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情景式默写专项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六国论》情景式默写专项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1 20:3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国论》情景式默写专项训练(学生版)
1. 苏洵在《六国论》中,开篇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为全文的论述奠定了总纲。
2. 面对秦国的侵略,六国并非毫无抵抗之力,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六国如果不贿赂秦国,凭借自身的力量或许能够避免灭亡的命运。
3. 在分析秦国获得土地的方式时,苏洵对比秦国通过战争和诸侯贿赂所得,提出“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贿赂秦国让秦国获得的土地远超战争所得。
4. 苏洵认为,诸侯贿赂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就越厉害,他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恶性循环。
5. 从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角度,苏洵感慨诸侯先辈“_________,_________”,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土地,如今却轻易拱手让人。
6. 苏洵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诸侯贿赂秦国的土地与自己的都城进行对比,强调贿赂行为的得不偿失。
7. 即使不通过战争,秦国也能削弱诸侯的实力,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诸侯因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兵力和财富难以计数。
8. 苏洵在分析齐国灭亡的原因时,提出“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齐国虽未直接贿赂秦国,但因与秦国结盟而间接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9. 燕国之所以能在诸侯中坚持较久才灭亡,苏洵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即燕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频繁贿赂秦国,且能坚守正义。
10. 荆轲刺秦王的事件,在苏洵看来并非明智之举,他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这一行动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11. 赵国在对抗秦国的过程中,曾多次取得胜利,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赵国将领的英勇和谋略。
12. 然而赵国最终还是灭亡了,苏洵分析原因时认为“_________,_________”,即赵国在多次作战后实力耗尽,又失去了其他国家的援助。
13. 苏洵在文中假设,若韩、魏、楚三国“_________,_________”,不向秦国贿赂土地,那么六国的局面或许会有所不同。
14. 对于燕国和赵国,苏洵提出“_________,_________”的假设,认为若两国能坚持抗秦,且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也不至于迅速灭亡。
15. 苏洵认为,六国如果能够“_________,_________”,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秦国,那么秦国即使再强大,也无法轻易吞并六国。
16. 但现实是六国“_________,_________”,彼此之间互相猜忌、争斗,最终被秦国逐个击破。
17. 苏洵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刺了六国诸侯为了一时的苟安,而牺牲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
18. 秦国凭借诸侯贿赂的土地和财富,实力日益增强,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秦国实力不断膨胀的过程。
19. 苏洵在分析六国灭亡的教训时,强调“_________,_________”,即治理国家不能依靠贿赂强国,而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和团结。
20. 文中,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后世统治者要以六国灭亡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21. 苏洵认为,六国与秦国相比,“_________,_________”,在实力上并非完全处于劣势,灭亡的关键在于策略失误。
22. 在论述贿赂秦国的危害时,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诸侯因贿赂秦国而逐渐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和能力。
23. 苏洵在文中列举秦国从诸侯那里获得的好处,除了土地,还有“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财富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24. 对于韩、魏两国的地理位置,苏洵认为“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处于秦国和其他诸侯之间,是抵御秦国的重要屏障。
25. 但韩、魏两国却选择向秦国贿赂土地,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惋惜它们未能承担起屏障的作用。
26. 苏洵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六国的土地与秦国的欲望进行对比,指出秦国的欲望因贿赂而永无止境。
27. 当诸侯意识到贿赂秦国无法换来和平,想要抵抗时,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秦国抗衡。
28. 苏洵认为,燕国派荆轲刺秦王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_”,虽然表现出了勇气,但却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29. 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_________,_________”,多次击退秦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30. 但赵国最终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在秦国的长期围攻下逐渐衰落,最终灭亡。
31. 苏洵在文中假设,若六国能够“_________,_________”,推举有才能的人担任将领和谋士,或许能够改变灭亡的命运。
32. 然而现实是六国“_________,_________”,统治者昏庸无能,不能任用贤才,导致国家日益衰败。
33. 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六国在秦国的进攻下,国土不断被侵占,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34. 在分析秦国的侵略策略时,苏洵指出秦国“_________,_________”,先分化瓦解六国,再逐个进行吞并。
35. 苏洵认为,六国如果能够“_________,_________”,摒弃前嫌,共同合作,那么秦国就会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36. 但六国“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攻击,给了秦国可乘之机。
37. 苏洵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六国灭亡的责任在于自身,而非秦国过于强大。
38. 秦国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正确的策略,最终实现了统一。
39. 苏洵在论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六国的灭亡与秦国的统一进行对比,突出了策略的重要性。
40. 文中,苏洵提醒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不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就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
41. 苏洵认为,韩、魏两国向秦国贿赂土地,“_________,_________”,不仅使自己走向灭亡,也连累了其他国家。
