革命年代军民情感的普遍价值。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品析法
教学过程
导语
人世间,比青春再可贵的东西实在没有。——郭沫若
不同的年代,一样的青春。青春不会因战火和硝烟而黯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女作家茹志鹃的小说,去感受那个年代的青春情怀。
(一)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代表作《长恨歌》)的母亲。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离不开你》《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等。
茹志鹃的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为代表,注重在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中勾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触及他们的精神历史;一类是以《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为代表、抒情性较强的作品;一类是以《关大妈》 《三走严家庄》为代表、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
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发表在1958年3月的《延河》上。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这篇小说一出现,就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著名作家茅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是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
三要素:环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物、情节
①环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②情节(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鉴赏小说的六大思考角度:环境、人物、情结、主旨、手法、读
(二)初读感知:梳理情节,整体把握
任务1: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概括文章的情节。
开端→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
发展→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
高潮→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结局→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
第一部分(1—23):写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24—43):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第三部分(44—57):写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员壮烈牺牲,新媳妇怀着崇敬、歉疚的心情给他缝衣服。
第四部分(58-59):写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
关键追问:为什么"借被子"这件事在小说中反复出现?
明确:是串联情节的核心事件,也是军民情感冲突与融合的关键节点。
文中多次提到"百合花被子",它的第一次出场给人什么印象?
明确:"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崭新、漂亮,象征着新媳妇的珍视与淳朴。)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情节,帮助学生建立文本框架,明确"借被子"与"百合花被子"的核心地位。)
(三)精读品析:聚焦人物,感受细节
活动1:分析通讯员的形象
任务2:文中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深刻?这些细节如何塑造通讯员的形象?
学生活动:圈画相关语句(如借被子时的表现、与"我"同行的互动、牺牲前的场景),小组讨论后分享。
教师引导答案:
①憨厚朴实: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借被子被拒后尴尬的动作);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把困难推给"我",带着点委屈的直率)。
→ 通过神态(脸红、忸怩)、语言(抱怨但无恶意),展现年轻战士面对女性时的紧张与单纯。
②善良体贴:
和"我"同行时,"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怕挡路);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细节体现他对生活的热爱);
牺牲前还"挣扎着要爬起来"救担架员(虽未成功,但凸显责任意识)。
→ 动作描写(站下、插树枝)与行为选择(救人),体现他细腻的关怀与质朴的勇敢。
③青春稚气:
"他才十七岁"(年龄提示);
枪筒里插野菊花(对美的向往),与严肃的战争环境形成反差。
→ 强调他不仅是战士,更是一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年轻人。
总结:通讯员是一个刚参军一年、涉世未深的年轻战士,他憨厚、善良、羞涩又勇敢,作者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让这个"小人物"的形象真实可感。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细节引导学生关注"微小动作""简短语言"背后的性格特征,理解"细节是人物的语言"。)
活动2:分析新媳妇的形象
任务3: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哪些细节最打动你?
学生活动:对比新媳妇借被子前后的表现(如最初"不借"、后来主动献被、缝补破洞等),分享感受。
教师引导答案:
①起初的忸怩与自尊: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面对"我"和小通讯员时的害羞);
"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不愿借出珍视的被子,实则是淳朴女子的自尊)。
→ 展现普通农村新媳妇的羞涩与对生活的珍视。
②后来的敬重与深情:
发现通讯员肩上的破洞后,"低下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细细地、密密地缝",不顾"我"的劝阻);
最终"劈手夺过被子","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将最珍贵的百合花被子盖在牺牲的战士身上)。
→ 细节(缝破洞、献被子)体现她对通讯员从"陌生"到"敬重"的情感升华,展现百姓对战士的深厚情谊。
关键追问:为什么新媳妇坚持要缝补那个破洞?
明确:破洞是她亲手为通讯员盖被子时留下的,缝补是对生命的珍视与愧疚,更是军民情感的纽带。)
总结:新媳妇从一个羞涩的农村女子,成长为将最珍贵之物献给战士的深情女性,她的转变体现了普通百姓对革命战士的朴素感恩与真挚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情感的动态发展,感受"小人物"在特殊情境中的精神成长。)
活动3:探究"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任务4:小说以"百合花"命名被子,又以此为标题,它仅仅指被子的花纹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与情节,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答案 :
"百合花"表面指新媳妇嫁妆被子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图案,但其象征意义更为丰富:
①象征纯洁高尚的情感: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借被子时的小冲突、缝补破洞的细腻关怀,这种
军民之情如百合花般纯净无瑕;
②象征青春与生命之美:通讯员十七岁的青春,新媳妇新婚的喜悦,都被战争打断,但"百合花"保留了人性中最美
好的部分;
③象征军民鱼水情:被子从"拒绝借出"到"主动献出",体现了百姓对战士的信任与爱护,这种情感如同百合花般清
香永恒。
(设计意图:通过标题与意象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主题表达——用具体的物象承载深刻的情感与思想。)
深读探究:以小见大,领悟主题
任务5:这篇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宏大场面,却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温暖。作者为什么选择"借被子"这样的小事来写战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总结。
教师引导答案:
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构思:
小事件:借一条被子、缝一个破洞、盖一床被子;
大主题:通过这些普通人的日常互动,展现解放战争中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
→ 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他们的善良、勇敢、真挚,正是革命胜利最深厚的基础。作者茹志鹃曾说:"我写的是'人',是战争中的人,是普通人的人性美。"这种写法让革命历史更贴近生活,让英雄形象更真实可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革命文学的多元表达——不只有硝烟战火,更有平凡人性的光辉。)
教师总结:《百合花》中的"百合花",是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深情,更是人性中最本真的善良与尊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真诚的关怀永远是我们需要守护的"心灵百合"。
作业布置
以"通讯员/新媳妇,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抒情文字(要求:结合文中细节,表达真实感受)。
板书设计
《百合花》茹志鹃
——战争中的"心灵之花"
人物: 通讯员(憨厚、善良、青春) 新媳妇(羞涩、敬重、深情)
细节: 借被冲突→缝补破洞→献盖被子
象征: 百合花(纯洁、美好、军民情)
主题: 以小见大 → 平凡人的伟大情感
(设计意图:简洁呈现核心内容,突出人物、细节与象征的关联,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