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树和天空》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4《树和天空》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1 20: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树和天空 授课人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这首诗歌。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诗歌的写作特色、思想内容和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成就及影响等知识点。通过具体案例,如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和情感寄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次含义。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的写作特色、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此外,学生还能从中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的奇迹,促进其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树和天空》,学生能够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风格及其在诗歌语言中的独特表达,提升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手法,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诗歌的意境美和想象美,学生能够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并尝试运用类似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体会诗歌中对自然、生命和人类关系的多元思考,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自然的独特表达,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中 “树” 与 “天空” 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通过自然意象表达的生命哲思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2)难点:把握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与形式,如隐喻、象征的运用,以及诗歌节奏与意境的结合,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 (1)多媒体投影仪。 (2)特朗斯特罗姆相关诗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坚持与执着是成功的关键。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虽然只是一名银行职员,却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创作了《变形记》等经典作品。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则用十年光阴完成了长诗《画廊》,并以这种执着的精神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种执着精神的重要性,并深入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执着精神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著名诗人,被誉为 “20 世纪西方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1954 年发表的诗集《17 首诗》使其声名鹊起。他的诗作善于从日常生活汲取灵感,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结合得天衣无缝。主要作品包括《17 首诗》《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等。 (二)写作背景 特朗斯特罗姆 1931 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异,他随母亲生活。斯德哥尔摩群岛上的自然环境对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年轻时,他对地理、科学,尤其是昆虫学兴趣浓厚,十几岁时开始弹钢琴,逐渐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他的诗中,自然与生活紧密相连,展现出一种自发且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与人们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三)题目解说 “树和天空” 这个题目简洁明了,点出了诗歌的主体;同时,“天空” 为 “树” 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使意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课文结构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节),描述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二部分:(第 2 节),描绘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朗读指导】 请用 “/” 给全诗标明朗读节奏。 一棵树 / 在雨中 / 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 / 匆匆走过 / 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 它汲取 / 雨中的生命 就像 / 果园里的 / 黑鹂 雨停歌。/ 树 / 停下脚步 它 / 在晴朗的夜晚 / 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 / 它 / 在等待 / 那瞬息 当雪花 / 在空中 / 绽开 (师:同学们,请根据标好的朗读节奏,自己先试着朗读一遍诗歌。) (生:学生按节奏朗读诗歌) 【问题探究】 《树和天空》中,作者说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的身边”,这里的 “我们” 是谁?在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答案:“我们” 是旁观者、见证人和陈述者,记录了树在雨中活动的各种状态。即使在 “灰色” 的环境中,树依然汲取生命的力量,而 “果园里的黑鹂” 则是生命力顽强的象征。真正健全的生命懂得享受自然的赐予,在 “晴朗的夜晚” 展现了挺拔的姿态。支撑这一切的,是对自然界规律的接受和对未来的希望。“雪花” 在这里象征着寒冷,但也预示着生命的坚韧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下,诗歌中的 “我们” 是指谁?他们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我们是旁观者、见证人和陈述者,记录了树在雨中的各种生命状态。) 为什么诗人选择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度新颖,让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换,仿佛树是一个智者,表达出诗人瞬间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诗人能更好地传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诗歌中,树的动态和静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人生的匆忙与宁静的美好。 (师:同学们,为什么诗人选择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诗人选择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角度新颖,能让诗人更好地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写作特点 (1)想象丰富而奇特。 诗人通过对自然、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视角,选择了 “树” 这一意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 “树在雨中走动”、“它有急事”、“等待那瞬息”,赋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想象奇特而生动。 (师:同学们,请找出诗歌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生:句子如 “树在雨中走动”、“它有急事”、“等待那瞬息”。这些句子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2)意境优美而朦胧。 诗歌中的 “树”、“天空”、“雪花” 等常见事物,经过诗人的描写,立刻呈现出优美的画面感。例如,“倾洒的灰色” 中,“灰色” 既象征着生活的艰难,又有一种倾泻而下的感觉。而 “雪花在空中绽开” 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景象,还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读懂诗歌语言背后深层的含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 (师:同学们,请谈谈诗歌中的 “灰色” 和 “雪花” 分别象征了什么?) (生:“灰色” 象征着生活的艰难,“雪花” 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四、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中心思想概括: 诗歌通过对树和雨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朦胧、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的奇迹等多层次的思考,启发读者对生命的感悟。 (师:同学们,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 (生:这首诗歌通过对树和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生不息、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生命的奇迹的深刻思考,启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感悟。) 赏析本文写作特点: (1)想象丰富而奇特。 诗人通过选取 “树” 这一意象,运用拟人手法,如 “树在雨中走动”、“它有急事”、“等待那瞬息”,赋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使得诗歌充满生动的形象和独特的想象力。 (2)意境优美而朦胧。 诗歌中的 “树”、“天空”、“雪花” 等常见事物,经诗人描写后,立即呈现出优美的画面感。“灰色” 象征生活的艰难,“雪花” 则象征美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理解诗歌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主旨。 (师:同学们,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诗歌的写作特点。) (生:诗歌中 “树在雨中走动”、“等待那瞬息” 等句子,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灰色” 象征生活的艰难,“雪花” 象征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作业设计 (1)仿写练习:请选取课堂所学的任意一首诗歌,运用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创作一段 150 字左右的抒情文字。 (2)思考题:结合《树和天空》一诗,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旁观者的视角来描绘树与自然的关系,并表达对生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