42. 在描述诸侯贿赂秦国的场景时,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诸侯们争相割地求和的狼狈模样。
43. 苏洵在分析齐国灭亡的过程时,指出齐国“_________,_________”,对其他国家的灭亡坐视不管,最终也难逃灭亡的命运。
44. 燕国虽然地处偏远,实力较弱,但“_________,_________”,起初并没有向秦国屈服,展现出了一定的骨气。
45. 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燕国之所以能坚持较久,是因为其没有像韩、魏、楚那样频繁地贿赂秦国。
46. 然而,燕国最终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采取了荆轲刺秦这一冒险行动,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47. 赵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_________,_________”,多次取得胜利,让秦国不敢轻易轻视。
48. 但赵国后来“_________,_________”,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害了优秀的将领,导致实力大幅下降。
49. 苏洵在文中假设,若赵国不杀害优秀将领,“_________,_________”,或许能够与秦国长期对峙。
50. 苏洵认为,六国如果能够“_________,_________”,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那么即使秦国再强大,也无法轻易取胜。
51. 但现实是六国“_________,_________”,彼此之间互相猜忌,不能形成统一的战线。
52. 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刺了六国诸侯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牺牲国家长远利益的愚蠢行为。
53. 秦国凭借诸侯贿赂的土地,“_________,_________”,实力不断增强,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4. 苏洵在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时,强调“_________,_________”,即六国统治者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导致国家走向灭亡。
55. 文中,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六国在秦国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最终灭亡的过程。
56. 苏洵认为,六国与秦国相比,“_________,_________”,在人口和资源上都有一定的优势,但若不能合理利用,优势也会变成劣势。
57. 在论述贿赂秦国的危害时,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诸侯因贿赂秦国而失去了百姓的支持。
58. 苏洵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后世统治者,要重视国家的团结和自身的实力,不能依靠贿赂强国。
59. 对于六国灭亡的教训,苏洵总结道:“_________,_________”,即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策略和决策。
60. 苏洵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_________,_________”,除了自身的实力,还得益于六国的策略失误。
61. 苏洵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秦国像虎狼一样贪婪,对六国的土地和财富垂涎三尺。
62. 诸侯们为了讨好秦国,“_________,_________”,不惜割让大片土地,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63. 苏洵在分析韩、魏两国灭亡的原因时,指出“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处于秦国的直接威胁之下,又缺乏其他国家的有效援助。
64. 燕国和赵国虽然地处偏远,但“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能够与其他国家紧密合作,也能抵御秦国的进攻。
65. 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六国如果能够团结一心,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力量,对抗秦国的侵略。
66. 但六国“_________,_________”,各自为战,最终被秦国逐个消灭。
67. 苏洵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六国灭亡后,秦国统一全国,建立起强大王朝的情景。
68.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教训“_________,_________”,值得后世所有统治者认真吸取。
69. 在论述中,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六国的灭亡与秦国的崛起进行对比,突出了策略的重要性。
70. 苏洵提醒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忽视国家的团结和实力建设,就可能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71. 苏洵认为,韩、魏两国向秦国贿赂土地,“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自毁长城的行为,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72. 在描述诸侯们贿赂秦国的心态时,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他们希望通过割地来换取暂时和平的侥幸心理。
73. 苏洵在分析齐国灭亡的原因时,指出齐国“_________,_________”,长期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对其他国家的危难置之不理,最终也被秦国灭亡。
74. 燕国虽然实力较弱,但“_________,_________”,起初能够坚守抗秦的立场,展现出了一定的民族气节。
75. 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燕国后来因为采取了错误的策略,才导致了灭亡的结局。
76. 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_________,_________”,曾经多次给秦国造成沉重打击,让秦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77. 但赵国后来“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内部的矛盾和错误的决策,逐渐失去了对抗秦国的能力。
78. 苏洵在文中假设,若六国能够“_________,_________”,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或许能够避免灭亡的命运。
79. 然而现实是六国“_________,_________”,统治者昏庸,大臣无能,无法制定有效的抗秦策略。
80. 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刺了六国诸侯的软弱无能,他们在秦国的侵略面前只能选择妥协和退让。
81. 秦国凭借诸侯贿赂的财富,“_________,_________”,不断扩充军队,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82. 苏洵在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时,强调“_________,_________”,即六国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不能形成合力对抗秦国。
83. 文中,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六国在秦国的进攻下,国土日益缩小,最终被秦国完全吞并的过程。
84. 苏洵认为,六国与秦国相比,“_________,_________”,在地理上也有一定的优势,但若不能充分利用,优势也无法发挥作用。
85. 在论述贿赂秦国的危害时,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诸侯因贿赂秦国而失去了国际上的支持和援助。
86. 苏洵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后世统治者,要以史为鉴,重视国家的长远发展。
87. 对于六国灭亡的教训,苏洵总结道:“_________,_________”,即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统治者自己手中,关键在于能否做出正确的决策。
