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1 20:2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
课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学生能够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理解文章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融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概括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中对袁隆平的描写,感受其高尚品格和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情感共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理解其对国家和世界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体会袁隆平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与责任感。 (2)学习并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理解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如何生动刻画袁隆平的形象和精神的品格。 (2)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如何运用于实际写作中。
教法学法 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2)《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3)准备关于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补充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袁隆平的生平事迹、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以便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课文背景和人物。
教学内容设计 个性化调整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教师:在 1970 年代,当 “杂交水稻” 这个概念首次进入大众视野时,社会各界的反应不一。有人支持,有人质疑,甚至有人不屑。然而,当这种技术真正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温饱问题,并被誉为 “超级水稻” 时,整个世界为之震惊。(教师在黑板上写下 “杂交水稻” 和 “袁隆平” 两个关键词)粮食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基本民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杂交水稻发现的科学之旅 ——《喜看稻菽千重浪》。 (学生认真听讲,对 “杂交水稻” 和 “袁隆平” 产生兴趣) 二、知人论世 1. 了解作者 — 沈英甲 教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沈英甲。他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拥有大学学历。曾在北京 101 中学就读,之后当过兵,做过工。 (学生聆听,对作者有初步了解) 2. 了解袁隆平 教师:接下来,我们重点了解一下本文的通讯人物 —— 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他发起的 “第二次绿色革命” 极大地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为人类带来了福祉。 (学生观看照片,对袁隆平产生敬佩之情) 3. 了解背景 教师: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恶劣气候等原因,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而每年因饥饿夭折的学龄前儿童达 600 万之多。 (学生认真听讲,认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4. 了解人物通讯 教师:人物通讯是一种以报道人物为核心的新闻体裁,它通过描述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丰富的材料,旨在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感染和教育读者。 (学生理解人物通讯的定义和特点) 5. 解题 (1)正标题 教师:“喜看稻菽千重浪”,这句诗出自毛泽东 1959 年写的《七律 回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谁能背诵一下这首诗? (学生: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教师: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更赞美了袁隆平及其团队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卓越贡献。 (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2)副标题 教师:副标题提到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 2000 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学家。 (学生理解副标题的含义)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 明确字音 教师:请大家朗读下列词语,注意标红部分的字音: 稻菽(shū) 签署(shǔ) 山麓(lù) 一蔸(dōu) 蕴藏(yùn) 籼稻米(xiān) 分蘖(niè) (学生逐个朗读,教师纠正并领读) 2.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解释以下几个词语: 笼罩 鹤立鸡群 义无反顾 亦步亦趋 不敢越雷池一步 无可辩驳 (学生尝试解释,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通读课文,概括主要事迹 教师: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概括出文中主要讲述了袁隆平的哪些事迹? (学生:①在稻田里工作;②1961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 “天然杂交稻” 的杂种第一代;③1964 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④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⑤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教师:非常好,大家总结得很准确。通过这些事迹,我们可以看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不懈追求。 【思考 2】明确本文的线索 教师:请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按时间顺序排列,以时间为线索,分别讲述了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教师:正确,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展示了袁隆平的研究历程。 四、文本研究 【思考 1】第一部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教师:第一部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学生: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先说现在,然后说 1961 年 7 月的一天,发现特异稻 —— 护理特异稻 —— 试种特异稻 —— 分析研究 —— 发现真理) 教师:很好,这种手法能够更好地展现袁隆平的科学探索过程,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思考 2】 文章第 5 段写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饥馑,上一段还提到毛泽东同志的话,有什么意义? 教师:文章第 5 段写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饥馑,这有什么意义? (学生:一是说明提高粮食产量、开发超产稻米在当时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交代了研究杂交稻的背景和必要性。第二是交代了袁隆平经历了几十年风雨不改初衷,终于研究出优质杂交水稻的动力) 教师:回答得很好,这部分内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背景信息,也突出了袁隆平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考 3】第二部分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 教师:第二部分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学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前五个自然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自创新说来展开。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 教师:分层清楚,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每部分内容的重点。 【思考 4】第三部分 “实事求是科学家的空气” 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第三部分 “实事求是科学家的空气” 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主要围绕 “三不稻” 这个情节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 教师:非常好,这部分通过对 “三不稻” 的描写,展现了袁隆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思考 5】第四部分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 教师:第四部分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通过哪些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 (学生:通过三个心愿说明袁隆平的心愿:一个梦 —— 两个比喻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战略设想 —— 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两个心愿 ——“超级杂交稻” 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教师:这几个心愿体现了袁隆平的伟大理想和无私奉献精神。 【思考 6】鉴赏细节描写 片段 1: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教师:请大家赏析这一细节描写。 (学生:通过 “挽起裤腿” 这一典型细节,写出了袁隆平虽是科学家的身份,却凡事亲力亲为,与土地与水稻天天打交道的形象) 教师:这个细节很好地表现了袁隆平务实的工作作风。 片段 2: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教师:请大家赏析这一细节描写。 (学生:从 “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看到了袁隆平在科研中的细心和耐心) 教师:这个细节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研究的认真态度和严谨精神。
课后作业布置 (1)结合课文内容,总结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主要事迹及其体现的精神品质,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 (2)从课文中选取一段你认为运用夹叙夹议写作手法最为明显的片段,分析其效果,并尝试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一段关于你熟悉的人或事的文字,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