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变形记(节选) 授课人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变形记(节选)》,一部反映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异化和孤立的经典文学作品。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小说中的语言运用、象征手法、以及作者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荒诞与现实交织的手法,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培养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理解卡夫卡如何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关系。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探讨格里高尔 “化虫” 后的遭遇,引导学生思考小说荒诞情节背后的深层象征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鉴赏小说中荒诞与变形的艺术手法,理解卡夫卡如何通过非现实的情节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实与复杂。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体会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解《变形记》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文化价值及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说中 “变形” 这一荒诞情节背后的象征意义,分析格里高尔 “化虫” 后家庭关系的变化,体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异化。 (2)鉴赏卡夫卡通过荒诞手法表现真实生活的艺术特色,结合文本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 (3)引导学生思考 “真实” 与 “荒诞” 的辩证关系,探讨小说如何在荒诞的情节中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社会洞察力。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系统。确保能够展示电子版教材、播放相关音频及视频片段,增强课堂互动体验。 (2)《变形记(节选)》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的打印版。为学生提供纸质阅读材料,便于做笔记和标记重点内容。 (3)角色扮演道具:简易服装、面具。用于模拟课堂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冲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变形记》的封面插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部小说重新出版,封面需要配一张插图,你觉得如何画才最能体现小说主旨? (生:可以从家人的反应入手,比如父亲、母亲和妹妹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变化。也可以画一个青年哭着走出家门,象征格里高尔被家人抛弃的悲剧。) 教师简介小说背景及作者卡夫卡。介绍卡夫卡是奥地利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并简要介绍他的家庭背景和他的作品风格。 (明确:卡夫卡出生于犹太家庭,他的一生充满了与家庭尤其是父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紧张关系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学生阅读课文节选部分,了解大致情节。 二、讲授新课 1. 背景知识 教师简述卡夫卡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 (明确:弗兰茨 卡夫卡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 普鲁斯特、詹姆斯 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教师介绍卡夫卡的家庭背景,特别是他与父亲的关系。 (明确:卡夫卡一直生活在 “专制犹如暴君” 般的 “父亲的阴影” 中。卡夫卡在 36 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 教师讲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在《变形记》中的体现。 (明确: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 引用相关评价,加深学生对《变形记》的理解。 (明确:《变形记》是 20 世纪最为异类的经典作品之一,给整个世界文学带来的启示和变化,无异于一粒种子和数年后满布各国的一片粮禾,一粒星火与几乎燎原了整个世界的一片红光。 —— 作家阎连科) 2. 预习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听写和提问的方式进行。 (生:脊 jǐ背 掺和 huo 毋宁 wú nìng 窘 jiǒng 迫 宽宥 yòu 澄 chéng 清 颤 chàn 动 强劲 jìng 嘈 cáo 杂 一幢 zhuàng 房屋 一刹 chà 那) 教师提问词语的意思,确保学生理解基本词汇。 (例如:浑身解数: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腕。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指武艺。) (生:浑身解数是指所有的本领和技巧。在这句话中,浑身指的是全身,解数是指各种技能和手段。) 3. 通读文本,梳理情节 学生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分段落进行。 (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时,适当指导学生注意语调和情感的表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 “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教师可以提问: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后的反应是什么?父亲对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关心着怎样还清父亲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教师可以提问: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哪些行为表明他还保留了人的意识?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三部分:写为了生存,家人只好打工挣钱,并且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原来一直爱着他的妹妹终于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教师可以提问:家人为了生存做了哪些努力?格里高尔的结局是什么?) 4. 细读文本,深入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格里高尔的性格特点。 (明确:格里高尔是一个普通的旅行推销员,每天为了职业辛苦奔波,想攒够钱还清父母的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他勤劳、忠厚、善良、忍耐、忠于职守,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颇善解人意。) (教师可以提问:格里高尔在变成甲虫之前,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变成甲虫之后,他的哪些行为仍然体现了这些性格特点?) 教师提问:如果这部小说重新出版,封面需要配一张插图,你觉得如何画才最能体现小说主旨? (生:可以画一个青年哭着走出家门,象征格里高尔被家人抛弃的悲剧。也可以画父母亲和秘书主任站在紧闭的门前,或者父母亲和妹妹在灯火通明的房间内,一扇通向旁边黑漆漆屋的门敞开着,象征家人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真实” 与 “荒诞” 的含义。 (明确:“真实” 是指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的具体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 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 人变成虫 ” 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仅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教师可以提问:小说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到 “真实”?哪些部分让你感到 “荒诞”?)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明确:在《 变形记 》中,卡夫卡描绘了一个寓言式的虚幻世界,象征着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这里,象征只是一种方式,揭示、暴露问题才是目的,该部作品真实地表现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给人造成的压力、重负,最后导致人的精神扭曲。主人公格里高尔睡的床、所住的房间,象征着压迫、禁锢人们的社会 —— 拥挤、狭小;格里高尔一夕之间变为甲虫后背上的壳则象征着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重压,如影随形,无法得到解脱,束缚着每个人的身心,使他们的生命弯成一种不自然的弧度在天地间卑微地游离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丝毫不由自己,而想要挣脱这宿命的枷锁,无异于天方夜谭。) (教师可以提问:小说中的哪些物品或场景具有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什么?) 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明确:我们通过学习《变形记》了解了卡夫卡的生平背景,理解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掌握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并深入分析了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教师布置后续任务。 (请同学们课下自读《变形记》第二、三部分,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准备在下次课上分享。)
作业设计 (1)针对《变形记》第一部分,撰写一篇短文,分析格里高尔的人物形象,并讨论其与家庭成员关系的变迁。 (2)结合小说中的象征手法,选取一个象征元素进行分析,阐述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