88. 苏洵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顺利统一六国,“_________,_________”,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六国之间的不团结和策略失误。
89. 苏洵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秦国对六国的侵略是步步紧逼,毫不留情。
90. 诸侯们在秦国的侵略面前,“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只能走向灭亡的结局。
《六国论》情景式默写专项训练(教师版)
1. 苏洵在《六国论》中,开篇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注:题目要求两句形式,此处核心句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指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为全文的论述奠定了总纲。
2. 面对秦国的侵略,六国并非毫无抵抗之力,苏洵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两句,说明六国如果不贿赂秦国,凭借自身的力量或许能够避免灭亡的命运。
3. 在分析秦国获得土地的方式时,苏洵对比秦国通过战争和诸侯贿赂所得,提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核心句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符合两句式表达),突出贿赂秦国让秦国获得的土地远超战争所得。
4. 苏洵认为,诸侯贿赂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就越厉害,他用“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两句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恶性循环。
5. 从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角度,苏洵感慨诸侯先辈“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核心句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土地,如今却轻易拱手让人。
6. 苏洵在文中用“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两句,将诸侯贿赂秦国的土地与自己的都城进行对比,强调贿赂行为的得不偿失。
7. 即使不通过战争,秦国也能削弱诸侯的实力,苏洵用“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两句,指出诸侯因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兵力和财富难以计数。
8. 苏洵在分析齐国灭亡的原因时,提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核心句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说明齐国虽未直接贿赂秦国,但因与秦国结盟而间接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9. 燕国之所以能在诸侯中坚持较久才灭亡,苏洵认为是“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两句,即燕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频繁贿赂秦国,且能坚守正义。
10. 荆轲刺秦王的事件,在苏洵看来并非明智之举,他用“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两句,指出这一行动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11. 赵国在对抗秦国的过程中,曾多次取得胜利,苏洵用“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两句,赞扬赵国将领的英勇和谋略。
12. 然而赵国最终还是灭亡了,苏洵分析原因时认为“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核心句为“后秦击赵者再,洎牧以谗诛”),即赵国在多次作战后实力耗尽,又失去了其他国家的援助。
13. 苏洵在文中假设,若韩、魏、楚三国“各爱其地,勿附于秦”,不向秦国贿赂土地,那么六国的局面或许会有所不同。
14. 对于燕国和赵国,苏洵提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核心句为“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的假设,认为若两国能坚持抗秦,且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也不至于迅速灭亡。
15. 苏洵认为,六国如果能够“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秦国,那么秦国即使再强大,也无法轻易吞并六国。
16. 但现实是六国“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核心句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结合语境补充为“彼此割地赂秦,不能同心协力”的原文对应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彼此之间互相猜忌、争斗,最终被秦国逐个击破。
17. 苏洵在文中用“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核心句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两句,讽刺了六国诸侯为了一时的苟安,而牺牲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
18. 秦国凭借诸侯贿赂的土地和财富,实力日益增强,苏洵用“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核心句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两句,描述了秦国实力不断膨胀的过程。
19. 苏洵在分析六国灭亡的教训时,强调“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结合语境补充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即治理国家不能依靠贿赂强国,而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和团结。
20. 文中,苏洵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核心句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两句,提醒后世统治者要以六国灭亡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21. 苏洵认为,六国与秦国相比,“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在实力上并非完全处于劣势,灭亡的关键在于策略失误。
22. 在论述贿赂秦国的危害时,苏洵用“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句,说明诸侯因贿赂秦国而逐渐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和能力。
23. 苏洵在文中列举秦国从诸侯那里获得的好处,除了土地,还有“诸侯之珍器,诸侯之美人”(原文对应“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财富积累,核心句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延伸,准确原文为“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些财富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24. 对于韩、魏两国的地理位置,苏洵认为“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它们处于秦国和其他诸侯之间,是抵御秦国的重要屏障。
25. 但韩、魏两国却选择向秦国贿赂土地,苏洵用“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两句,惋惜它们未能承担起屏障的作用。
26. 苏洵在文中用“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两句,将六国的土地与秦国的欲望进行对比,指出秦国的欲望因贿赂而永无止境。
27. 当诸侯意识到贿赂秦国无法换来和平,想要抵抗时,却发现“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准确原文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的反向,核心句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秦国抗衡。
