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1 22:0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央视新闻指出了中华大地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和进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我们从第3课的具体内容中去揭开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真相。
什么是文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什么?
古代早期文明位置示意图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两河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中华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
私有制、阶级、国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什么是文明?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
一是阶级的出现;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什么是国家?
重点探讨
材料一: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富……氏族首领往往便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的公有制便遭到破坏,私有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了,文明社会即将到来。
——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
材料二:笔者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形成》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
阶级
分化
统治者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剩余
产品
贫富
分化
阶级
矛盾
征服者
被征服者
部落
战争
公共权力
政府
军队监狱
国家产生
被统治者
遗址位置
距今时间
古城情况
墓葬
考古证实
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良渚古城
根据预习,完成表格
遗址位置 浙江余杭
距今时间 约5300—4300
古城情况 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其中的考古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墓葬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城外的普通墓地里随葬品稀少(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
考古证实 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己经出现早期国家
文明概况: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 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 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岳)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 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央博复原良渚王形象
良渚王的随葬品复原图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玉琮
央博复原良渚王形象
玉钺(yuè)
良渚神人兽面像示图
良渚神人兽面像示图
良渚人可能已经有了统一的信仰体系
反映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城市及各种建筑
以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
阶级分化加剧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位于山西襄汾
距今约4300-4000年。
陶寺古城
1.时间地点:
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
2.考古发现:
正在发掘的陶寺宫殿区遗址航拍。
观察陶寺遗址示意图,说说陶寺古城的布局。
在陶寺的宫城之内,我们发现了不少大型夯筑建筑基址,其中最大的为1号宫殿基址。……。1号宫殿基址平面大体为长方形,南北长约84米,东西宽约76.5米,面积近650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史前时期最大夯土建筑基址。
——光明日报2024-07-21
陶寺出土的陶水管
(1)城市出现:
历史解释
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往往随葬陶鼓、石磐、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贵族墓地由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2) 阶级分化严重:
陶寺在4万平方米的墓地里发掘出1309座墓,这些墓葬存在大、中、小之别,其中为数不多的五座大墓,虽整体上仍在墓地之中、并未单独形成墓区,但是这几座大型墓位置相对集中。
——和而不同:陶寺考古揭示的中华早期文明《光明日报》2024-07-21
陶寺大型墓葬随葬品纺织情况
陶寺大墓出土的石磐
陶寺大墓出土的彩绘龙盘和玉钺
根据图文归纳陶寺的墓葬考古发现。
史料实证
(3)文化交流:
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陶寺大墓ⅡM22出土的玉神面
回顾陶寺文化的物质文明,专业的制陶手工业作坊区和专业的制陶聚落,形成了十分发达的制陶业;对石灰的加工和使用,对管瓦的烧制,形成了水平比较高的建筑材料行业;对先进的内模外范复杂铸造技术的熟练运用,体现了红铜铸造的极高水准。唯独玉器则要依靠外来。
——山西晚报2023-08-10
观察图片的报纸报道内容,归纳陶寺遗址文物的特点。
历史解释
(4)金属器及书写符号:出土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陶寺出土的写有朱书“文”字的陶壶残片
还未解读出的另外一个符号
陶寺出土的铜铃和铜齿轮形器
(5)观象台:发现了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陶寺古观像台遗址复原显示春分时的日影
2003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山西尧都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
——唐尧陶寺古观象台·扬州市气象局·2012-07-18
史料实证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远古的传说
距今约五六千年,中国进入部落联盟。
注释: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
_________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__________________等部落。
五六千
炎帝,黄帝,蚩尤
黄帝
炎帝
蚩尤
阪泉之战
炎黄联盟
华夏族形成和发展
华夏族
涿鹿之战(黄帝被推为联盟首领)
1、炎帝和黄帝进行阪泉之战,最终两大部落结成炎黄联盟
2、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
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台湾同胞祭拜黄帝陵
两岸同根同祖一家亲
人文初祖:炎帝 黄帝
华夏民族,非一族而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华夏族由杂处的众多民族
在不断交流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制定刑法
完善制度
稳定制度
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
被尊为“大禹”
远古的传说
贤德
禅让制
课堂小结
1.彩陶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区,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游和辽河流域,这一现象可看出中华文明( )
A.多元一体的特征 B.中原地区向周边学习
C.百花齐放的局面 D.各地区彼此相互隔绝
A
2.2023年3月27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从台湾来大陆交流、祭祖。马英九先生曾致辞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
A.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炎帝与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C.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D.两岸人民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A
3.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大量传说提到黄帝时期有穿井、造舟、做弓箭、制衣裳、定干支律历等发明创造。这些传说反映出黄帝时期( )
A.使用打制石器为主 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出现明显阶级分化 D.文明社会略具雏形
D
4.有学者认为,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原文化具有( )
A.强大的辐射力 B.突出的包容性
C.相对的独立性 D.发展的连续性
A