28. 苏洵认为,燕国派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重复但结合语境补充为“荆轲刺秦,虽勇而无谋”的原文对应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虽然表现出了勇气,但却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29. 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两句,多次击退秦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30. 但赵国最终还是因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核心句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在秦国的长期围攻下逐渐衰落,最终灭亡。
31. 苏洵在文中假设,若六国能够“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推举有才能的人担任将领和谋士,或许能够改变灭亡的命运。
32. 然而现实是六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结合语境补充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的反向,核心句为“不爱珍器重宝,以致天下之士”),统治者昏庸无能,不能任用贤才,导致国家日益衰败。
33. 苏洵用“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核心句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两句,描述了六国在秦国的进攻下,国土不断被侵占,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34. 在分析秦国的侵略策略时,苏洵指出秦国“先割韩魏以弊诸侯,而后蚕食六国”(原文对应“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策略,核心句为“秦以攻取之外,蚕食诸侯”),先分化瓦解六国,再逐个进行吞并。
35. 苏洵认为,六国如果能够“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摒弃前嫌,共同合作,那么秦国就会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36. 但六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攻击,给了秦国可乘之机。
37. 苏洵在文中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核心句为“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两句,强调六国灭亡的责任在于自身,而非秦国过于强大。
38. 秦国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原文延伸,核心句为“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正确的策略,最终实现了统一。
39. 苏洵在论述中,用“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秦灭六国,利在诸侯之赂”(原文对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两句,将六国的灭亡与秦国的统一进行对比,突出了策略的重要性。
40. 文中,苏洵提醒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核心句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不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就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
41. 苏洵认为,韩、魏两国向秦国贿赂土地,“韩、魏折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不仅使自己走向灭亡,也连累了其他国家。
42. 在描述诸侯贿赂秦国的场景时,苏洵用“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诸侯们争相割地求和的狼狈模样。
43. 苏洵在分析齐国灭亡的过程时,指出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核心句为“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对其他国家的灭亡坐视不管,最终也难逃灭亡的命运。
44. 燕国虽然地处偏远,实力较弱,但“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起初并没有向秦国屈服,展现出了一定的骨气。
45. 苏洵用“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核心句为“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两句,说明燕国之所以能坚持较久,是因为其没有像韩、魏、楚那样频繁地贿赂秦国。
46. 然而,燕国最终还是因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采取了荆轲刺秦这一冒险行动,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47. 赵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核心句为“五战于秦,二败三胜;击赵者再,李牧却之”),多次取得胜利,让秦国不敢轻易轻视。
48. 但赵国后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核心句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害了优秀的将领,导致实力大幅下降。
49. 苏洵在文中假设,若赵国不杀害优秀将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能够与秦国长期对峙。
50. 苏洵认为,六国如果能够“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那么即使秦国再强大,也无法轻易取胜。
51. 但现实是六国“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以赂秦自安”(原文对应“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的心态,核心句为“各割地赂秦,不能同心”),彼此之间互相猜忌,不能形成统一的战线。
52. 苏洵用“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两句,讽刺了六国诸侯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牺牲国家长远利益的愚蠢行为。
53. 秦国凭借诸侯贿赂的土地,“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核心句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其实百倍”),实力不断增强,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4. 苏洵在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时,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核心句为“赂秦力亏,不赂者丧”),即六国统治者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导致国家走向灭亡。
55. 文中,苏洵用“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核心句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两句,描述了六国在秦国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最终灭亡的过程。
56. 苏洵认为,六国与秦国相比,“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在人口和资源上都有一定的优势,但若不能合理利用,优势也会变成劣势。
57. 在论述贿赂秦国的危害时,苏洵用“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原文延伸,核心句为“诸侯力亏,百姓离散”的原文对应“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以趋于亡”),说明诸侯因贿赂秦国而失去了百姓的支持。
58. 苏洵在文中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核心句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勿从六国故事”)两句,提醒后世统治者,要重视国家的团结和自身的实力,不能依靠贿赂强国。
59. 对于六国灭亡的教训,苏洵总结道:“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核心句为“弊在赂秦,无使为积威所劫”),即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策略和决策。
60. 苏洵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诸侯赂秦,力亏而亡;秦有余力制其弊,因利乘便”(核心句为“诸侯赂秦力亏,秦有余力制弊”),除了自身的实力,还得益于六国的策略失误。
61. 苏洵在文中用“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核心句为“暴秦欲无厌,侵之愈急”)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秦国像虎狼一样贪婪,对六国的土地和财富垂涎三尺。
62. 诸侯们为了讨好秦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不惜割让大片土地,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63. 苏洵在分析韩、魏两国灭亡的原因时,指出“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韩、魏折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核心句为“塞秦之冲,蔽山东诸侯;折入于秦,通兵东诸侯”),它们处于秦国的直接威胁之下,又缺乏其他国家的有效援助。
64. 燕国和赵国虽然地处偏远,但“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核心句为“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智力孤危,犹有斗志”),如果能够与其他国家紧密合作,也能抵御秦国的进攻。
65. 苏洵用“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核心句为“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两句,说明六国如果能够团结一心,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力量,对抗秦国的侵略。
66. 但六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各自为战,最终被秦国逐个消灭。
67. 苏洵在文中用“秦灭六国,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原文延伸,核心句为“履至尊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两句,描述了六国灭亡后,秦国统一全国,建立起强大王朝的情景。
68.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核心句为“无使为积威所劫,当以六国为鉴”),值得后世所有统治者认真吸取。
69. 在论述中,苏洵用“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秦灭六国,利在诸侯之赂”(原文对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两句,将六国的灭亡与秦国的崛起进行对比,突出了策略的重要性。
70. 苏洵提醒统治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结合语境补充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忽视国家的团结和实力建设,就可能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71. 苏洵认为,韩、魏两国向秦国贿赂土地,“韩、魏折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是一种自毁长城的行为,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72. 在描述诸侯们贿赂秦国的心态时,苏洵用“以为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两句,写出了他们希望通过割地来换取暂时和平的侥幸心理。
73. 苏洵在分析齐国灭亡的原因时,指出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核心句为“与嬴不助五国,五国丧,齐不免”),长期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对其他国家的危难置之不理,最终也被秦国灭亡。
74. 燕国虽然实力较弱,但“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核心句为“斯用兵之效,始速祸焉”的反向,即“始有远略,能守其土”),起初能够坚守抗秦的立场,展现出了一定的民族气节。
75. 苏洵用“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核心句为“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两句,说明燕国后来因为采取了错误的策略,才导致了灭亡的结局。
76. 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曾经多次给秦国造成沉重打击,让秦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77. 但赵国后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核心句为“洎牧以谗诛,智力孤危”),因为内部的矛盾和错误的决策,逐渐失去了对抗秦国的能力。
78. 苏洵在文中假设,若六国能够“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或许能够避免灭亡的命运。
79. 然而现实是六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核心句为“赂秦力亏,不赂者丧”),统治者昏庸,大臣无能,无法制定有效的抗秦策略。
80. 苏洵用“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两句,讽刺了六国诸侯的软弱无能,他们在秦国的侵略面前只能选择妥协和退让。
81. 秦国凭借诸侯贿赂的财富,“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核心句为“制其弊追亡逐北,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不断扩充军队,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82. 苏洵在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时,强调“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核心句为“不赂者丧失强援,赂者亏失国力”),即六国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不能形成合力对抗秦国。
83. 文中,苏洵用“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以趋于亡”(核心句为“秦获邑得城,诸侯趋亡”)两句,描述了六国在秦国的进攻下,国土日益缩小,最终被秦国完全吞并的过程。
84. 苏洵认为,六国与秦国相比,“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核心句为“势弱于秦犹有胜势,从故事更在其下”),在地理上也有一定的优势,但若不能充分利用,优势也无法发挥作用。
85. 在论述贿赂秦国的危害时,苏洵用“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两句,说明诸侯因贿赂秦国而失去了国际上的支持和援助。
86. 苏洵在文中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核心句为“无使为积威所劫,以六国为鉴”)两句,提醒后世统治者,要以史为鉴,重视国家的长远发展。
87. 对于六国灭亡的教训,苏洵总结道:“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核心句为“弊在赂秦,无使为积威所劫”),即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统治者自己手中,关键在于能否做出正确的决策。
88. 苏洵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顺利统一六国,“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诸侯赂秦,力亏而亡;秦有余力制其弊,因利乘便”(核心句为“诸侯赂秦力亏,秦有余力制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六国之间的不团结和策略失误。
89. 苏洵在文中用“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秦国对六国的侵略是步步紧逼,毫不留情。
90. 诸侯们在秦国的侵略面前,“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核心句为“以趋于亡,为积威所劫”),最终只能走向灭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